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人生哲学的建构

2023-05-31 18:25姜亮亮
今古文创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庄子建构

【摘要】《庄子》一书有很多独特而精辟的见解,直至今天,依然散发着极大的价值魅力。庄子从道家学统的立场出发,在宇宙宏大规模的前提之下,重估并且考察主体人的价值,通过对主体人的重要性、主体人的自我保存等方面,建构出一种立足于主体人生价值、个体生命价值、天地宇宙价值为主,最终复归于天地大道的人生价值体系。其人生哲学思想,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协调的当下来说,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建构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5-005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5.017

人之一世,不免遇到各种挫折磨难,怎样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这就需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经得起磨炼的坚强意志。庄子哲学对人生价值的建构与肯定,无异于给人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法天道——万物与我为一

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定位,老子说“人居四大之一”,这“四大”是什么?在此句之前,先给出了答案,即“道,天,地,人”是为“四大”。张岱年说:“老子认为道是最先的、最根本的。”庄子的观点则是人与万物都是“齐一”的。天地万物俱是一体,这即是说人在宇宙中与其他物体没有什么差别,宇宙万物亦是统一的。

《庄子》内篇《德充符》和外篇《知北游》中也都有类似的说法。宇宙是一个无限延伸的存在,在数学中可以表示为(﹣∞,0)和(0,﹢∞),也就说宇宙之大,人类是无法想象的,小亦是无法猜测的。这里的“穷”即是“无限”之意。“你与我的知识好比小圆圈与大圆圈。在规定的时间里也许你的知识储量没有我的多,但若是从无限广阔的宇宙人生来衡量,我们之间的这点差别又算什么呢?” ①这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跟学生说的话,与之类似,庄子说:“生有涯,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苏格拉底和庄子的话,是要对未知的世界抱有一颗敬畏之心,同时也是对现实人生与天地万物应有的尊重。②

庄子认为,人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天地所赋予的,不论是个体本身抑或是拥有的事物等等,都不是归人所有。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预示着要离开这个世界,因为,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就要与外界的事物进行竞争,以保证自己的生命,然而,人生短短数十载,很快就会走到生命的终点,“人”这一个体就离开了。

人的一生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生死只是一瞬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③生与死就是气的聚与散,生死也仅仅是自然规律的正常运转:“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 ④人又回到来时的地方,来去匆匆,即是偶然,亦是必然,最终又与宇宙达到统一。

二、观生死——形与神俱养

上面已经论述了人怎样才能达到与宇宙同一?那就是要顺应自然。这里需要着重探析庄子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在庄子看来,生死观是很重要的。在《庄子》一书中,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可以说在全文几乎都有体现。对于研究《庄子》的学者来说,有一个共识——庄子对于生死是旷达、淡泊、顺其自然的。在研究了庄子的有关思想之后,可以看出,其对生命的看重是很明显的。

有生必有死,人生便是从生趋向死的历程。⑤在大家看来,生和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但是庄子却提出生死一齐的思想,他认为生和死是等同的。《大宗师》说:“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在这个广大的宇宙之中,事物的变化是不可控的,无论转化或者生成什么事物,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所以,在人离开这个世界以后,必须要担心或者忧虑会变成什么,即使得到人的形体也没什么可开心的。这是一种生死转化论,庄子认为一物离开就会有另一物出现,反之,一物出现就要有一物离开,他告诉人们,人死以后变成其他事物,而这些事物又有他们自己的快乐。

庄子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们不应该表现得很悲伤,应该淡然处之,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人的生命就如同四季的更替一般,不断循环变化,“无为”是“至乐”的前提条件。在庄子看来,生命本来就如同一阵烟云,至于人生之中的成败得失、富贵荣辱就更是浮光掠影而已。《庄子·至乐》讲到,庄子的妻子去世以后,他没有表现得很悲伤,前来吊丧的惠子很费解,于是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察其死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既然“通乎命”,那就没有“礉礉然随而哭之”的必要了。庄子的这种态度并非只是对于其他人这样,对于自己的死亡,他的态度亦是如此。杂篇《列御寇》中提到了莊子对于自己身亡以后该如何安葬进行了回答。庄子的弟子想要厚葬庄子。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父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庄子以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人死以后也只是复归于生前的状态,最后都要转化为气,而经过很长时间以后,庄子又会重新来到这个世界,只不过不是以原来的庄子的形态出现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庄子能够淡泊死亡,因为他把宇宙之下的万物看成一个整体。

