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贵州农村巡回医疗历程探析

2023-06-01 10:04黄朔
兰台内外 2023年1期
关键词:合作医疗疾病防治贵州

摘 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巡回医疗队一直作为农村医疗卫生的外部支援力量而长期存在。本文以贵州省卫生志、地方志和卫生史料为基础,透过巡回医疗队参与的农村医疗卫生实践,考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贵州地方医疗卫生工作与贵州巡回医疗发展历程及影响,兼论国家卫生动员下巡回医疗队参与赤脚医生培训与合作医疗建设的总体情况,寻求贵州巡回医疗活动的综合性论述。

关键词:贵州;农村巡回医疗;疾病防治;合作医疗

农村巡回医疗最早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一般指卫生医疗队通过走访农村各地,采取派发药品、防病治病、卫生宣传等手段,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保障农民健康的一项乡村医疗卫生实践。在毛泽东提出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后,全国农村巡回医疗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转变为国家性医疗卫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后,贵州每年派驻各级巡回医疗队下乡参与农村疾病防治和合作医疗建设,对基层卫生组织的发展巩固产生较大影响。关于贵州的巡回医疗历程,广泛记载于贵州省卫生志、各地方志及史料文献当中,透过方志史料的陈因记述,亦可窥探贵州巡回医疗与农村卫生发展历程的变迁轨迹。

一、巡回医疗的兴起与贵州巡回医疗概况

贵州自古传染病、地方病高发,被称为“瘴疠之区”。解放初期,全省医疗机构多处于解体或瘫痪状态,医疗卫生基础极其薄弱。据《贵州少数民族卫生工作实施纲要》中记载,早在1950年中央西南各民族访问团到贵州时,就提出在民族地区必须建立医院、卫生院和巡回医疗队,解决少数民族看病就医问题。20世纪50至60年代,贵州地方病、传染病整体仍处于高水平流行态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全省派出大批巡回医疗队到农村防病治病,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贵州巡回医疗队下到农村后,通常联合乡卫生所、公社医院等基层卫生组织,采取“层层领导、逐级负责、划片包干”等方式,赶场集中,平时下乡,定时定点定人进行巡回医疗和督查工作,将医疗与防疫紧密结合。

1965年初,卫生部相继发出《关于组织城市医疗队下农村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的报告》《组织巡回医疗队有关问题的通知》,把农村巡回医疗队作为今后农村卫生服务的主要形式,明确农村巡回医疗工作是解决我国六亿五千万人口医药卫生问题的重要措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并制订有关计划,用各种革命措施解决农村卫生工作问题。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注意到了城乡医疗卫生分布的极大不均,在同身边医务人员谈话时对卫生工作给予严厉批评,并把当时的卫生部称为“城市老爷卫生部”。“六二六指示”的发出,标志着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由城市向农村倾斜。此后,全国各地采取组建农村巡回医疗队、创办合作医疗、培训赤脚医生等方式,以实现“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国家卫生事业革命化改造,而巡回医疗作为城市服务农村卫生的基本载体开始逐步走向制度化。

“六二六指示”下发以后,全国迅速派出大批城市医疗队到农村进行巡回医疗,开展治病防病、计划生育宣传和农村不脱产卫生人员培训。为响应“六二六指示”号召,贵州省着手进行全省医疗卫生网络的计划性建设,组织技术力量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通过组派巡回医疗队、培养农村卫生人员、包干一地等工作形式,经常保持县级以上医疗、防疫单位三分之一的医疗卫生人员和行政干部轮流到农村工作,并尽可能到边远或少数民族地区。

70年代后期,贵州整顿医疗秩序,加快建设赤脚医生队伍,大力发展与巩固合作医疗制度。在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精神指导下,全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派出大批医务人员组建医疗队下到田间地头和各村寨进行送医送药、卫生宣教、疾病防治及计划生育等巡回诊疗工作,并着重培养赤脚医生,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水平,夯实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大规模的巡回医疗队下乡,对于改善当时贵州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状况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贵州巡回医疗队的组建与疾病防治

