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

2023-06-04 07:00刘欣然奚砚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淮海核心区经济区

刘欣然,奚砚涛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社会快速发展、推动经济提速、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的内在动力。为改善长期以来城镇化高速发展却未优质运行的状态,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总结完善了传统城镇化发展基础[1,2],以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全面转变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目标,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将重点放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上。因此,新型城镇化必然涉及到社会、生态、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创新研发等方面[3]。

在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传统城镇化大多考虑人口、经济、空间等基本层面的城市化发展进程[4],新型城镇化围绕“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提升城镇化评价复杂度,全面反映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李玉光等[5]从新型城镇化的以人为本、产城互动、城乡协调、生态宜居4 点优势出发,添加资源环境、四化同步、城乡统筹、社会问题等目标层。奚萍子[6]选取经济、人口、社会、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城镇化5 个方面23 个评价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考虑专利申请授权量来体现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城镇化耦合研究重在分析系统内部发展协调性,判断其与城镇化综合质量的联系。崔木花[7]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有8 市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朱文龙等[8]对淮海经济区10 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除徐州市低度协调外,其余城市均为中度失调,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也应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城镇化综合质量评价研究常伴随着时间变化、空间演变、区域差异的分析。欧向军等[9]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景观环境、基础设施5 个方面选取30 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测度江苏省县市城市化质量差异时空演变趋势,发现区域城市化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且在空间上县市城市化质量提升有向环太湖地区不断极化的态势。杨洋等[10]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和GIS 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2000—2012 年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动态过程,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

目前,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研究步骤主要是评价体系构建、确定权重、测算质量水平、评价区域差异等[11,12],具体使用的确定权重、计算差异方法较多[13,14],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城市群[15-20]。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作为联结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非常重要的区域协调作用,但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其城镇化质量研究的相关成果较少[21]。本研究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8 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以2010—2018 年为时间尺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测算该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评价各市质量差异,以期为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全面优质推进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北市、宿州市、商丘市、济宁市和枣庄市。从占地面积和人口总量来看,分别占淮海经济区的37.3%和38.5%;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临长三角、北接环渤海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东部要塞,是联结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呼应南北的重要作用[22]。2018 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镇化率达55.7%,与2010 年相比实现增长12.26%,与此同时,该区产业结构、城乡发展、土地利用、教育管理等发生较大的变化。作为东部沿海较发达省份苏鲁豫皖4 省的经济洼地,加快该地区发展和振兴,尽快实现“低谷隆起”,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3]。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2010—2018 年各项指标值,来源于2011—2019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建筑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和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北市、宿州市、枣庄市、济宁市、商丘市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保证数据相对独立性,减少权重计算误差,本研究选取的指标值大多需要间接计算,少部分如城市绿地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燃气普及率等指标值可直接获得。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借鉴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24-26],参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镇化发展特点与实际情况,从城市化发展、城乡统筹、资源环境3 个层面选取29 个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力求全面描述核心区在人口、经济、生活、空间、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城乡差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指标选取及其表征含义见表1。

表1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新型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

2.2 确定指标权重

目前常见的多要素权重确定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以及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3 类[26]。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大多经过间接处理,如每万元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二氧化硫排放量与GDP 的比值,各指标间数据具有相对独立性。为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客观性,本研究选取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由于原始数据具有不同量纲,难以直接通过数值比较发展程度与重要性,在熵值法计算前首先要对各组数据进行离差标准化处理,其中,正负属性具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熵值法计算结果见表1。

2.3 评价城市化质量

综合核心区各指标实际发展情况及权重,确定城市化质量评价模型,以数量方式客观、直观反映城市化综合质量水平。城市化质量评价模型公式为:

式中,Fi为第i年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评分,m为所选指标个数,Zij为第i年指标j的标准化值,Wj为指标j的权重。城市化质量水平值域一般为[0,1],一般来说,得分数值越大,表示城市化水平质量越高。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城市化发展质量可划分为4 个阶段:0<F≤0.3 为低质发展阶段;0.3<F≤0.6为中质加速发展阶段;0.6<F≤0.8 为中质优化提升阶段;0.8<F≤1.0 为优质完善阶段[27]。

2.4 测算核心区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性

为对比分析核心区各市城市化综合质量及各子系统发展速度差异,引入变异系数(Cv)对各市城市化子系统质量得分进行处理,差异性大小体现在变异系数(Cv)数值大小上,变异系数(Cv)越大,说明发展速度差异越大。

式中,Cv表示各市城镇化发展速度差异,n为城市个数,Xj为第j个城市子系统发展速度得分,Xˉ为该核心区各市子系统发展速度平均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镇化质量分析

采用熵值法确定29 项指标的权重大小及排名,其中,影响度最高的前5 项指标依次为教育支出比重、城市供水普及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各级各类学生在校学生数、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分别属于科技创新、生活城市化、生态资源、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子系统。由图1 可知,2010—2018 年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化质量呈现上升趋势,9 年实现增幅57.82%,整体实现低质向中质的稳步迈进,即将迈入优质完善阶段。子系统中,资源环境子系统上升速度缓慢,平均增速为39%,在3 个子系统中位居第2 位。城乡统筹子系统表现最差,质量在波动中下降,实现降幅4%。城市化发展表现出较好的质量提升,与城市化综合质量发展具有相似的趋势,但其内部质量差异较大。生活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保持良好的上升势头,公共服务与空间城市化发展逐步趋于稳定,提升效率较低,科技创新子系统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后,开始表现出低速上升。

