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舞弊识别的审计分析整合框架创新研究

2023-05-30 10:48李天霞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15期

李天霞

摘要:目前审计分析框架过多地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基于舞弊识别的审计分析框架亟待整合创新研究。审计分析理论和方法应从整体入手整合,在具体层面以价值链分析、平衡计分卡、财务分析方法为基础,参考相关学者对舞弊识别因素的判断,构建具体识别企业剩余风险和舞弊风险的模型,期望能对识别财务舞弊有所裨益。

关键词:舞弊识别;审计分析框架;剩余风险;财务舞弊风险

有数据统计,仅2013~2015年间,共有南方股份、华锐风电、中科云网、航天通信、亚太实业、獐子岛等35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且方法多样,给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大众心中的形象。从2016年~2021年3月,中国证监会已经累计发出“行政处罚书”646份,财务舞弊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基于审计视角,构建具体的审计分析框架用于判断公司是否存在财务舞弊,将对审计人员和掌握基本财务信息分析技巧的投资者大有裨益。财务舞弊识别的关键是进行审计分析,即对分析对象形成合理预期后,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财务异常,进而进行调查。

财政部在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提及,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利用趋势分析、比较分析、合理性测试及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审计分析。相比1997版审计准则中的比较、比率、共同百分比、趋势分析方法,仍然存在不重视非财务信息分析和同业分析的缺陷。为弥补现有审计分析框架不足,站在审计人员角度,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关系以及同业之间数据关系(包括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三类数据指标并重,整合分析理论、审计方法对现有审计分析框架进行整合创新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审计分析的整体分析判断

审计和会计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两者角度不同。会计主要站在企业微观层面考虑经济业务,而审计则需有整体观、大局观,需要审计人员必须从整体上对被审计公司进行熟悉,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综合性的预期。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Z Score 模型判断企业破产风险

1968年美国学者Altman开始研究衡量企业破产的Z Score模型。通过选定企业的资产规模和折现力、获利能力、财务结构、偿债能力、资产利用效率五个指标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Altman利用Z模型及其判别标准,以33家破产公司和33家非破产公司为样本,预测了其中63家公司的命运,准确率为95.45%。利用Z Score可以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提前识别企业破产风险。

(二)利用行业分析工具,判断企业市场地位

审计人员可利用行业分析工具,有针对性地评价需要具体关注的情况。如运用Porter五力模型分析企业的竞争力及独占强度;利用PEST分析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主要外部宏观环境;利用SWOT分析了解企业面临外部威胁和机会,充分利用内部优势规避劣势;利用SCP分析企业在面临外部冲击时企业作出的反应;利用行业生命周期分析判断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在各个不同阶段通常采用的经营战略等。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对企业某些方面形成一些合理预期。企业由于某种外部条件的刺激,或管理者的投资风格等原因,在企业经营方面做出积极的或消极反应,使审计人员形成某种合理预期,并以此作为标准与具体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审计差异,解释舞弊风险。

二、审计分析的具体分析判断

(一)理论基础

1. 价值链分析方法

198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Porter第一次提出了企业价值链分析方法,其中价值链是指总价值,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如图1所示,波特以制造业企业为例,将企业涉及的内外价值增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生产、采购后勤、发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支持性活动包含财务与计划、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分析要求企业密切关注组织的资源状态,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核心竞争力,并关注和培育价值链关键环节上的核心竞争力,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2. 平衡计分卡(BSC)

卡普兰和诺顿提出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目的是建立“实现战略制导”的绩效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主要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角度来衡量企业业绩,借助于图、表、卡等手段从短期和长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和领先指标、外部和内部业绩视角反映其中的平衡關系。

