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以美育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3-05-30 10:48甘群黄桂香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彩调美育城镇化

甘群 黄桂香

【摘要】本文以桂林市翠竹小学为例,论述该校根据区域特色和本校实际,遵循“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特色强校”办学理念,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引入校园,通过课程建设、创设环境、创新实践、科研助力等多种途径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城镇化 彩调 美育 特色办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1-0029-03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快速的城镇化给人口流动、地域景观、文化教育等方面带来诸多影响。在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区务工,随之出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和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这些学校常因各种原因过于关注学生的传统学科成绩,美育薄弱,办学特色有待培育和发展。因此,探索城镇化背景下以美育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提升上述类型学校的办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桂林市翠竹小学为例,论述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如何通过美育实现特色发展。

一、根据学校实际,依托地方传统特色,提出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思路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要求“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

桂林市翠竹小学由桂林威达股份有限公司子弟学校和桂林航天电器公司子弟小学合并而来,2008年2月由桂林市象山区人民政府接管为公办小学。该校地处桂林市象山区西面,学校周边是桂林威达股份有限公司职工生活区、铁西小区及官桥村和东莲村,这些地方拥有大量私人出租房,租房者多为进城务工人员。2009年,象山区教育局重新划分学区,要求桂林市翠竹小学大量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截至2018年,该校共有教学班12个,学生595人,其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564人,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95%。作为一所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该校在办学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在生源方面,多数学生受限于家庭条件,艺术特长未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如何寻找一条契合学校实际的美育路径,成为该校管理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意见》提出:“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在调研过程中,流传于桂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彩调”进入该校领导班子和老师们的视野。“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彩灯等,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是一种由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是桂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2006年5月,“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地方戏曲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其中的曲词、唱腔、服饰、脸谱、舞台布置等,都可以作为学校美育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学生的戏曲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具有积极意义。

经过前期研究论证,桂林市翠竹小学决定把地域特色浓郁、表演形式活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彩调”艺术引进校园,把“彩调”这一地方戏曲的艺术特征与学生特点、地域文化相结合,通过“彩调”名家进校园、“彩调”展演、“彩调”赏析等多种实践活动,对“彩调”艺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形成独特的校园“彩调”文化,推动学校特色办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形成本校特色办学品牌。

二、紧扣美育要求,聚焦育人关键环节,探索戏曲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课程建设,夯实基础

1.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学校美育要发展,课程建设是重点。《意见》要求“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并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戏曲进校园应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桂林市翠竹小学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设置、课程评价等方面科学设计,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构建能够体现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略)。

2.学科课堂渗透教学。该校将“彩调”各种美育元素融入音乐、美术、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崇德向善、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为学生建立“彩调”知识框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音乐课指导学生学习“彩调”身段唱腔,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美术课指导学生学画“彩调”脸谱和服饰,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语文课引导学生以“彩调”的曲调进行“古诗新唱”,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道德与法治课欣赏“彩调”经典名剧《五子图》《跑菜园》,引导学生学习孝文化,感受小宝小妹的天真活泼和勤劳善良;劳动课结合“彩调”名篇《三朵小红花》,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心助人的美好品质。

3.重点依托音乐课堂。音乐课堂是学校美育的主阵地之一。该校特聘国家二级演员、桂林市“彩调”传承人唐振芳为兼职教师,每周在每个班的音乐课上进行普及性“彩调”教学,根据“彩调”唱腔的方言特点和艺术表现特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彩调”基本功、唱腔念白、优秀剧目表演等技能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欣赏戏曲,提高艺术鉴赏力。该校的音乐课还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期末的“彩调”音乐课评价分笔试、体验、竞赛三部分,采取不同的计分方式和奖励机制;学生笔试成绩计入个人艺术成绩,竞赛优胜者可参与学校举办的“小戏迷大舞台”彩调比赛,每次比赛逐出“戏迷小梅花”集体奖和个人奖,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彩调”的热情。

