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现场 回应时代之问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发展报告(2022年)

2023-05-30 12:33胡冯彬刘胜男高敬文
新闻爱好者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闻学马克思主义体系

胡冯彬 刘胜男 高敬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特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驱动力。本研究以2022年1月1日至12月5日发表在中文媒体、学术期刊和学术网站上的全数据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因此,数据增加以知识体系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分别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或“中国特色新闻学”为一组关键词,以“新闻学”“知识体系”为另一组关键词,搜索业界和学界的报道和研究整体情况。

*业界总量及分类

在数据平台上,以主题和关键词检索的方式,搜集到“习近平论国际传播”,共2234篇,其中主流媒体及相关网站1667篇,社交媒体567篇;“习近平论新闻舆论”,共2234篇,其中主流媒体及相关网站1667篇,社交媒体567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的文章共542篇,其中主流媒体及网站458篇,社交媒体84篇;“媒体社会责任”共505篇,其中主流媒体及网站389篇,社交媒体116篇;“中国特色新闻学”共74篇,其中主流媒体及网站64篇,社交媒体10篇;“新闻学知识体系”共42篇,其中主流媒体及网站38篇,社交媒体4篇。

2022年,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论新闻工作,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抑或媒体社会责任的报道持续增长。六大主题的报道量共计4140篇,较建党百年重要节点的2021年有所减少,但仍比2020年增加了2320篇。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连续9年发布,参与媒体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共300多家。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建设日益完善,有力推进了新时代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队伍建设。

*学界总量及分类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或“中国特色新闻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得到学术论文222篇,硕博士论文13篇,经过对非研究文献进行筛选,并增补未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后,共得到文献284篇,“新闻学”和“知识体系”等第二组关键词获得文献54篇,共计338篇。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5月31日强调“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后,新闻传播学界关于国际传播的研究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因此,2022年度将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单列。以“国际传播”为关键词,检索得到学术论文1663篇,硕博士论文93篇。

一、研究总体情况

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领域的学者著述、学术期刊的支持、规划研究的立项、学术会议的召开以及课程思政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方位、多维度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支撑。

(1)马新观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张涛甫、王润泽、杨保军、周勇、胡钰、邓绍根、高金萍、朱清河、叶俊9位中青年学者成为2022年度马新观学术论文矩阵的主力军,贡献了75篇相关研究。这些学者已是我国新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各自从不同领域切入马新观研究,成果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2)重要学术期刊。近年来多数重要学术期刊已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设为固定专栏,或设置专题、刊发特稿。《新闻与传播研究》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国际新闻界》新设《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新闻记者》《全球传媒学刊》《新闻爱好者》等期刊设有马新观特稿。上述期刊刊发58篇马新观论文,再创新高。

(3)重要研究项目。重要研究项目的立项亦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新探索、新突破、新成绩。2022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中,各有两项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般和青年项目共有28项,4项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中标数创历年之最。关于国际传播研究的国家社科项目总数多达42项,其中9项重大和重点项目,31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以及2项后期资助项目。

(4)重要学术著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生产及流通规律的观点与学说体系。复旦大学马新观教学与研究团队深耕于马新观理论,组织发布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概念》丛书,胡栓、唐荣堂所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概念》之舆论篇和宣传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宣部组织,来自全国十多所知名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和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第二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5)重要课程思政项目。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同承担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融合式教学公益进修项目。复旦大学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以线上课程形式供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同步学习。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实施3年,覆盖了全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所有719所高校共计29万余名学生,实现了全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共上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中国传媒大学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兰州大学的“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入选教育部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教育部新闻学专业(中国共产党新闻史教学)虚拟教研室在河北大学成立,将太行山红色新闻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应用新型媒介技术和数字虚拟教研手段,打造利用虚拟仿真教学方式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型平台。

(6)重要学术会议。2022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是各高校仍以线上线下形式召开马新观主题学术会议。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和河北大学为代表,组织14场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的支持,研究课题的立项,思政课程的推广,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多方位的矩阵支持。

二、2022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共现网络(KCN)分析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探索特定科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及其关系。大量关于此方法的研究证明了基于KCN分析能够得到与传统文献综述方法一致的结论,且更具实用价值和优势,是分析一个具有大量文献的新兴领域研究模式及其时间演变趋势的有效方法(Radhakrishnan等)。图1的统计依据基于上述马新观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节点为作者提交的关键词,其大小代表词频,连线代表两端节点的词存在共现关系,并用不同颜色标识出每个显著的聚类主题集群。通过进一步整合同一所指的不同表述的关键词,进一步得到五组热点领域。由此可看出,2022年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五组热词:(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莱茵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三大体系;(3)党管媒体、新闻话语、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4)国际传播、全媒体、媒体融合、讲好中国故事;(5)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网络舆论、新闻舆论工作、人民性。

上述研究热词及其关系的自动分层聚类显示,2022年度研究热点为以下五个方面,笔者的解读如下。

(一)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原典及其编译研究

“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回归原典,即对马新观理论的阐发和马恩列经典作品的研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传统。只有“广泛和深入地阅读先辈们的新闻著述,发现马克思主义先辈们在研究和论述新闻传播工作,主要着眼于对基本方针和基本规律的探索”(童兵)。“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形成的根本而系统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认识论、新闻价值论、新闻方法论的统一观念体系”(杨保军),使马新观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灵魂所在。不同的是,马新观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实践属性。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调查研究就是承载、延续这一灵魂的活的方法。调查研究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不仅是党的“传家宝”,更是马新观的“基本功”(马凌)。