图1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及城市化发展子系统发展质量趋势

为具体对比各市质量排名先后情况,对同年不同市的各指标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参与计算,逐一比对各市排名变化情况,评判城市化质量相对高低水平,具体质量水平与排名见表2。由表2 可知,根据城市化质量水平及排名可将8 个城市大致分为3类,①优质:徐州市。徐州市始终保持最高的城市化质量水平,整体质量水平至少比位于第2 位的城市高出13 个百分点,在具体子系统表现中,徐州市在城市化发展及资源环境子系统中保持最好的发展水平,但城乡统筹子系统发展水平幅度波动较大,下一步应着力改善城乡差距,提升局部质量,推进优质发展。②中质:济宁市、连云港市、枣庄市、宿迁市。济宁市、连云港市、枣庄市、宿迁市在数值上较为接近,通过计算9 年平均值按质量水平高低排名为连云港市、济宁市、枣庄市、宿迁市。子系统中,城市化发展水平与整体平均质量水平排名相同,城乡统筹子系统按质量水平高低排名为宿迁市、连云港市、济宁市、枣庄市。资源环境子系统按质量水平高低排名为宿迁市、济宁市、枣庄市、连云港市。③低质:宿州市、淮北市与商丘市。宿州市、淮北市与商丘市3 市的平均城市化质量低于整体平均质量水平且排名较为稳定,其中,宿州市与淮北市表现出缓慢稳定的上升趋势,商丘市因城市化发展子系统与资源环境子系统质量均处于末位,整体质量表现最差。

表2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各市城市化质量与排名

3.2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镇化发展速度差异性分析

通过对不同年份不同城市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参与测算得到各城市9 年发展趋势,该趋势在横向年份上不可比,一般用来分析单独城市城镇化变化趋势、对比不同城市的城镇化速度差异。由图2a 可知,子系统发展速度差异最大的为资源环境,其次分别为城市化发展子系统、城乡统筹子系统。核心区各市综合质量发展速度差异区域为[0.65,1.56],且呈波动变化趋势,在纵向上表现为各市同年内城镇化综合质量增长速度保持稳定,一般来说,当差异数值增大时,表示各市内部城市化发展速度出现较大差异。

图2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各市子系统差异

由图2b 可知,核心区各市城市化发展综合质量、资源环境综合质量、城乡统筹综合质量差异值分别为0.22、0.13、0.24,整体差异性较小。在城市化发展子系统中各项子系统指标差异性参差不齐,差异性按大小排名依次为公共服务、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科技创新、生活城市化、人口城市化,表明核心区在公共医疗水平、产业结构、建设用地、创新水平等方面区域性差异较大,而在就业、教育水平上差异性较小。

3.3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镇化空间差异性分析

通过测算可知,核心区各市城市化发展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平均速度区间为[0.079 8,0.299 7]。通过聚类分析将8 个城市分为3 种速度相对模式,①高速:淮北市(0.299 7);②中速:枣庄市(0.217 2)、徐州市(0.186 7)、连云港市(0.175 8);③低速:宿州市(0.132 9)、济宁市(0.120 9)、商丘市(0.119 1)、宿迁市(0.079 8)。

为对比核心区8 市在空间上的城镇化质量发展演变过程,选取各市2010 年、2012 年、2014 年、2016年、2018 年城市化综合质量数值,通过ArcGIS 软件实现自然断点法将每年数据分为4 类。由图3 可知,徐州市位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中心,城市化综合质量始终居于首位,具有优质-中速的良性发展模式。以徐州市为参考点,位于其西北、东南的济宁市、枣庄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发展模式分别为中质-低速、中质-中速、中质-中速、中质-低速,均具有相对较好的城镇化质量,而处于徐州市西南位置的商丘市、淮北市、宿州市,城镇化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模式分别为低质-低速、低质-高速、低质-低速。

图3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对比

2010—2014 年,核心区区域质量水平分界明显,区域西南部质量水平相对较低,从子系统表现上看,商丘市具有较好的人口城市化和科技创新水平,但在经济、生活、空间城市化方面发展相对较弱。宿州市城市化发展水平整体相对较弱,仅在科技创新子系统中有较好的表现,科技创新水平位居第5 位。淮北市公共服务、生活城市化具有相对较高水平,科技创新、空间城市化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6—2018 年西南位置城镇化综合质量与其他区域差异略有减小,主要依赖于区域内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公共服务质量提升。

4 小结

本研究结合新型城镇化内涵、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从城市化发展、城乡统筹、资源环境3 个方面选取29 项指标,整合2011—2018年各项指标数据确定核心区各市城镇化质量水平,并进一步对比各市发展速度及城镇化质量差异,分析区域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2010—2018 年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趋势较好,区域空间变化明显,各市发展速度及能力差距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主要影响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因素有教育支出比重、城市供水普及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各级各类学生在校学生数、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分别属于科技创新、生活城市化、生态资源、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子系统,因此为有效提升该区整体城镇化综合质量,可着力从注重教育投入、提升城市供水普及覆盖率、改善建成区绿地覆盖情况、加强教育管理、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开展。

2)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镇化综合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城乡统筹、资源环境子系统上升速度缓慢,城市化发展子系统上升趋势明显,生活、经济、人口城市化质量的快速增长是城市化发展子系统质量提升的主要动力。

3)核心区区域内部城镇化质量高低水平差异明显,徐州市具有相对较好的城镇化质量,始终位于首位,济宁市、连云港市、枣庄市、宿迁市城镇化质量水平相近,质量中等,宿州市、淮北市与商丘市城镇化质量相对较低。各市城镇化发展速度差距保持相对稳定,就业、教育水平较为接近,为缩小各市城镇化差异,可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平衡产业结构调整。

4)以徐州市为参考,核心区空间差异特点表现为西南3 个城市城镇化质量相对较弱,西北及东南4个城市城镇化质量相对较好,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近3 年来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分界性减弱,在空间及居民生活城市化方面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猜你喜欢
淮海核心区经济区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江苏淮海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南宁市核心区旧桥景观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