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非虚构新闻的场景建构研究

2023-05-30 10:48侯珮桦
新闻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内容提要】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非虚构新闻逐渐从仅依赖于文本的扁平化场景走向作者、文本与数字技术共构的多元立体场景,主要表现为沉浸化场景、真实化场景与多元化场景。非虚构新闻场景的建构不仅有利于提升受众观感与新闻到达率,而且有助于丰富新闻场景的建构手段,拉动新闻产业的发展。但是,数字技术的过度入侵会导致非虚构新闻场景成为一个披着华丽“外衣”的空壳,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重视文本质量,把握技术使用的度,以此保障非虚构新闻场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非虚构新闻  场景建构

一、研究缘起

传统媒介时代,受传播环境、媒介技术以及新闻载体等因素的制约,新闻生产者多以“白描”为主要手段将新闻场景架构于受众的想象空间。进入数字化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生产的渗透,新闻场景的载体逐渐从受众的想象空间转向虚拟网络空间,新闻生产者塑造场景的手段也从仅依赖于视听符号的传统新闻生产手段转向兼容多种新兴技术的数字化新闻生产手段,由此,新闻场景的建构逐渐走向数字化。

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关于新闻场景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场景的建构机制、弊端以及发展前景。王佳旭认为数据新闻场景建构于虚拟空间的社交媒体之中,其场景建构的核心元素为用户生活惯习以及实时状态。[1]廖媌婧认为,VR新闻向用户呈现以沉浸、虚拟、互动为核心特征的三维立体场景,给予受众身临其境的新闻体验,但同时,VR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也会对新闻的真实性造成挑战。[2]热瓦·阿克苏瓦提指出,沉浸式新闻场景的建构核心是打造还原度极高的第二现场场景,其未来应进一步打造可视化数据场景,完善零误差的场景转换,增强新闻现场的互动式表达,从而提升沉浸式新闻场景建构的质量。[3]综上所述,国内目前关于新闻场景的研究以个案为主,数据新闻、沉浸式新闻和VR新闻所建构的场景已成为主要研究对象,看似新闻场景已成为了上述几类新闻的代名词,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当前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新闻的场景传播已成為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种类的新闻正在经历场景化的蜕变。而作为文学与新闻的跨界尝试,非虚构新闻凭借其自身优势,乘着新闻业数字化的时代东风,迅速地实现了场景的数字化转变,其建构的新闻场景俨然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作为一种新型新闻报道形式,非虚构新闻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闻业的“新新闻主义”或称“非虚构小说”,于2010年引入中国文学领域,后在新闻界泛起涟漪,具有内容真实、文学表达、形式叙事的特点,其中,内容真实是最主要的特点。①不同于数据新闻、沉浸式新闻场景的单一属性,非虚构新闻场景本身即兼容故事性、文学性与真实性,进入数字化时代后,更是在虚拟技术、信息技术的加持与新闻从业者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发展为一个沉浸化、真实感与多元化共存的新闻场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立足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分析非虚构新闻的场景建构。

二、沉浸化新闻场景:受众“在场”成为现实

消息、通讯、新闻公告等传统的新闻文体强调时效性、简洁性与客观性,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场景建构的固定范式,即以传播者为核心,围绕新闻事件搭建场景,其场景建构以信息传播为主要目的,并不关注受众是否“在场”。而作为文学与特稿“两栖”的新闻文体,非虚构新闻的生产既坚持了真实、客观、公正等基本原则,又注重文本内容文学性与情感力的把握,且擅长于营造阅读氛围,以丰盈的情感穿透力吸引受众的持续“在场”,因而其文体本身即具备塑造沉浸化新闻场景的优势。同时,数字化时代以来,有赖于智能可穿戴技术的加持,受众身体的“在场”得以实现,非虚构新闻场景也走向沉浸化的“全景敞视”。

