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23-05-30 05:19陶立阳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应用型

陶立阳

摘  要:近年来,民办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速度跟不上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发展需要,只有通过规范管理体系及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才能充分调动民办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教学与管理协调发展,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创新,才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推动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管理;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075-04

在新时代,要想落实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必须有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协调处理好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1]。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立身之本,关系着未来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其中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当前我国民办应用型高校面临新形势,迫切要求整合资源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实现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发展。

一、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要求应用型高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在未来高校转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传统的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明显满足不了当前的教学要求。

在新时代加强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教学日常管理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教学管理人员切实提高认识、创新管理理念、强化综合素质和完善管理制度,是民办应用型高校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推动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二、当前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管理理念滞后,认识不足

民办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日常事务性工作,也并不是单纯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性工作,更多时候是指导、管理、统筹、服务。民办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容易被忽略,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次,由于教学管理理念滞后,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导致教学管理目标、教学效果不理想。大多民办应用型高校办学初期,各种基础设施、教学设施比较领先,也相对完善,在步入新时代后,由于基础设施、教学设施更新不及时,导致无法很好地满足新时代民办高校发展需要。现阶段,校园信息化建设落后,数据难以共享,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乏,数据服务学校能力欠缺,教学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限制了高校教学日常管理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民办本科高校大部分办学时间不长和经费紧张,管理者对于高校的管理建设仅停留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管理理念停留在口头上、分数论、教师决定论等方面,管理思想片面停留在教学安全、不出教学事故等方面,科研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方面重视度不够,尤其是管理人才匮乏和教学管理理念落后,导致管理岗位在设置上不合理。另外,管理人员普遍素养不高,大多数都为非管理专业出身,进修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不能及时接触新事物、新理念、新的管理方法,并且自身要求不高,持续学习能力不足,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高校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二)教师教学任务偏重,综合素质整体不够高

教学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目前大部分民办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教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年教师相对年轻教师占比较大、分布不合理,新入职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数量庞大,人才断层现象明显。其次,高层次领军人才数量、质量偏低,新办学校专业师资素质和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民办应用型高校各职能部门处室、教学单位的领导,很多都是身兼数职。在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任课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管理、科研等多项日常事务性工作,导致所有工作效率不高,想要研究的时间有限,精力也被耗尽。受限于教学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很多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改革跟不上新时代高校教学发展的需求。

(三)岗位职责与管理权限模糊不清

民办应用型高校大部分都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和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间接导致了各二级学院(部)和处室职能部门管理岗位职责、权利及义务模糊不清,自主性、灵活性和积极性不够,灵活机动优势难以发挥,工作效率不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加上民办应用型高校薪酬不高,奖惩制度不完善,大大打击了教师教学管理、科研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教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严重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四)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方法落后

教学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不完善,导致难以形成良好有效的管理体系。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不严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管理不规范,手段单一,管理方法落后。各个二级学院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平时精力都花在日常教学运行和管理上,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和学习新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高校教学管理质量改善任务任重道远。

三、加快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更新管理理念和方法

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者要提高思想认识,遵循民办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荣誉感和责任感,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寻找属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在工作之余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知识,总结工作经验,加强民办院校之间联系,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学管理新观念、新模式,与时俱进。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者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动改善高校管理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不断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重组二级学院(部),适时调整现有院(部),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相关专业建设成专业群,同时让二级学院(部)有足够的自主权,将责任、权利、义务下放。落实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和管理自主权,使二级学院真正成为专业建设和管理的直接主体。二级学院(部)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订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打造社会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互评的多维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通过行业企业专家教授共同参与教学和评价,滿足行业和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

强化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开展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测与评价。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并且在充分了解民办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基础上优化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方法。对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层而言,更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教育意识,将创新教育视为教学改革的侧重点[2]。

