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身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

2023-06-03 23:46
拳击与格斗·上半月 2023年2期
关键词:身体健康健康中国大学生

余 敏

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因素,研究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策略,为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以期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健康中国;大学生;身体健康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学生体质健康的标准。大学生是国家事业的后备力量,其身心健康水平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建设者的身体素质,与国民健康、国家富强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关注并解决了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才能培养出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因素

1.1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危害身心健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普及程度已日趋广泛,成了大学生的生活必备品。电子产品不仅使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虽然电子产品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长期使用或过度使用容易占据他们大量的时间,还会造成网络成瘾。研究表明,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增加会导致其对体育锻炼意识的减弱。而大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其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如慢性头痛、视疲劳、不良体态等问题。

部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宅”为主,打游戏、看电影等娱乐项目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静坐、静卧、网络成瘾、缺乏身体锻炼,不但会导致熬夜、失眠、注意力分散等问题的出现,还会使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组织发展不平衡,出现肥胖、驼背、圆肩、高低肩等不良体态。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形态, 还会妨碍其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 尤其对心脏、肺部产生不良的影响, 不利于大学生的生长发育。

1.2 形体认知偏差,导致形体焦虑

随着现代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优势形象和单一的社会审美标准。大学生在长期接触各类信息和各种社交平台时,各种商业广告、偶像、网红、博主等所宣扬的“身材标准”会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成为大学生的“理想身材标准”,误导他们对自己身材的认知判断。这些错误的观念是导致大学生开始出现身材焦虑、节食减肥现象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近些年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因缺少体育锻炼导致体脂率上升,身材变形。他们在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后建立了扭曲的自我形体认知,将“健康”等同于瘦和苗条,因此不满意自己的外形,从而产生形体焦虑。甚至部分女大学生为了追求线条美、苗条美,做出抽脂、服用药物等伤害身体的行为,期望通过这些不健康的手段达到自己认知水平的“形体标准”,而这些认知偏差和不健康行为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如抑郁、烦躁、焦虑等心理疾病,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最终给大学生的健康带来了隐患。

1.3 生活矛盾问题突出,影响心理状态稳定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选择较多,涉及学习、交友、职业、恋爱等多方面,情绪起伏较大,情绪敏感易冲动。大学生可能受到如学业成绩压力大、宿舍关系紧张、就业前景迷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安和焦虑。此外,部分大学生生活枯燥且单一,作息时间紊乱,导致其出现莫名的烦躁和严重的失眠。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恐慌、失眠等症状,甚至有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毫无乐趣,只想将自己封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很有可能产生与自己和他人难以化解的矛盾,引发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身体健康促进的意义

2.1 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大学生的心理平衡机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未来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就会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培养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来应对各种压力和逆境,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体育锻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高校体育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其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缓解情绪状态和心理压力。比如能够缓解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能够改善同学关系和生活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使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从而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去应对生活和学习。

2.2 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质,适应现代社会

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只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在父母的宠溺下长大,被溺爱和缺少社会经验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抗压能力较弱,缺乏独自面对和克服困难的经验,导致有些学生处事怠惰、优柔寡断,又有些学生遇事易冲动,不够沉着冷静。

高校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可以引导其参加发展灵敏性与灵活性的体育活动,比如参加户外拓展活动,能够使其掌握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技能,克服困难和恐惧,还能满足自信心和自尊心。另外也可以参加相对静态的运动项目,比如下棋,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培养心境,让其遇事不骄不躁,以此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养成强健的体魄,成为国家所需的后备人才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身心健康应引起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都面临着挑战,不利于我国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处在较低层次,且有下滑趋势。由于长期缺乏锻炼,部分大学生肌肉无力、活动不协调、身体僵硬等现象明显,一些常见的中老年人病症(如高血压等)近年来也时常出现在少数大学生身上。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具有良好的体魄尤为重要,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没有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无法为社会作贡献。只有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加强运动锻炼,扭转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奠定人才资源基础。

3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身体健康促进的对策

3.1 普及保健知识,提高健康认知水平

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其身体素质的强弱,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是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根本原因。进入大学阶段,学生虽然休闲时间更充裕,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导致大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体质不断下降。

因此,社会、学校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可进行社团、赛事、日常教育等活动,通过网站学习、发放图册、海报横幅、黑板宣传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健康行为等方面的正确认知,还要向大学生宣传正确的健康观和审美观。高校体育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其普及卫生知识、营养知识、保健知识等,提__高大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平,引导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高校还要加强大学生对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为高校的管理工作提供实践指导。此外,家长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为大学生营造出健康、多元的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3.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锻炼习惯

学校和社区要努力创设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和锻炼氛围,让大学生能得到高质量的锻炼。大学生要将身体锻炼变成一种习惯和一种生活方式。高校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闲暇之余参与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通过合适的锻炼方式提升大学生的个性品质。比如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教师应鼓励其参加篮球、足球等团体性的体育活动;性格比较冲动、急躁的学生,可鼓励其参加太极拳等静态活动;做事犹豫不决的学生,可鼓励其参加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培养他们果断的品质。

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传授其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正确的身体姿势,避免练习时发生运动损伤,导致运动兴趣下降。也可開展大学生健身视频展示大赛,丰富其学习生活,培养其体育习惯,提高其身体素质,使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3 改变形体认知,缓解形体焦虑

改变形体认知,加强形体训练,是解决大学生形体焦虑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纠正形体认知偏差。大学生自身要树立健康理念和终身体育理念,每周进行有规律的运动,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塑造形体方式中最安全、最合理的方法,体育锻炼应成为大学生的首选。正确的体育锻炼不但够改善身体形态,还能够缓解心理压力,减少焦虑。

此外,社会媒体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防止大学生盲目跟风,让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学校要从医学角度普及有关肥胖的危害,引导大学生掌握区分肥胖和正常体重的标准,避免其因盲目控制体重而危害自身健康。大学生应清晰地认识到:营养不良不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且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只有摄入足够的营养,加强身体锻炼,才能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应帮助他们建立多元的审美观,让他们认可自己、接纳自己、拥有独立的自我,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以此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形体焦虑。

3.4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保持心理健康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紧张的学习压力让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况更加脆弱,大学生群体的焦虑水平也逐渐提升,多数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无法排解,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和高校既要完善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建设条件,还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提供各种心理咨询服务,规范心理健康服务。高校教师要调整好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重点从焦虑、抑郁、恐惧、人际疏离等方面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体育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体育锻炼来缓解心理压力,鼓励大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结识朋友,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使其远离烦恼。

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及时察觉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学会自我调节和主动求助,从而调适心态,合理安排今后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滔, 王秀峰. 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4-10.

[2] 李红娟, 王正珍, 隋雪梅, 等. 运动是良医: 最好的循证实践[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6):43-48.

[3] 刘丰林, 杜睿, 刘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教育机制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20-22.

[4] 任学锋.“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对我国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启示[J]. 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2):1142-1144.

[5] 侍崇艳, 张美玲. 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促进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4):1-4,20.

[6] 任严强, 韩海珍.“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路径研究[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5):96-99.

猜你喜欢
身体健康健康中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篮球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
小学体育课如何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