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园旅居场所的“起承转合”空间序列研究

2023-05-30 15:34李映彤郭瑞
艺术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空间叙事起承转合乡村旅游

李映彤 郭瑞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城乡统筹快速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下,我国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引起重视,我国的乡村旅游已经步入主客共享的乡村旅居时代。乡村旅居场所的设计水准,直接影响城乡统筹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强化此类空间设计能力。叙事学是文学理论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叙述文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叙事作品”,空间叙事则将叙事文本的空间形式纳入叙事维度。空间实体承载记忆,而巧用空间的时间性可以构建沉浸式体验。文章认为,若把乡村旅居场所视为一种叙事文本,类比文学文本所要经历的选材、构思、框架搭建等行文流程和篇章、段落、句子、词语等各个层次,其空间创造的策略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叙事主题的创造、叙事结构的构建、叙事场景的营造,从而实现叙事的空间化。栖居园空间设计探究的是人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文章基于空间叙事理论对场地进行设计,以时间发展脉络为主线,唤起场所记忆,通过“起承转合”空间序列来呈现乡村历史、文化以及景观等方面的精华,从而增强旅居者对当地环境的认知和体验,营造具有集体记忆的场景,让乡村更具魅力,同时为乡村旅居空间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旅居空间;乡村旅游;空间叙事;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3

1 概念界定与联系

1.1 栖居园乡村旅居空间

栖居园乡村旅居空间指在农村地区为满足旅游及休闲需求而进行的空间规划和设计,实际上是一种以旅为魂、以居为心的生活方式。传统旅游是单一的“自然、景观、度假住宅”模式,乡村旅居则更注重有机融合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社会发展等元素,为游客提供一种自然而舒适的生活方式。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乡村旅游经历了从旅行到旅游、度假再到旅居阶段,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表明乡村旅游当前已进入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升的旅游需求为目标的品质发展期[1]。因此,乡村旅居场所的规划设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应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等方面深入探究当代旅居者的需求,认识旅居场所产生的根源和动机,为未来乡村旅居场所的构建提供经验支持。

1.2 空间叙事理论

空间叙事理论是叙事学的一个分支,以故事或者情节为核心,用叙事学理论、叙事学内部结构和建造逻辑取代过去的建筑理论,通过认识、分析、创作空间等特定的表现手法来展示和诠释空间内容。空间叙事性重点关注用户的真实感受,以人为中心,从时间维度出发,提倡为空间体验者提供一种具有故事性和互动性的场所环境。同时,叙事性空间具有凸显空间体验动态性、连续性等特征,不同情景间有暗含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性空间设计就是一种动态设计。用户的空间体验可以由任何物件或场景的“点”构成,通过叙事主题与语言所形成的“线”串联起来。经过空间的游览和时间的流逝,获得对“面”更为充分的体验和认知[2]。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有序地整合空间中所要讲述的单个故事并将其串连成一个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

1.3 空间叙事与乡村旅居场所的关联性

在设计上叙事性空间注重营造叙事语境,通过营造一个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情境来引起空间参与者的共鸣。在建构叙述语境的过程中,空间起着主导作用,运用载体思维以快速有效地提取故事中的空间要素。乡村旅居空间设计中的叙事就是将特定的元素、符号和形式融入空间中,使旅居者在感知空间的同时,能感受到空间中蕴含的故事和历史。在乡村旅居场所设计中,空间的叙事性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对地方的人文与历史的表达与诠释。借助叙事性,旅居空间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住宿、追求放松的场所,而是一个可以让人沉浸其中的故事空间。在空间设计中重视叙事,不仅可以增强旅居的体验感,契合当代旅居者的认知特征,而且可以提高旅游空间的整体价值。