首先,非虚构新闻独特的叙事节奏是塑造沉浸化场景的前提。众所周知,新闻场景的搭建以叙事策略为基架,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而叙事策略的铺展受控于叙事节奏,受众能否顺利“进场”也取决于新闻生产者对文本节奏的把控。传统新闻主要采取倒金字塔式的叙事策略,叙事节奏平实且较易把控,但显然,过于单调的叙事节奏并非开启沉浸化场景的钥匙。非虚构新闻致力于以文学之美打破传统新闻单线、枯燥的叙事模式,重启叙事的空间维度,相较于传统新闻文体,其叙事策略更具多元化,或是延续传统新闻叙事的倒金字塔式策略,将报道重心搁置开头,而后娓娓道来,增强叙事的穿透力;或是灵活变换地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强调文章的层次感;抑或是采用电影叙事的蒙太奇手法,自由调动多个场景,打破时空的连续性,烘托情境氛围。多元化的叙事策略引发了叙事节奏的个性化转向,新闻生产者依照叙事策略定制个性化叙事节奏,以节奏的把控实现叙事策略的完美铺陈,进而为沉浸化新闻场景的建构筑基,同时,新闻叙事节奏之起承转合也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受众“进场”。由此可见,新闻生产者凭借优质的文本节奏把控能力实现了由点到面的立体化转变,直接将受众拉入场景之中,“照亮”非虚构新闻的沉浸化场景之路。

其次,非虚构新闻文本情感力的酝酿是沉浸化新闻场景建构的核心,保障受众的持续“在场”。场景无人就是空壳, 人无情感就无灵魂。沉浸化场景没有情感力的附着就无法产生“黏性”, 留住“人心”。[4]非虚构新闻沉浸化场景的塑造需要充盈的情感力,而情感力的酝酿则有赖于记者本位的弱化与新闻视角的切换。一方面,第一人称的自主表达所蕴含的情感力远高于记者转述。新闻生产者在建构场景时大多会降低自身的存在感,将新闻人物搁置场景中心,以记者的“离场”给予主人翁开口表达的机会,让受众能够在与新闻人物的对话中产生“共情”体验。另一方面,内聚焦的视角凭借其极强的代入感保障情感力的场景附着。传统新闻场景的构建通常立足于第三视角,虽然保障了新闻的客观中立,但往往不易留存受众注意力。非虚构新闻则通过内视角的运用建构新闻场景,透过文本持续输出情感力,维持受众的持续“在场”。

最后,智能可穿戴技术的加持是沉浸化新闻场景转向“现实”的关键,实现了受众的“身体在场”。传统新闻时代,非虚构新闻依赖于文本内容将新闻场景搭建于受众的想象空间,而智能可穿戴技术对新闻业的渗透则打破了意识建构场景的常规路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再是搭建场景的核心元素,技术成为支撑场景的关键,并将其打造的“虚拟沉浸化场景”转化为客观存在。正如梅罗维茨所说,当一个新的因素加入到某个旧环境时,我们所得到的并不是旧环境和新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全新的环境。[5]在这个全新的“沉浸化场景”中,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连接受众的身体与场景的“桥梁”,借助于VR眼镜、数据手套、立体耳机等智能设备,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与身体完全“浸入”新闻场景,在此空间内,受众俨然成为了新闻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智能可穿戴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受众“意识在场”向“身体在场”的拓展,将“想象场景”转变为可触控的“虚拟场景”,使沉浸化的新闻场景变为“现实”。

三、真实化新闻场景:新闻真实性原则之辩证坚守

非虚构写作在进入中国之后逐渐开辟了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文学新闻化,文学领域的非虚构作品重视文学色彩,对真实性的要求相对宽泛,在保障整体内容基本真实的前提下允许作者发挥合理想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二是新闻的文学化,进入新闻学领域的非虚构作品即为新闻文体,真实性是新闻生产的底线,任何想象与虚构都不应出现在非虚构新闻内,此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坚守之“不变”。而该类文体的文学化表述特性则使其在真实性原则的坚守中发生“变动”,新闻生产坚守真实性原则并非意味着新闻场景的建构即纯粹的事实再现,新闻的真实往往具有复杂性,传统新闻擅于描摹整体,掌握新闻事件的整体脉络后建构宏大的新闻景观,而非虚构新闻则创新性地跳出全知视角,将视线落脚于细节,以细节的打磨支撑场景的真实感。