原典编译亦是2022年度回归原典的另一特色。梳理“来时的路”为马新观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以及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提供历史依据,也为如何继承发扬发展马新观提供历史前提。陈力丹组织编译的《新莱茵报》,以个案展现出党的百年历史中的传播路径,以192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论著《雇佣劳动与资本》首个单行本、1939年延安解放社全文发表恩格斯《马克思与〈新莱茵报〉》(中文版)、1949年以后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的成立、1983年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新闻思想讨论会等为节点,展现了新闻传播学界对《新莱茵报》及马新观逐步了解和认识的进程以及研究的逐步深化(陈力丹)。

(二)理论引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和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成为2022年度马新观研究的一大新趋势。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体系需要重构、学术体系需要重组、话语体系需要重塑。实现这“三重”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性、前沿性和开放性(胡正荣)。

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坚持“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把握新技术,放眼全世界”的理念。“中国土”体现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主体性,“新技术”和“全世界”体现了当代新闻传播实践的技术驱动特质与全球传播现实,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是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胡鈺)。而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生长是外力驱动型。诸多知识话语和概念表述脱离本土语境或问题场景,被直接挪用、移植到中国语境之下。仅靠外来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无法有效解释中国场域的实践命题(张涛甫)。因此,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创新离不开两个支点:一是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大地,发现中国问题;二是实践维度,立足中国实践,寻找中国答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能为中国新闻学基础史论研究领域提供方法和路径,整体性带动中国新闻学三大体系的创新发展(王润泽)。

(三)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中国新闻事业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除具有学术价值之外,还具备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实践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闻实践中形成了成熟的新闻理念——办报需要遵循“报刊的内在规律”,开创了坚持党性原则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相统一的办报传统(夏祺)。马新观的实践特征,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从现实的新闻活动中汲取滋养的理论品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涂凌波)。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百年探索,正是马新观从零碎到系统,从抽象到具体,从浅表到深入,最终形成了包括新闻事业性质与功能作用、党性、人民性、新闻文风、队伍建设、国际传播等内容有机整体的过程(邓绍根)。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党性”和“人民性”,集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从“全党办报”到“政治家办报”,从“党性原则”到“党办媒体”,再到“党媒姓党”,中国共产党“党管媒体”的百年历史实践贯穿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价值逻辑(朱清河)。

正确的新闻观是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方向与力量源泉。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问题,着力于解决基本问题、探索基本规律,对于观察、思考和解决当下问题,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童兵)。培养新闻传播学人才要坚定立足中国大地,厚植家国情怀,需要政治层面的积淀、德性层面的养成以及技能层面的训练(周勇)。

(四)实践自觉: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思想与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的重要讲话主要包括: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2019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问题的讲话和2021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党的新闻舆论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具体表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理论引领,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的统一,提出“媒体融合发展”重大命题并将此提升为国家战略,致力于进行卓有成效的国际传播,遵循新闻舆论工作中的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重申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以及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等(丁柏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同时新闻舆论工作者是知识分子的一分子,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童兵)。

“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发展的重要背景。在此基础上,舆论引导蕴含新时代强国战略的丰富内涵,涵盖国家治理、社会有序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等众多方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境界,是党的舆论思想和舆论引导历史经验在新时代的全新释义(尤红)。

(五)行则将至: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融媒体发展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022年度的国际传播研究主要从三种面向展开。一是考古与重建。通过对概念的学术史、理论的思想史等梳理,重建国际传播理论得以自觉和创新的可能视角和潜在路径(姜飞),中国国际传播已从被迫应对国际舆论的“恶意抹黑”到如今积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实践范式转型的实质是中国构建国家认同和制度转型的标志性符号(张毓强)。二是全球与地方。中国国际传播要讲好中国故事,应当以全球视野和全球思维为起点,用全球话语进行全球叙事,将中国故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故事资源的富矿中开掘出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胡正荣)。而理想状态是政策、实践和理论三者的逻辑同构,但中国独特的制度现实和知识生产主体决定了三者之间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落差(常江)。三是媒体与平台。社交媒体的主导性改变了国际传播中政党形象塑造的主體(高金萍)。国家主体作为直接参与者的角色正在被跨国公司、平台媒体、自媒体等新兴主体取代,主渠道从传统大众传媒转向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实践重心则从以政治、经济为主的“硬内容”转向以文化、社会为主的“软内容”(刘丹凌)。同时,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学术类刊物《国际传播》和《对外传播》,以业界和学界相互支撑的方式,促使国际传播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学兼具理论意识与问题导向的重要领域。

百年辉煌,只是序章。2022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初成体系,历史研究成果丰厚,马新观教育研究成为重点,新闻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等局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超越了狭义新闻观的视野,从深广的社会视野和历史视域揭示新闻观背后的意识形态关系。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步入新的阶段,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回应全面开放条件下新闻舆论领域的重大命题”(张涛甫)。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20&ZD323)阶段性成果]

(胡冯彬为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研究员;刘胜男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高敬文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新闻学马克思主义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