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标准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3-05-30 08:23刘亚楠戴飞庄红根毛辉汪烨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3年2期
关键词:河蟹标准化养殖

刘亚楠,戴飞,庄红根,毛辉,2,汪烨

(1. 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147;2. 常州市生态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常州 213147;3. 江苏大胃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147)

渔业标准化是以渔业科学技术和实践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将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并将标准加以实施及监督实施的活动过程。渔业标准化的实施将提高渔业效益,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渔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保障渔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1]。渔业标准化是农业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中国的渔业标准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集中在渔船、渔业机械和绳网具规格与改良等,后来逐步扩展到水产养殖、加工、产品、渔病及疾病检疫等方面[2-3]。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是中国特色淡水经济养殖品种和创汇水产品,随着科技创新和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目前河蟹全产业链发展已初见雏形。但整体上河蟹产业链标准化程度并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产业链不同环节标准化发展不均衡,先进科技与标准转化率低,标准间不能有效衔接,未形成标准体系,加之部分标准年代久远,未及时修订,实用性不强;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对标准认识不足,贯彻不到位,标准实施困难。

《“十四五”全国绿色发展规划》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生产过程“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水平。为探索构建一套从养殖池塘构建到种质选育、蟹种培育、成蟹养殖及捕捞后期质量全程控制的标准体系,本研究结合河蟹产业标准化目前面临的困境,以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了从产前到产后的完整产业链)承担的江苏省河蟹养殖标准化试点的建设为案例,阐释和分析河蟹养殖标准化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期传播标准化理念、推广标准化经验,为河蟹养殖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

1 河蟹养殖标准体系的构建

1.1 体系构建背景分析

体系构建前企业在技术上已经执行了相关国家和行业的关键控制标准[4-5],在环境控制上,养殖水质执行GB 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池塘底质执行NY/T 5361—2016《无公害农产品 淡水养殖环境条件》,饲料及投入品执行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NY 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养殖过程执行NY/T 5065—2001《无公害食品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苗种上执行的是SC/T 1099—2007《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规范》。在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之前,国内并没有合适的河蟹产品分级及安全质量控制标准与之对应,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告及每年的出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要求进行产品质量控制。

在管理方面,企业根据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体系,制定了一套质量管理手册,从养殖场管理制度、卫生要求、种苗管理制度、饲料管理、渔药管理、养殖用水检测、捕捞与暂养管理、打包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培训、质量安全监控、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卫生防疫与疫病报告、产品标识与追溯、产品投诉处理与召回、养殖场废弃物、废水处理和员工健康体检等制度进行规范。

虽然企业在养殖关键环节已经实施相应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化人才资源和技术储备不足、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6]、农产品品牌化与标准化的融合效应不突出[7-8]等问题。

1.2 体系构建

1.2.1 构建依据

根据GB/T 15496—2017《企业标准体系要求》,标准体系应符合全面成套、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突出重点、动态管理的原则。同时渔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此本研究通过充分论证养殖企业的绿色发展与质量安全管理需求,制定了该标准体系。

绿色发展要求:原有的标准体系以养成无公害产品为目标,但是随着绿色养殖技术的提升,无公害产品标准已经被废止,相应的无公害养殖技术逐渐不适应养殖需求,该试点企业也从产地环境到养殖过程、产品品质,全部由绿色食品系列标准替代。

质量安全管理要求:通过对种苗、养殖过程投入品管控,产品分级、风险监控、卫生指标监测,实现养殖全程的精准管理与可追溯,以品质助推品牌发展。

1.2.2 体系架构

GB/T 13017—201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标准中提出了功能结构、属性结构、序列结构三种类型的标准体系结构[9]。在各地农业标准体系的实践中,选择属性结构构建标准体系的较多[6,10],即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岗位标准体系。属性结构的标准体系体现了技术-管理-操作标准体系间的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关系。河蟹养殖标准体系充分考虑各阶段河蟹的生产、管理和岗位工作要求,以绿色发展、提升品质为主要目的,从基础和通用型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四方面进行构建[10],共采标111项。体系层次结构见图1。各类标准体系采标情况见图2。

