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投入在大学生自我效能与成就目标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2023-05-30 10:48樊云云孙雁娥樊丽丽
教学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介效应自我效能感

樊云云 孙雁娥 樊丽丽

[ 摘 要 ] 大学生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等主题越发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心理与教育研究领域的焦点话题。以某重点师范大学3 493名在读本科生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业投入、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程度、成就目标定向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且自我效能、学业投入程度对成就目标定向具有预测作用,学业投入程度在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定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关键词 ] 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学业投入度;中介效应

[ 中图分类号 ] G65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5-4634(2023)02-0025-08

1 问题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适应问题和校园生活适应问题逐渐多了起来,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业上较长时期处于低迷状态,在生活上缺乏规律性,有些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尽管非常努力但却时常处于不良应激状态,还有些学生则由于实在无法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业要求不得不终止学业,提前退出校园。这些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存在的个别现象和个人困扰逐渐演变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普遍现象,且快速地成为公众视野中的公共议题,由此引发了越来越多专业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和持续追踪。较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的学者们对此话题的关注和研究也更早一些,并从不同视角就这一话题展开了研究,其中尤以心理学家对此展开的研究及取得的成果更具影响力。学生进入大学后,势必面临着各种适应问题,每当遇到不同学业环境、不同人际关系和不同目标要求时,不同个体的反应方式和应对措施也是不同的。那些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其都表现出程度不等的迷茫和回避的情绪状态,缺乏积极的自我效能感[1-2]。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作为学习动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達到特定的成就的能力的信念[3]。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由此引申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中既有结果期望,又有效能期望。大学生正值个体身心迅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日常在学习认知活动、个体动机、情绪及行为选择方面难免受各类因素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感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特定的影响作用[4],如决定对专业的选择以及对该专业学习的坚持性,影响学生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和对新技能获得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德维克(Dweck)等将社会认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以前的成就动机研究成果相结合而提出了成就目标理论(Achievement Goals),根据人们对能力持有的不同内隐观念将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而后一些学者提出了四分法,即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采取掌握趋向目标的个体倾向于掌握知识,努力发展个人能力;而采取掌握回避目标的个体倾向于努力避免失去个人技能和降低个人能力,避免遗忘所学的知识或犯错误;采取表现趋向目标的个体倾向于超越他人;采用表现回避目标的个体倾向于努力避免自己表现不如别人[5]。这也是目前教育领域有关学生成就动机研究的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6],在学生认知形成及学习策略获得、学生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及未来职业生涯领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如有研究者考察了成就目标定向、测验焦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7],也有大量研究表明成就目标是学业成绩的预测变量,其中也包含一系列的中介过程[8]。因此,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成就目标形成的相关因素作用的进程仍需不断推进,研究体系仍需不断完善。

学业投入(Degree of Academic Input)不仅是学业成就的重要预测变量,也是衡量学习质量的有效观测指标,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产生深远影响[9],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的努力与付出。关注学习投入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10]。大量的研究都以学业投入作为因变量来反映自变量对其的影响程度,如考试制度信任对大学生学业投入意向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一般考试制度的信任能有效地影响个体学业投入意向[11]。也有研究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去探究在线学业情绪对学习投入的影响[12]。结合前人大量研究经验,学业投入程度可以预测学生学习质量的变量,但是否可以将其作为自变量去探究对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继续探索。

总体而言,作为学习心理与行为的核心变量,学生的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和学习投入及其相互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还将继续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持续性研究。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是怎么样的以及其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链式作用,以相关文献作为基础资料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分析自我效能感、学业投入程度与成就目标定向之间关系的作用机理。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

本研究的经验数据来源于S师范大学本科生。S师范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在全国师范类院校中处于中上游水平,在所属省份师范院校中居于顶端。采用问卷收集一手数据,共获得有效样本3 493份。这些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如下: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46.7%、27.3%、16.6%、9.4%;从性别分布来看,男生1 676人,占48%,女生1 817人,占52%;从学生身份分布情况来看,担任干部学生人数为968人,占27.7%,未担任干部学生人数为2 525人,占72.3%;从学生户籍来源分布来看,生源地在农村、乡镇、县城和城市的学生占比分别为23.6%、22.4%、7.5%、46.5%;从学生所学专业的属性来看,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数为2 106,占60.3%,非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数为1 387,占39.7%。

