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

2023-06-07 23:20杜雪晴
南北桥 2023年4期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

杜雪晴

[摘 要]在政治经济学研讨过程中,马克思在生产方式上形成成熟的二重性学说。在他看来,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决定因素,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资本论》进行研究可发现,马克思将生产方式看作一个具有二重性的范畴,将其分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前者是指生产技术、组织、管理技术和资源配置方式,后者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就是资本主义私有。而这两种生产方式在不同场合又有不同的表述形式。

[关键词]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资本论》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

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其变革和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形态的转化。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本质上都是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正确客观地认识生产方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经典政治经济学著作,是他经济思想体系与分析方法的重要载体,自公开发表以来就在经济学圈中引起了热议,争议与认可同时存在。立足当下,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研究主要涉及生产方式含义研究、生产方式理论体系研究及生产方式理论的应用研究[1]。但由于马克思生产方式内涵的丰富性,《资本论》原著文字叙述的复杂性和学者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出现了观点矛盾甚至与书中观点大相径庭的现象。现在比以往都更加迫切需要对《资本论》原著中的生产方式理论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本文从《资本论》原著入手,以马克思本人的文字为研究对象,以期归纳出最原始的生产方式理论。

1 生产方式的重要性

据统计,“生产方式”这个词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几乎平均每三页就会出现一次,发生频率非常高,可见,马克思对此十分重视,研究也相应地深入。它对我们阅读、明白《资本论》这一经典著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曾在书中这样写道,“我要在这本书中讨论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 因此,我们有关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讨论决不能超越他的生产方式理论。

除此之外,生产方式理论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前提。将出版发表作为标准。1859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到完美体现。在这本书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出发,讨论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一般关系。第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过程同社会有机体的一切像纽带一样,是相互统一的关系,起着相互决定的作用。在人类社会的某一历史阶段,具体的生产方式决定着分配,反之亦然。随着分配的更动,生产也发生更动,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如此。第二,从一般历史哲学看,从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最终意义来看,一般意义上的生产是实质的起点,居于支配地位,它归根到底对历史的全部发展起着主导作用[3]。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没有生产方式理论就没有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前两点强调了生产方式理论在马克思主義发展史上的巨大理论价值。[4]。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是一座值得我们探索的知识宝藏。尽管国内学术界对其展开了长期探讨并得到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果实,但也存有观点分歧较大的地方。在今天,学术界也未形成一致的看法,这一情况严重限制着我们对唯物史观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学习和扩展。另外,人们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认识还存在教条主义和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正确学习与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系统探究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意义重大。本文沿用马克思的辩证法思维,从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这两个维度对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进行分析。

2 生产方式的二重性

谈到生产方式,必定要提及生产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到,“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这样结合起来一同进入的现实过程,即生产过程,本身就成为资本的一种职能,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5]”有关此过程,我们可以抽象地理解为直接的生产过程。对于直接生产过程,我们将其认定为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劳动过程)和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的过程。不难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二元的过程。生产过程还包括分配劳动力的过程。关于分配劳动的过程,马克思有这样一种观点,如果要收集获得满足人类不同需求的产品数量,就有必要花费对应量的社会工作。生产的特定社会形式所能影响的只是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外现形式[6]。资源分配的过程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形式中。劳动力分配过程就是这个分布过程和在一定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过程的结合,也是具有双重形式的过程。因此,作为普遍存在的生产过程的外在表现,现有的“生产方式”也必须具有双重性质。从本质上讲,它指的是劳动过程的具体表现和资源分配过程的客观形式。前者是第一重含义,我们称之为“物质生产方式”。后者是第二重含义,我们称之为“社会生产方式”。接下来,本文将详细陈述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

3 物质生产方式

物质生产方式可以总结为劳动过程的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而劳动过程的方式又可以被称为生产条件,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组织和生产管理技术。

生产技术具体包括劳动者素质、科学技术水平、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力及自然条件性质。组织顾名思义,即社会结合形式,表现在生产过程中,即各个工人之间的交流形式。一是指劳动过程中社会全部劳动者的质的割裂及数量比例,即劳动组织;二是指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产业组织[7]。生产组织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公司内部作为一种手艺存在,如机器纺纱、机器织布;二是社会内部的,这是从更深意义上来说的,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生产管理技术作为物质生产方式中逐渐发育起来的一个部分,分为由协作产生的指挥式管理和由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监督式管理。马克思认为,指挥和协调是每一种需要结合的生产方式都必须进行的劳动。因此,有许多个工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也必然出现。毋庸置疑,生产管理技术也是一种生产方式。

