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05-30 05:00张玲玲
关键词:赋能绿色金融创新路径

张玲玲

【摘  要】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不仅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需要,还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中小企业要加快低碳转型的步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金融能够赋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融资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论文提出我国要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能力、大力发展碳金融市场、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以及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助力产业链与生态链双链合并,为中小企业低碳转型赋能。

【关键词】绿色金融;中小企业;创新路径;赋能

【中图分类号】F832;F276.3;X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2-0133-03

1 引言

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赋能是通过有组织、流程的有效设计,使得企业的组织和个人能够有效完成工作目标,从而达成组织的使命和战略目标。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着力发展绿色产业成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小、经营风险高、担保能力弱等因素制约,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绿色金融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促使中小企业低碳转型,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绿色金融工具,赋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 绿色金融概述

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二是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金投资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相比传统金融,绿色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

金融深度助力我国绿色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考量。众所周知,“双碳”愿景已被正式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这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提升到新的高度,并将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之一。有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资金投入规模为150万亿到300万亿人民币,这意味着我国每年需要投资3.75万亿到7.5万亿人民币。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满足很小一部分,而绝大部分资金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利用市场资金加以弥补。在此大背景下,绿色金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甚至可以称之为我国金融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3 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机理

3.1 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而“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绿色金融创造了巨大的需求。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双碳”目标的实施,中小企业要改变传统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朝着清洁化、智能化、网络化、精准化方向转型升级。尤其是随着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的不断增强,中小企业凭借自身“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成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成长的“沃土”,成为低碳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我国“双碳”工作处于初期阶段,中小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存在路径不明的现象,尤其是没有准确把握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绿色金融属于政策性衍生品,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通过绿色金融政策能够有效引导中小企业朝着低碳产业转型发展,助力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3.2 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融资创新

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如何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是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绿色金融是金融制度创新的产物。绿色金融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一是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其主要是以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贷款支撑。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比66.4%。目前我国多家银行开发了针对中小企业低碳产业发展的绿色贷款产品。例如,苏州银行推出的“苏碳融”产品,是与中小企业碳账户挂钩的普惠性绿色金融产品,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二是绿色债券。绿色债券主要是为环保类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其具有信用评级高、融资效率高的特点。绿色债券的实施为中小企业上市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例如,2022年建设银行承销绿色债券41期,承销规模235.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和82%;浦发银行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类债券、碳资产债券、转型债券及綠色资产支持票据(ABN)承销金额总计108.25亿元;光大银行承销7笔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总规模45.80亿元,投资绿色债券规模同比增长79.86%,可见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三是绿色保险。绿色保险是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绿色保险最大的特色就是“保险+服务+赔偿”,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而且还可以减负企业生产成本。随着中小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绿色保险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首推的“碳质押”保险,通过“碳配额+质押+保险”的服务模式服务,为碳资产持有人提供增信,保障了质权人的权益,极大提高了碳资产的流动性,提升了碳资产价值。

3.3 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是打通科技、经济“任督二脉”,实现科研成果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中小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小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端,也是问题发起者。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缺乏种子资金、人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绿色金融致力于引导中小企业发展绿色产业,通过设定相应的绿色产品能够为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例如,金融部门聚焦“绿色智造”,通过发行科技成果转化债券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缺乏可抵押物的困境,助力于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绿色技术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4 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

4.1 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者经营能力,树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就是要提升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确保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绿色金融是建立在资金安全基础上引导中小企业绿色产业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规模以及利润等,如果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较高,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就会突出,对应绿色金融资金就相对安全。如果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能力较低,中小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就会薄弱,金融部门就难以对其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因此为了发挥绿色金融的优势,中小企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掌握绿色金融的相关知识。中小企业管理者是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科学应用绿色金融对于中小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学习,围绕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及发展目标,选择合理的绿色金融工具。例如,近些年国家加大了绿色债券的发行力度,专门发行了针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绿色债券,为此中小企业管理者要重点研究绿色债券的申请及使用流程等,以此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次,开展教育培训,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虽然绿色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但是绿色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复杂性,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要求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强宣传,通过自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绿色金融相关知识,让企业管理者学习绿色金融风险知识,并且掌握正确使用绿色金融工具的技能。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强化对绿色金融的监督管理。虽然绿色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但是合理的负债比例能够最大程度推动企业发展。因此中小企业要加大对绿色金融的监管力度,对于申请的绿色金融资金要全程监管,确保应用到相应的业务中,防止中小企业过度申请绿色金融资金,增加企业负债率。

