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马国华教授

2023-06-07 17:02匡学飞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巴托克国华和弦

匡学飞

2022 年,是马国华教授诞辰一百周年,逝世四周年,写下这些文字,献上我心头的思念。

马国华(1922—2018),江苏无锡人,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青年时期(1939),即在江西南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党工作。1944 年考入重庆军乐学校,从巫一舟学钢琴,从夏之秋学铜管乐,从马孝骏学和声学([法] Debio,杜波可)。1947 年随校迁上海后,从谭小麟学和声学([德]Hindemith,欣德米特)。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马国华”词条,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年版,第505 页。1948 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为上海音乐学院),师从丁善德、邓尔敬学作曲。1955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作品《秋收》(乐队与合唱)于1956 年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演后获得好评。②《中国音乐学》1987 年第1 期封三“马国华”介绍。1955 年分派来武汉音乐学院前身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工作,直至退休、去世。

马国华教授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科创始人、支柱、元老。他的教学全面、仔细、科学,且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几十年间,培养了近百名学生,遍布海内外。作为一位理论家,马老师一直坚持对于民族和声和近现代和声以及它们结合的研究,且位居前沿。他的《论同宫场》(与谢功成合著)③谢功成、马国华:《论同宫场》,《音乐研究》1981 年第2 期,第64—82 页。、《民间曲调与现代和声相结合的巴托克风格》④马国华:《民间曲调与现代和声相结合的巴托克风格》,许勇三主编:《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年版,第9—47 页。和《和声逻辑概论》⑤马国华:《和声逻辑概论》,《中国音乐学》1987 年第1 期,第11—25 页。等著作,以及译文《巴托克音乐中的综合性与二元性》([匈]兰德瓦伊著)、《和弦的基本功能与交替功能》([苏]丘林著)、《巴托克的乐队音乐》(BBC 欣赏指南)等,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马国华”词条,第505 页。对于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老来,他说道:“我虽已花甲之年,惟愿以伏枥老马自勉。”

马老师离开我们四年了,几十年间的一些往事,历历在目。

我学习和声的初始阶段(甚至延续了相当一段时期),更多的具有“书面性质”:看书,多看文字;做习题,也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怎样合乎规则,不要违反规则,对于音响听觉注意较少。当时老师的教学似乎也是如此。而一换到马老师手下,情形很快改变。马老师的钢琴弹得很好,讲课时,书上相应的谱例他都弹得非常准确、清楚、流畅;改题时,打开我们的作业本,就准确、清楚而流畅地弹出来,然后指出问题,进行修改并做相应的讲解。这样,我们对书上的道理规则就有了听觉上的理解和记忆,改题时对自己所做的习题也有了完整的音响印象。学和声最终还是要建立和声听觉。马老师这样的教学,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后来看书时都会认真地弹谱例,从听觉上理解和记忆;做题时也注意自己弹着听;逐渐建立和声听觉。再到后来,自己教和声时,也像马老师那样教。马老师不仅教给我怎么学,也教给我了怎么教!

当年我们学习的和声基本上都是大小调体系。习题一般不是大调就是小调,做题首先要把调认准,这是不言而喻的。马老师有一次给我讲有一位同学把一道大调习题配成了同音列的关系小调。当年还没有“异配置”一说,所以是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件事让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同音列中要认准究竟是什么调(式),不然配出来的和声会不合适。毕业以后我被分派到山东省梆子剧团工作。“文化大革命”中移植样板戏要配乐队总谱,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为从前的单旋律配和声。经过了解分析,这个剧种的音乐主要是七声徵调式和少量的同音列宫调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变徵音(但偏低一点点)。这样我就确定用七声徵调式来为之编配和声:徵和弦为主和弦、宫和弦为下属和弦、商和弦为属和弦……因为有变徵音,所以正好构成属和弦、属七和弦和属九和弦,而建立在这个变徵音上的七和弦则成为导七和弦……把原先学的大调的和声整个上搬五度。而少量的同音列宫调式,则基本上可以沿用原先学的大调和声。不论是徵调式和声处理和宫调式和声处理,和声的功能关系都是清楚而严谨的,其音响色彩也是丰富的。在那里十几年我就是这样做的,反映很好,说明这样做是正确的,做对了。幸得马老师当年提示了我啊!

