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策展理念与实践创新
——以“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为例

2023-06-07 17:02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古琴展品文物

吴 艳

关键字:古琴;空间叙事;展览策划

自2003 年古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国内相继举办的十余场古琴专题展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琴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但多数古琴展览存在以“琴器”为主、结构单一、叙事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等问题,这不足以体现出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与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

安徽博物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自2020 年开始筹备策划省内首个古琴专题展览。笔者作为策展人,面对馆藏古琴数量少、故事性不强等难题,确立以“琴文化”作为展览主题,引入文学研究中的空间叙事理论和美术史研究中的“空间”方法论,扩充展品类型和数量,突破以往展览模式陈陈相因的困境,创新展览叙事结构,以“空间”展示多种类型的古琴主题文物,普及古琴相关基础知识,阐释古琴在文人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由“琴”及“人”,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示中国古琴文化。

展览自2022 年1 月20 日—5 月29 日在安徽博物院正式展出,获得了专家、观众的好评和认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为总结和推广本次展览所运用的空间叙事策划理念,现将概述展览的主题宗旨、展品组织、框架结构、内容与形式设计、活态化展示等内容,探讨空间叙事在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一、挑战:原创古琴展览的现状与困境

1.馆藏文物资源的制约

在全国文博机构的收藏中,古琴往往因为数量稀少而被归为杂项类,据各博物馆公开资料及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馆藏自唐代以来的历代古琴文物不到500 张,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全书》(中),北京:长城出版社2006 年版,第627 页。且集中于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多数博物馆所藏古琴数量低于10 张,甚至没有收藏。例如安徽博物院只藏有9 张古琴,不足以支撑起一个中大型展览的规模,这成为古琴展策划遇到的首要问题。除此之外,博物馆古琴收藏还存在名琴稀有、研究不足、体系散乱等问题,均制约着原创古琴展览的策划与实施。

2.叙事性不足

为适应社会需求,近几年博物馆展览开始流行叙事转向的风潮,借鉴经典叙事学理论,将“讲故事”思维引入到展览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中。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合,情节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品进入展览叙事结构后,就从单纯的“物”变成一个事件元素,其“具有了历史见证者、故事讲述者、信息沟通者、情节演绎者、环境营造者等多元化身份”②任琳:《从文物艺术到历史故事:我国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叙事趋势、原因与反思》,《东南文化》2021 年第4 期,第158—163 页。。只有让文物与观众“对话”,文物才能真正“活”起来。

目前古琴专题展无论是珍品展还是文化展,均存在叙事性不足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编年体”式展览结构与以“物”为主的展示理念。目前古琴展览多是以时间为线索陈列历代琴器,突出古琴“稀世遗珍”的特性,缺少情节化的内容与叙事成分,这种将古琴停留在“珍宝”定位的做法,自然会影响对古琴文化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解读与体现。第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专业素养来领会珍贵古琴的艺术魅力,反而对古琴的典故、成语、诗文、功能、与文人的密切关系等内容更感兴趣。因此相关展览的策划应该从“琴”提升到“琴与人”层面上来,提炼主题与故事,灵活组合不同类型的展品,印证观点,再现情境,彰显古琴广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突破:“琴文化”展览主题的选定

安徽博物院收藏有9 张宋代至近代古琴,其中比较珍贵的有宋代“飞龙”连珠式琴(见图1)、明代益王“寒泉漱玉”仲尼式琴(见图2)、明代蕉叶式琴、清代竹禅“马首”仲尼式琴等。虽然古琴整体级别比较高,但数量不占优势,不宜策划成古琴珍品展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策展组确定以“琴文化”作为展览主题,以此突破古琴展品数量的限制和以往以“物”为中心的策展方式。

图1 宋代“飞龙”连珠式琴

图2 明代益王“寒泉漱玉”仲尼式琴

1.丰富古琴展品类型

文人爱琴,故而将琴入诗、入文、入画、入器,他们的居家陈设、生活器用上多有琴的身影。展览以古琴文化为主题,可以将展品类型从古琴扩展至古琴主题文物,即所有与琴相关的文物,如琴谱、琴画、琴拓、琴墨、琴砚、琴俑,装饰“琴”元素的瓷器、漆器等。纵观以往的古琴专题展览,展品类型基本上以琴器为主,琴俑、琴画、琴形文房用具等也只是作为辅助展品,并未提升到与古琴同等的地位。所以本次策展我们整合了不同类型的古琴主题文物,既能支撑起展览的体量,还可以从展品上凸显展览的鲜明特色。

