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时代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机制优化对策研究

2023-05-30 10:48江山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江山

摘 要:一直以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其目的是满足公众对知识资源的获取需求。传统文献传递服务偏于被动,资源类型和传输渠道单一,很难满足读者分众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革新服务观念,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实现文献传递服务智慧化升级优化,提供突破时空限制的高层次主动服务,提升文献传递的效率与质量。文章对文献传递智慧服务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智慧时代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机制运行的保障条件,并从供求关系、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

关键词:智慧时代;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跨界合作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2-0026-03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是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渠道。根据“十四五”发展规划,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行业的合作,提升自身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逐步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从法律和政策方面支持文化部门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形式合作,这为公共图书馆革新服务理念与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2]。5G、AI、RFID等技术的应用推动实现了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的全流程智慧化管理,助力实现文化行业内各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与文化共建共享。智慧元素介入的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机制优化将会大幅提升文献传递的便捷性与精准性,促进知识与文化传播的均等化,为广大用户提供平等获取信息资源的机会,实现更大范围的服务覆盖率和更高水平的资源共享。

1 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概述

1.1 文献传递智慧服务內涵

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指公共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将读者所需的文献检索结果提取出来,通过便捷传输渠道传递给读者的信息服务过程。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是在传统文献传递服务和智慧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文献传递服务指的是在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进行纸质文献的传递,智慧图书馆的内涵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为读者提供文献查找服务的移动知识平台。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智慧图书馆实践全面开展,图书馆智慧服务项目也逐渐细化,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开始为用户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文献资源传递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距离用户的现实服务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3]。

1.2 文献传递智慧服务基本特征

文献传递智慧服务能够更加便捷、精准地满足用户的即时化信息资源需求,并在服务中显示出以下特征:①智慧化特征。智慧化是文献传递智慧服务区别于传统智慧服务的鲜明特征之一,整个系统应用高精度传感器、定位系统及扫描设备等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感知和即时反应,大幅简化以往繁琐的检索和传输操作,轻松实现资源的智能化管理。②个性化特征。文献传递智慧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深入分析读者阅读偏好与需求,优化和改善文献检索路径,提升文献传递效率,提供个性化定制传输方案。③资源共享特征。文献传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文献传递智慧服务致力于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服务体系,发挥网络社交软件的信息传播作用,开启读者交流分享模式[4]。

2 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机制运行保障条件

2.1 网络智慧服务理念

公共图书馆传统查阅系统主要是针对纸质书籍的查阅,服务效率低、读者体验差,且容易造成书籍的损坏。智慧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形式、要求及用户需求均发生明显变化,囿于固定空间和传统媒介的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用户的客观服务需求。基于此,公共图书馆应基于智慧要素进行文献传递服务的智慧化转型,让读者通过智能化移动终端快速检索和获取文献,网络互联智慧服务理念是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机制正常运行的理念保障。网络互联智慧服务理念下的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主要依托信息互联网络,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进行有效连接。基于该服务理念,读者进入公共图书馆后可通过24小时自助借还机完成借还程序,同时,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能够收集和归纳用户特征和习惯,构建用户画像,为后续个性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5]。此外,RFID技术还能够实现远距离非接触式盘点和书籍无接触式定位等功能,让图书馆能够更加有序地开展各项文献传递智慧服务工作。

2.2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读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单一的阅读服务不再是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唯一服务内容,用户的信息交流与共享需求日益迫切,希望通过常用的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实现馆藏资源的咨询和借阅。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本身就具有公益属性,在馆际合作过程中或与读者交流过程中需要利用现代化基础设施实现资源最大范围的交流与共享,推动馆际资源的优势互补。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支持,如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和稀有资源的3D建模等[6]。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读者所需的资源类型与内容得以被迅速收集,同时能够体现馆藏资源特色,实现优质资源在社会主体之间的高效传输共享,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智慧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技术服务支撑很难通过独立创新加以实现,需要与其他单位协同合作,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优势,将智慧要素融入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效能。

2.3 内部管理制度支撑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提升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水平有助于拓展知识传播渠道,扩大服务范围,营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为代表的法律法规鼓励公共图书馆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这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提供了重要指导。公共图书馆应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指导下,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文件规范文献传递智慧服务管理,充分发挥自身服务的专业性和能动性,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信息传递服务,满足更大范围的公民文化需求[7]。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能够从多个角度对文献传递智慧服务的细节进行管理,全面提升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2.4 区域资源共享体制

