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黔东南乡村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2023-05-30 15:34李明术邹丹阳
艺术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黔东南建筑设计建筑

李明术 邹丹阳

摘要:我国不仅幅员辽阔,还拥有历史悠久的特色文化。同时,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区产生了具有个性的地域文化。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不同地区的建筑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形式,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建筑文化。然而,随着当前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正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挑战,电子信息技术和机械化的普遍应用使建筑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新式建筑材料也开始运用于建筑中。在各种全新的技术的影响下,作为设计服务对象的消费者也开始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在确保建筑质量的同时期望建筑能够充分展现本土建筑的文化内涵,彰显建筑的地域性特色,将地域特色文化通过建筑展现出来并进一步传承下去。文章详细研究黔东南地区地域文化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并分析黔东南乡村建筑现状,探讨将地域文化嵌入黔东南地区乡村建筑设计中的策略,使地域文化能够通过建筑表征出来,从而推动黔东南地区的地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传承,也促使黔东南地区乡村建筑设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黔东南地区;地域文化;乡村建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3

0 引言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下,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不断交融碰撞,外来文化和外来建筑风格对本土建筑形式造成强烈冲击,新的建筑在设计风格上相互借鉴,由此很多地区建筑的地域性特色逐渐消失,“千城一面”现象十分普遍。黔东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文化的民族性十分鲜明,因此,在设计乡村建筑时,重点在于保留本土地域文化特色。

1 地域文化

1.1 总体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以地域为前提条件、以区域历史沿革为脉络所形成的在该区域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形式有服饰、建筑、风俗习惯以及艺术作品等。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独特性与本土性显得尤为重要,地域文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易使人产生精神认同,发挥地域文化的价值是保护、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1]。

1.2 黔东南地域文化

乡村作为传统文化孕育发展的精神家园,不仅是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的摇篮,还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核心所在。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记忆的地理空间,乡村承载着几千年以来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乡愁情感、民俗民艺、宗教礼仪等地域文化基因。

贵州省少数民族分布广泛,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我国苗族、侗族聚居地,地形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气候较为潮湿,多雨水。该区域树木繁盛,由此传统乡土建筑多为木构建筑,就建筑形式而言,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这两种类型。居住建筑则主要分为三类,即山区民居、山谷民居、河畔或陡坡民居;公共建筑则以鼓楼和风雨桥等节庆、祭祀类建筑为主,两类建筑在色彩搭配上均选取黑白两色。此外,黔东南州民俗民艺较多,一年中有390多个民族特色节日,被誉为“百节之州”,典型民族节庆包括侗族大歌、鼓藏节、苗年节、芦笙节等,极大地丰富了区域内居民的精神生活,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民俗风情共同构成黔东南区域地域文化。

1.3 地域文化差异性的成因

首先,由于所处地域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不同,因此会形成差异较大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地理区位、气候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由于日常生活习惯的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以我国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与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为例,这两个地区的建筑在造型和功能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同一地区也会由于地形、海拔不同等原因,形成不同的建筑形式,比如同一地区位于山地区域的建筑与位于滨河地区的建筑在外形和结构上就会有所不同。

其次,移民對某一地区的地域文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外来文化的携带者,当移民群体在人口、经济等方面处于优势时,他们带来的文化将占据统治地位;而当移民者整体处于弱势时,移民文化就会渐渐融入当地文化传统;但如果移民群体与本土群体在各个方面相持不下时,两种文化就会互相碰撞、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

最后,不同的民族拥有本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会影响不同民族所在地区的文化。每个民族拥有独属于自己民族的民俗民艺和生活习惯,这会推动不同民族文化及地域文化的形成。

1.4 地域文化构建的特殊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开展乡村风貌整治活动,但很多地方在建设农居时,并未在立足自身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去发展本土建筑,而是盲目追赶城市的步伐,忽视本土特色,导致各地出现建筑风格雷同等问题,设计建筑时忽视了乡土地域文化特征,给乡土建筑建设带来了严重冲击[2]。

中国人历来信奉“叶落归根”,通过地域文化的嵌入,共同居住的村民之间会构建起一种特殊的情感关联,在强化本土文化特征的同时营造一种本土文化氛围,这样构建起来的建筑形式在视觉上和情感上都会更加乡土化,也更容易为村民创造熟悉的生活场景,刺激居民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黔东南乡村建筑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功能主义思潮开始成为设计界主流,这就致使代表民族特色的苗侗建筑逐渐“褪色”,鼓楼、风雨桥等民族特色建筑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乡村建筑设计也开始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乡村建筑风格混乱;第二,建筑文化特色不突出,文化传承不足。

