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中陕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对策研究

2023-05-31 06:28李欢欢惠向红
国际公关 2023年6期
关键词:疫情防控网络舆情治理

李欢欢 惠向红

摘要:疫情防控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舆情治理更是全民心之所想的重中之重。现在疫情防控下的网络平台可以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导致舆情方面由持续性的风吹麦浪、不断诱发的态势,因此一系列辐射效应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比如社会心态的集体转变,再比如大众非理性情绪的散播。尤其是被称为网络宿主的高校大学生,更是网络平台下的“常客”,高校人员聚集,群体性生活,疫情防控更是难上加难。作为特殊的组织机构,高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目标,如果在高校网络疫情治理方面不能有效应对,全体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关键词:疫情防控;网络舆情;治理;预判信息

一、疫情防控中高校网络舆情现象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病毒感染,让整个世界措手不及。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所有人群极易感染,是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给全世界的人民带来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全国一部分高校也被一次次卷入疫情感染的漩涡之中。早在2020年时,教育部就要求所有教育系统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相关部门和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帮助师生提高防范意识,了解防治知识,引导师生做好科学防护。我们陕西省2022年开学前后因疫情牵动所有高校师生的开学季告一段落,但一个国庆之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国多地散发,大西北这边形势严峻,陕西本土病例全国排名靠前,经过紧锣密鼓的多轮核酸筛查后,截至11月1日,西安社会面疫情仍旧存在2例阳性病例,高校学生基本上是在校封控管理。当代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已然达到了很深的地步,如何保证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使网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从而构建积极良好的网络环境,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是如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1]网络平台难免信息散播导致失衡,情绪宣泄等非理性表达以致给社会带来负能量,校园网络舆情频发,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本文欲通过搜索、查阅陕西省各高校防疫政策、防控措施以及他们的经验得失来分析我们高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具体落实情况,通过对陕西省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政策和相应做法的梳理,再对疫情防控中的高校防控政策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出目前陕西省各高校疫情防控下网络舆情治理政策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达到为陕西省各高校制定网络舆情治理对策并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

二、疫情防控中高校网络舆情问题表现

(一)网络平台信息失衡

疫情的暴发,网络舆情顺势风起云涌,信息生态又开始由平衡到不平衡,环境因此变得更加复杂。高校学生们本来热衷于网络发表个人意见看法,加之疫情期间封闭式管理,难免内心澎湃躁动,什么时候解封,什么时候“自由”……他们对于疫情有关的信息需求更是高度敏感,这种需求很快达到峰值,但是疫情的反复无常,有时“不按套路出牌”,使得预判信息的是否精准又蒙上一层雾纱。“煙笼寒水月笼沙”,信息的有效供给不足,供需不平衡使得舆情出现杂乱无章新态势,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有效信息的滞后性。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它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总是突然暴发,并且一有机会就如野火般蔓延,作为一种新型病毒,刚开始我们对其几乎一无所知,但当我们付出一定时间用于研究终于等到有科学的解释和认知的时候,病毒又发生变异变种,比之前传播力更强更厉害。疫情会让社会陷入混乱,会让城市变得沉寂,会让人们不知所措。这个时候高校学生也需要大量及时有效的信息来判断当前情况,强烈要求学校有关于研判预判的相关导向性的信息。如果学校相关信息晚于官方科学信息,个别学校在疫情发生后对相关问题处置与回应滞后,这个时间差的空当期,就会导致谣言滋生。四起的谣言就会在网络空间无情蔓延,多种形式的真假难辨、意见各异的信息,主流声音就会容易被淹没,进而引发高校学生的惴惴不安,学生的认知与判断受到干扰可能会走向背道而驰的一面,甚至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