2.传播古琴人文精神

古琴之所以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于其中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古琴因为与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结缘,其形制、指法、琴曲、琴派、琴论、琴诗等都体现出文人的审美情思和人生观念,这些“形而上”的理论精神可以用“形而下”的古琴主题文物作为注脚,通过合理地组合琴器、琴谱、琴画等展品叙述出来,使展览不仅仅停留在单个器物的观赏层面,而是展现文物内在的意涵,升华展览的思想主旨和社会意义。

三、创新:空间叙事逻辑的建立

叙事包括“故事”和“话语”两个部分,即叙述“什么”和“怎么”叙述。面对类型、年代各异的文物,以及海量的知识信息,策展人选取什么样的视角,依照什么样的叙事逻辑将这些内容有机有序地组织起来,直接决定了展览的最终呈现效果。在叙事活动中,每个“故事”都具有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但由于受历史文明发展观的影响,我国博物馆的陈列一般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安排展线,空间常常以沙盘、模型、场景等为表征而处于附属地位,甚至直接受到忽视,这无疑是对事物真实性、复杂性与关联性的遮蔽。笔者在整理古琴主题文物的基础上,着眼古琴与文人的关系,选取代表性的事件与情节,发掘其高层次的关系或秩序,最终创造性地应用空间叙事逻辑来架构展览的内容框架。

1.空间的叙事功能

空间叙事研究是叙事学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空间元素的叙事功能、空间形式、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等问题,初步建立了空间叙事理论模型。③龙迪勇:《叙事迷宫的另一条秘径——空间叙事学的基本问题与学术价值》,《艺术广角》2016 年第1 期,第9—17 页。博物馆展览本身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博物馆展览叙事研究也逐渐关注到空间问题。然而目前相关展览仅集中于展览形式与展厅环境的叙事性设计,主张展厅空间要契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少有从文本策划角度研究与实践空间叙事逻辑的先例。④本文所讨论的“空间”仅指故事发生的地点、场景。目前展览流行的“主题—并置”叙事模式被认为是空间叙事的一种形式,但这是针对其“故事集”性质的空间结构而言(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年版),并不属本文讨论范围。

在特定的叙事体系中,空间并不只是客观纯粹的场所,更像是综合性的“容器”,或称为“总体空间”⑤巫鸿提出的“总体空间”概念认为,空间可以分为视觉物质、知觉和经验三个层次。参见[美]巫鸿:《“空间”的美术史》,钱文逸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59 页。,能容纳实物、花草、气味、光线、声音,收集事件、思想、经验和历史等,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并以此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这就是空间的叙事功能。在叙事性展览的策划中,不应仅仅把空间看成故事发生的地点,而是要利用空间来安排展览结构,甚至推动展览的叙事进程。安徽博物院古琴展览的展品丰富多样,同时介绍古琴的起源、音色、结构、典故、技法、琴容、功能,展示文人与琴的诗意生活方式等,唯有用“空间”才能将这些内容有逻辑地组合在一起。如图3 所示,同一个空间,既是视觉与物质的,还能是知识、经验与精神的,从物质与非物质层次较为全面地展示古琴文化。

图3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空间层级示意图

2.古琴艺术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就有专有名词“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国办发〔2005〕18 号附件,网址:https://www.ihchina.cn/zhengce_details/11571.。在古琴艺术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材料中提到,古琴的文化空间是以具有一致精神追求的人文群体来体现,因而存在于书斋、庭院、山水、道观、寺院以及各种民间雅集场合。这些空间是古琴艺术得以存在、发展与传承的土壤,只有将古琴与空间结合起来,才是对古琴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与展示。

空间与人物性格及其所导致的行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不同的环境会影响人物的行为举止,进而生成不一样的精神感受,因此空间意象可以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佳表征。广袤的自然山水是道家“自然无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受其影响的历代文人均有浓厚的山水情结,代表着他们对独立人格的向往与生命自由境界的追寻。