细节的描摹有赖于充分的新闻准备工作,同大部分新闻相似,非虚构新闻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数据的抓取与人物的采访。一方面,详实的数据是非虚构新闻真实化场景建构的基础。记者在确定新闻选题后往往会第一时间赶往事件发生地勘察现场,借助于相机、录音机等专业设备记录现场环境、声音以及人物形象,随后将收集到的新闻素材放入虚拟网络空间中再现新闻事件发生时的整体环境,并在其中加入建筑物模型、人物模型以及事件模型,以极致细节还原新闻现场,增强了虚拟新闻场景的真实感。另一方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虚构新闻真实化场景建构的核心元素。记者在建构非虚构新闻场景时通常将宏大主题聚焦于“小人物”身上,着眼于“普通人之不普通事”,但人物形象大多是复杂多元的,记者需要以旁观者身份深入新闻现场,对新闻人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充分的采访,在此基础上向受众呈现真实、立体且饱满的“小人物”们,为真实化场景增添活力。不同于传统新闻场景内人物展示的高度客观性,非虚构新闻场景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带有记者的主觀立场,具有情感色彩,因而其真实性也较易受到质疑,为保障新闻的真实性,“谷雨实验室”等多家非虚构新闻平台设立并执行明确的事实核查制度,当前已取得显著成效。鉴于此,事实核查制度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保障新闻场景真实性强有力的外部屏障之一。

此外,我们也需清晰地意识到非虚构新闻的文本真实不等于场景真实。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往搭建于受众想象空间的场景依赖于文字的表述,看似场景建构的主体是新闻生产者,实则为受众,因而其场景的建构受限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非一个客观存在物,真实性也尚且存疑。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非虚构新闻场景建构从“看不见,摸不着”的想象空间转向了“看得见,听得见,甚至摸得着”的虚拟空间,成为了一个由新闻生产者打造的不以受众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本质是披着虚拟“外衣”的由数字符号复制的真实景观,传播者的权威性、虚拟的客观性增添了真实化场景的可信度。但场景的真实不仅指事件、人物、细节等方面的真实,还包括受众的真实体验。在这个客观存在的虚拟场景之中,受众社交意愿与虚拟社交习惯的存在提升了传播者对场景互动的重视;认知环境的统一为受众打造了共通的意义空间;数字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互动的边界,鉴于此,场景的互动属性逐渐得以显化。在新闻生产者所打造的真实化虚拟场景中,互动不仅停留于受众与受众之间,还存在于受众与传播者、受众与新闻人物之间。互动功能的广泛应用增添了场景的真实感,为真实化场景的建构注入生命力。

四、多元化新闻场景:非虚构文本的创新性演绎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对新闻业的改造,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空间已成为了新闻传播的主阵地,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传播媒介融合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元的新闻产品,新闻传播领域正大步迈向数字化。新闻传播的数字化推动了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与传播效率的提升,但同时也诱使传播环境的“碎片化”转向。在此空间中,越来越多的受众为“碎片化”的传播环境所规训,热衷于追逐“短平快”式新闻,不愿在信息的获取中耗费过多时间,而非虚构新闻的优势即以文学笔触描绘新闻场景,其篇幅通常为常规新闻的三到五倍,显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非虚构新闻的优势已有转为劣势的趋向。倘若非虚构新闻的创作者故步自封,仍以文字为主要形式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其建构的新闻场景必然会逐渐走入无人问津的荒草地,但是从目前来看,新闻生产者跳出了文字文学性的桎梏,正创新性地整合媒介手段演绎新闻文本,建构多元化的新闻场景。

一是融媒体新闻场景。近年来,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不仅打开了传统新闻业发展的新局面,也使媒介自身向下兼容,能够作为融媒体生态环境中新闻场景建构的元素出现,在与他者的融合中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非虚构新闻生产者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元素在网络空间打造融媒体场景,主要表现为整合视觉与文本的视频场景,整合听觉与文本的音频场景。在“谷雨实验室”中,视听元素的场景融合已屡见不鲜。以《冰场上的“劳伦斯先生”,人不能过早缴械投降》为例,故事聚焦于坚持滑冰21年的老人姬凯峰先生,创作者在文字描述中穿插视频元素,直接向受众呈现出老人在冰上滑动的画面,增添了人物形象的层次感,弥补了文字场景在受众感知层面的空缺。正如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所谈到的,不同多媒体元素的排列组合运用,会给受众带来新奇多样的感官体验。融合多媒体技术呈现内容,可以三维感知作品的立体与多元。[6]电视、广播等元素的注入扩展了场景的视听维度,实现了场景情感维度的升华。