传播途径的杂乱性。当下自媒体视域下,网络的出现使传播途径发生深刻变化,人人可以发言,人人可以成为主播,传播形态已有很大的变化,从单链传播到圈层传播再到链状传播或者网状传播,形式多样,范围甚广。疫情之下,QQ、微信、微博等平台这种圈层被无限放大,全国所有高校学生都面临疫情一波一波的袭来,作为疫情下的高校学生,对疫情信息都渴望第一时间知晓,所以全国各地疫情之下的高校学生圈层的无限放大使得信息的流动范围从班级朋友圈到同省兄弟院校再到全国各地高校,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信息传播方法复杂化,信息传播内容多变化,使得舆情愈加复杂与难辨,高校舆情治理的难度也就愈加增大。

(二)情绪宣泄负能量的传播

不同于用文字表达的信息传播,舆论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情绪势能,可能是积极向上的,也可能是消极负能量的。情绪传播又会与当下社会问题一起交融,迫切的情感宣泄和锐利的情感表达,可以想象各种极端的情绪化反应此起彼伏,不良情绪的影响力早已超过舆情本身这件事情,网络舆论将会进一步发酵、强化,负面情感的舆情情感能量场如同滚雪球般的社会效应,深度、广度、密度随之扩散蔓延。一波一波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来袭,一次比一次传播厉害,病毒的变种与变异,每一天上升的数字和社会面的存在,惶恐、害怕等心理不言而喻,封校期间封闭式管理带来的学生心理极度压抑、情绪极易激化,各种负能量很快积聚,使得学生情绪可能向非理性发展。

负面言语的增多。通过调研,发现我省高校疫情防控中存在的舆情风险包括:一是个别学校封闭政策闭环管理存在形式主义,表现为对学生实施封闭管理,对教职工没有严格要求,引发了部分学生的不满;二是长时间的封闭管理,使学生对枯燥的校内生活产生了厌烦心理和不满情绪,而个别学校对此没有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三是个别学校封闭期间物资保障不到位,且物价上涨,引发师生不满;四是个别学校在疫情发生后对相关问题处置与回应滞后,导致谣言滋生;五是个别学校对学生的诉求一味压制,不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导致不满情绪累积,直至暴发至网络;六是高校在疫情防控中,为了避免密集感染,往往采用线上教学,但线上教学质量不佳,导致学生在网上吐槽,形成舆情风险。这种情况之下,学生负面情绪挤压到一定程度,理性思维就会缺失,必然出现发泄情绪、口无遮拦、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等极端思想的出现。尤其在疫情背景下,人们的风险评估导向往往是以最坏打算为结果,或者以个人的主观臆断和外界的风吹草动来面对,对于治理管理部门的任何反复性操作和预判失误做不到情理上的容忍。以至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发声也逐渐情绪化,负面言语随之而来,后面跟帖的抒发同感,立刻引起高校群体的共鸣,网络生态环境迅速被染,舆情发酵升温,足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不合理情绪的延伸。负面情绪的传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缺乏真实的事实依据和科学理论支撑,就是通过大家都是疫情时代下的高校大学生,都是封闭式管理,诸多的通道受阻,他们能够感同身受疫情之下的高校生活,能够共情,所以通过情绪化的词汇容易调动众多学生的情绪,而绝大多数高校网络群体也都会从个人情感去附和认同,对事实不去追究不去探讨,轻而易举情感上产生共鸣。疫情防控高校封闭式管理期间,大学生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就是网络,同学们在疫情非常时期又有非常的交流方式,使得负面情绪不断传染、不断强化、不断蔓延,又不断催化、放大着疫情下的防控舆情。

三、疫情防控中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近三年内,全国不少高校在疫情防控中都出现过网络舆情风险。通过对这些网络舆情风险和治理对策的比较分析,借鉴经验,为陕西高校疫情防控中的网络舆情治理对策的提出奠定基础。

通过调研,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疫情防控中陕西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水平:

(一)提升治理理念

西安地区高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涉及教学与科研、招生与就业、后勤保障、舆情监测与引导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 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系统努力,才能避免舆情的发生。高校疫情之下网络舆情治理是一个各方协调的系统,不能出现木桶效应。

