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3-06-05 14:03彭发姬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群文议题文本

摘 要:“1+X”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法宝”。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把握课前、课中和课后时机,有策略地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在理解阅读内容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形成文化自信,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文章以“我是小侦探——课文中的推理与想象”为例,以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为重点,详细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核心素养;“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7-0056-03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明了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以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应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增强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逐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阅读与鉴赏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载体。《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方面,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不同的阅读量的要求,促使学生获取丰富的阅读内容,在阅读、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上获得发展。“1+X”群文阅读教学是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力“法宝”。“1+X”群文阅读教学是指以课内的一篇课文为基础,以议题为中心,组建相关文本,借此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有效的“1+X”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阅读的机会,丰富阅读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围绕议题进行探究,顺其自然地进行思维、语言运用等,潜移默化地发展核心素养[1]。鉴于此,教师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抓手,确定议题,选择组文,创设活动,组织反思,

借此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助推学生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我是小侦探——课文中的推理与想象》为例,教师如此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

一、课前:确定议题,选择组文

议题和组文是“1+X”群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前是教师确定议题、选择组文的重要阶段,便于夯实课堂教学基础[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所以,在课前阶段,教师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为指引,确定议题,同时围绕议题选择组文。

(一)紧扣素养,确定议题

议题是“1+X”群文阅读教学的中心。在课前阶段,教师研读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依据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确定相应议题。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琥珀》教学前,教师分析文本内容,发现推测和想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推测和想象是思维的具体表现。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维度之一,是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联想想象、分析比较等学习活动的认知表现。所以,教师以思维能力为重点确定议题:我是小侦探——课文中的推理与想象。

(二)围绕议题,选择组文

组文是“1+X”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议题是选文的组织线索。在确定议题后,教师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基础,打破教材限制,或选择其他单元内容,或选择课外阅读内容,借此丰富阅读内容,夯实教学基础。

《琥珀》是一篇说明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现实为基础,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实际上,不少作者在书写文章时,都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测,如《飞向蓝天的恐龙》《黄河象》等。因此,依据议题教师将

《琥珀》作为“1+X”群文阅读中的“1”,将《飞向蓝天的恐龙》《黄河象》作为“X”,由此组建群文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样阅读,着力分析不同文本中推想的合理性,提炼出推想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测,就此发展辩证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

二、课中:创设活动,读比议巩

《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实践化、活动化,要求教师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集体建构是“1+X”群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深入解读议题、建构良好认知、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在集体建构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阅读、对比、议论、统一这一过程。教师基于此过程创设相关活动。

(一)呈现文本,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学生进行集体建构的基础。“1+X”群文阅读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逐步了解议题的活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阅读文本是“1+X”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载体。在课堂上,教师呈现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并以议题为依据,创设自读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在“我是小侦探——课文中的推理与想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开门见山地给学生呈现《琥珀》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自读文本。在学生自读之际,教师先鼓励他们发挥自主性,通读文本,初步地建构整体认知。接着,教师组织接龙式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按照顺序,一人一句地诵读文本。多样的诵读活动极具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不断的诵读,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进一步认知。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文本中哪些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哪些是作者想象的?”在问题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再次自主地走进文本阅读,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勾画。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择学生读出勾画内容。在此之际,教师及时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并鼓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此同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现相关内容,使学生准确了解文本中的现实内容和想象内容,进一步认知文本内容。基于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面对这些内容,大家有哪些问题呢?”此时,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发现各种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推想?”“作者是如何进行推想的?”等。教师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化身“小侦探”,走进《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黄河象》等文本中,探寻“真相”。这样的教学不僅使学生初读了文本内容,发现了问题,还顺其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阅读重点,便于学生深入探究,逐步了解文本议题。此外,大部分学生因体验多样诵读活动,实现了语言积累与运用,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提出任务,比较阅读

深化认知是学生阅读群文的目的之一,而深化认知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3]。任务驱动教学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设计相关任务,驱动学生多样探究,逐步地建构深刻认知。同时,任务驱动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任务可以使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上探究学习内容,有利于建构整体认知。所以,在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依据议题和文本内容提出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合作阅读,比较不同内容,从而建构良好的认知。