(二)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1.创设“彩调”傳承环境。该校着力推进校园“六个一”建设:一个翠艺厅、一个小戏台、一条“彩调”文化长廊、一面戏曲文化墙、一间“彩调”陈列室、一套戏曲吉祥物,力求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戏曲元素,从而营造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例如,在“彩调”文化陈列室中,主墙上主要介绍“彩调”的起源、“彩调”传承与发展、“彩调”大事记、校园“彩调”大事记、“彩调”传统剧目、“彩调”名家介绍、“彩调”名言等图文资料;两个陈列柜分别展示经典“彩调”剧本、“彩调”演出服饰、“彩调”乐器、“彩调”演出音像资料等实物。整个陈列室如同一本立体的教科书,让学生浸润在浓郁的“彩调”文化氛围中,从中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营造“彩调”学习氛围。该校通过一句话、一本书、一道铃、一堂课、一套操、一次讲座、一项培训、一场演出的“八个一”建设,营造全体师生学习“彩调”的浓厚氛围。一句话即识记当地“彩调”艺术家戴景强赠予学生的经典语句“一曲长锣三百年,代代传承有少年”;一本书即编写传承“彩调”戏曲艺术校园读本;一道铃即每周四下午广播时间进行十分钟“我是快乐小戏迷”铃声推送,让朗朗上口的“彩调”乐段唱腔在校园萦绕;一堂课即“传承经典·翠竹有戏”开学第一课;一套操即推行“彩调”大课间操;一次讲座即邀请国家级“彩调”传承人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一项培训即开展“彩调经典唱段线上培训”;一场演出即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表演艺术团体进校进行专场演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

(三)创新实践,滋养心灵

1.与传承红色基因相结合。桂林当地流传着儿童抗战救亡剧团“新安旅行团”参与抗战救亡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新安旅行团”曾在桂林市进行抗日宣传,该团的少年儿童们以文艺为武器,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意识,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2021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旅行团”的母校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五(8)中队的少先队员回信,鼓励少先队员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桂林市翠竹小学一群热爱戏曲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彩调”的形式重现了80多年前发生在桂林的历史事件,表现抗战年代同龄人勇敢抗战、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精心创编了《走向延安》《风雪路上》《烽火少年》等现代少儿“彩调”剧,实现了儿童“彩调”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桂林市翠竹小学是一所典型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为了让本校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激发学生以校为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该校创编了以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彩调”剧,如《同一片蓝天下》《阳光下成长》等,用文艺的力量滋养学生的心灵。此外还有用传统“彩调”音乐《十月花》旋律创编的《争创文明大家园》,展现了该校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校风校貌;用“彩调”唱腔和原创“彩调”音乐创编的反映校园生活的“彩调”小歌舞《翠竹新韵》,歌颂了该校师生热爱学习、奋发有为的精神;音乐老师还指导学生在戏曲小舞台上自编自唱的“彩调”抗疫歌曲,体现了该校师生积极落实防疫政策、不惧病毒、热爱生活的风采。

3.与日常实践相结合。该校结合本校生源特点,通过日常实践、创新改编等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实践,保留传统“彩调”剧《跑菜园》《五子图》《三朵小红花》和《姐妹看花》等名剧片段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彩调”的独特魅力。学生在传统的戏曲道具“扇子”中体验“彩调”丰富的表现力,从幽默风趣的“课子”中感受“彩调”的节奏韵律,在“哪嗬咿嗬嗨”的唱腔中感受“彩调”文化符号的意义。同时,用“彩调”传统小舞花、十字步、高桩矮桩等“四功五法”创编学校戏曲“彩调”操,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会跳会唱,让优秀传统戏曲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四)科研助力,特色發展

1.抓住起步阶段的探索时期。早在2011年,该校就立足本校实际,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决定从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申报立项了桂林市B类重点课题“外来农民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校风、学风、教风大为改观,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2.经历探索阶段的深化时期。2018年,该校申报立项了桂林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戏曲彩调进小学校园的探索和实践研究”,着力整合各方力量,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将“彩调”文化植入校园、融入课程、浸入课堂,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同步实践,切实发挥学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作用。该校课题组教师设计的两个卡通“彩调”吉祥物“大竹”和“小翠”,展现了翠竹学子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坚韧个性,寓意学校蓬勃发展,焕发无限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戏曲进校园”活动及艺术特色项目学校创建工作,初步打造了以“彩调”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办学品牌。