庄子也非常重视、爱惜生命,为此,他提出了养生思想,在庄子这里的养生包括养气、养神和养形。在战国那个时衰世乱的环境下,庄子、孟子等人的思想,多多少少,都受到“方士”养神、养气等学说的影响,尤其以庄子为更甚,庄子所有学说的哲学基础,几乎完全由于这种精神而出发。⑥

(一)气与神俱养

首先,《庄子·逍遥游》提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与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直养而无害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⑦这里是讲圣人养神守神,主要的还是落于“养神”二字。圣人法天而淡然无极,洞彻生死福祸、堪破阴阳之道。为人处世要顺应自然。俗世之上的一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对人的身心健康不利,圣人早已舍弃。又以水作喻,暗合养神之道——水利万物,同时又静而无声,淡然无为,静而不变。

《庄子·山木》篇“不为外物所役”,这里的外物主要是指人们身边的各种诱惑,什么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在外物之列,庄子主张人们要想保养精神,就要以平和的心态来生活,不被外界的俗物名利羁绊。

庄子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引申出“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让自己的精神陷入困顿之中,大道才是人安身立命的场所。怎么才能达到“坐忘”的境界?那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将自己的形体、聪明忘却或者抛弃掉,来摆脱束缚,与大道融合为一,达到浑然一体、忘怀一切的精神境界。

以上的内容,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生死齐同,淡泊名利,顺其自然,追求“坐忘”等。无论是哪个方面,落脚点都是为了教人远离喧嚣,追求内心平静,从而不为俗世所羁绊,不为情绪所左右,至于富贵功名、生死福祸皆为诱惑烦恼,不伤身、不伤情,得以内心平静,那可以从庄子所给出的以上几方面进行实践。

(二)全生以护身

养神很重要,但是对于形体的养护,庄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为了养形,第一点就是要使身体免受损害,这就要提到庄子的处世哲学思想。怎样处世?庄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中,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为何会有此发问?而又为何这般回复呢?《人间世》中几则寓言故事都能作为“吾将曳尾于涂中”的佐证。“假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讲人际关系特别是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假借孔子回答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所遇到的祸患问题,进一步描述君臣相处的艰难和危险。” ⑧“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庄子·人间世》)这里的用意都在说明,在庙堂之高,若与暴君为伍,随时都有可能被暴君伤害,极度危险,这就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出仕与庄子的养生观相冲突,因此庄子是不赞成出仕为官的,所以才有了“吾将曳尾于涂中”,这与黄庭坚的“养心去尘缘”有异曲同工之处。

庄子对于如何与人相处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庄子·养生主》)不要抱着求名的心去做世人认为的“善”事,不要去做世人所认为的“恶”事而遭到刑法之戮,用自然理路的指引行事,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身体得以养护,这样就可以享尽寿命。这是庄子保身全生最直观的表达,为人处世要“缘督以为经” ⑨,庄子认为,作为俗世之人的一分子,人们要遵循自然之道,即天道,保持虚静守中,这样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洒脱自在,在俗世上进行生活处世,这样才能安享自己的生命。

三、知才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有用与无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有一个比较独特的思想——无用之用。庄子提倡无用之用,目的不是为了让人不具备才能,而是为了全生保身。“福轻乎羽,莫之知哉;祸福乎重,莫知之避。”(《庄子·人间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这需要结合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总的来说,有这么几点:第一,社会的动荡与凶险并存;第二,命运的不可捉摸;第三,人生的磨难多折;第四,对自由的向往。正是由于现实的种种造成庄子对人生苦难的深刻体验,从而形成了对精神自由和逍遥人生的无限向往。

《庄子》一书借用寓言故事对无用之用进行了论证,即庄子借用栎社树的遭遇来点明“无用”的价值:“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庄子·人间世》)栎社树因为“一无是处”,最终保住了自己的形体,得以长寿。那么有用之木的结局怎么样呢?“大枝折,小枝泄。”果树不能保全自己,是因为他们才能出众,最后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烦恼和痛苦。

