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团体辅导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康心理调查研究

2023-05-30 10:48程族桁
成才之路 2023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干预

程族桁

摘要:本研究采取线索取样,选取广西某大学46名贫困大学生,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23名)和对照组(23名),对干预组进行10次积极心理干预,对照组保持常态,在干预前、后及3个月后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重复测方差分析表明,实验组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韧性、乐观维度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均存在交互作用,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维度的时间效应与组别效应均存在交互作用,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探讨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增加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干预;积极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2-0033-04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19LSZ040)、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22SZ068)

如何行之有效地对贫困大学生开展精准的心理帮扶,成为高校当下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另有研究指出,具备积极的心理资源才能成为幸福的进取者。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帮扶的重点是要增加其积极的心理资源,使个体能够产生幸福的积极体验。积极心理资本是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源的具体体现,是强调以自信、希望、乐观、坚韧性为要素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则是个人依据主观标准对自身整体生活质量的主观判断,是评估贫困大学生幸福体验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实证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本研究旨在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探讨以团体辅导的心理干预方式来增加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以期为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提供实证经验。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线索取样,根据广西某高校学生工作部资助科提供的贫困大学生数据库,进行内部招募,并严格保护其隐私。筛选标准如下。1)家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具备一定人际交往能力,愿意参加且能保证连续10次参加团体干预者。3)无人格障碍及严重心理疾病。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进一步了解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情况。研究组将最终招募的46名贫困大学生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干预组23名,其中男生10名(43.48%),女生13名(56.52%),平均年龄20.8岁;对照组23名,其中男生11名(47.83%),女生12名(52.17%),平均年龄20.6岁。两组贫困大学生过往均无团体心理干预的经历。

2.研究工具

(1)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以张阔等人依据美国学者卢桑斯(Luthans)的理论框架编制而成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作为评估工具,该问卷是目前研究积极心理资本较为通用的问卷。问卷由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四个维度的26个条目构成。采用李克特7级计分,选项从完全不符合(计1分)~完全符合(计7分),总分30分~182分,得分越高积极心理资本越充足。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2)主观幸福感量表。以郑雪修订的美国学者迪纳(Diener)所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共24个条目,由四个单维量表构成,其中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均采用9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9表示“完全符合”,生活满意度量表则为7点量表,1表示“强烈反对”,7表示“极力赞成”。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被试主观幸福感的常用工具。

(3)团体心理干预成员调查问卷。自编团体心理干预成员调查问卷,共计6个问题,主要用于反馈成员在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改善方面的主观体验和对整个团体辅导的满意程度,由实验组贫困大学生在干预结束后进行填写。

3.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2(分组:实验组、对照组)×3(时间:前测、后測、追踪测试)的实验设计。1)在干预前同实验组贫困大学生签订干预协议与知情同意书,并对所有入选的贫困大学生使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前测。2)实验组贫困大学生接受每周1次的心理干预,每次干预1.5个小时,共计10次,对照组贫困大学生则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3)在干预结束后的3个月,对两组贫困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资本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后测及追踪测试。

4.干预方案

本研究以(塞利格曼)Seligman的积极心理学和柳博米尔斯基(Lyubomirsky)的持续幸福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卢桑斯(Luthans)的心理干预模式制定干预方案,干预过程严格按照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将干预分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第1次活动,旨在通过“走出圈外、花样握手”等活动,提高成员的相互了解和熟悉程度,促进形成信任、安全的团体氛围。

依据卢桑斯(Luthans)提出的心理资本的干预模型,将第2次~5次活动列为干预的第二阶段。第2次活动旨在通过“优势大转盘、失落一角”等活动,让成员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探索自己的性格优势,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自己的积极品质和性格优势。第3次活动旨在通过“风中劲草、天生我才”活动,让成员聚焦自身的内在优势和外在资源,提升应对挫折与困境的力量感。第4次活动旨在通过“ABC理论、秀才赶考”活动,让成员进行思维的归因训练,突破认知瓶颈,形成积极的思维模式。第5次活动旨在通过“成长脚印、生命底色”活动,让成员形成乐观的品质,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理解生活,提升心理韧性。

依据柳博米尔斯基(Lyubomirsky)提出的持续幸福模型,将第6次~9次活动列为干预的第三阶段。第6次活动旨在通过“认识幸福、我的福流”体验活动,让成员了解幸福,充分体验和领悟并感受自己的幸福。第7次活动旨在通过“三件好事、感恩练习”活动,让成员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度。第8次活动旨在通过“七彩祝福、幸福心情我做主”活动,让成员增强幸福感,提高自己对积极情绪的调控能力。第9次活动旨在通过“幸福放大镜、幸福你我他”活动,让成员体会生活中的小幸福,提升自己捕捉生活中点滴幸福的能力。

