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访延安的欧洲记者:共产党点燃了年轻人的希望

2023-05-30 10:48
新传奇 2023年13期
关键词:博斯哈德延安

通过对毛泽东的访谈,博斯哈德记录和见证了毛泽东预测日军侵华必败、怒斥法西斯破坏世界和平、强调重建中国的核心是团结以及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未来等重要思想。他评价道:“共产党点燃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希望。”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中共中央所在的陕北吸引着国际媒体的目光。1938年,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沃尔特·博斯哈德拿到了一张前往延安的珍贵通行证。他用16毫米摄影机拍摄下名为《延安之旅》的黑白無声纪录片,记录从西安前往延安途中以及到达延安后的所见所闻。

通过对毛泽东的访谈,博斯哈德记录和见证了毛泽东预测日军侵华必败、怒斥法西斯破坏世界和平、强调重建中国的核心是团结以及坚信中国共产党的未来等重要思想,并得出结论:延安,这座相对封闭和偏远的小城,正是中国抗战的希望和进步青年向往的圣地。

第一位访问延安的欧洲记者

1938年4月,冰雪消融。军队卡车载满物资行进在泥泞的山路上。城内街市熙来攘往,虽春寒料峭,人们的面容却平和喜乐。这些延安的风景都可以在《延安之旅》纪录片中看到。

该纪录片的拍摄者正是博斯哈德,他是第一位访问延安并见到毛泽东的欧洲记者。

1938年初,博斯哈德来到武汉,在史沫特莱(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的帮助下见到周恩来,明确表达希望到延安采访的意愿。周恩来把此任务交给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在林伯渠的安排下,博斯哈德与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阿·斯蒂尔一起,随八路军运输物资的车队前往延安,沿途经过三原、宜君、洛川、鄜县、甘泉等集镇,车队整整走了6天。

与众所周知的斯诺等美国记者相比,博斯哈德的名气并不大。不过,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字记者,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这给当时的新闻报道吹来了一阵新风。

后来,博斯哈德在《新苏黎世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了中国红色根据地和毛泽东的情况,包括日本侵华战争的近况,并探究日军侵华战争的本质、发展演变的趋势。他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描述延安是“下一代人心目中的麦加圣城”。凭借这些精彩的报道,博斯哈德赢得全球瞩目。

1975年11月18日,博斯哈德在西班牙逝世。他的侄子将其留存下来的珍贵档案捐献给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档案馆。

2011年4月,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和地区档案馆处执委会会议暨“绿色档案建筑”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参会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档案馆副馆长丹尼尔特地找到上海市档案局(馆)长朱纪华,赠送了这部纪录片的视频。

共产党点燃了许多年轻人的希望

“延安离我们还有半天的路程,土地愈来愈贫瘠了,地里的庄稼长得稀疏,而且参差不齐。星星点点的羊群在河边吃草,我们愈是接近‘红色首都,背着行装、徒步而来的青年人也愈来愈多,他们希望能够在八路军这里找到自己的天堂。”当时,在去往延安的路上,博斯哈德兴奋不已。

经历了艰苦跋涉,博斯哈德终于看到了延安城。他的印象是:在共产党的根据地里,人们最重视的是学习和教育。

在延安,博斯哈德拍摄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员们的学习生活。他们在延河边洗漱,在院子里集体用餐,在晨光中做早操,在晚霞里游戏、散步、唱歌、打球……丰富多彩的生活深深地吸引着这位欧洲访客。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在鲁艺,博斯哈德拍摄了学员们在音乐家郑律成指挥之下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情景。这段画面他拍得非常用心用情,推、拉、摇等拍摄技巧轮番运用,其中几位女学员的特写拍得尤其丰盈细致。

气势磅礴、英武悲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个人命运与时代惊涛融为一体。它更像是民族的怒吼,深刻地反映了民族精神的伟岸、坚忍、不屈。

对于延安,博斯哈德写道:“这座城市非常清洁,令人有清心悦目之感。在街道上你看不到长满疥疮的野狗,遇不到衣衫褴褛的乞丐和绑着绷带的伤兵,这与中国的其他地方迥然不同。下水道每天有人清扫,战士们的军服虽然补缀多处,但是非常干净。我曾在中国人的旅馆住过几次,在延安我第一次得到了清洁的面盆和洁白的毛巾。”

在延安街头,随处可见反映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与战斗的作品。黑白版画、抗战诗歌、宣传标语……无不显示着中国人的不屈精神,这些在博斯哈德的镜头中都有记录。

在采访记录中,博斯哈德如此评价道:“共产党点燃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希望。我觉得这一代人在战火中背井离乡,能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归宿。”

“毛泽东像一位古典时期沉思的哲人”

访问延安期间,给博斯哈德印象最深的是拜会毛泽东。在《延安之旅》中,毛泽东身材修长、面目清癯。博斯哈德前去拜访时,毛泽东从窑洞出来迎接。当时,他住在凤凰山麓吴家窑大院里,正在撰写《论持久战》。因为长期在夜间工作,他看上去有些疲倦和困意,不过他目光炯炯、神情坚定,让人印象深刻。

博斯哈德和毛泽东的交谈,一开始便围绕抗战形势和趋势展开。毛泽东首先谈到日本。在他看来,日本有三大弱点:兵力不足、军士残暴、指挥笨拙。正是这三点使他坚信中国终将胜利:“日本人始终以为能用钱收买中国人,而且中国民众对于外国侵略者也只会像以前一样袖手旁观。但现在民众站在我们一边,而且战争拖得越长,他们就组织得越好。我们的对手高估了他们手中的重型现代武器,在游击战中这些武器没有丝毫用处。”

博斯哈德关心地询问关于国共合作的前景,毛泽东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人要团结一致,做不到这一点,中国就没有未来。

对毛泽东的访谈持续了近3个小时。博斯哈德记忆里的毛泽东“说话简扼有力,看问题深刻透彻,不拿腔拿调、不拖泥带水,像一位古典时期沉思的哲人”。

事实上,博斯哈德此行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的砥砺图强,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抗战战略思想的形成。

(《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

猜你喜欢
博斯哈德延安
寻找最美味的胡萝卜
人间困境怎么破? 博斯《人间乐园》
童心造就成功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打开博斯的魔盒
荒诞而真实
莫哈德担任美宇航局常务副局长
走进延安
幸福不在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