从50年代起,城市医疗单位组建医疗队到农村开展巡回医疗,被列为县级以上医院的一项常规任务,除60年代中后期部分地区有过短暂中断外,贵州各级巡回医疗活动很少中辍。1965年,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发表题为《卫生工作向农村大进军的序幕——关于農村巡回医疗队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把巡回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到农村开展防病治病、培养农村医药卫生人员、整顿和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开展疾病预防工作、普及卫生知识等。在贯彻“预防为主”的革命卫生路线方针指导下,医疗单位通常每年例行组织农村巡回医疗,在合作医疗创建、疫病暴发等特定时期,会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及时组织医疗队开展医疗救治、培训赤脚医生、扑灭疫情等工作。1950至1953年,贵州省组建土改卫生工作队、民族卫生巡回工作队、妇幼卫生工作队等多种形式的流动卫生队伍,深入农村带动疾病防治和农村卫生工作开展。根据《贵州省志·卫生志》记载,1951年,全省向各地派出6个民族医疗队;1952年,向安顺、毕节、兴仁、镇远、铜仁、独山6个专区派出共计80余人的7个民族巡回医疗队,当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对1000位人口进行卫生情况调查,免费医疗36万人次;1953年又派出民族卫生工作队5个、妇幼卫生工作队2个,共计100人。其间,农村卫生工作围绕牛痘疫苗普种、疟疾防治、斑疹伤寒和回归热防治、处理其他传染病疫情为主要内容。

60年代初,巡回医疗队主要集中对农村“三病”(营养不良性水肿、妇女闭经和子宫脱落等病症)和疟疾开展防治。《贵州省志·卫生志》记载,1960年,贵州省市区级医疗卫生部门抽调约2500人组建医疗队,深入农村各地开展“三病”防治。医疗队通过组建“临时病院”,按照“医疗、营养、休息”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集中治疗“三病”,使发病率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为支援农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劳动力,1962年12月起,针对产粮区和疫病流行高发区,进一步抽调城市省、专级医院和县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公社、生产大队实行巡回医疗,加强疟疾的调查防治。同时,《黔东南州志·卫生志》提到,巡回医疗队到各县分期分批培训5000余名送药员,采取药物灭蚊,挨家挨户“送药到手,看服到口,吞下再走”等灭疟措施,有效控制当地疟疾暴发流行。

1965年,在“六二六指示”的号召下,贵州继续充实和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大力培养不脱产卫生员和半农半医,做好农村医药供应。每年抽调卫生人员组成巡回医疗队下到农村,人数从几百人到几千人,派驻时间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医疗队数量和体量迅速增长。《当代贵州大事记1949-1995》记述了1965年由贵州省、贵阳市属医疗卫生单位组成的农村巡回医疗队1400多人,赴贵阳市郊及修文、兴义等农村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工作;《遵义地区志·卫生志》中记录该年遵义共组织医疗队(组)36个,卫生人员754名,到农村边远地区开展巡回医疗;《黔东南州志·卫生志》记载当年共组织巡回医疗队116个,医护人员573人次,巡回医疗129291人次,培训不脱产卫生员15056人次。《贵州省志·卫生志》记载,1970年,省级医疗卫生单位及贵阳市卫生局抽调三分之一的人员,共711人组成46个医疗队,深入农村为群众服务。此外,《平塘县志》《罗甸县志》等各地县志中还提到了“指点江山”医疗队、上海支边医疗队等多支省外医疗队来黔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情况。巡回医疗队在农村克服各种困难,用手电筒、马灯照明,用蒸笼消毒器械,以学生课桌搭建手术台施行各种手术,并开展疟疾休止期服药,同时培训农村卫生员、接生员。据不完全统计,从1965年到1978年,贵州各级医院每年组派巡回医疗队人数略有起伏,最多时为1971年的4656人,最少时为1973年的397人。

三、贵州巡回医疗队与合作医疗的巩固发展

仅仅依靠流动巡回医疗队的短期支援,无法根本解决农民的看病就医需要。想要使农民长久受益,就必须“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1968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社论,让“赤脚医生”这个新生事物走向全国农村。按照毛泽东对农村医疗“在地化”的指导精神,一方面巡回医疗队的最终目标是要培训赤脚医生,从而“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另一方面赤脚医生作为合作医疗能否施行的关键,其专业技能有赖于巡回医疗队不断培训和复训。70年代期后,贵州巡回医疗除开展常规性的防病治病与疫情防控以外,培训赤脚医生与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了医疗队的重点工作任务。