1.提出任务,自主认知

自主认知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在不断参与阅读教学之际,学生获取了阅读方法,积累了阅读经验,能为进行自主阅读提供便利。因此,在“1+X”群文阅读课堂上,教师提出任务,引导学生自读文本,建构良好认知。

2.提出任务,合作认知

合作认知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实践体现。综观上文,通过自读文本,学生建构了初步认知。合作学习是学生展现初步认知,碰撞思维,增强认知的途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维,组建语言,认真交流,自然而然地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由此,在“1+X”群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在学生自读文本后会继续提出任务,驱动他们合作学习,建构深入认知。

(三)集体讨论,达成共识

达成共识是“1+X”群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的必由之路[4]。在“1+X”群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先后体验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活动,逐步建构了阅读认知。教师是“1+X”群文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是教师引导功能的具体表现。集体讨论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方式之一。因此,在“1+X”群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阅读所得的同时,组织集体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在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搭建展示舞台,引导小组毛遂自荐,派出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介绍作者的想象内容及其依据。在个性差异的影响下,各组建立的表格存在差异。因此,在小组代表介绍相关内容时,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对比本组的表格内容,发现差异之处。在小组代表介绍后,其他小组派出代表表述本组的不同看法,催生了思维火花。学生通过讨论,逐步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学生集体交流时,教师认真倾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生结束集体交流后,教师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在电子白板上综合展现表格,呈现相关的想象内容及其依据。与此同时,教师围绕相应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松脂球是如何形成的?”等。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细读文本内容,深入探究现实内容或想象内容,由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自读课文,辩论巩固

巩固课堂所学是学生增强认知的重要途径。巩固所学的方式多种多样,自读课文是其中之一。这里的自读课文,是学生在建构阅读认知后迁移已有认知、自主阅读相关文本的活动。自读课文的活动非常丰富,辩论巩固是其中之一。在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已有阅读认知,组织自读课文活动,引导学生辩论巩固。

在学生了解了《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后,教师呈现《黄河象》这篇文章,并给学生布置三项任务:任务一,与小组成员合作阅读,建立表格,展现黄河象化石的特点和作者的推测;任务二,对比《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黄河象》,总结它们的共同之处;任务三,作者认为黄河象是失足落水的,请尝试提出其他的可能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阅读《黄河象》,边阅读边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迁移课堂阅读经验,自觉地与小组成员交流,共同总结任务成果。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提供展示机会之际,教师以任务三为重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组织语言,表述其他的可能性。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学生实现了学以致用,加深了对阅讀内容的认知,还使学生自主想象和推测,增强了议题认知,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课后:回顾课堂,反思收获

课后阶段是“1+X”群文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阶段。回顾课堂是课后阶段的重要活动。现有实践证明,学生回顾课堂的过程,正是反思学习收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知所学,发现漏洞及时弥补,增强认知效果,增强课堂学习效果。由此,在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把握课后时机,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反思收获。

在课堂上,学生体验多样活动,逐步了解了课文中的推测与想象。基于此,教师提出下面的任务:“小侦探们,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上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从细节中观察到了推测与想象内容。那么,大家可以说一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吗?请回顾课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收获。”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通过复盘课堂学习过程,再次经历探究不同文本想象内容及其依据的活动,由此利用多样方式展现所得,增强学习效果。通过回顾课堂,大部分学生锻炼了反思能力,丰富了学习经验,提高了学习水平。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建构阅读认知之际,切实发展核心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以“1+X”群文阅读教学为“工具”,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立足点,应用适宜策略,确定主题,选择文本,创设情境,指导反思。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一步步地理解阅读内容,自然地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语文阅读学习效率,提高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张晓安.“1+X”群文阅读,建构语文阅读教学新方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1):32-34.

朱更梅.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79):52-54.

刘社民.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7):242-243.

王淑芳.从阅读到“悦”读: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

21(12):68-69.

作者简介:彭发姬(1979.9-),福建邵武人,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群文议题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群文活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