3. 财务分析方法

审计分析不同于财务分析,财务分析重在通过对真实的财务数据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进行判断、评价和预测,目前已形成较为系统、完备、规范的分析体系。审计分析主要是在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与审计人员预期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异常数据,确定审计方向和重点,相比财务分析更看重企业某些模糊的关联关系,目前审计分析框架仍是审计学者研究的对象。如黄世忠教授比较推崇的哈佛分析框架,期望在财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形成审计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审计分析框架的构建可以价值链分析方法中的价值活动划分方法思路,结合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利用财务分析方法,构建审计分析整合框架。

(二)构建思路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结合对企业整体作出的判断,以价值链分析为主要思路,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对企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同业指标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具体指标分析结果与整体分析时形成的合理预期进行比较,找出审计范围和重点,识别财务舞弊。具体来讲,就是从企业增值的两个层面入手,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指出企业关键的业务活动,利用行业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关键业务活动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并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合理预期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收集审计证据,揭示可能存在的舞弊。技术路线如图3。

(三)具体分析过程

1. 确定审计分析目的

(1)识别企业剩余风险。剩余风险是指未能被企业所控制的战略风险和经营流程风险。通常,剩余风险可能导致一定的财务后果。当企业出现重大剩余风险时,治理层和管理层操纵财务信息,使财务报告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剩余风险影响注册会计师对于审计事项的预期,决定项目的审计方向,影响审计风险。在对企业进行审计分析时,以剩余风险为主要目的,可为审计人员揭示财务舞弊提供有益帮助。

(2)识别企业财务舞弊风险。财务舞弊行为通过歪曲财务数据增加投资者投资风险,降低市场参与者对财务信息的信心。审计人员应当以识别的剩余风险为线索,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梳理可能发生的企业财务风险,以减少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2. 收集与分析有关企业关键业绩指标

审计人员在进行战略分析和过程分析过程中必须获得企业价值链中关于创造产品价值增值的关键业务活动信息,从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个层面获取的关于产品质量、竞争优势、存货计价、企业优势、企业员工、会计处理等信息是否异常,对企业基本情况形成预期。然后收集企业有关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以及行业指标,利用财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对所取得数据进行组织整理,与审计人员合理预期比较,判断企业剩余风险大小,揭示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舞弊。审计分析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可参考黄世忠教授提出的财务报表风险识别的42个风险因素或信号,进行有效性分析。

3. 构建企业支持性活动层面意义上的具体审计分析框架

(1)企业基础设施。首先,审计人员可以获取企业报告期、基期和同业关于企业净利润、每股收益、每股价格、市盈率等关于企业财务业绩方面的指标,对企业财务质量进行整合分析。假设该企业报告期的净收益相比基期有所增长。考虑企业本期发行股票情况,判断本企业股票收益的增长程度。如果每股收益指标有所增长,那么通常情况下相对基期每股市价以及市盈率都应当有所增长,这才表明市场对该企业的信心。否则,在净利润和每股收益都增长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及市盈率下降就可能反映市场投资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报告中的收益情况有所担心。审计人员要考虑这种不利对后续分析的影响。此外可以根据杜邦分析体系进行辅助判断,企业实际利润增长的可信度,以及结合因素分析法判斷引起企业利润增长的因素,为我们进行后续审计提供审计方向和线索。可以根据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管理能力指标、运营效率指标等,评价企业各方面的能力,如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运营资本的充分性。

其次,企业供应链分析方面,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相关阐述,结合供货准时率、购货退回率等指标对企业业务供应链方面的系统进行评估,并进行原因分析。结合应付账款周转率判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评估企业是否存在过度依赖供应商等应予以关注的风险。

最后,审计人员可以获取资产管理方面的同业数据,评估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例如结合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的统计数据,查明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等采用的是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还是购买,相对于去年固定资产相关政策有没有变化,对企业资产管理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累计折旧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判断企业财产设备是否符合审计人员预期。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增加比重较大,审计时着重审查新增设备;设备减少比重较大,重点审查固定资产的处置程序及账务处理的合法性。同时评估生产力和财产设备之间的关系,确定企业是否有未入账的固定资产存在,审计时,可通过盘点程序来证实。通过固定资产维护成本占总成本百分比,评估财产设备的新旧度,评估企业财产设备价值是否公允,是否需要重置等。