2.1 建筑风格混乱

不同地域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因此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设计建筑时,需要注意通过建筑将地域文化特征反映出来。目前,乡村传统文化正受到猛烈冲击,新建建筑在设计手段、设计思路等方面相互借鉴,建筑的本土地域特色逐渐消失,这就导致不同地域的建筑差异越来越小,“千城一面”现象越来越普遍。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展示地域风情的重要职责。因此,设计建筑时注意体现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让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同时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

2.2 建筑的文化传承不足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建筑的地域文化流失速度也不断加快。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许多建筑在设计时单纯以满足功能性需求为导向,建筑内部包含的地域特色传统和历史文脉却逐渐被忽视,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建筑的总体特征。建筑设计过程中遵循一系列标准化准则,使得建筑本身应该表现出的地域特色逐渐消失,以建筑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和地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脉逐渐“褪色”,建筑设计逐渐走向全国性统一的趋势。

当前,很多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逐渐偏离地域性文化这一核心要素,与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无法融合,因此建筑设计首先要注意因地制宜,建筑师要深入研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了解当地的环境特色、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脉,在满足建筑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建筑的审美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表现所在地的地域文化。

3 地域文化在黔东南乡村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3.1 建筑材料本土化

建筑设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尊重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即在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当地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同时,考虑到建筑建设过程中所用材料多、体积大、运输困难,因此建材应该尽量就地、就近采集,并且最大限度发挥本土建筑材料在力学、美学方面的优势。在尊重当地民俗习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建造技术打造符合当地环境特征的建筑单体和建筑群落。乡土建筑材料不仅是传统建筑的重要构成要素,还是建筑场所精神中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主要来源,在保留乡村传统语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设计现代乡村建筑的过程中,应通过将地域性材料以不同的组合设计方式应用于建筑外观和建筑肌理上,使建筑能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前提下保持本土的文化传统性和特殊性。黔东南地区多山地,植被茂密,地势起伏较大,因此黔东南地区的民居建筑以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为主。在建造乡村建筑时,使用本土建筑材料不仅能体现建筑的地理特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本土建筑材料不断地艺术加工和改进,使地域性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表现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形态。

使用本土建筑材料是为了凸显建筑的地域性,从而唤起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强调建筑的本土性。由于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区的建筑材料和蕴含的历史文化也存在差异。所以,建筑设计需要将材料与特殊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使建筑成为该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但也须要求所设计建造的建筑能与环境对话,合理选择地方性的建筑材料,在塑造与村落整体风貌相协调的建筑造型的同时,兼顾建筑造价的经济性,以利于新民居的推广[3]。

3.2 建筑设计注重乡土文化的转译

黔东南地区是苗族、侗族人民的聚居地,但在现代民居建设过程中,属于苗族、侗族的民族文化正逐渐走向边缘化,地域文化带来的认同感也逐渐变弱,而本土建筑技术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可以说是乡土情结的一种再现[4]。

因此,首先,建筑设计需要重视对乡土文化的利用。乡村传统建筑是凝聚本土风俗人情等意识形态文化后形成的物化景观,是当地环境、聚落肌理、建筑风貌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地方特色建筑形式。所以,当前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要积极融入乡土文化,也要根据当地文化基因和历史元素实现与现代建筑形式的接轨。

其次,建筑设计、建造要注重人与乡土建筑构成要素的关系,打造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注重建筑与乡村生态环境的总体设计,强调鄉村建筑的合理布局。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是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节点,集人的自我感觉与建筑的艺术性于一身,对乡村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及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最后,应实现乡村建筑再生,丰富建筑文化内涵。建筑再生强调的是改造和修缮旧有建筑,即在原有乡土建筑的基础上修复和加固建筑。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正逐渐流失,而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需要承担起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吸收符合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审美的民族文化符号,再进一步优化这些符号,以提高建筑整体的可识别度,优化民族建筑的外在形象,增强建筑的内在美感,建筑需要在传承中得到创新,这才是地域性建筑设计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4 结语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乡村建筑设计、建设时依旧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乡村建筑设计以地域文化为依托,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础,结合地域特色,在尊重自然人居环境的前提下,以村落真实的自然形态为基础,结合区域生态、人文历史等设计要素,将地方性的历史文化特色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展现出生机和活力,延续发展乡土文化,优化村落建筑风貌。

参考文献:

[1] 白涵潇,章海虹.地域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转化应用研究:以河南古都为例[J].设计,2022,35(4):155-157.

[2] 杨培,丁继军.浅析历史文化村落新农居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以东梓关村新农居设计为例[J].设计,2017(21):146-147.

[3] 杨玉艳.地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探索与尝试[J].包装工程,2022,43(20):412-415.

[4] 秦旭萍.地域文化符号视觉设计方法研究[J].设计,2021,34(15):55-57.

作者简介:李明术(1975—),男,湖北建始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旅游规划、景观设计。

邹丹阳(1998—),女,湖南娄底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建筑艺术、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黔东南建筑设计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
Taking theLong Road我的黔东南马拉松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