古琴因为与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密切关系,其结构、音色、琴曲风格、社会功能、美学思想等方面都呈现出儒、道文化的深刻影响,而这些内容可以跟随活动与事件,分别在书斋与山水空间中体现出来。以空间表征人物形象,设置故事情节,用空间的变易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为本次展览的叙事表达提供了新的逻辑视角。

3.展品研究的“空间”方法论

“空间”方法论是美术史研究中出现的新理论,该概念由巫鸿提出,⑦巫鸿尝试把空间概念提升到方法论的层面,“把空间在研究方法上的功能和潜力从历史个案中凸显出来,进行不同分析层次上的整合与提升”。参见[美]巫鸿:《“空间”的美术史》,钱文逸译,第11 页。并被运用于中国绘画、雕塑、器物、建筑和墓葬等美术材料的研究中。笔者在整理和研究古琴主题文物时参用此方法,用“空间”淡化文物的年代,打破传统文物类别的划分,分析各类文物生产、形制、题材、用途和展示等方面的“空间”共性,注意力从单个的“物”转移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上来,有助于观众自己勾勒出古琴文化的全貌。

古琴主题文物类型多样,应根据器物类型分别考察其空间性。首先是展品的主角——琴器,可以从形制或铭文归纳其所象征的哲学思想,如仲尼式、伏羲式、中和式的形式是受儒家礼教思想所影响,符合书斋的空间主题,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是模拟自然事物而制,可以陈设于庭园、山水空间;其次是图像类,琴画是本展览数量最多的展品类型,形象地描绘出文人在室内、花园、山水或雅集之中的各种抚琴活动,这些题材是体现事件与活动的直接例证。笔筒、瓷瓶、香筒、漆器、铜镜等器物上装饰的琴画图像,也参照这个方法归类在不同的主题空间;最后是其他器物类,有琴拓、琴印,装饰“琴”元素的木窗、墨、砚台、镇纸、臂搁等,其用途和展示环境体现出明显的书斋特性。

本展览的展品除古琴主题文物之外,还有依据空间主题、活动、氛围增设的辅助展品,包括香炉、花瓶、书卷、茶具、酒具、围棋、提盒、玉山子,配合古琴、图像共同建构出文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典雅生活图景。

四、文本:“三重空间”式展览结构的确定

综合古琴艺术“文化空间”与古琴主题文物的“空间”维度研究,本次展览选定了最具代表性的书斋雅室、庭院花园和高山流水三个连续空间作为展览的架构。这三重空间在物理层面是种并置关系,在生命体验层面又是种递进关系:从礼守规矩的“封闭性”雅室,到宜居宜游的“半开放性”花园,再到超然物外的“全开放性”自然山川。随着空间的更替变换,古琴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分别成为琴人与自己对话、与他人交流、与自然相映照的媒介。“琴者,禁也”“琴者,心也”,古琴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珍贵的哲学思想,就这样与空间和谐地契合在一起。

在三重空间结构之前,又专设“琴之序曲”部分,以展板形式介绍古琴的起源、结构和音色特征。在山水空间之后,又利用一个半封闭性的小空间展示斫琴工序,既展现了古琴的斫制过程,又不影响展览主线的逻辑顺序。至此展览的基本结构得以最终确立。

1.展览各级标题的命名

展览命名为“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吾心安处”表现古琴悦己悦心的修身功能,“古琴文化空间”体现“琴文化”展览主题和空间叙事结构,准确挖掘了展览想要表达的最具代表性的精髓。

三个空间的命名方式是“空间+主题”,分别为“一方雅室 琴以正心”“庭园风华 琴同道合”“山水苍茫 琴我合一”。在展板二级标题的设置上,尽量引用文献或诗文中的原话,诸如“士无故不撤琴瑟”“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等,使展览文字更加文雅和抒情,体现古琴优雅脱俗的美学气质。

2.展览空间内容的设置

展览结构确定后,按照各空间的主题精神组织相应的展品和文字内容。空间内不再细分单元、组别,而是采用“并置”叙事策略,打破内容的时序逻辑关系,重点营造“空间”感。

第一空间——书斋:书斋雅室是古代文人读书挥毫、修德进业、安顿性灵的一方天地。此空间以孔子学琴的故事为开端,陆续介绍“士无故不撤琴瑟”“士不可一日不对清音”,以及琴曲称谓、琴铭、焚香与抚琴、琴容动画等内容,展示古代文人将抚琴作为扶正祛邪、修身克己的重要途径,并在琴乐风格、指法、仪容礼节方面都形成一定的规范。