(2)人力资源管理。审计人员可获取报告期、基期和同行业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员工的质和量两方面分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否存在与现有销售不相匹配的问题。

企业销售业务增长的背后是劳动力的质量问题,企业劳动力的现状是否能与现有销售增长相匹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员工士气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可以综合员工人均成本及福利、工作环境、员工流动率、员工满意度来进行分析。员工的质可以从学历、专业能力、员工旷工天数及员工士气等方面分析,是否适应企业销售的快速增长。员工量的问题可以通过员工轮换率、员工总数及同行业类似企业的员工量来比较。人力资源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决定着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3)技术开发。审计人员可以获取报告期、基期和同行业关于新产品研发和产品回收等方面的指标,结合企业关键资源,判断企业核心能力。

关键生产力的形成在于企业对产品的研究开发。审计人员可以关注企业研发成本的投入,新产品上市周期、产品成本回收期,判断企业赖以生存的技术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通过产品宣传成功率、产品召回次数判断企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分析企业销售快速增长或下降造成的主要原因,并判断这种趋势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造成的影响。

(4)采购。审计人员可以获取报告期、基期和同业关于采购质量、效率、时间、数量、效率等方面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商品抽检缺陷率等指标判断采购质量;是否获得适当的数量折扣、商业折扣、现金折扣等评估企业在采购过程中相对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产品价格变化百分比、采购量变化百分比,与产量、销售量进行比较,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采购舞弊的情况。并结合紧急采购量、批次、准时交货率等评价企业采购层面存在剩余风险,揭示财务舞弊,为企业优化采购提出合理化建议。

4. 构建企业基本活动层面意义上的具体审计分析框架

首先,在内部后勤方面,审计人员可获取报告期、基期和同业原材料占存货比例,储存费用、存货周转率、盘点不符率等方面指标评价内部后勤管理绩效。

审计人员通过比较原材料占存货的比例变化、储存费用的变化,结合盘点不符率评估内部后勤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漏洞,判断企业仓储管理能力;根据仓储容量、生产量、销售量进行审计分析,采用顺查或逆查的方法判断是否存在舞弊风险。

其次,在生产经营方面,审计人员可获取报告期、基期和同行业存货占总资产比例、产品成本、损失浪费成本、产品缺陷成本、质量保证成本等指标判断企业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优势及劣势。

销售的可持续性增长,必须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作保证,审计人员首先可以分析产品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变动趋势,并结合损失浪费成本、产品缺陷成本、产品保证成本等占收入的百分比确定企业生产供应链管理是否有效或得到改善。并结合上述质量保证索赔款判断相关指标变化的原因,并考虑有关成本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再次,在外部后勤方面,审计人员可以获取企业报告期、基期和行业关于企业销售收入、收入增长率等财务指标判断企业盈利基本情况,并获取顾客满意度、顾客取得率、顾客保持率、品牌意识等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财务业绩指标的增长通常依赖的是销售业绩的增长,因此销售业绩指标的分析就必不可少,可以采用总收入和收入增长率指标。与同业相比,如果远远高于同业指标,可能表示该企业发展处于成长期,用于计算收入增长率指标的基数比较小。如果该企业发展已经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销售能保持高于同行业平均指标确实属于少数,应着重分析企业在销售方面是否存在舞弊情况。还可以结合销售的其他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如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顾客保持度指标、顾客取得度指标进行分析,以辨析企业是否存在与目前高速增长率不相适应的情况,如是否在顾客品牌意识、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表明销售增长具有偶然性,而非企业的关键生产力。