“夫支书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支书离形残志坚,对别人来说,支书离是一个“无用之人”,但对他自己来说却正好相反,正因为在他人眼中的无用,才成就了他无用之大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因为有用,给自己招来灾祸,世上的人都知道才华很重要,却不懂得无用的功能。

有用与无用之间并非“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那么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有用的人或者物,也只是在这一领域、这一专业范围内有用,并非全能;无用的人或物,并不是全部无用,也不可能一无是处。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福祸相依。孰知其极?” ⑩结合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 的真谛在于用辩证的思想对人生进行思考,无用之中蕴含着有用的因素。在人们遭遇困境,而又不能更好地解决之时,要学会“无用”可以转化为大用的辩证思维。

四、《庄子》人生哲学的现实价值

后世之人大多认为庄子的人生哲学比较消极、悲观甚至是厌世的,更有人会觉得庄子比较自私,有着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但是,当人们结合庄子所處的时代背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来审视其思想之时,会发现,庄子的哲学表达的是对普通人民的同情,他更多的是想让人们在乱世之下能平稳地度过一生,这便是其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因此,庄子的人生哲学,直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万物齐一,顺其自然。人类活动对地球的生态系统破坏十分严重,生态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这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面对这场足以让人类毁灭的生态危机,庄子的“整体”世界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价值,可以给人们以启迪。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思想。人虽然是“域中四大”之一,但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体”,总归要按自然规律行事,若是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就会遭到“上天责罚”,因此,人们的一切行动,都应该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一致。运用掌握的自然规律进行人类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天人合一”,“天和”有利于“人和”,“人和”促进“天和”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淡泊生死,知天安命。庄子认为死亡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的生老病死、疾病、忧愁,凡此种种,都是自然的变化,只要想通以后就不值得忧伤。他主张“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不悦生、不恶死,要“知天安命”,知天然后知命,知命而后立命,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理性的自觉,达到生命价值的理想境界,这也是庄子思想具有朴素唯物论的原因所在。对于当代来说,树立安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以超越的生死观看待生死,知天乐命,顺其自然。面对人类的种种苦难、恐惧和不安等等,庄子这种豁达明朗的人生态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不才之才,可为大才。在庄子看来,有才者往往被过早的利用,当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发挥出其价值的时候,就是到了离开之时。而那些看似无用的,却能“终其天年”。当代的人们,生逢盛世,个体的自由和才能得以充分满足和发挥,但是,人们要警惕的是,不能把自己的才能过早地展示出来,也不能太过炫耀自己的能力,有时候“大智若愚”并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五、结语

庄子把“人”置于宇宙之中,以道观之,人的价值是由天地大道所赋予,正所谓“道生之,道畜之”,这便是主体生之价值所在。庄子主张,人之价值源于“道”,大道赋予万物生生不已的景象,个体生命价值、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超越,就在于个体生命对自我生死、养神护身、自我价值的肯定之中。也正是在个体进行自我实现、自我肯定、自我超越的过程之中,人的生命价值才凸现出来。庄子的一些思想难免有消极之嫌,而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其人生哲学进行扬弃,我们是站在伟大思想人物的肩膀之上,用他的积极思想来指导现实的生活,这正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所在。

注释:

①②⑦方勇:《庄子鉴赏辞典》,上海辭书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第24页,第125页。

③④(清)郭庆藩撰,王孝鱼校注:《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58页,第647页。

⑤陈鼓应:《庄子浅说》,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4页。

⑥南怀瑾讲述:《禅宗与道家》,东方出版社2016年版,第262页。

⑧孙通海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6页。

⑨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5页。

⑩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1页。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方勇.庄子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

[3](清)郭庆藩撰,王孝鱼校注.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陈鼓应.庄子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南怀瑾讲述.禅宗与道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7]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8]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作者简介:

姜亮亮,男,安徽阜南人,宁夏大学法学院,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东方哲学。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庄子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浮石绘话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建构游戏玩不够
贺麟人生哲学的精神向度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