第二空间——庭园:庭院花园是连接人居建筑和山水的过渡地带,也常常是文人结社行乐的发生地。此空间表征琴人之间技艺与情感的交流,因此把古琴的演奏技法、减字谱和风格流派放在此处介绍。另设置听琴和文人雅集两个小专题,传递一种怡然自得、精致优雅的生活情趣。

第三空间——山水:山水是中国文人心中永恒的情怀与归宿,映照出他们内心的隐逸梦想,故此空间以孔子同时期的著名隐士荣启期开始,分别讲述荣启期鼓琴自得其乐、嵇康寄情琴酒、陶渊明与无弦琴等内容,从琴人、琴事、琴曲、琴诗、琴论等多方面展示文人以琴悟道、游心太玄的潇洒超脱精神。

3.展品的空间组织与释读

本展览的展品共计约100 件(套),除安徽博物院藏品外,还根据空间主题需要商借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山东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九家省内外博物馆重要藏品,如《孟楼抚琴图》《祝渊抚琴图》《随园湖楼请业图》《颜伯珣会琴图》以及“诵馀”琴、“玉泉”铜琴、琴式文房用具等,有力地支撑起展览的叙事体系,并扩大展览的社会影响力。

展品的空间组织:通过分析文物的空间特征,将各类型的主题展品分散放置在相应的空间之中。书斋空间的展品有仲尼式古琴、观赏琴、名士抚琴图、孔子圣迹图、琴拓(见图4、图5)、琴砚、琴墨、琴印、笔筒、香炉、花瓶等,根据展板内容灵活组合。这些展品起到烘托空间主题、营造环境氛围的作用;庭园空间放置古琴、琴谱、听琴图、雅集图和装饰雅集图的漆盒、银盘等衬托古琴雅集氛围的辅助展品;山水空间里陈放落霞式和蕉叶式古琴,描绘或装饰高士抚琴、携琴访友题材的画轴、扇面、瓷器、铜镜,以及博山炉、玉山子等体现道家思想的辅助展品。

图4 清代谢枋得遗琴拓片,安徽博物院藏(左)

图5 清代“晋孙登公和铁琴”拓片,安徽博物院藏(右)

展品的释读:展品说明牌文字是揭示文物内涵,传递展览信息的重要形式。本展览对于古琴主题文物的阐释,主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凸显人的主体性,对图像表现的人物和文物的生产者、收藏者做主要介绍,概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与志向,以人物的高洁品格衬托古琴“琴德最优”的特征;第二,强调物的功能性,描述文物在某项情境或活动中的用途;第三,挖掘文物的故事性,使文物成为讲述人,介绍古琴的历史典故和戏曲故事等。如《孔子圣迹图》的“孔子学琴师襄”,《唐琯听琴图》中董庭兰与唐琯的知音情(见图6),《伯牙鼓琴图》中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见图7),三乐镜中孔子与荣启期的“人生三乐”问答,《西厢记·听琴》中张生与崔莺莺的以琴传情等,这些经典故事以文物为载体,更具感染力、说服力与传播力。

图6 清代《房琯听琴图》(安徽博物院藏)

图7 清代钱慧安《伯牙鼓琴图》(山东博物馆藏)

五、形式:展览的空间设计与呈现

博物馆展览是由展品排列、文字版面、场景、灯光等元素共同营造的空间艺术,空间感是其区别于其他信息媒介最为显著的特征。一般展览的形式设计是对文本大纲的空间转译,本展览则是对文本空间结构的直接呈现,通过运用适当的形式设计语言,借助展品排列、文字版面、造景、灯光等要素,三维立体地构建于博物馆展厅之中,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充分发挥展览媒介的空间优势。

1.空间景观设计

展览设立三处古琴文化空间——书斋、庭园和山水在展厅再现这三重空间,不只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单模拟,更应是对现实空间形象的高度凝练与概括,营建可以激发观众想象力、充满意味的空间形式。

序厅:设计灵感来源于唐代刘长卿《听琴》诗意:“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内外双层琴形隔扇带来的空间进深效果,使主标题“吾心安处”位于视觉中心。当观者阅读标题时,已经把自己代入琴人角色,对展览内容产生好奇与期待。