4.2 大力发展碳金融市场,助力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十四五”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碳交易市场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是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能耗占全国工业企业总能耗的25%~30%,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未来中小企业能耗占比会越来越高。可见中小企业能耗对我国碳排放总量会产生巨大影响,是我国“双碳”目标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方式主要包括,低碳技术转型、合同能源管理以及融资租赁。其需要依赖于健全的碳交易市场作为支撑,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碳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助力。首先,碳市场应纳入金融监管范畴。我国碳市场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基于“双碳”目标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会加入碳金融市场交易中,因此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要将碳市场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加大对碳金融产品设计、市场参与主体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其次,需要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当前我国碳金融市场配额价格在每个履约期会出现冲高后滑落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以履约为目的的集中交易造成市场流动性有限,难以形成稳定、清晰的价格信号。碳价与企业减排成本并未完全挂钩,碳质押、碳回购等碳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优势不明显,导致中小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国要加快推动涉及碳金融业务的投资咨询、信用评级、核证等业务,引入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碳金融市场中,以此满足中小企业需求,激发碳金融市场活力。

4.3 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环境信息披露

绿色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低碳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绿色金融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绿色金融发展还面临标准不统一、业务发展先于标准制定的问题,阻碍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我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尤其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标准填补了相关领域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的空白,为引导和规范金融机构环境披露工作、创设和推广环境权益融资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支撑。但是通过对相关标准体系内容的分析,其在环境信息披露范围、内容以及精细度等方面还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制约绿色金融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效力,我国要细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引导绿色金融资源更加精准地向低碳、绿色中小企业领域配置。首先,我国要建立“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满足“双碳”目标要求的具体体现。随着绿色金融在中小企業中的广泛应用,我国要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立,规范绿色金融的申请步骤、实施流程、评价标准等环节,以此确保绿色金融发挥高效作用。其次,强化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绿色金融突出扶持低碳产业,为了避免中小企业在申请绿色金融时存在舞弊行为,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绿色金融产品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要求金融部门要定期披露绿色金融资金的使用方向、规模等信息。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披露激励约束机制,采取系列鼓励政策,引导中小企业主动、自愿履行环境信息披露义务。金融监管部门建立披露机构白名单制度,对披露良好的机构予以表彰,提升其绿色声誉。

4.4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依赖于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但是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存在种类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绿色信贷产品的使用率比较高,而中小企业对于绿色债券的应用比例则比较低。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我国结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构建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首先,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调研,在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产品、绿色保险等产品的基础上,要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深入挖掘,探索绿色基金、绿色股票等产品,以此将绿色金融产品融入搭配中小企业发展体系中。其次,金融机构要优化绿色金融服务职能,提升绿色金融产品赋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面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要求,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优化其服务职能,提升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的能效。例如,为了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部门要专门设置绿色金融服务机构,结合绿色金融产品的要求为中小企业打造立体式的融资服务体系。

5 结语

总之,中小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绿色金融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绿色化转型、融资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金融与中小企业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中小企业的低碳转型赋能。

【参考文献】

【1】孙静.绿色金融赋能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J].上海商业,2022(10):86-88.

【2】郭禹辰.绿色金融赋能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30):94-96.

【3】于明春,许秀茹.碳中和目标下内蒙古绿色金融创新路径研究[J].北方金融,2022(05):58-61.

【4】刘学敏.绿色金融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路径研究[J].河南科技,2022(19):132-136.

【5】陶可.基于绿色供应链金融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21(13):13-16.

【6】吴亚.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风险与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21):182-184.

【7】杨华云.“双循环”背景下科技金融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建议——以邯郸市为例[J].经济论坛,2021(12):110-114.

猜你喜欢
赋能绿色金融创新路径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