有关资源配置方式,马克思用到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等术语。随着生产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资源配置方式也随之发展。到今天为止,配置资源的动力可以分为大自然、事后计算的市场调节和事先就可计算的计划三种。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力落后的自然经济下,比如原始社会,配置生产资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力量主要是人体本身的客观条件及人体之外的自然条件。资源当前配置方式就可以称为自然调节;在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生产部门中的分配过程中发挥作用,资源配置方式即具化为市场调节;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资源配置将实行计划调节。计划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社会通过事先的计算,用数学概率来确定社会总产品如何扣除。

马克思第一次清晰直接地提出“物质生产方式”这个名词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物质生产形式的改变和生产者的社会关系的相应的改变,先是造成了无限制的压榨,后来反而引起了社会的监督,由法律来限制、规定和划一工作日及休息时间。”不过他并没有在此处详细解释物质生产方式是什么。但我们可以在《资本论》的其他位置找到他对物质生产方式具体内容的解释,并且不止一处。

生产技术是就生产资料这一范畴而言的,生产资料是生产技术的载体。比如,技术水平高的机器大工业只有用其专有的生产资料——机器生产出新机器,才能创建与自身发展兼容的技术基础。他还写道,“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这里即是对第二种生产管理技术做出的解释。马克思还写道,“政治经济学家在独立的手工作业者的生产方式同以奴隶制度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作比较时,把这种监督工作算作非生产费用。”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源配置方式中的自然调节。《资本论》中关于物质生产方式具体内容的阐述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具体含义和本部分的总结一致。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马克思在论述时,使用了繁多的表述形式。比如,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也可以被称为“劳动生产条件”。在学习并研究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时,需将其视为同义词。

4 社会生产方式

正如第二部分所述,二元范畴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生产方式。它是指劳动过程的社会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于这一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马克思认为,在历史中已有的所有的人类社会形式中,逐渐发展出文明形态的人类都必须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身乃至家庭的生命与大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关于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地位,马克思认为劳动从属于资本,即资本作为生产的一定的社会形式赋予物以具体而独一无二的社会性质。最后,在他看来,这种将劳动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的特殊方式,实际上把社会结构划分为一定的经济时期。就像他在《资本论》里记述的那样。总结来说,这种社会结合不仅决定了生產过程本身的社会性质,还决定了生产方式的社会性质,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时期划分的基础。如若生产资料改进或是结合形式变化,相应地,社会生产方式也随之改良。

马克思在论述社会生产方式时,也出现了与论述物质生产方式时相同的情况,也就是表述形式多样化。譬如,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中的社会生产方式也可以直接陈述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在《资本论》中也可以找到原文。

5 结语

基于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及其表述形式的多样性,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不同的卷、章节及段落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有时仅仅是指物质生产方式,我们可以抽象地理解为生产技术、组织、生产管理技术和资源配置方式。有时又是指社会生产方式,也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者直接说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有时又是指完整的生产方式范畴。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当我们在《资本论》中阅读到“生产方式”四个字时,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分析它在此处的含义。另外,《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写作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不可小觑,我们需要仔细学习。

全面了解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对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对学者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知识面,对分析我国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帮助也很大。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无处不在,它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持续发展的两大推动力。如何看待并运用现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关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学习,又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问题,我们无法避免,只能面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正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我国任何一个时期生产方式的主要矛盾在使用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的二重性理论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符合逻辑的回答。我国特色社会生产方式也得以形成并在未来实现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帅领. 我国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状况及最新进展[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10):75-7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罗雄飞. 基于马克思的思想方法把握生产方式范畴[J]. 当代经济研究,2022(9):22-37.

[4]申利娜. 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资本论(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安帅领.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畴再认识——兼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3):88-93.

[7]安帅领. 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一般的二重性理论[J]. 海派经济学,2016,14(1):100-111.

猜你喜欢
资本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