图1 河蟹养殖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图

图2 标准化体系组成情况

1.2.3 基础和通用型法律法规

该系列标准体系采用的是标准化法、企业标准体系编制系列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标准及相关术语标准,共14项。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建立基础的标准化意识,普及标准化体系构建及标准撰写指导。

1.2.4 技术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主要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三方面。采标39项,其中19项为搜集引用标准,20项为企业自有标准。技术标准体系构建见图3。

图3 技术标准体系结构图

产前阶段包括养殖环境标准、品种标准、苗种繁育标准。养殖环境标准是对养殖场的选址、布局、水质和底泥的控制标准。水质标准参照GB 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底泥标准参照NY/T 391—202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诺亚1号”为企业自主培育的品种,因此种质及苗种繁育采用企业标准Q/NYFZ 0011—2022《中华绒螯蟹“诺亚1号”》、Q/NYFZ 0028—2022《中华绒螯蟹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操作规程》,从种质鉴定,亲本筛选、培育到大眼幼体的繁育过程规范,为新品种选育、种苗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

产中阶段包括扣蟹苗种培育、成蟹绿色养殖两阶段的养殖技术规范,包括养殖技术、疾病防控、饲料、投入品标准以及检测标准。为应对不同养殖模式需求,该标准体系涵盖了Q/NYFZ 0029—2022《绿色食品河蟹池塘养殖技术规范》、Q/NYFZ 0026—2022《河蟹套养青虾生态养殖技术规范》、Q/NYFZ 0024—2022《蟹塘水草栽种技术规范》、Q/NYFZ 0021—2022《水质调控技术规程》。饲料标准包括饲料选用标准及饲料卫生标准,投入品标准对养殖过程的生物制剂如EM菌、小球藻等的使用方法及产品技术指标进行规范。检测标准包括企业自检自控规范、水质日常检测技术规范和水产品兽药残留检测技术规范。

产后阶段包括暂养标准、产品标准、加工标准、产品包装标识运输标准、尾水净化标准、废弃物处理标准。暂养标准是对河蟹捕捞后、销售前的保膏暂养过程的规范。产品标准是河蟹上市前质量分级及安全风险监控规范。加工标准包括香辣蟹、醉蟹的加工工艺流程。产品包装标识运输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尾水净化标准及废弃物处理标准主要针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尾水及生产废弃物的生态化处理规范。

1.2.5 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围绕基础保障、生产及品控、品牌及售后模块建立体系,共采标37项,其中14项为搜集引用标准,23项为企业自有标准。管理标准体系结构见图4。

图4 管理标准体系结构图

图5 工作标准体系结构图

基础保障标准是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及运营的基础性规范。包括养殖设施设备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卫生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开发及引进管理、信息管理、应急处理管理、标准化管理相关标准。

生产及品控标准从生产采购管理、仓库管理、饲料管理、投入品管理、养殖管理、卫生防疫管理、原辅料验收、打包管理进行限定。

品牌及售后标准从产品追溯标准、不合格品处理标准、品牌管理评价标准进行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保障质量安全的一种长效机制,该标准子体系将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与常州市农安合格证(简称农安溯源)系统结合,将产品信息与养殖信息、投喂信息、检测信息融合于产品“二维码”,消费者可实现扫码溯源。

1.2.6 工作标准体系

工作标准体系是为保证生产、经营有效进行,落实生产技术标准和经营管理标准的要求而编制。分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类工作岗位职责限定,将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转化为简便易懂的操作手册、流程图等方式。本研究根据企业职能部门的设立及运营情况,从生产部、科技合作部、打包厂、加工厂、综合部、财务部、销售部、市场部和客服部9个部门进行架构,内容包括各类岗位工种的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及要求,监督及考核方式,共采标21项,均为企业自有标准。