进入70年代,贵州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合作医疗得到较快发展,赤脚医生数量增长明显。《遵义地区志·卫生志》记载了巡回医疗队通过“传帮带”和开办半农半读卫生学校等方法培训基层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培训内容主要为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培训方式一般利用农闲时上课,每学期3个月,学习解剖学、药物学等基础医学,以及内、外、妇产、小儿、五官科、针灸等临床学科。为巩固培训效果,提高卫生人员技能,医疗队通常会进行定期复训,并在下乡巡回医疗时,带领学员实习,结业后担任生产大队赤脚医生,承担本地的预防保健任务。巡回医疗队对以合作医疗为基础的贵州农村卫生组织体系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用相对较快的时间解决了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紧缺的情况。据《贵州省志·卫生志》统计,从1971年到1978年,贵州全省赤脚医生人数由18973人猛增至32344人,随后逐年减少,1985年时下降到6233人。

按照农村卫生工作精神,为降低农村用药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巡回医疗队在当地大力推广“一根针、一把草”的防病治病运动,就地取材,采集中草药,生产各种针剂,加工片剂,配制输液瓶。《黔东南州志·卫生志》记载,巡回医疗队“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草药,协助建立合作医疗站,巩固合作医疗制度。在实现了合作医疗的公社,农民顾虑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怕集资管理不善,而被公社卫生员当作生活费挪用。针对此种情况,医疗队组织公社卫生人员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建立医疗管理和财务工作制度。

赤脚医生是构成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培训后减员、资金筹集匮乏和管理不善等因素,贵州多地的合作医疗往往存在巡回医疗队在,合作医疗就开展得好,医疗队一走,合作医疗就垮下去的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贵州农村普遍依赖于巡回医疗队的技术指导和防病治病工作,并且,由于合作医疗制度缺乏稳固的管理手段与医疗技术保障,巡回医疗队对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包干代替与挂钩过多的情况较为明显。《贵州省志·卫生志》显示,1975年纪念“六二六指示”10周年之际,成为贵州实行合作医疗大队占比最高的一年,在19664个生产大队中,有19390个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占到大队总数的98.6%,但到1985年,全省仅有18个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占大队总数的0.07%。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人民公社和农业合作化丧失了存在的经济基础,依靠集体经济举办的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已不再符合农村基层卫生发展需要,贵州合作医疗机构逐步被集体或个人办医形式所取代。大部分赤脚医生转为专职务农或外出务工,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回流城市。80年代后期,随着卫生工作重心的转移与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办医的兴起,贵州逐步减少对农村巡回医疗队的派驻次数和人数。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巡回医疗的发起,促进城市医疗资源向农村的倾斜,缓解了农民看病就医困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加强基层卫生事业的建设步伐。到改革开放后,巡回医疗队伴随着农村经济和合作医疗的变化而逐渐消退。尽管由于农村卫生体制变革和卫生基础薄弱等原因,巡回医疗所创造的良好成果并未得到长期性的延续和保存,但贵州巡回医疗队对农村的技术支援与其在巩固农村卫生基层组织中发挥的作用,仍然较好地应对了20世纪50至70年代农村医药卫生供给不足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贵州农村缺医少药的窘境,并在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巡回医疗队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克服语言障碍、恶劣环境和设备缺乏等种种困难,在疾病高发地区开展持续有效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防病治病工作,并为贵州的赤脚医生培训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巩固作出突出贡献。

得益于举国体制下强大的资源整合与社会动员能力,巡回医疗队不仅保护了农民健康,宣传了革命卫生思想,破除封建迷信习俗,普及科学卫生观念,同时还提高了农村医疗服务可及性,加强了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能力,进而实现了“一专多能”“又红又专”的建队思路。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巡回医疗活动,为寻找基层医疗卫生发展新道路,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实现农村医疗振兴和农民健康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卫生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

[2]史继忠.贵州民族地区开发史专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3]张自宽.“六·二六指示”相关历史情况的回顾与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

[4]钱信忠.卫生工作向农村大进军的序幕——关于农村巡回医疗队工作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中医药,1966

[5]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州志·卫生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6]当代贵州简史编委会.当代贵州大事记1949-1995[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7]贵州省遵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地区志·卫生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8]贵州省剑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剑河县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9]贵州省罗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罗甸县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0]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N].《人民日报》,1968

[1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2版)[M].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黄朔(1986—),男,汉族,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医疗社会史。

猜你喜欢
合作医疗疾病防治贵州
生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关于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中的问题与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癸巳年(2013)运气推演及疾病防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