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衡量工具

2023-05-31 17:54周寰寅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3年5期
关键词:秤杆杆秤省力

周寰寅

同学们,你们去菜市场买过菜、注意过称菜的电子秤吗?其实,电子秤可以称得上是秤这个大家族里的小小辈了。那以前的人们是怎样称重的呢?想一想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本上的简单机械部分,对了,就是用杆秤!

杆秤是我国称重的基本量具,它的诞生凝聚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反映了文明古国商贸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杆秤的发展历史吧!

悠久且充满智慧的发展史

据古书记载,早在黄帝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天平,这可是秤家族的老祖宗。今天,我们还能在博物馆里见到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天平。它有一根木质或青铜质的秤杆,秤杆的中点系着提挈用的绳子,两端则各固定悬挂一个秤盘,一个秤盘放待称的物品,另一个秤盘放砝码。有意思的是,当时的砝码是一整套大小不一的青铜圆环。

天平的基本特点是秤杆放砝码的一边与放物品的一边长度相等,放的砝码只能与待称物品质量相等。因此,天平只适用于称量较轻的物品。要称量几十、几百千克的物品,就得放几十、几百千克的砝码,太麻烦了!所以,古代制秤匠师摸索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不过,那时出现的还不是像今天这样的提系杆秤,而是不等臂秤。

不等臂秤的秤杆上有尺寸刻度,挂物品的绳子和挂秤锤的绳子都可以在秤杆上滑移,不再采用成套的砝码,而采用一个质量固定的秤锤。我们在博物馆里可以见到公元前5世纪的不等臂秤的秤锤,以及公元前4世纪楚国宫廷里用的不等臂秤的秤杆。你们知道吗,中国发明不等臂秤比欧洲早3个世纪呢!不等臂秤是秤家族的第二代哟!

然而,不等臂秤不像后来的提系杆秤那样能直接读出物品的质量,而必须用公式(力臂×秤砣质量=重臂×物品的质量)算出物品的质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于是,在不等臂秤使用1000多年后,到了南北朝,制秤匠师又创造出提系杆秤。提系杆秤是秤家族的第三代,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一直受到普遍欢迎。

杆秤的原理

了解了杆秤的发展历史,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杆秤的原理。

杆秤称重时,根据被称物的轻重,使秤锤与秤锤绳在秤杆上移动以保持平衡。根据平衡时秤锤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星点,可读出被称物的质量示值,符合杠杆原理。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蕴含的便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提出的杠杆原理。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矩大小就必须相等,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果想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使用杆秤称东西可是个技术活儿!秤杆一般都有两个秤纽(两个量程)、两条刻度线(可直接读出质量),一条刻度线在秤杆的上面,另一条刻度在侧面。两排刻度和两个秤纽用以适应不同量程。根据杠杆原理,离秤钩近的秤纽能称更重的物体,俗称“大提”,用秤杆上面的刻度进行读数;靠左边一点的秤纽量程较小,又叫“小提”,用秤杆侧面的刻度进行读数。不同于天平称重时必须准备一堆等重的砝码,杆秤只需要用一个质量固定的秤锤,通过在秤杆上调节位置,即可测量出物品的质量。

杆秤的发明传说

杆秤的发明其实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相传范蠡经商时发现人们在市场上买卖都是用眼估测,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一天,范蠡在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见一个农夫从井中汲水,方法极巧妙:在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再将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木桶,另一头系上石块,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顿受启发,急忙回家模仿起来:他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上钻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秤锤;鹅卵石移动得离绳越远,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他想:一头挂多少货物,另一头鹅卵石要移动多远才能保持平衡,必须在细木上刻出标记才行,可用什么东西做标记好呢?

一天夜里,范蠡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便突发奇想,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1颗星代表1两重,13颗星代表1斤。从此,市场上便有了统一计量的工具——秤。但是,时间一长,范蠡发现一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在秤上做手脚,缺斤少两。他又改白木刻黑星为红木嵌金属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加上福、祿、寿三星,以16两为1斤,寓意为: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范蠡以此告诫商人,做生意必须光明正大不欺人。

猜你喜欢
秤杆杆秤省力
一杆老秤挑起尘世的盖头
书法日课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顶端托管”增收省力省心
自动化养鸡 省力又高效
曾云英 心中有杆秤
代表心中有杆秤
哲理漫画
省时、省力、高效的2步法抛光工艺
做杆秤的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