2 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实施成效

2.1 效益进一步提升

标准化体系投入实施后,养殖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饲料及投入品的使用管理更加规范,饲料系数由2.2降到1.8,成蟹的大规格产出率明显提升,极大程度降低了投入品使用,采用生物制剂调控的方式,水质得到了较好的保持,全年监测水质合格率达83%,明显提高了河蟹的产品品质。建设前后养殖效益见下表1。

表1 标准化实施成效

2.2 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标准化体系建设前,产品质量控制主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如海关和农业部门。但是政府部门监管的指标有限,且在时间、方式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无法起到及时的风险预警作用。该标准化体系经过深入论证,结合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GAP)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中的风险因子,建立了一套从苗种、环境(水质、底泥)、饲料、投入品、到产品的自检自控计划,见表2。

表2 河蟹养殖过程自检自控计划

自检自控计划的实施,规范了供应商评价体系,有利于对风险因子实现原因追踪与分析,优化河蟹养殖过程的环境控制及投入品的筛选[11],有效避免外源污染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实现绿色标准化养殖。

2.3 品种与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本研究中标准化体系应用了3项核心技术成果,分别是国家河蟹新品种“诺亚1号”、“863”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模式、河蟹池塘套养青虾技术,年均推广池塘养殖面积1 333.33 hm2以上。在体系实施中,新品种与养殖技术相得益彰,经过持续改进,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江苏省淮安市、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镇江市和安徽省宣城市等多个河蟹池塘养殖基地。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虽然有很多益处,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其中和语文脱节、和生活脱节就是传统文化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很好渗透的原因所在。所以,结合生活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毕竟不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如果不注意结合生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不能深入。生活在语文和传统文化之间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和衔接作用。

2.4 数据管理更加精准化

传统水产养殖,生产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生产记录、工作日志来体现,数据收集、比对工作量较大,收集信息速度慢,周期长,数据的反映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偏差,导致生产指导时效性不强。应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确保信息的准确可靠,还能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企业引入ERP[12]系统进行数据管理,融合了传统的投喂表、巡塘表、工作日志等记录形式,从合格供应商筛选、投苗、投喂、投入品使用,到后期捕捞、转暂养塘暂养、最终销售出库,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追溯链。ERP系统的应用,及时预警采购投入品的保质期,优化仓库管理,实现投入品“先进先出”。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比,不断优化养殖技术、投入品选择与使用,帮助技术人员及时做出最优的生产反馈[12],实现了农业仓库标准化“云管理”。相比使用ERP 生产管理系统前,平均每公顷节省投入品成本15 000元以上。

3 问题分析

3.1 标准体系不健全

河蟹养殖标准化体系构建了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链条的综合标准体系。但是该标准化体系从整体上侧重于养殖环节的技术标准,存在机械化、信息化与养殖技术融合不充分,后端品牌打造缺位等标准体系不健全现象。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自动投饲设备等机械化、智能化设备已在生产上逐步应用,但是相应的养殖标准中并没有体现农业机械化、农学信息化的使用规范。融合性技术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操作人员的局限性,培训中无标可依,标准化工作推进困难。

以品质提升品牌效应的方式受限于当地资源环境。“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在实际认证过程面临困难。绿色食品认证面临着绿色食品生产资料饲料厂家缺乏,使用周期跟不上绿色食品认证周期,而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也绝大多数为大水面水库或湖泊模式,而恰恰是占据养殖主导的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却频频遭遇冷板凳。

3.2 标准化人才资源和技术储备不足

不论是标准体系建设前员工标准化意识的建立,还是标准制修订过程,或是标准的宣贯培训,都需要大量的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为支撑。而农业企业存在人员流动性大,一线养殖工人年龄偏大、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懂标准化、同时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紧缺,这直接制约了农业标准化前进的步伐。