有一次改完题我向马老师说,和声教本里(当时我们用的是苏联斯波索宾他们编著的《和声学教程》)每一章后面的书面习题一般都有十几道,我们只做了四道。马老师说:“按教学进度只能这样。如果想多做,那只有自己看能不能有时间去补齐了。”马老师的话我记住了,至关重要,指引了我一生。我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把这本教程先后从头到尾重新读了好多遍(包括书页下面的小字注释);把所有的习题都做了至少三四遍。学牛吃草,过后要反刍。书,常读常新;习题,也常做常新,后面的习题,可以有多种做法。再在钢琴上弹奏出来,觉得很有意思。确实如《论语》上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后来自己教学生,也还是用这本教程。凡布置给学生做的习题,我自己又都先做一遍(改题时更有准备、更有效率)。所以,现在“和声”对我来说,有一种被我“嚼碎”了的感觉,写作时用起来也觉得比较自由。几十年间,是马老师教我这样做的啊!我是因为听了马老师的话才有这种自由的啊!

马老师平日说话一贯都是轻声细语,中庸温和。但是意思却是绝对明晰、精准,有些话甚至于是长效、掷地有声的。有一次他和我在当时的作曲系办公室里说话,讲起从前的一些事情,其中一句话:“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有艺术家的良心!”印象太深了,永远铭记在心。

马老师学识渊博,他很关注科技前沿的发展,常看一些科技理论方面的文章。他也极为能干,似乎什么都会做,家里的事情里里外外都靠他。他的生活十分积极,而且很有规律。我有早起外出锻炼的习惯,而常常我出校门的时候,迎面碰见马老师早已经锻炼完毕回来了。

图1 年轻时期的马国华教授

图2 马国华教授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⑦图2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官网“师资建设”之“历任教授”之“马国华”。网址:https://www.whcm.edu.cn,访问时间:2022 年10 月12 日。

2021 年11 月15 日,在告别仪式上,我和赵曦作为学生代表致悼词:

敬爱的马国华老师即将要离开我们皈升天国了,我和赵曦作为马老师亲自教授过的两代学生的代表,也代表历届由马老师教授过的所有学生以及作曲系后来所有的学生,来这里作最后的送别。

近代以来,在我们国家民族长期的久经风雨和艰辛斗争的历史进程中,马老师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令人敬仰、感佩和怀念的曲折人生。

早年,马老师曾经在已故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

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分配来我院任教。

马老师是我院理论作曲系的元老和支柱。他的教学严谨科学、耐心细致,培养了历届几代学生。他的论和声的线性逻辑、论同宫场等理论和学术思想,在学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授业,传道,解惑,马老师讲:“艺术家,要有艺术家的良心!”指出了做人的根本。

马老师一生清醒睿智,淡定,豁达。历经磨难,从容应对。苦尽甘来,桃李满天下。深受学生爱戴、同仁尊敬。他待人亲和,让人感到珍贵的温暖和支持。

我们时常想起马老师,学他那样为人、处世、行事,做学问。

马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马老师一路走好。

唐莹泽老师正在天国等着迎接您。

祝马老师、唐老师天国团聚快乐!

猜你喜欢
巴托克国华和弦
Tetrapartite entanglement measures of generalized GHZ state in the noninertial frames
Order Allocation in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for Textile and Clothing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甘为艺术付平生
世相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作为爵士音乐家和教育家的巴托克
——论其对爵士乐的影响及其编订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浅析巴托克钢琴“组曲”《在户外》和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