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区域大地,让职业教育向阳而生

2023-05-30 10:48段福生
教育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昌平区大地育人

段福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围绕区办(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办学难题,积极寻找破题思路和解题举措,扎根区域大地,创设“大地课堂”,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向阳而生的发展之路。

难题:效益链、资源链、育人链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地方发展新格局的关键一环,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解决地方人才供需矛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许多中职学校在实际办学中面临着盘根错节的困难和制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与区域发展效益链尚未挂钩,区域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现实中往往会出现政府、企业、学校的“需求怪圈”,即:企业供给的技术,政府不满意;学校培育的人才,企业认为不实用;学校需要企业协作的,企业配合程度又不高。各方需求都无法满足,积极性都受挫。本质上,这是供给结构出了问题。

与区域发展资源链整合不足,区域资源与学校发展的匹配度不高。学校不能根据地方特色产业打造优势专业,地方产业也未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升级推广。其本质是资源的不匹配,未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育人链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够,育人效能不明显。伴随着新兴岗位的不断细分,职业教育对于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更加复合。但是,我们的培育模式仍是传统的专业导向,或者说是学科导向,而非职业导向,学非即用甚至学而无用,培养的人无法胜任真实的岗位需求。岗位迭代更新加速和传统育人模式守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问题,倒逼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加速改革。

破题:建机制、搭平台、创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指引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南针和定盘星。职业学校要用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才。进入新时代,北京市昌平区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方面步幅加快,作为昌平区教委举办的一所中职为主、多学制共存的职业学校,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的根脉在区域、生命在服务、活力在课堂,只有扎根、融入、服务区域大地办学育人,才能激发办学活力,破除效益链、资源链、育人链难以融合的问题。

扎根大地建机制,提升企业积极性。学校与昌平区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相关的各主体同频共振,创设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社区发展三大产教联盟。笔者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例进行阐述。

苹果,是昌平的特色农产品。农民想通过苹果增收;企业想通过苹果创设新版块,参与政府项目;政府想以苹果提高区域知名度;学校想通过苹果项目带动实践育人。小小的苹果,牵扯多方需求。

在此背景下,学校牵头成立乡村振兴产教联盟,发挥机制的纽带作用,实现技术链、产业链、商务链与专业链的融合。乡镇、企业、学校,通过资源共用、场景共创、课程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共同创造乡村振兴的效益链。学校联合企业为昌平崔村镇研发出苹果酒,携手中国烘焙大师曹继桐、中华传统技艺技能传承人王海东共同研发出苹果宴,极大提升了苹果的附加值,助力苹果、草莓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在真实的产业项目中,既锻炼了教师、培育了学生,又较好地满足了各方的效益诉求,以机制撬动了合作。

融入大地搭平台,增强各方资源统筹和调配。如果说完善的机制是学校“扎根大地”的保障,那么平台的建设就是“融入大地”的关键。学校紧紧围绕昌平区“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目标,发挥企业技术、学校人才和乡村实体三个维度的资源作用,推进资源实体化。

学校搭建起地方特色农产品研发中心、农产品营销中心、设施农业示范生产中心以及文旅小镇运营中心4个技术中心,解决技术研发和供给问题;与极星智慧农业、京东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解决人才培育问题,创设昌平数字农旅服务平台,同时设立17个特色小镇和示范村、14个益农村校技术推广站,服务于昌平区的14镇58家合作社、321个行政村,将乡村振兴的相关资源都聚拢在学校搭建的平台上,催生出“昌平蝴蝶兰”“上官百合”“康陵春饼宴”“流村黄花菜”等16个特色产业项目,极大地带动了昌平农业的转型升级,将政府的期盼转变为职业教育真实的作为。

服务大地创模式,提升学校育人效能。在机制联动、平台带动的基础上,学校回归育人本真,依托“大地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学校基于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将专业链建在产业链上,人才链服务于产业链,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耦合成育人链,建设智慧农业专业集群,开发产业链平台课程、专业链项目课程,组合形成“积木式”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能够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乡村旅游经营者等技术技能人才,打破以专业培养人才的固有模式,创新组建专业群培养职业人才的新模式,让培养出的人能干、会干、实干,极大地提升了育人效能。

解题:步步为营,五子联动

有了破题思路,在实践过程中更要精准落子,以点带面,串联全局。职业教育要精准服务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符合区域特色。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学校逐渐摸索出“五子”策略。

下好“人才子儿”,让人才振兴抢占先手。学校致力于钉好“长学制”的钉子,挂好“短培训”的牌子,培育乡村振兴需要的人。面向学生,落实《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接农业新业态,开展“3+2”贯通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面向农民,开办农村社区学院、益农村校,针对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开展“点餐式”培训,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提升农民技能素养,挖掘能工巧匠,培育乡村工匠。

下好“产业子儿”,为农民打造致富“芯片”。学校把专业建在区域产业上,精准对接区域产业,以“资源变项目、項目促产业、产业留人才”的振兴思路,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有力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下好“企业子儿”,让龙头企业连点成线。学校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一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发挥龙头企业的品牌辐射效应,将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成果下沉到乡村,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农民。

下好“数字子儿”,让乡村治理棋高一招。学校发挥大数据专业的技术优势,以教育信息化服务农村数字化。受昌平区政府委托,学校着力建设乡村振兴数据库,掌握区内农业产业动态数据,为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受国家乡村振兴局委托,学校面向全国460万“雨露计划”受益学生进行就业前摸底,促进人岗精准匹配。

下好“智库子儿”,为乡村发展聚力赋能。2021年12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乡村振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成立。作为主任学校,我们积极创建专家库、课题库、问题库、企业库、人才库,带领全国31个省200余家校企会员单位共同为乡村人才振兴、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

面向乡村振兴,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首先要解决“乡村由谁来振兴”的问题。我们必须看到,青年学生离农、偏农、弃农的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职业教育,让学生有一技傍身,为人生增值。职业院校与区域大地相融相通、协同发展,让学生立志反哺家乡。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让学生千方百计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学生想方设法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这也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需携手并进,引领有骨气、有尊严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向阳而生,逐光前行。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昌平区大地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昌平区总工会 关心关爱显温情 爱心传递共战疫
大地之歌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北京市昌平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裂开的大地
“珠”育人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昌平区地质灾害演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