3.迈入创新发展的推广时期。2019年,该校申报立项了市级课题“运用智慧教育云平台创建小学戏曲彩调资源库及其应用研究”,进一步拓宽传承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系列研究实践活动,从更广的领域进行“彩调”传承教育。该校在桂林市教育局智慧教育云平台创建了小学戏曲彩调资源库,把学校历年创编的“彩调”剧目、“彩调”课例、师生实践活动等资料上传至智慧教育云平台,教师、学生、家长等校内外群体可随时点击收看,进一步深化了学校的特色办学成果,擦亮了学校的特色办学品牌。

该校的上述三个课题相辅相成,从“走进”到“融入”,从“融入”到“推广”,把传承优秀戏曲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学校的现实状况为出发点,不断促进学生对“彩调”戏曲文化的认同,推动地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升了全体师生的艺术修养,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注入了活力。

三、拓宽育人空间,凝练文化育人成果,推动学校取得突出办学成绩

(一)为学生成长与发展赋能

桂林市翠竹小学以“传承经典·翠竹有戏”为主题,通过举办“小戏迷·大舞台”系列活动,持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该校彩调社团的学生经过专业训练,由原来的害羞胆怯变得落落大方,像专业“彩调”演员一样能唱会跳,“彩调”表演信手拈来,身段技巧突飞猛进,一跃成为校园“戏迷小梅花”,成为学生们追捧的“戏曲红人”。该校翠竹彩调社团开设以来,培养能够进行“彩调”表演的少年戏曲人才10批,共计200余人。该校在桂林市“讲古堂”社会公益场所成立实践基地,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文艺活动,进行相关演出,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该校学生多次应邀参加包括校园文化艺术节在内的各级各类公益演出,获得上级领导、观众的一致好评。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主体的学校戏曲队多次参加桂林市中小学生戏剧大赛、文化艺术节戏剧类大赛、“漓江之声”等大型比赛,均获一等奖或第一名的好成绩;参加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广西首届中小学生戏剧展演”,获戏曲类小学组一等奖。

(二)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桂林市翠竹小学将“彩调”文化作为学校特色美育的核心,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多次获评为桂林市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后与崇左市教育局、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交流,推广美育特色成果,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该校少儿“彩调”剧《走向延安》2020年获广西首届中小学生戏剧展演戏曲类小学组一等奖,2021年在广西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优秀创作奖、戏剧类表演一等奖和美育创新案例一等奖;2021年,该校在桂林市第十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获得市区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12月入选自治区教育厅公布的第一批50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同时入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和桂林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

近年来,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10余家媒体对该校“彩调进校园”活动进行报道,各级报刊相关约稿40余篇,相关视频在“学习强国”、桂林电视台等平台上播出,成功打造了“翠竹有戏”特色办学品牌,學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综上所述,桂林市翠竹小学作为一所由企业附属学校转设、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主要生源的薄弱学校,正视学校发展面临的困境,从美育工作中寻找突破口,根据具体校情和区域实际,将地方戏曲“彩调”文化融入办学全过程,以文化力量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为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阙真.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彩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韦琳,陆俊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社团活动课程实施困境:以南宁市友衡学校为例[J].广西教育,2021(33):21-23.

[3]莫田娟.彩调融入桂林临桂区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注:本文系广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基于广西传统音乐传承的中小学校园‘以美浸润模式构建研究”(GSJJA202002)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甘群(1970— ),广西崇左人,在职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黄桂香(1967— ),广西桂林人,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
彩调美育城镇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经典彩调进校园
期待山花更烂漫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娃娃彩调扬名声
美育教师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广西桂林彩调的生存困境及对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