第四个阶段为第10次活动,旨在通过“我的时间线、手拉手心连心”,让成员提升自信并对未来充满希望,进而通过积极努力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5.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数据录入到EXCEL表格中,定量数据采用(x±s)描述,定性数据采用百分比描述。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不同时间点两组间各项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干预前、后及追踪积极心理资本的得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贫困大学生在干预前积极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等维度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两组贫困大学生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干预后3个月的积极心理资本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希望维度的时间效应(F值分别为17.73、12.56)和组别效应(F值分别为30.72、31.16)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两组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希望维度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均存在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28.19、25.60,P值均<0.001);韧性、乐观维度的时间效应(F值分别为24.64、4.39)和组别效应(F值分别为8.20、8.60)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贫困大学生韧性、乐观维度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均存在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22.77、29.47,P值均<0.001)。不同时间点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维度在干预前的得分均低于干预结束时和干预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说明积极心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且效果具有持久性(见表1)。

2.两组干预前、后及追踪主观幸福感得分的差异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贫困大学生在干预前主观幸福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等维度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两组贫困大学生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及干预后3个月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维度时间效应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26、0.26、47.51、9.42,P值均<0.001),分组效应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17、5.26、4.37、5.49,P值均<0.05),两组贫困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维度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均存在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15.36、5.48、52.69、11.19,P值均<0.01)。不同时间点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贫困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维度在干预前的得分均低于干预结束时及干预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负性情绪维度在干预前的得分均高于后测和追踪测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积极心理干预的改善效果得到了短期的保持(见表2)。

3.成员对团体心理干预的评定结果

23名实验组贫困大学生填写了团体干预成员评估问卷,结果表明,82.6%的成员认为本次团体心理干预的目标达成了,增强了自己的心理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主观幸福感。91.3%的成员认为能够学到改善自身心理状况的技能。86.9%的成员表示喜欢团体心理干预活动,以后仍愿意参加相關活动。

三、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0次心理干预后,实验组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的改善,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结合成员对心理干预中活动的反馈结果来看,大部分成员认为自己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增加。而对照组贫困大学生的前后测数据则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这与塞利格曼(Seligman)提出的积极心理干预发挥作用机制相一致,说明以团体辅导为手段的积极心理干预能有效增加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之所以干预效果良好,与以下因素有关。(1)干预方案设计严密。本研究的干预方案将国外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贴近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实质,目的在于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活动让贫困大学生发掘自身的资源,感悟点滴幸福馈赠,激活积极情绪的体验,最终优化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提升其主观幸福感。(2)严格筛选研究被试。本研究在实验被试筛选过程中,根据线索取样,能精准地选取贫困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本研究对参与实验的贫困大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在明确其参与研究的意愿后进行量表评价,筛选出同质的被试,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提升了团体干预的效果。(3)团体带领者具有专业的干预能力。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团体带领者非常重视团体氛围的营造,并及时引导贫困大学生对积极感受进行体验和表达,让贫困大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发现资源,以增加他们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具有改善效果,且效果持久稳定。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如研究样本数量不够多等。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组会扩大研究样本量,以进一步验证干预效果,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强基固本。

参考文献:

[1]宋传颖.湖南省4所高校贫困生16PF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10).

[2]傅安国,吴娜,黄希庭.面向乡村振兴的心理精准扶贫:内生动力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4).

[3]賈旖璠,白学军,张志杰,等.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安全感与积极心理资本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11).

[4]李永雪,张艳红,杨阳,等.个体真实性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正念与自我决定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06).

[5]马霞,梁树广,田亚强,等.团体干预改善大学新生抑郁症状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08).

[6]郑亚楠,廖慧云,胡雯,等.生命意义感在医学生危机脆弱性与积极心理资本之间的中介作用[J].医学与社会,2020(07).

[7]侯振虎,许晓芳,孙颖.大学生的幸福感能干预吗———改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综合性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8(03).

[8]Luthans F, Youssef C M.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 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Orga Dyn,2004(02).

[9]Lyubomirsky,S,Sheldon,KM,Schkade,D.Pursuing happiness: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 [J].Rev Gen Psychol,2005(02).

[10]吴丹萍,杨忠,陈英葵,等.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05).

[11]高淑艳,郑宇姝.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干预效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6(07).

[12]Seligman M E,Steen T A,Park N,et al.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 [J].Am Psy chol,2005(05).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Using Group Counseling to Cultivate Poor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y

———The Intervention Study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Group Counseling o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Cheng Zuheng

(School of Education, Beibu Gulf University, Guangxi Province,Qinzhou 53501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 46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a university in Guangxi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23) and control group(23).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10 time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mained normal.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were used before, after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analysis of repeated test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 resilience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the time effect of the optimistic dimension and the group effect of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interaction, and the time effect and group effect of the overall subjective well-being,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emo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 dimensions had interac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group counseling wit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poor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 positivepsychologicalcapital;subjectivewell-being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干预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