长期以来,同一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由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对象相同,且组织架构和管理系统较严苛,满足于自给自足,最终形成了较严重的“孤岛效应”。长此以往,小型图书馆会在资源、服务、设备等方面产生依赖心理,自身革新发展能力逐渐弱化[8]。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机制建立在与之完全不同的资源格局之上,强调打破现有的资源条块分割局面,不再让传统的资源与服务管理体制束缚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发展。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机制的运行依靠规范的管理制度与外部政策支撑,在区域内建立统一权威的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资源传输标准,改变以往分散的管理格局,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资源建设氛围,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的重复性建设与资源浪费现象,着力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

3 智慧时代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机制优化策略

3.1 完善文献供需平衡关系

智慧时代,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机制的目的在于满足读者的现实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可应用技术手段对用户个体的需求偏好进行收集,建立完善的用户需求监测系统,构建用户画像,充分了解他们的文献需求情况,强化资源供给服务,从根源上平衡供需关系。针对读书地点少、资源量不足等情况,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增加馆内或公共场所借阅点、增加热门资源量等方法缓解供求关系,具体的应对举措包括建立24小时无人值守的智慧书屋、建设咖啡馆图书角、地铁图书馆等突破传统理念的文献传递方式,这些方式能够提升图书馆的资源供给与服务能力。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智能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发展,用户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浏览,公共图书馆也可借鉴此类信息传输方式,通过建设图书馆数据库平台与移动客户端,让读者不受时空限制实现资源的检索、阅览与下载,提供移动式文献传递服务。该服務的建设与开发应重视科学规划,拓展覆盖范围,同时注重开发和利用特色资源,并加强与数据厂商的合作,节约建设成本。

3.2 推动资源开放共建共享

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是文献传递智慧服务实现的重要支撑,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强调区域内馆际资源共建、交流共享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实现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多维度的服务优化,以全新的理念作引领,提升馆藏资源利用水平,深挖资源利用价值。积极发挥区域内图书馆联盟的优势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文献传递平台,不同类型图书馆发挥各自的服务优势,并实现互补,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规范联盟标准,使用具有统一技术标准和工作流程的资源开发与传递平台,拓展传递服务的深度与广度。针对总分馆制中总馆不能主动为分馆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的现象,或分馆在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方面过度依赖总馆的问题,行业内部应在管理体制上明确总馆在文献传递智慧服务建设上的义务与分馆在不同建设阶段的建设目标,逐步使总分馆形成统一的资源集成系统。

3.3 优化资源供给合作机制

公共图书馆可与同类型公共文化部门形成合作平台,如LAM(Library,Archive,Museum)三馆合作平台,三者共同提供公共文化、科研教育、历史文化等相关资源与服务[9]。公共图书馆可借鉴LAM的数字资源整合、合作展览等经验,与合作部门开展一站式检索、阅览、下载等服务,同时还可以与科技部门合作实现虚拟资源的开发与阅览,多方参与、互利共赢。跨界合作是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智慧服务实现的重要方式,通过与拥有不同资源、技术、服务优势的社会主体合作,提升自身文献传递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分众化需求,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注入时代活力元素。公共图书馆的合作主体包含大型书店、酒店、银行、企业园区等。人工智能(AI)是支撑实现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智慧服务的核心技术,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着力加强与技术型单位的合作,共同研发智能聊天机器人、巡架盘点机器人、智能存取机器人等,提升文献传递的智慧化水平,同时注重服务过程中对用户使用情况与信息反馈的收集,并将其作为后期优化服务管理的重要依据。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智慧服务应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落实过程中注重新理念的引领作用与智慧元素的促进作用,科学规划,保证文献传递服务的规范性与前瞻性。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智慧服务机制优化应立足于其保障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资源供求关系,推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同时优化资源合作机制,突破行业发展壁垒,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 贾娟.商业文献传递现状调查及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3):37-43.

[2] 高可淼.SCCR报告对完善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立法的启示[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2(5):73-79.

[3] 穆晖.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收费情况及对策研究: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21(6):89-94.

[4] 任应丽.规制图书馆远程在线文献传递服务的版权制度模式分析:德国版权立法及其借鉴意义[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6):118-120.

[5] 刘笑一.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涉及的版权问题及对策:以高校图书馆参与地区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服务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3):63-66.

[6] 隆茜.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馆员版权素养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1):25-37.

[7] 李旭升,李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转型策略探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1):85-89.

[8] 孙蕊.图书馆国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现状调查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20(6):37-44.

[9] 余丰民,周卫华,汤江明.基于4R模型的高校图书馆文献服务应急保障策略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11):25-31.

(编校:崔萌)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在引导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