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新闻报道中的叙事伦理

2023-05-30 00:31王子丰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创伤性新闻报道

【摘 要】创伤性新闻除去事件本身价值判断,还指涉到新闻报道的伦理问题。无论是刻意建构冲突的二元对立,还是基于猎奇心理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都是创伤性新闻报道所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普利策新闻特稿奖作品《西雅图最勇敢的女子》叙事特点的分析,来探究创伤性新闻报道如何在社会和个人价值间找寻平衡点,使得新闻报道在尊重私人领域,防止二次伤害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社会价值。

【关键词】创伤性;新闻报道;叙事伦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创伤性新闻如果仅被当作一个新闻事件来呈现,那么新闻事件中的主体就难免被“他者化”。创伤性新闻如何在能有效刺痛社会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新闻当事人的伤害,本文选取创伤性新闻《西雅图最勇敢的女子》分析其叙事特点,研究创伤性新闻应如何平衡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

一、创伤性事件与媒介伦理

创伤性新闻报道,就是传媒根据社会中新近发生的创伤性事件为对象进行的新闻报道。创伤性新闻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在对事件的还原上,叙事角度,手法的选择都会对事件以及当事人产生影响。关于如何进行创伤性新闻写作,学界主要从媒介机构、媒介从业人员、受众和法规这四个角度展开研究。

从媒介机构角度看,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维护者,媒体应当在进行创伤性报道时从公共利益出发,以此起到创伤性新闻的惊醒与告知的作用。[1]但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存在着可能被“网络民粹主义”裹挟的现象,在这种刺激下新闻传媒在报导时反而被牵着鼻子走,失去了专业水准。[2]

在媒介从业人员角度看,可以通过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来减少创伤性报道的二次伤害。有学者认为媒介逼视产生现象的原因在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让位给利润增长,从而使一些媒介从业人员不顾新闻的基本的人文关怀,滥用媒体的权利进而造成了媒体逼视现象的频繁出现。[3]对于那些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纯粹私人的事件,除非被报导者本人同意或对被报道者没有负面影响,否则不应报导。[4]

從受众的角度来看,通过健全社会监督体系来保障创伤性报道的平衡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媒介参与自律。尤其是在公民新闻日益流行的今天,互联网平台上大量的UGC内容使得创伤性新闻并不一定出自传统媒体的报导,而可能来自事件的亲历者、旁观者乃至转述者之一。

从法规的角度来看,有学者提出应当建立“内外监督”机制,不仅要有传媒和从业人员的内部自律,也要有完善的外部监控机制,所谓外部监控机制,就是从法规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要逐步推进新闻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进程,逐步完善新闻法制化的进程。[5]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界对于创伤性报导的研究多是从一种外部的规制角度入手,而缺乏一种微观叙事角度的研究。创伤性事件的媒介化呈现,本质上就是一个讲述故事的过程,即一种特定的叙事过程。[6]叙事本身是对创伤性事件的再现,不仅承载着创伤性事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且也决定创伤性事件如何被社会知晓。

二、《西雅图最勇敢的女子》叙事学分析

《西雅图最勇敢的女子》是一篇获得2012年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作品,这是一篇关于西雅图一对伴侣在住所遇袭,其中一人被杀害的特稿。这篇特稿最大的亮点在没有将受害者以及其相关的人为直接消息源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

(一)写作安排:创新结构形式

这篇特稿并没有遵循传统新闻写作的结构安排,而是通过还原案件的庭审现场作为事件的切入。在对庭审现场的还原中,作者也没有将这种写作拘泥于传统视角,并没有按照庭审的流程来进行事件还原,而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人物对话还原庭审现场。作者刻意将与庭审无关的繁琐流程排除在特稿之外,并通过剪辑与拼贴放大人物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写作目的使得这篇特稿读起来简洁明了,同时这种类似新闻特写的写作安排可以使人们通过阅读对话快速带入到创伤性事件中去。

其次,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更注重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传统的创伤性新闻报道并不关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更关注铺垫事件的来龙去脉。事实上塑造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使这种创伤性事件前后的对比更加明显,而且也会因为人物形象的丰满激起人们的共情。