书斋:利用第一展厅宽阔的中庭,用书架、屏风、琴桌、竹帘、窗扇搭建书斋雅室景观,上悬匾额“琴书余韵”。亚克力材料制作的透明窗扇和琴桌,传达出“超验”的空灵美感,同时也消解了场景的边界,与展厅空间融为一体。

庭园:在第二展厅入口处设置一道圆形栱门,篆书题额“琴园”,代表园林世界的入口。展厅内部用芭蕉、竹林、假山、屏风模拟园林景观,人物在景中对弈弹琴,风雅行乐。

山水:在第三展厅内搭建“携琴看山”景观,用数块白纱板象征连绵起伏的山峦,黑色的轮廓极具山水画线条意蕴,云纹悬挂其间,仙鹤游走于旁,山石上置一琴可供人盘座抚琴,体验山水清音的奥妙。

展厅之间的过渡走廊是串接展览流线、连续空间意趣之地,分别撷取传统建筑和山水绘画元素,和苍松、假山模型虚实结合,与三个空间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展览视觉空间。

2.展柜空间设计

三个展厅的展柜均为固定的大通柜,在硬件条件上对形式设计有诸多限制,因此本展览十分注重柜内空间的打造,考察展品的文化内涵及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情境重现为原则组织展品排列,并通过选用辅助展品、印制背景绘画、吊挂减字谱等方式,渲染故事氛围,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及“在场”意识。

展厅内的空白墙亦是展示展览内容、提升空间艺术效果的重要载体,墙体利用方式主要有:张贴山水绘画墙纸;悬挂古琴知识展板、“指法”“孔子学琴”动画显示屏、绘画灯箱和琴诗纱幔;投射“琴仪”“携琴访友”动画影像,生动演示空间人物活动;设置减字谱拼字游戏,有利于观众理解减字谱的构字方法,同时增强本展览的互动参与感。

六、体验:展览空间与观众的交互设计

空间具备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容易触发人们的某种记忆、情绪或感受,“一些特殊的空间场所能够唤起一个共同体的历史,并将我们与该共同体的过去连接起来”⑧[英]德兰迪、[英]伊辛编:《历史社会学手册》,李霞、李恭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第584 页。。此次古琴文化展览的三重空间呈现,可以还原展品与人物活动的历史文化语境,使观众更容易与展品、人物和故事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1.空间与观众的互生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也是人的存在形式。“空间必须被人感知和使用,才能成为活的空间,才能进入意义和情感的领域”⑨龙迪勇:《空间叙事研究》,第27 页。。本展览的目标观众并非被定义为展览信息的接受者,而是被视为合作者,与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空间意象的完整呈现。与多数展览封闭式的场景设计不同,这次书斋、山水和走廊过渡景观均为开放式,放置古琴与琴桌,引导观众从观赏到走入其间,拨弄琴弦,亲身感受古琴与景观环境协调融合的奇妙境界,与古代的文人高士产生共情。

2.古琴音乐活态化展示

古琴进入博物馆后便改变了乐器的属性,成为被小心保护的文物,基本上没有再发声的机会。观众在展厅只能观看古琴的形制、断纹、铭文等信息,听不到其所弹奏的乐音,这不失为一个遗憾。为了增强展览空间的听觉体验,借助展厅音响设备播放古琴音乐,令观众以轻松平和的心情观赏整个展览。此外,特邀孙知古琴传习室、且庐琴社、钟离古琴社等多家琴社定期在展厅空间中抚琴论道,对古琴音乐进行活态化展示。这个活动拉近了古琴与公众的距离,使观众对展览内容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结语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突出展示古琴的怡情、悦心功能,为观众在世俗喧嚣中打造一个精致优美的心之安处。展览利用空间叙事的理论优势,扩充展品体量,升华内容主旨,以文物筑空间,以空间见活动,以活动感精神,在雅室、庭园和山水三重空间里,赏琴器、观琴画、诵琴诗、听琴乐,传播古琴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传递一种中正平和、沉静高雅的生活情趣。观众通过与空间多层次元素的交流与对话,形成复合的感官体验,进而起到提升审美能力、凝塑思想情感、感知生命本真的作用,这也是本次展览的教育目的所在。

猜你喜欢
古琴展品文物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文物的栖息之地
展品被盗了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