2.2 研究工具

成就目标问卷中文版选自陈会昌等翻译的《人格心理学(第六版)》。该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计分,其Cronbach α系数为0.900。本研究关于学业投入及自我效能感的调查问卷来自杨晓丽、陈富对师范类大学生学业投入程度的相关研究[13],该问卷的开发过程完整,是一份可以借鉴的完整问卷,其中包括学习目标与态度、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学习兴趣与动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时间投入等5个维度。本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身能否完成一项任务的心理预期,并不直接反映学业投入,因此本研究将其中的自我效能感维度抽出形成单独的《师范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剩余的4个维度组合形成《师范大学生学业投入程度调查问卷》,两份问卷均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法计分,对其进行信度检验,结果为《师范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0,《师范大学生学业投入程度调查问卷》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17,可以看出问卷的信度系数均高于0.800,达到理想水平。

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业投入程度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系数,采用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将重复取向设定为5 000,中介效应量的置信区间为95%。

2.4 研究假设

对过去的研究汇总发现,大多数还是以成就目标定向为自变量、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而研究两者的关系。本研究注意到,以往研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那就是:无论是自我效能感还是成就目标均非完全属于起始变量或结果变量,或者说均非自始至终一直就是起始变量或结果变量,而是动态变量,因为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会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个体学习经验及所处情境的变化,在一个阶段表现为结果变量的变量可能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起始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教育经历越丰富,学习经验越多,这种变量属性和身份的变化性就会越大。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以自我效能感为主要的变量去研究对成就目标定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效应,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1)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成就目标定向有直接预测作用。

(2)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学业投入程度及各维度的中介作用进一步预测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类型。

3 研究结果

3.1 样本个体特征与各量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将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征与3个量表进行了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见图1。从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达到显著(r=-0.038,p<0.05),与学业投入程度(r=-0.011)、成就目标定向(r=-0.002)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不同学生身份(是否学生干部)与成就目标导向(r=0.067)、学业投入程度(r=0.063)以及自我效能感(r=0.059)的相关均达到显著(p<0.05),且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系数(r=0.067)最高;专业及属性(是否为师范专业)与3变量间的相关均不显著(p>0.05);年级、生源地与所研究的3个变量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p<0.05),说明年级和生源地的变化与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业投入程度以及成就目标导向的形成密切相关,且从数据中发现,不同生源地的学生与成就目标定向的相关系数值(r=-0.048)最高,与自我效能感系数值(r=-0.059)最低,而不同年级的学生恰与其相反,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系数(r=-0.041)最高,与成就目标定向系数值(r=-0.091)最低。图1 学生个体特征与各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大学时期无论是对学生自身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关键而又特殊的阶段,在自我效能感、学业投入、成就目标变量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动,并具有重要的健康功能[14]。本研究还发现,相较于男生,女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好,在学习投入与成就目标方面无显著差异。这一发现明显不同于其他研究结果,较早时期对3所理工和综合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男生在“希望成功”上占優,而女生在“恐惧失败”上为多,并且认为女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不高,在科研成绩上会落后于男生[15]。其重要原因在于本研究的经验数据全部来自师范大学,教师与学生中的女性数量均占多数,尤其是学生中的女性占绝大比例,大量女性在教育成就上的成功早已为多数人所熟知和认可,加之性别平等观念的不断普及和深入,更加激发了女性在迈向更高成就的阶梯上不断努力。

由于个体早期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及就读大学当前条件等背景因素的差异,构成了显著影响大学生学业成就、心理状态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16]。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自我评估的能力更强,学业投入程度更高,更倾向于成绩—回避型的成就目标。其重要原因在于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教育环境和基础等先赋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在成败归因方式上会倾向于认为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而这直接影响到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价,从而作出清晰的目标规划和时间安排并为之努力。与此同时,也更加容易出现由于学业成就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情绪不稳甚至为避免失败而选择更为容易实现的任务和学业的情况。  本研究还表明,学生干部经历与其自我效能、学业投入和成就目标定向显著相关。与普通学生相比,拥有干部经历的学生更多地受掌握—趋近目标所引导和驱动。他们会认为一个优秀人才的认定标准,不仅包括在学业上成绩突出,还包括拥有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从而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完善。因此,担任干部的学生对自身将要完成的任务有明确的主观态度,“表率”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更为强烈,会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和倾注更多精力于学习的意愿。适当增加学生干部或社团活动经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业投入度和成就目标的提升。

3.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对各个量表及其维度进行了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从相关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与学业投入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p<0.5),说明大学生的结果期望与效能期望和学业投入程度密切相关;(2)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各维度的相关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p<0.5),表明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績—趋近目标以及成绩—回避目标与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均密切相关;(3)学业投入维度中的学习目标与态度、学习中克服困难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及学习时间投入与成就目标导向的各个维度的相关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p<0.5),说明大学生学业投入的程度与成就目标密切相关。