最后,作者巧妙的运用穿插和铺垫,这样的写作安排更利于人们了解事件全貌,同时使叙事更加简洁。对于事件背景作者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全部交代,而是在庭审对话过程中,不断插入对背景的解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快速了解对话中事件发生的背景,不会被冗长的文字打乱阅读的节奏。

(二)叙事技巧:文学手法的运用

特稿开篇中,作者通过对受害人小屋的前后对比,来突出事件发生前受害者之间的亲密,而事件发生后这间小屋的平面图却成为了一件冰冷的物证呈在堂上。这段描写不由得使人想起归有光在《项脊轩志》所写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以亭亭如盖矣”。这样文学化写作手法即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又能最大化地渲染情绪。

这篇特稿文学手法的运用同样还体现在细节描写上,例如在歹徒的行凶过程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受害者是多么弱小,施暴者是多么穷凶极恶。而是先通过写受害者彼此依靠,两个人共同面对施暴者的暴行,再写施暴者的体型与所带凶器,使读者可以通过这种细节呈现在脑海中对施暴者的暴行进行还原,而不是直接赤裸裸地呈现在文字中。

作者的细节描写还体现在细节选择的精妙上,作者刻意选择了一些能够表现人物之前的情感,凸显人物形象的内容进行呈现,而对于那些可能涉及到受害者心理创伤的细节,作者选择有意回避,但是作者的回避并不会造成这些内容的缺席,反而会因为其在场景,人物以及环境的细节描写而在读者心中产生联想,调动起读者的阅读情绪。

(三)人文关怀:个人价值的回归

这篇特稿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新闻特稿名称上,作者将这篇特稿命名为《西雅图最勇敢的女人》,凸显了作为叙事主体的受害者自身伟大的品质。在这一创伤性事件中,作者将焦点聚焦于敢于反抗的受害者,聚焦于勇气与责任,更加凸显事件的感染力。

其次作者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特稿写作中的缓冲区设置。在写受害者遭遇时,作者通过主动设置评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作者并没有在新闻事实上主动进行引导,而是在有可能会对受害者产生伤害的地方,主动进行评论来保护受害者。

最后,这篇新闻特稿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犯罪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在这篇特稿中并没有可以回避施暴者的暴行,但是对于暴行的描写并非是直接针对行为的描述,而是选择将屋内场景,体型差距以及反抗时的心里活动进行描述。

三、创伤性新闻报道的叙事技巧

通过对《西雅图最勇敢的女子》这篇新闻特稿的新闻叙事学分析发现,一篇合格的创伤性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记者和新闻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共情理解,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记者才不会将报导对象“他者化”。

(一)主体间的共情对话

记者对创伤性新闻进行报导时,不应当是建立在“他者化”的视角对新闻主体进行感知,而是要基于一种共情对话的视角来报导创伤性事件,这样不仅可以最大化的调动情感,同时还可以带入受害者视角,避免媒介二次伤害。

首先,共情对话需要报道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建立在记者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之上。这种了解不应该是主客体之间的采访,记者在对创伤性事件进行报道时应避免将受害者“他者化”,因为“他者化”的新闻报道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凝视”与“观看”的心理,这种基于读者主观心理的“观看”与“凝视”往往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只有存在于主体间性的对话交往中,公开性才得以保证,才能使被采访对象敞开心扉。[7]

其次,建立在这种主体性下的共情,使记者得以给当事人真正的尊重,记者对于新闻当事人的态度不再是一种传播过程中的他者,而是会产生一种“我们”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记者本身文字力量所在,只有具有这样的情感作者才能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来还原事件真相,同时将受害者的诉求完整地反映在文字中。

最后,这种共情是创伤性报导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记者在新闻写作时才能在感知事件全貌的基础上,真正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来决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作为采访的材料出现在新闻中。创伤性新闻中主体间的共情是叙事技巧使用的前提,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8]