2 栖居园空间叙事路径

2.1 拟叙事主题

通常而言,任何一个叙事性设计,都要先确定一个叙事主题,也就是创作一个故事的剧本。乡村旅居地的空间叙事主题编写主要应满足三个方面:遵循场所的生态性、地域性和人本化。不管是题材还是剧本,都要紧扣设计场地的本土资源,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周边环境、历史人文等,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对话与共生;提炼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文化,以其为叙事要素贯穿乡村旅居场所,推动产业物质空间的融合和再生,建设和谐、宜业、宜居的乡村;重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引导,要更多地考虑主体的多样性,以人为本,为各种群体提供一个平台和活动空间,创造出一个有集体记忆的场景。总而言之,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借助空间中的物质载体来实现故事表达,从而形成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设计成果,这就是乡村旅居空间设计的最大目标。

2.2 排叙事结构

空间叙事结构指的是将空间内部要素组合成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线性序列,用以表现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方式。它的表达方式可以参照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开始、承接、转折、高潮、收尾”等段落,可以是线性叙事,也可以是多线性叙事[3]。事实上,故事就是一系列事件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人物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造成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改变。叙事则是把故事呈现给观众的一种方式。就像文学作品中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在空间中的故事情节也可以起伏有序,从而增强叙事文本的戏剧性与可读性。因此一个完整的空间结构,一定会有不同层次的转折,人在空间中的体验会伴随情节线索的“起、承、转、合”而持续发生改变。良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心中的情绪共鸣也会慢慢被唤醒,而叙述的意义的指向也会发人深省。

2.3 造叙事场景

场景叙事化就是把情景叙述的对象置于情景中,将叙事主题从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象的物体,进而在具象的物体中升华叙事性空间的意义,使人与情景产生共鸣。场所情景的叙事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定位,包括时代背景、场景记忆和受众群体等,这些都可以影响场所情景的叙事化效果[4]。此外,设计师还可以通过色彩、材料、家具等来展示故事情节,让场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将关注点从原来的空间的结构呈现方式转移到营造乡村旅居场所的各个場景氛围,深入探究空间深层意蕴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旅居者的旅居体验,提升原住民的生活舒适度,将设计叙事化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3 叙栖居园空间时间脉络

本方案研究地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藏龙岛,面积约500平方米,共3层,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指导创造出一个柔和、充满惊喜的空间。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留园空间序列,在设计中化小空间为大内容,再利用界面阻挡流线划分,突破原始空间的束缚,将室内空间与室外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空间更加温馨、自然。

3.1 起——叙空间界面之韵

“起”是整个空间序列的开始阶段。目的是让游客入栖居园后,可以更好地体验到空间中独特的环境和人文文化。“起”的设计要营造出一种轻松、舒适的空间氛围。栖居园的入口设计用狭长的长条曲廊与露天庭院承接,光线随着建筑韵律变化引入室内,这种曲径通幽的结构运用空间尺度、行进方向等塑造空间表象,进而更加明确地划分空间场景,表示旅居空间的开始。同时,利用景观、光线等自然要素来烘托空间的神秘感,可为旅居空间高潮部分的展示埋下伏笔。在空间内,不同程度的遮盖围挡往往会带来独特的空间节奏韵律,通过环境赋予人不同的精神感受,激发旅居者的探究欲望。

3.2 承——叙空间意境之深

在“起始空间”之后,空间序列需要一个平滑的过渡空间,被称为“承接空间”,它在空间整体上起关键性铺垫作用。承接空间在人对空间的体验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因此在空间营造上必须能够承前启后,不仅要承托起始空间,还要为随后的“收合空间”做好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让空间布局前后衔接,形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有机整体。通过场地与运动路径的交叉和重叠以及路径节奏的变化来模糊栖居园的空间边界,以延长空间内体验者的“心理时间”。对运动路径变形,可以通过改变方向,使路径曲折盘旋,或者在剖面上体现高差错落,控制变形的节奏,旅居者可以利用场景的多元选择性,自行规划行走路径,体验方向多变、视点可选择性强、场景相对碎片化的模糊性空间。