最后,市场营销与服务相结合分析。审计人员可以获得销售毛利率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根据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坏账百分比等指标判断应收账款管理是否存在问题;根据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同比环比增长率等指标判断销售团队的效率。利用产品交货及时率、订单完成率、产品退货率和顾客投诉率等指标判断企业产品销售增长的可持续性。

销售增长另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存货周转率提高的问题,可将本企业报告期的数据与同行业相比,判断本企业存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需要重点关注,一般来讲,销售的增长除了企业产品质量等因素之外,很可能和企业制定的销售政策有关,因此必须重点关注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正常情况下,坏账准备占应收账款百分比应当同应收账款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如果出现相反情况,审计人员在排除不同销售市场的特有因素后,可能怀疑企业在坏账计提方面存在问题,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有问题尚未阐明。

同时,根据大多数企业销售政策,销售费用主要由销售人员工资构成,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我们可以大致得出销售增长趋势与销售费用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其中固定成本占销售收入比例应该有所下降,变动成本占销售收入比例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出现相反情况,可能表示企业在销售量或销售费用方面记账有误。销售费用率降低也可能表明企业销售人员素质提高,为企业提高销售收入的同时,降低了销售成本,为企业利润提升创造了一定的空间,具体这种情况是否对企业有利,还要结合交货及时率、订单完成率、顾客投诉率等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判定。

此外,如果企业销售量的增长基于本企业研发产品的高质量,产品成本整体增长,伴随的是销售价格的增长,销售毛利率应当随之增长。这是我们的预期,如果企业销售毛利率下降,可能表示我们要考虑存货计价方法的适当性,是否有随意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情况出现。如果企业存货余额保持相对稳定,那么也可能是由于企业低估了存货等原因。

三、根据分析结果汇总企业潜在问题或风险可能存在的审计意义

通过对上述項目的关键指标与预期的对比分析,我们可能注意到,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并同时获取到每个项目在审计过程中的应当考虑的一个或多个重大剩余风险。这些剩余风险可能表明企业控制环境或生存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例如某些情况表明企业管理者企图改善公司现有经济状况,有操纵收益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企业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增加,增加了企业舞弊的可能性。某些潜在的问题或风险表明审计人员审计风险较高,需要我们进一步扩大实质性分析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通常情况下,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财务报表中没有确认为关键风险的地方风险较低。

总之,通过对企业价值活动各层次的分析,我们可以无遗漏地识别关键领域的潜在问题和重大问题,进而对审计人员进行进一步审计具有重大的审计意义,也可能提前识别企业财务舞弊。

四、结语

笔者构建的审计分析整合框架以价值链分析中价值活动的构成为线索进行分析,对大多数企业都具有实用性。并且将财务指标分析、非财务指标、同业指标结合在一起,规避了目前审计分析方法的片面性。但是价值活动的各项指标的获取不具备规范性,可能割裂了原有财务分析的内在联系,因此也存在局限性。但这种思路属于审计分析框架研究的深化,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对此理论进行不断地印证、修改,以使得此框架得到夯实、提炼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孙超.郑石桥.云计算对审计取证的影响:一个理论框架[J].财会通讯,2020(03):24-26.

[2]曹琳.财务报表舞弊与其审计分析[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3.

[3]孙文刚.企业合规管理与审计衔接机制框架分析[J].财务与会计,2020(02):69-70.

[4]孟祥辉.何苗.关于注册会计师对舞弊性财务报表的审计分析[J].品牌,2015(11):169-170.

[5]闪明存.试论大数据分析与审计分析—从企业内部审计角度[J].中国集体经济,2016(04):151-152.

[6]王虹,赵一桥.Z分模型在财务预警中的使用性分析—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集体经济,2011(09):164-165.

[7]鲍双双.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8]宋平.A公司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9]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数据中心(北京),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信息科技部.测试剩余风险的识别、分类、评估和应对[J].中国金融电脑.2009(10):73-75.

[10]黄世忠.从SAS99看财务报表舞弊风险因素有效性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11):71-74.

(作者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