首先,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原因在于自我效能感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成绩可以产生正向影响[17],可以通过影响大学生在学业中的情绪态度引导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态度,且在学习困难面前能够坚持不懈,学习投入的时间更长,更容易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忘我的境界。其次,大学生在学习中对自身能力、知识的认知与所形成的成就目标类型有关,即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的相关性。根据Dweck的内隐理论,能力实体观与能力增长观的差异主要在于学生关注的是学习的外部结果还是内部能力,如果大学生持能力实体观,在积累了多次成功学习经历后,个体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进而提高自我效能,由此产生的反馈是,较高的自我效能会使学生倾向于掌握—趋近目标或成绩—趋近目标类型,面对任务更为积极主动。最后,学业投入与成就目标之间的联系密切。对于高校本科生而言,无论是能力提高还是知识积累都会影响其学业表现,以成绩—回避目标倾向的学生群体举例,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影响及面临任务失败的可能性,这类学生较为畏惧挫折的结果,所以往往会设定较低的学业目标,学习态度消极、兴趣不高涨,遇到学业困难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难以提高自身的学业动机,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业投入产生一定的影响。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学业投入、成就目标取向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3.3 各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3.3.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程度、学业投入程度与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效果期望与结果期望对学业投入的影响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自我效能感中的效果期望与结果期望都是预测学业投入程度的重要变量,这两个变量对学业投入的影响效应达到了68.7%。在学业投入各维度中,学习目标与态度、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时间的投入对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这3个变量对成就目标的影响效应量达到了15.9%,说明学习目标与态度、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时间的投入都是预测学生成就目标的重要变量,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对成就目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3.3.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结果期望对成就目标的影响作用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说明学业自我效能感中的结果期望是预测成就目标的重要变量,而效果期望对成就目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这两个变量对成就目标的影响效应量达到10%。自我效能感对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就—趋近目标的影响作用均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而对成就—回避目标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因此,假设1获得部分支持。

3.3.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学业投入程度与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程度对掌握—趋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的影响作用均呈现显著水平,对于成绩—回避目标,学业投入程度的影响作用显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说明学业投入程度是形成成绩—回避目标的重要预测变量。为了进一步探讨学业投入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形成成就目标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三步中介回归分析法,具体结果见表3。

根据研究假设,建立一个整体模型进行考察。以自我效能感为起始变量,成就目标为结果变量,学业投入为中介变量,考察假设2的中介作用是否成立。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自我效能感可能影响成就目标定向的9条间接性路径中,除学业兴趣与动机为中介路径效果不显著(p>0.05)外,各路径的95%置信区间均未包括0,表明8条路径均有效(p<0.05)。成就目标的4个类型作为结果变量,学业投入作为中介变量,其影响效应最为明显的是掌握—趋近目标,影响效应最弱的则是成绩—回避目标,4个成就目标类型路径的间接效应值为0.193、0.082、0.164、0.022。同时,验证了学习目标与态度、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学习时间投入在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且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影响力最大(effect=0.412 7),中介效果最为显著。总体而言,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中,学业投入的中介作用影响作用显著(p<0.05),说明学业投入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中发挥着中介效应。因此,可以证明假设2获得支持。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对成就目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学业投入来间接影响成就目标的选择。

4.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成就目标显著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之间关系密切。学业投入程度中的“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和“对学业的兴趣与动机”均对自我效能感有较强的预测力。当大学生在学业学习中遇到学习阻碍时,认为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克服困难,随着学习困难不断被解决,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会提高,有更多成功学习经验就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学生遇到难题时的坚持性会帮助提高解决难题的正确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定向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相较于掌握—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大学生的结果期望与成绩—趋近目标、效能期望与掌握—趋近目标相关程度较高,这与之前研究者研究结果一致。自我效能可以驱动个体的行为,但同时行为的结果又对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反馈,成为自我效能感变化的重要来源[18]。成就目标定向中偏向趋近目标的个体往往更具有积极性,成就动机较高,可能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另外,学生对自己实现学业成就具有足够的信心,也会成为一种诱因去驱使学生完成学业任务。