二是虚拟新闻场景。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领域广泛应用催生了一种新新闻形态——VR新闻,以数据新闻为例的传统新闻也在吸收新技术,逐步走向虚拟化。非虚构新闻凭借故事性强、细节丰富等场景化的先天优势,依赖于虚拟现实技术、感知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建构出具有真实感、互动感的新闻场景。一方面,新闻生产者通过VR、AR、MR等技术再现文本中的“新闻现场”,利用3D模拟影像使新闻人物“动起来”,将一个“真实的新闻场景”呈现于受众眼前。另一方面,虚拟场景的互动感则需感知技术与传感器的介入,感知技术将受众的感官链入场景,打破了虚拟场域与现实空间界限,营造出“虚拟的真实感”。传感器则是“虚拟自我”进场的工具,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谈到的,它是一种以“类人体”感官运作的工具,是对人感官的延伸。受众借助于传感器获取“在场”体验,与场景建立关联。

放眼未来,元宇宙新闻场景是非虚构新闻场景建构的发展目标。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作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化生活空间。②而元宇宙新闻场景,即为综合运用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网络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所建构的场景,具有重感官、轻文字、强互动的特质。非虚构新闻在进入元宇宙场域后,其极具文学特色的语言表达在数字化编码中被译为视听景观,其受众通过数字化身走入新闻场景内,真正实现了“身临其境”,由此,非虚构新闻场景走向了更深层次的沉浸化与互动化。不可否认,元宇宙新闻场景只是一个设想,当前仍存在技术壁垒较深、生产成本较高等方面的限制,但已有不少互联网公司与媒介机构在摸索中前行。

五、结语

数字化时代,非虚构新闻的生产者坚持以真实性原则为前提,以文学性的新闻文本为生成基座,在数字技术的赋权下打造出沉浸化、真实化与多元化的新闻场景。无可置疑,在文学、新闻与技术的融合下生成的新闻场景具有颇多优势。于受众而言,满足了受众的信息获取诉求,提升了阅读体验感与新闻参与感;于新闻业而言,非虚构新闻的场景化表达既增强了新闻的到达率,又丰富了新闻场景建构的手段,为其他新闻提供借鉴,长此以往,有助于推动新闻产业的现代化转型。但是,我们也需清晰地意识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技术的过度入侵极易导致传播者过于重视“外表”而忽视文本质量,进而致使其建构的新闻场景缺乏优质内核,成为一个披着华丽“外衣”的空壳,最终不利于新闻场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重视非虚构新闻文本的质量,把握技术使用的度,以此保障其建构的场景兼具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

注释:

①刘蒙之,张焕敏.非虚构写作:内涵、特点以及在我国兴起的多维因素[J].媒介批评,2017(00):216-224.

②北京大学学者发布元宇宙特征与属性START图谱[EB/OL].(2021-11-19).https://www.sohu.com/a/502061675_162758.

参考文献:

[1]王佳旭.试析新媒体平台数据新闻场景建构——以腾讯新闻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20(04):63-68.

[2]廖媌婧.文本符号的重构与应用——VR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探讨[J].出版广角,2020(13):74-76.

[3]热瓦·阿克苏瓦提.沉浸式新闻中的场景化建构[J].新闻传播,2022(23):71-73.

[4]苟爽.情感共鸣:文化场景建构的内生动力[J].中华文化论坛,2018(04):117-123.

[5][美]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6-17.

[6][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89.

作者簡介:侯珮桦,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影视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时代的广告投放趋势创新进展
数字化时代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数字化时代二次文献的应用及开发探究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路径
数字化时代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研究
基于数字化时代的插画艺术研究
数字化时代江西红色经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数字化时代下国有大型企业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策略
数字化时代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研究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