(二)优化管理队伍,提高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优化教学管理队伍,打造高效高质的教学管理团队。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并重,促进教师队伍数量、质量同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教学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应创新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思路,加大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力度。着力培养中青年拔尖人才,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实现人才引进从注重“量”的扩大转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优化地缘、学缘和年龄结构,健全培养培训体系,提高薪酬福利待遇,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管理队伍。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要加强绩效奖励,对其职称和学历晋升予以政策和经费支持。同时定期开展教师进修,挂职锻炼,引进行业专家学者培训青年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办法,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利用绩效考核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对于能力一般的教学管理人员调整岗位,给予管理优秀的人员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在更好的平台展示自我,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探索符合民办应用型高校特点的职称评聘办法,拓宽优秀人才晋升通道。培养一批本科教学领跑者、教书育人模范、教学科研创新者。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能深入研究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规律,保持较强的服务意识与工作激情,充分服务广大师生。

(三)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绩效考核和质量保障体系

民办应用型高校管理者要明确岗位职责,树立岗位责任意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认真履职。在管理工作中,应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和作用,引导其自我管理,转变管理策略。充分挖掘教师潜力,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主体意识,促进高校教师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持续推动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

推动薪酬绩效考核改革,完善教职工绩效激励机制,确保教师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健全应用型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教师“德能勤绩”综合评价。对于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在科研、职称晋升方面学校应加大培养和经费支持力度,打破以前“做好做坏一样,做与不做一样”的局面。合理分工,让每个教师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在教师考核评价中,从多方面给予管理人员评价,对于评价高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对于考核不理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采取改进措施。通过培训进修的方式,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实现能力提升[3]。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需要共同参与到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反馈中来,师生、家长是重要的群体。这样才能形成多角度的考量,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最终形成“评估—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估”的“闭环式监管模式”[4]。推进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整改常态化,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人员要理解各项评价指标的内涵,为学校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机制

完善管理制度,保证教学管理正常有序运行。民办应用型高校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情况,确保教学管理体系的规范、严谨和统一性,同时确保教学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和可行性。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秩序,促进教学管理工作高效运转。

建立教师激励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引进人才。加强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培养,提高双师双能素质;加强教师专业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学习,提高课程育人能力。强化教师培养进修机制,每年定期组织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进修锻炼,同时为青年教师学历和职称晋升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人文关怀、提高待遇等措施减少人才流失,特别是骨干教师和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流失。

完善教科研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实践环境。提高民办高校学术委员会的权威性,增强其在教科研方面的引领、指导、监督作用。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政策,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大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构建专家顾问团队,贯彻实施应用型教育理念,依托学科建设平台,培养学科技术带头人和优秀学术骨干等,为提升学校创新能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加强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创意产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各专业效应,探索产、学、研、创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优化和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推动与行业、企业、政府单位合作共建校企、校政合作的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训中心;优化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索“针对性、专业性、孵化性”培养机制与配套体系。

扎实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构建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机制。可从相关行业遴选和引进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和项目导师,构建互利合作、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快适应社会环境,提高民办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效率,推动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完善与进步[5]。

(五)创新管理手段,提升服务质量

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管理手段,是新时代民办应用型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为应用型高校师生搭建了“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学习和成长平台。借助信息手段,师生能便捷地获得教学信息,提高沟通的效率。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促进二级学院(部)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资源共享,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通过培训培养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民办应用型高校应与时俱进,利用信息化技术加速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多媒体、智慧教室、校园网建设和教务系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利用智慧校园平台全面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对学生注册缴费、教师开课和评价、选课和排课、学生学籍和成绩、学生个人信息等进行统一管理。各处室、二级学院(部)联网线上办公,使用智慧校园、教务系统、学工系统、智慧校园OA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民办教学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俱进,管理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学校层面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强化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评价标准,推动民办应用型高校健康发展。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严格教学管理,加强日常管理规范和教学管理改革创新。通过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促进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马宝环. 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路径研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10):128-130.

[2] 李丹. 基于创新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探究[J]. 科技风,2020(33):172-173.

[3] 詹琉璐. 论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务管理人才队伍[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2):128-129.

[4] 许海深.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黑河学院为例[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5):127-128.

[5] 臧凯,刘涛.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模式探析——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为例[J]. 山西青年,2022(15):163-165.

(責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