(二)合理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并非是针对创伤性的内容进行集中在展示,而是需要记者在基于共情理解的基础上,去放大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点。这些内容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反差对比,情感细节或者是一些繁琐之事。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可以避免对受害者本身的挖掘,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受众的同理心。

细节写作体现在很多的方面,在传统对细节写作的理解上,往往会认为是对创伤性事件的行为过程描写。恰恰是创伤性报导中针对行为细节的描写成为经常触及媒介伦理的地方。换种思路来看,细节描写的对象不仅可以针对行为过程,还可以针对整个新闻事件中人物的反应,环境的变化,现场的情境,甚至天气,人物的穿着,对话的气氛都可以做细节的描写,并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来达到不同的效果。

对于创伤性新闻来说,针对场景的细节写作可以烘托不同的气氛,带给人们对事件完全不同的感受。同时在对于人物感情的描述中,这种细节写作手法可以使受害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联系,而对于一些无法用语言直接描写的内容,也会因为其它方面细节描写的丰满而调动起读者的阅读思维,在对其他细节的阅读中自行填补不适宜用文字来表述的内容,这样做既能加深读者自身的印象,又能避免直接还原创伤性细节造成媒介伦理失范。因此,创伤性新闻不是避免对细节的描写,而是要合理的选择细节描写的对象。

(三)跳出写作框架的限制

常规新闻框架会对记者的写作思路形成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对于创伤性新闻来讲,按照“5W”模式写作的新闻可以让受众快速了解事件,但难免要对事件进行细节呈现,这样虽说保证新闻的完整,但也让创伤性事件完整地暴露在社会大众面前,这不仅会对受害者本身产生影响,也可能在社会范围内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创伤性新闻报道来说,不一定要按照正常新闻模式来写,常规写作思路可能会限制记者对事件的呈现,而且固定化的写作方式也会使得记者受限于对固定内容的追求,对于事件的感知并不真切。尤其是在对创伤性事件进行系列报导时,如果都是严格的按照新闻写作的固定要求,那么难免会对受害者产生二次伤害。

在《西雅图最勇敢的女子》中,作者对于庭审过程的描述仍是按照固定的时间线顺序来写,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也运用了插叙,倒叙的写作手法,这种不仅能够好地表达这篇新闻稿中所要体现的情感,而且在读者阅读的接受度上也更加友好。

其次在基于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文学化的写作手法。在对于创伤性新闻报导中,文学化的手法是突出创伤性的重要的写作手法,文学化的写作是激发受众情感的重要手段。能够触及到常规文字触摸不到的地方,表现普通写作技巧难以表现的情感,更能够突出创伤性新闻的主题。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文学化的手法不能滥用,更不能歪曲事实,在上述特稿中,作者在对受害者爱情的分析中才运用了文学化的手法,既强化了事实,又增进了读者的认知,达到了较好的写作效果。创伤性新闻报道其本质还是一篇新闻,仍然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因此,在进行创伤性新闻写作时,记者应当首先同创伤性事件中的受害者建立起一种共情的情感,在这种共情的理解中还原创伤性事件,既能保证不遗落重要细节内容,又能最大限度保护受害者的利益。通过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细节化描写以及合理的文学手法的运用在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间寻找平衡点。

参考文献:

[1]程素琴,谢婧.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8).

[2]刘琴.新闻职业道德与网络民粹主义的博弈——以“李某某强奸案”的传播为例[J].当代传播,2014(4).

[3]岳丹.关于媒介逼视的新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3).

[4]李钰.媒介逼视下的2007之乱象分析——以“重庆最牛钉子户”、杨丽娟追星事件以及华南虎事件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07(12).

[5]马艺,张培.多重价值的融合与冲突——新闻伦理道德失范原因的深层阐释[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2).

[6]冉华,黄一木.主体、情境、文本:数字空间媒介事件的叙事特征及其影响[J].当代传播,2020(3).

[7]单波.评西方受众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2(1).

[8]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5).

作者简介:王子丰(1995—),男,漢族,河南驻马店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播学。

猜你喜欢
创伤性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创伤性骨化性肌炎中医治疗概述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