(二)完善治理体系

完善舆情治理体系,形成职责明晰、协调配合的治理局面。

第一,健全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机制。健全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机制,借助舆情监测系统对网络舆情实行常态化监测,对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尽可能从源头上规避舆情风险的发生。同时建立起负面舆情的引导机制。

第二,建立师生负面情绪的疏导机制。建立健全师生负面情绪的疏导机制,要发挥高校辅导员和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做好对负面情绪的日常疏导;发挥高校领导的权威作用,做好对高强度负面情绪的精准疏导。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不合理情绪的调控能力,引导同学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网络空间纷繁复杂,大学生管理者应寻找学生情绪表达背后真实的事件及诉求,要因势利导进行情绪安抚和疏导。同时,在揭开事物面纱之后,要和学生情理交融,鼓励正能量的发言和传播,凝聚人心、情暖人心。在学生当中讲好真实的抗疫故事,吸收博大的抗疫精神,体验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积极参与疫情志愿服务岗,展现大学生应有的良好精神风貌。在学生不断宣泄的时候,尽量做心理疏导;在学生情绪传染的时候,试着让其亲身体验抗疫服務。用积极的正能量和正确的情感倾向,引导学生们能够发表正能量的主流言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让抗疫精神在高校筑牢堡垒。

(三)提高治理能力

高校要加强对舆情走向的预判。当下的疫情引发的舆情在时空轴上呈现剧烈的演变,一系列变化会增加控制舆情的难度,所以高校治理者应在舆情的不同阶段进行全方位精准预判,提前对学生舆情方面进行引导,尤其是要树立预防优先的理念,积极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情绪捕捉和对策分析,重点放在学生疫情期间心之所向心之所需,提前预测和研判学生疫情封闭管理之下负面情绪的制动点,做好做足预案,在捕捉到任何有苗头、有征兆的倾向下,提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如果是在舆情中期,高校治理者应该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舆情参与的学生相关信息进行摸底,以有效地分析学生参与者的情绪传播意图、链条、平台,以便清晰地梳理学生情绪传播途径,能够有效引导校园舆情重新步入正轨。当然舆情结束后的反思总结更是重中之重,吸取经验教训,升级应对措施,以备下一次舆情到来我们能有效应对。

(四)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媒介素养。网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它赋予每个人网络话语权,为我们创造了自由交流的空间。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就尤为重要。网络有风险,发言需谨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造谣生事,不属实的言论可是要承担责任的,网络侵权也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处分。青年学生是高校大学治理体系完善发展的撬动者,理清他们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供需结构关系是冲散舆情风险信息流通不对称的基本前提.遵循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与社会变迁协同发展规律,提高青年学生网络素养与道德水准,方能培养符合德育主流价值理念的时代新人。[2]网络显素质,高校大学生更要文明上网,对网络不文明用语勇于说“不”。网络传播能量,网络不仅传递简单的信息,也可以是巨大的能量,把网络当成情绪垃圾站,各种负能量堆积,网络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污染,如果是正能量的传播,比如疫情期间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同学们的有序核酸、网课的认真观看……正能量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大家心连心,手拉手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每个高校大学生应该做一个好网民,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为创建文明网络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四、结束语

高校在复杂的疫情环境下,会出现网络平台信息失衡,从而有效信息滞后,传播途径杂乱,同时学生伴有情绪宣泄负能量的传播,负面言语增多,不合理情绪的延伸等问题,使得疫情防控中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难度、困难程度加大,为有效开展疫情防控的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高校应提升治理理念,通过健全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机制、建立师生负面情绪的疏导机制等来完善治理体系,提高舆情早中末期的治理能力,同时通过教育管理提高全体师生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思驿,郑久华.网络舆情治理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0,(26):130-131.

[2]    姚翼源,李祖超.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背景·困境·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0):15-17.

猜你喜欢
疫情防控网络舆情治理
安徽省人畜共患病细菌性传染病综述
2013~2017年东莞市大岭山医院急诊科接种狂犬疫苗情况分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