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模型的解构及解题方法

2023-06-09 09:37滕方义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解构高中物理解题

滕方义

【摘要】平衡模型是高中物理典型模型之一,可以在大部分涉及运动的物理问题中体现,是一类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物理问题.本文从模型解读、解题方法、常见错误几个方面,通过例题的解析方式对该模型进行归纳和解读,以期加深对该模型的理解,提高解题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平衡模型;解构;解题

在高中阶段,物理学习研究的问题大多都与运动相关,掌握正确、便捷地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对解题有很大帮助.在物体的运动这方面,物体的平衡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因此我们将其总结为“平衡模型”,对它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模型总结

1.1 模型概念解读

平衡模型的研究对象所处平衡状态通常是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有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两种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两种类型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分别为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研究对象的受力特征常见类型: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平衡,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体受到三个力作用平衡,三个力必共面、共点;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平衡,这些力必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

1.2 常见研究对象类型

类型一:平衡时求绳拉力,已知绳承受力,某根绳易断,求重物mmax.

类型二:A、B球用轻杆连接保持平衡,分析球A、B受力并求大小.

类型三:光滑碗中两球用轻杆连接,处于平衡状态,求两球质量之比.

类型四:改变各电阻阻值,判断悬挂带电小球的绝缘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类型五:分析平衡时磁感应强度可能的方向和大小.

此外,还有很多变形,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3 解题方法

根据物体处在平衡状态的受力特征,解答平衡问题的根本方法其实就是一个简单公式:F合=0.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一下,除了最常规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法,最常用到的方法有:

①三角形法.适用于物体受到三个力作用处于静态平衡状态的情况,多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法解题.

②正交分解法.适用于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处于静态平衡状态的情况.

③相似三角形法.适用于物体受到三个力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情况,区别于上面的三角形法的一点是,采用相似三角形法需要满足以下力学条件:一個力为恒力,另一个力方向不变.使用该法有时能够帮助我们求解一些极值问题.

④整体与隔离法.适用于多个物体组合的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通常的解题顺序为先整体后隔离.

⑤解析法.该方法借用了数学中函数解析式的分析方式,通过物理规律先列出方程式,然后借用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知识,运用均分定理、分类思想等讨论,对解决极值问题有很大帮助.

如上面模型类型一样,解题方法也不仅限于以上总结的几种.

2 模型题解

2.1 利用力的分解法解题

例1 如图1所示,细绳一端C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右端栓以重物绕过定滑轮,轻杆AB竖直放置,细绳过A点搭接在轻杆上,细绳从A点到定滑轮部分水平,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若A点右侧细绳不变,只加长AC,C点向左平移后固定,保持AC紧绷,若最终轻杆AB仍旧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细绳AC上的拉力FT、轻杆AB受到的压力FN与之前相比,它们的变化是(  )

(A)FT和FN都增大. (B)FT和FN都减小.

(C)FT增大,FN减小.(D)FT减小,FN增大.

解析 因为细绳右端悬挂的重物不变,所以绳上水平拉力不变;接下来根据AC上拉力FT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等于水平拉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等于轻杆AB受到的压力FN,即可判断FT和FN的变化情况.

以节点A为研究对象,根据以上分析对节点A受力分析,将FT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如图2实线所示;若AC加长,C点向左移动,因为FT在水平方向分力不变,又知FT的方向沿细绳方向,按照力的分解的图示法如图2虚线所示,可知FT减小,其竖直方向的分力即AB受到的压力FN减小.故选项(B)正确.

题后总结 本题主要利用了力的分解法和作图法,解题关键点就是能准确对节点A所受拉力FT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进行正确分解,然后利用作图法判断出AC变化后的力的变化情况.

2.2 利用整体与隔离法解题

例2 如图3所示,在由竖直墙壁和水平地面组成的光滑且绝缘的结构中有小球A、B,它们带相同电性的电荷,其中小球B受到水平向左的力F作用,最终两个小球分别静止在图示位置.若向左推动小球B少许,当两个小球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后,与之前平衡状态比较,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力F将变大.