古人云:“急行无好步。”只有通过延长心理体验时间,才能达到“承”之过渡,从而带来丰富而不局促的多元体验[5]。随着时间的延长,旅居者的认知环境会更加深入,“心理时间”也会增长。而这种增长正是由于旅行带来的大量信息输入,它们可以帮助旅居者更好地理解环境,以及锻炼旅居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与人沟通的能力,使“心理时间”长于“运动时间”。

3.3 转——叙空间节点之新

“转”的特征就是突然性,意味着高潮空间的迫近。随着空间节奏斗转及时间的推移,体验者心中积累的情绪在各个空间节点层层迸发,眼前的景色连线成片。这种斗转不仅仅是空间本身的转换,也是人在其中感受到的一种情绪上的共鸣,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更加深入地感受空间的魅力。栖居园的“转折空间”即利用空间中的各个节点,采用虚实空间相结合的方式来阻断人对外部环境的视线划分,同时暗示出入空间的位置与方向,有明显的空间导视作用。例如,院落空间是旅居者休息和交流的地方,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的滞留感,在滞留的过程中,人们会主动观察位于院落两侧的出入口,从而产生一种自觉的转折。“转”在空间序列中不可忽视,“转而不滞,转而不竭,犹如游览名山,行至绝境,突见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另有新天地,令人眼花缭乱,耳目一新”,于是,达到“合”的最高境界。

3.4 合——叙空间收束之味

“合”是空间序列的高潮,也是空间整体排列顺序的终章。虽然是结束,但空间余韵犹存。环境和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环境到建筑,从空间到自然,最后汇成永恒的情感共鸣。就如托伯特·汉姆林所说:“建筑序列自然而然地导向某个规定的结束。这一结束应该是序列艺术的高潮,也应该是这一序列在功能上的高潮。成功的建筑布局有一个极大的窍门,那就是每一个自然序列的结尾都有一个充分的高潮。”[6]“合”在意蕴上又呼应“起”“承”“转”,如此,首尾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空间次序,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栖居园的“收合空间”实际上是整个建筑本身。场所整体图底关系干净整洁,以简洁的构图、清晰的几何关系、丰富的层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筑实墙用以界定空间分割,并以水为中心形成了一系列环状水上垂钓活动,在庭院中挑选一个便于观赏的角度,便可看到花草树木、流水、湖泊、山峦等自然美景,感受到自然和人文交融的艺术魅力,体验到建筑美学、景观艺术、雕塑艺术和景观设计的融合,获得自然、舒适、自由的体验。此时,移动是相对静止的,但感知是持续的,形成了一种近似于停顿的景象,这种停顿只是旅居者在移动时的停顿,他们对空间环境的欣赏和感悟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合”即“升”,建筑空间以其雄伟的体量和精湛的艺术功力成了整体空间的节点,将建筑与周边环境相结合,并在多个维度激活空间属性,让空间回归自然。

4 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活动,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而且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乡旅场所设计出现乡土符号的滥用、“网红”场景等注重外在而缺失内涵等问题,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失去了乡土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以空间叙事理论为依据,深入分析建筑关联性场景空间的叙事逻辑,将文本情境与叙述情节深度、全方位融合,从整体上推进叙事情节。运用“起承转合”序列完善空间叙事结构;将乡土性和现代性有机融合,达到旅居者与旅居空间的和谐共生。乡村旅居场所设计不仅要体现当代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还要考虑其本身的美学价值,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创造出意味独特、精神内涵丰富、环境优美、宜人乐居、健康养生的多元空间,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旅居空间的创新设计,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勇.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思考[J].农村经济,2020(8):75-82.

[2] 李毅.民宿空间中的叙事性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3] 杨荣清,谢玉航.基于视觉感受的汤山矿坑公园景观序列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5(3):70-74.

[4] 杜文超.空间设计中的叙事性理论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20-23.

[5] 徐应锦,王冬.起·承·转·合:解读巍宝山长春洞空间布局的结构章法[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34(2):95-100.

[6] 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邹德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2.

作者简介:李映彤(1969—),男,上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郭瑞(1998—),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空间叙事起承转合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