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理念下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改进策略探析

2023-06-04 20:37钟诚
南北桥 2023年8期
关键词:PDCA循环改进策略

钟诚

[摘 要]当前,教育信息化已迈入2.0时代,信息化将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引领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承担着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而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实践性强、互动性强,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管理学中的重要理念“PDCA循环”出发,剖析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中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设计改进路线,探究信息化教学技术,助推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建设的新思维、新方法。

[关键词]PDCA循环;信息化教学技术;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技术日趋普及,网络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职业教育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1]。在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中引入PDCA循环理论,构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改进模型,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实效,持续提高课程质量,实现阶梯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1 相关概念概述

1.1 PDCA循环的理论基础

PDCA循环是一种质量管理手段,又称戴明循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戴明(Deming)提出,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已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管理和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PDCA循环包括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阶段螺旋上升直至解决问题,但问题解决后循环并不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滚动向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质量不断提升。PDCA循环是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运用PDCA循环来解决问题,有利于提升管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1.2 信息化教学技术概述

信息化教学技术指的是运用教学中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融合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设施、网络教学资源、线上教学平台及虚拟仿真实训等。

1.3 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简述

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是一门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课程,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需要依托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以及市场政策环境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

2 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现状和问题

传统管理类课堂一般指的是课堂讲授辅助案例分析,使用简单的教学平台和教学工具,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建设和人才培育“互动性强、实践性强、职业性强”的需求。

为加强课程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管理类课程中都积极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了信息化教学技术对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建设发展的推动作用。经笔者查阅资料和访谈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信息化教学技术开发和应用针对性不强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在线上资源的开发中“岗位化”导向不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针对理论知识较多,针对岗位技能较少,在信息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走流程、完成任务的心态,创新性不强。同时,还存在着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较为局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不够紧密,与课堂流程改造没有很好融合的问题。

2.2 信息化教学技术发展没有形成合力

按照高职院校的传统科研管理思维,凡涉及信息化项目的申报、信息化科研基金的申请都是由各院校独立开展的,于是各高职院校独立打造平台、开发资源、申报课题,没有依据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展体系,形成了看似资源丰富、实则杂乱无序的发展现状。

2.3 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形式较为单调

课程中虽然运用了信息化教学技术,但是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缺乏学习的“沉浸感”“目标感”。

2.4 “翻转课堂”缺乏个性化、创新型思维

教师依托SPOC(小规模限制在线课程)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且基本遵循“课前预习—课上协作探究—课后拓展提升—多维教学评价”的流程,但是在混合式教学素材和课堂任务的选择和设计上缺乏创新,而且没有充分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前线上辅导和课后线上答疑环节中,个性化教学和课堂延伸不足。

2.5 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的评价机制中已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比如使用课程平台或者电子问卷来收集学生反馈等,一般以教师和学生双向评价为主,缺乏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等综合评价,更缺乏社会和企业的专业和职业评价。

2.6 高职院校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内驱力不足

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化知识储备、技能运用、资源开发、流程设计等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科研任务已十分繁重,许多教师同时还承担着学生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上述要求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基于PDCA循环理念探索高职院校课程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意义和模型构建

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用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管理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也能够为偏远和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地区的学生提供享受均等教育资源的机会[2]。

然而,经笔者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管理類课程中对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而PDCA循环作为一种高效的质量管理手段,能够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中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实时提出改进策略,从根本上提升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实效。

笔者根据PDCA循环的基本理论,构建了信息化教学技术在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中应用的改进模型,即“Plan阶段——制定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改进目标及行动方案;Do阶段——按照目标采取改进措施,执行行动方案;Check阶段——采取多元化评价,追踪实施效果;Action阶段——实施激励、总结经验,修订目标进入下一循环,循环往复,持续改进”。这样的一个循环结束后,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循环并不会就此结束,而是下一个循环继续开始,重新设置目标、实施改进、追踪效果、激励强化,由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和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发展[3]。