(B)小球A受到竖直墙壁对其的弹力不变.

(C)小球B受到地面对它的支持力不变.

(D)小球A、B间的距离变大.

解析 以两个小球为研究对象,可采用整体与隔离法进行解题.首先用隔离法,分别对两个小球受力分析(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由A球的平衡状态可得F斥cosθ=mAg,当小球B向左移动一段距离两球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后,根据几何知识可知θ减小,所以cosθ增大,由上式可知F斥减小.而F斥=kq1q2r2,故可以判断出小球A、B间的距离r增大,故选项(D)正确.单独分析小球B,由平衡状态可知F=F斥sinθ,上面以判断出θ变小,F斥变小,故力F变小,所以选项(A)错误.然后根据整体法,将两个小球视为一个系统,根据平衡规律,在水平方向上有F=FN2,因为力F变小,所以小球A受到竖直墙壁对其的弹力FN2变小,故选项(B)错误;在竖直方向上有,FN1=mAg+mBg两小球质量不变,所以小球B受到地面对它的支持力FN1不变,故选项(C)正确.

题后总结 整体与隔离法条理清晰、结构简单,在处理本题所代表的一类物理问题时有着非常大的优势.通常做法就是利用隔离法解决局部问题,然后通过整体法处理局部问题中无法解出的物理量.两种方法相对独立又互相补充、联系紧密,通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2.3 利用相似三角形法解题

例3 如图5所示,一个光滑的半球形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根细绳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系一个小球靠放在半球形物体上,小球静止.细绳在天花板的固定点在半球形物体的球心O的正上方.若球心位置不变,缓慢减小半球的半径,在这个过程中小球始终与半球接触,则下列选项中,对小球受到的支持力F1和拉力F2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F1变大,F2变小.

(B)F1变小,F2不变.

(C)F1变小,F2变大.

(D)F1先变小后变大,F2变小.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缓慢减小半球的半径”,其中关键词“缓慢”暗示小球处于平衡(动态平衡)状态.以它为研究对象,因为支持力F1方向不停变化,拉力F2的方向也在不断变化,此外没有其他已知量,显然采用常规方法不能解题,此时我们可以考虑相似三角形法.

以小球為研究对象,其受重力G、支持力F1和拉力F2的共同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受力分析图如图6所示,其中F是F1和F2的合力,点B是细绳在天花板的固定点,点A是小球(可视为质点).其中根据平衡条件可知F=G.

由几何知识可知△AFF1∽△OBA,可得

FOB=F1OA=F2AB

解得F1=OAOB·G,F2=ABOB·G.

因为OB和AB长度不变,OA在缓慢变小,可知F1变小,F2不变.

故选项(B)正确.

题后总结 在分析动态平衡问题时,首要任务是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恒力和变力,找到方向不变的力,这样就能构建矢量三角形,然后结合题给信息找到与其相似的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法解题.动态平衡问题经常会涉及临界问题和极值问题,若利用图解方法无法解题,就需要结合解析法找到临界点和极值.

其实例题3解题的最后阶段,通过求得的“F1=OAOB·G,F2=ABOB·G”,再结合OB、AB、OA的变化情况分析F1和F2的变化情况,就是解析法的常规应用.

3 结语

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遇到平衡模型时,受力分析是解题的首选步骤,其中合成与分解法是矢量运算的两种基本方法,此外其他几种前文提到的方法,其实也都是高中物理学习最基本和根本的知识或思想,对于越来越强调基础考查的高考来说,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及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顾桂深.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物理复习教学探索——以“板-块模型”为例[J].高考,2019(14):41.

[2]赖建海.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物理复习教学探索——以“板块模型”为例[J].考试周刊,2018(77):173.

猜你喜欢
解构高中物理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还原
解构“剧本杀”
用“同样多”解题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