3.3 标准体系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

4 建议与对策

4.1 构建精简高效的企业标准体系

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及标准明细表的编制是标准化工作最为核心的工作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合法合规、采标先进、配套协调、持续完善、适当增减原则,建成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之间相互协调的标准综合体。

如何在搜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企业标准中选择合适的、代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又满足河蟹养殖行业需求,需要标准体系制定者基于企业实际,不断论证、优化[4]。

在技术标准方面,应充分考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若出现无对应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或对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养殖发展趋势与企业现代化技术需求,则考虑引用地方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应引用本省地方标准,外省的水域、底质等基础条件不同,养殖技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及不适用,后期标准体系推广就会受限。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均缺位或不适宜时,则考虑制定相应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应经过充分的论证,有充分的试验及数据支撑,且指标优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在河蟹养殖标准化体系实践中,企业养殖采用了自动投饲船、水质在线监测、自动疏草机等农机设备,后期将补充制订机艺信融合标准或修订原有标准。

管理标准是为保障技术标准的落实而实施的管理手段。一方面依赖于技术标准有效转化为各项生产记录;另一方面则与企业的组织机构架设和基础化设施有较强的关联性。一般以制度和记录表格方式呈现,采标以企业标准为主,辅助结合GAP、HACCP体系规范[5].。

工作标准明确标准化的岗位职责,保证生产、经营有效进行。一般由企业组织架构决定。以作业指导书或操作手册等形式呈现,采标方式来自于企业标准,具有明显的农业企业特色。

4.2 加强工作人员的标准化培训

标准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标准化队伍素质[6]。一是优化标准化团队,组织企业标准化关键岗位学习企业标准化专业知识,培养一批企业标准化专职人员。二是加强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动员、宣传,创新培训方式,邀请技术专家、标准化专家进行标准的宣贯,为标准实施细节答疑解惑。三是简化标准呈现方式。将技术标准绘制成工艺流程图、技术路线,将管理标准细化为表格填写,将工作标准编制成操作手册或作业指导书,调动员工参与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用标能力。

4.3 推进标准体系实施、评价与改进

标准体系的实施往往以创建示范基地、试点为载体形式[12],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体系。按照GB/T 19273—2017《企业标准化工作 评价与改进》标准,制定改进计划、开展自我评审、第二方评审、第三方评审,通过标准实施记录,及时反馈各环节形成的数据与有关情况。根据PDCA(Plan-Do-Check-Adjust)管理模型[13],建立标准实施与监督检查制度,形成完整的实时记录与评价记录、改进记录。同时开展标准化工作绩效考核推进标准化工作落地。

4.4 建立企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构建河蟹养殖企业标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标准数据库[6],按职能部门与岗位分层设置查看权限。对于制修订后的标准,系统通过手机号推送通知,方便企业安排培训、员工进行实时学习,以达到提升培训效果、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5 展望

中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水产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及操作环境和安全检测的标准体系[13],但是水产标准化实施工作整体呈现“上热下凉”局面,标准的制定也仍属于政府主导型。如何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的主体性作用,引导构建以产品为主线的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因地制宜,集成与各地生产模式相协调的标准综合体,2022年农业农村部与市场监管局联合探索打造一批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14],形成以基地为载体的全产业链标准实施机制,确保小农户看得懂、用得通、养得好。在贯彻标准化的同时,机械化、智能化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引入,标准化人才的培养,科技研发的投入也必不可少,以实现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先进技术的普及[15-17]。在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2022—2025)》等政策的出台,释放出中国对农业的农机、标准化、产业链等发展的利好政策[18],这些政策也将助力河蟹产业改造升级,切实提高标准化体系的标准化水平,推进河蟹产业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河蟹标准化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标准化简述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河蟹“水瘪子”病及防控对策措施
“长江1号”河蟹蟹种培育技术
猪市虐我千百遍 我视养殖如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