4.2 学业投入程度在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学业投入在自我效能感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对自我能力或结果的判断与推测将影响其在学业中的投入程度,进而影响其对成就目标的选择与倾向。一方面,期待能力胜于期待结果的学生,其学习目标在于使自己的能力充分体现,对自我实施能力高预期的学生,有高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所遇到的困难[19],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并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到学习中,因此不会选择回避,而是趋近能力掌握;如果学生对自我实施能力预期较低,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从而出现消极情绪状态,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相应减弱,进而有意识地回避一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任务。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期待结果胜于期待实施能力的学生,其学习目标在于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业任务。任务若顺利完成会激发学生对自我的信心,学习中遇到困难与阻碍时会竭尽全力克服,面对新的任务也会有成功预期,因此会趋近成绩目标的选择;如果连续多次出现失败结果,学生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被储存,当再次面临新的任务时,学生的态度则较为消极,内心会感到紧张,尤其是在需要克服困难时会表现出焦虑或恐惧,在学习时间投入上也会逐渐减少,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从而选择回避成绩。因此,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面对失败的态度与情绪。

5 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学业投入、自我效能感以及成就目标定向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三方面也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表现与结果,最终影响大学生培养质量。因此,高校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了解学生的学业投入程度与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力。

5.1 明确自身定位,合理改革措施

高校在进行任何改革措施之前都必须经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等是其内部心理活动,需要通过测试及长期观察等方法来了解。因此,高校必须定期进行实证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调查中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及建议,进而提出有效措施。同时,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即明确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改革措施。也就是说,高校要从学生角度入手,站位自身的发展目标,提出可实施、有效率的改革措施。

5.2 关注学生心理状态,提供学习指导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与个体学习经验及所处情境有密切联系。当个体的成功经验发生变化时,其自我效能感会出现相应的转变,进而影响其成就目标定向。例如,经常享受成功的学生,其自我效能感对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信心较高,但是当其经历失败后,自我效能感可能会发生变化,学生变得缺乏信心,成就目标定向从原来的趋近取向转变为回避取向。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为其提供学习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地归因,正确看待失败与成功,进而形成积极的成就目标定向。

5.3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压力适度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学校及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发生改变的外部推动力。也就是说,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有清晰的认识,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如何,学习效果是否与预期一致。大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用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及学业投入程度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长时间高要求之下,势必会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当学生无法承受压力时,学业投入各方面一定会出现下滑趋势。因此,学生也要学会缓解压力,用适度的压力去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达到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葛明贵,余益兵,邢彩霞.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厌倦感与抑郁的关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1):90-92.

[2] 莫书亮,李丽,苏彦捷.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抑郁倾向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10,16(1):67-72.

[3] 周国韬,戚立夫.人类行为的控制与调节——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4):38-44.

[4] 刘才刚.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7):104-106.

[5] ELLIOT A J,MCGREGOR H A.A 2×2 achievement goal framework[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80(3):501-519.

[6] 贾林祥,刘德月.成就目标:理论、应用及研究趋势[J].心理学探新,2011,31(6):499-502.

[7] 刘慧军,郭德俊,李宏利,等.成就目标定向、测验焦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2):254-261.

[8] LINNENBRINK E A,PINTRICH P R.Multiple pathways to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fostering adaptive motivation,affect,and cogni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2000:195.

[9] REEVE J.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student engagement[M].Boston:Springer,2012:149.

[10] 李若璇,张俪凡,姚梅林.家长投入对学业投入的影响:掌握目标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3):578-581+585.

[11] 刘有辉,辛自强,明朗.考试制度信任对大学生学业投入意向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4):380-386.

[12] 高洁.在线学业情绪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2):89-95.

[13] 杨晓丽,陈富.师范类大学生学业投入程度调查及提升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8,5(6):58-66.

[14] PREACHERR K J,HAYES A F.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J].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08,40(3):879-891.

[15] 赵红英,黄鹤龄.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5):47-48.

[16] 程刚,谢贵阳.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性别差异及其教育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1995(6):96-99.

[17] 陈乐.大学生自我管理对学业成就影响的调查研究——基于四所“985”大学的数据[J].山东高等教育,2016(2):59-74.

[18] 仲懿,陈骁.高职生成就目标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77-81.

[19] 王雁飞,李云健,黄悦新.大学生心理资本、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6):128-136.

Abstract The themes of College Students′ achievement goals,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investment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field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research dur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We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input,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goals with the empirical data of 3 493 undergraduates at a key normal univers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and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can predict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Academic engagement plays a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in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Keywords self-efficacy;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academic engagement;mediating effect

[責任编辑 孙 菊]

猜你喜欢
中介效应自我效能感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高职学生依恋、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
品牌依恋在品牌认同与品牌迷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