4 基于PDCA循环理念探索高职院校课程信息化教学技术改进策略

4.1 Plan阶段

首先,高度重视,制定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的改进目标及行动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应牢牢抓住“如何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培养管理职业人才,如何在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下推动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建设”的命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管理类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剖析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规律、教育目标和市场就业需求,探索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向,从而确定改进目标和行动方案。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信息化教学体制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要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一是加大力度购买、开发、建设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加强校园内教学设备之间以及和云端空间之间的互联,为教师配备手写板、电子白板等混合式教学辅助工具,保障教师和学生学术下载、教学实施和线上学习的便捷性,打造“数字校园”;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常态化邀请信息化专家来校授课,组织教师参加信息化相关会议、研讨,加强对教师在网络平台使用、教学课件制作、微课拍摄录制、MOOC开发使用等方面的培训;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校际联动,共享课程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4.2 Do阶段

首先,认真选择和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推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开发上应充分体现时代性、创造性、职业性的特点,应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相连,除了依托官方使用的课程平台和数据库,还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广泛收集素材。尤其是管理类课程中案例材料和模拟工作场景的选择,应充分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真实岗位需求,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并适时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4]。

其次,创新课堂活动形式,实施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利用在线问卷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规律、学习习惯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活动,如案例教学、SPOC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虚拟仿真实训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第三,重构课堂流程,创建个性化“翻转课堂”。改革传统的“课上教授+课后作业”模式,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依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制作教学课件,整合案例材料和微课、视频资源,建立“下载学习资料,自主预习准备—课堂任务提出,小组分析讨论—教师总结点评,知识讲解巩固—课下拓展延伸,现场实习实践”的课堂流程。同时,以课堂任务为导向,对课前学习的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重点筛选出学生不理解或者有争议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梳理并形成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线上平台和课堂上就教学重难点以及时事热点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流、现场互动、头脑风暴,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产生新想法、新创意,并积极帮助学生将这些想法和创意进行成果转化。

最后,坚持就业导向,推动赛课融合。积极推动各类信息化比赛与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的赛课融合,将课程成果转化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积极为学生搭建互联网创业和就业平台。鼓励企业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建立信息化背景下的現代学徒制度,将AR、VR虚拟仿真技术作为校外实习实训的一种有益补充,逐步试点、推广,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5]。

4.3 Check阶段

改革评价机制,开展多元化评价。将信息化教学技术使用情况纳入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综合性评价,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的信息化参与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同时将企业和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的效果评价纳入教学评价中,建立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反馈机制。

4.4 Action阶段

首先,建立奖励机制,固化标准、总结经验并推广。扩大激励范围,不只激励在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奖的教师,对于课程中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率高、成效好、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师也要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针对效果特别好的做法及时组织研讨,总结经验,形成示范案例并广泛宣传推广,进而固化标准,进一步运用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此外,应尽量减轻高职院校教师在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压力,让教师有时间、有干劲去进行创造和改进,不断提升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技术学习和运用的积极性。

其次,修订目标,进入下一循环。依据教学效果和教师、学生、企业、社会的多方评价反馈,及时修订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教学技术运用改进目标及对应策略,随后进入下一循环,实现与时俱进、充分高效、循环提高。

5 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技术已成为当下主要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助力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此,要继续深入探究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管理类课程的课程特点以及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发展特点,持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技术在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实效,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士明,张慕文.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动因、价值与路径[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9):3-12.

[2]胡丹,田钊平. 我国职业教育中企业主体作用发挥的制度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21(5):59-66.

[3]潘茜茜,杨刚. 教育信息化2. 0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 河北职业教育,2021,5(6):35-39.

[4]尹彦品,张光顺. 基于MOOC模式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J].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21,21(3):78-80.

[5]冯逆水. 教育信息化2. 0背景下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探讨[J]. 黑龙江科学,2021,12(13):41-43.

猜你喜欢
PDCA循环改进策略
督导制下PDCA循环的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PDCA循环应用于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