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经济与金融新设专业建设路径选择研究

2023-06-09 11:02岳敏乔轶娟
科技资讯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文科专业建设

岳敏 乔轶娟

摘要:專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办学特色与提升专业竞争力的着力点。在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应用转型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新专业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与规划的基础上,探索加快构建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标准建设、加强经济与金融新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师资力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等专业建设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Selection of Construction Paths for the Newly Established Major in Economy and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

YUE Min  QIAO Yiju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Province, 053000 China)

Abstract: Major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create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of the major and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major, the new major of Economy and Finance must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paths of the major such a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the new major,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he new major, strengthen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s of the curriculum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of the new major in economy and finance,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optimizing the faculty team, and improving the social service level.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Economy and finance; Major construction; Path

经济与金融专业(020307T)是我国新兴的特设专业,属于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2007年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2012年开始,教育部《专业目录》中正式增设该专业,截至目前,已有84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作为一门融合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经济与金融专业以经济为基础,以金融为核心,以科技为助推器,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各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对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1]。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经济与金融专业,还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雷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研究视角主要以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等问题[2]。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通过引导和优化货币资金流动与配置,能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及其他生产要素聚集,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新冠疫情加剧了经济衰退的风险,我国金融行业结构失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薄弱、支持创新力度不足等短板也逐渐暴露出来。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62次提及“金融”,涉及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多方面金融改革。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深刻变化,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探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专业建设路径及人才培养模式[3]。

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建设紧密相连的新设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如何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秉承OBE理念,以经济管理学科优势为基础,从行业需求出发,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建设路径。对于提升金融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专业建设基础

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新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新专业要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接。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金融产业新业态,金融人才需求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4]。

根据电子科技与金融行业结合的不同程度,金融发展分为以下3个阶段,即金融IT技术阶段、互联网金融阶段和金融科技時期,每一阶段都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和产品形式带来了变革[5]。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不断深度融合,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金融行业的服务方式和渠道,也逐渐影响人们的金融行为[6]。因此,金融机构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掌握金融理论知识或是具备基本营销技能的单一型人才,未来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懂金融,还要能明经济形势、懂会计、会营销、通技术应用,具备多专业、跨领域的技能和经验,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金融人才。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衡水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立足衡水,面向京津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掌握扎实的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企业投融资的主要知识和方法,熟悉国家经济与金融政策法规,能在银行、投行、证券、基金、保险、私募等金融机构、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经济金融分析、预测、规划、投资等金融业务与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2 专业建设思路

经济与金融新专业建设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坚持以学生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立足经济和金融的学科特点。以经济管理学院已有的6个本科专业为基础,深入研究经济与金融专业与交叉专业的关联关系,探索应用金融学科本质。构建“以经济、金融和管理理论为核心”的核心课程群,把最新的经济与金融前沿理论、创新及实践应用融入课程体系。建立经济管理专业融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协同行业企事业等社会资源,开放办学,培养基础知识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人才,充分发挥经济与金融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

3 新专业建设规划

在专业建设目标引领下,对标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打通和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壁垒,优化教学管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等各方面建设,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7]。从学校和专业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以下专业建设规划。

3.1 初期建设

在新文科建设和专业认证理念引领下,围绕衡水特色产业链金融和金融机构开展的普惠金融、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实践,实施特色鲜明的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用大约1~2年的时间,完成新专业学业导航与学生经济金融素养摸底调查工作,课程安排统筹规划,按照学生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强化实践教学,在现有实训条件基础上,加大投入,逐步建设证券投资实训室、智慧银行数字化运营决策实训室、经济与金融综合实验实训室、金融创新实训室和普惠金融研究室。建立稳定对口的校外银行、证券、保险见习实习基地,满足校外实践教学需要。

3.2 中期建设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对标国家“十四五”经济金融发展要求和金融类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调研经济与金融相关行业企业,以新金融、新业态从业人员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大金融、强实践、新金融”人才培养为目标,依托经济金融类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平台和行业企业见习实习基地,有效训练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形成“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与创新”并重,实践训练全程式全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3.3 后期建设

继续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科学合理的、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科研等方面取得成效,专业人才、办學条件、项目、实践教学平台、科研成果等重要专业建设指标上取得明显进步,向学校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方向靠拢,实现深度产教融合。把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成为社会认可度高、服务地方能力强、学科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

4 新专业建设路径探索

4.1 加快构建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层面,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地方特色产业链金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服务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转型发展的需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立足本校优势与特色,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完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具有新金融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8],并积极引进具有相关从业经历的经济与金融专业人士、结合人才培养需求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构筑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习体系。

4.2 推进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标准建设

深化应用型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金融行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需要金融从业人员具备现代金融理念和金融思维,这就要从课程体系入手,优化课程体系[9],努力开发衡水特色产业链金融和普惠金融、农村金融与乡村振兴实践需要的课程,使得课程体系的设置主动适应产业变革和新金融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动金融新业态的发展与金融类专业知识体系深度融合。因此,仅靠培养学生掌握金融知识、原理与实验软件,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达成培养目标。此外,我国证券市场投资中的量化投资、程序化交易将是大势所趋,需要学生学习编程和创造性构建模型,培养学生信息获取、数据处理能力及做模型的能力。

推进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既要遵循“标准”,又要体现“特色”,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重视学生金融业务操作能力、投融资的把控能力与理财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探索专业课程与行业需求的对接,如金融机构参与《证券投资》《金融投资量化建模》《区块链金融》《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等课程共建。另一方面,专业拓展课程分经济与金融工具、财富管理与传承、金融科技应用、跨专业选修等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自行选择相应的选修模块。此外,还打通各经济管理专业壁垒,增设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相融合的课程模块,满足新金融生态对应用型、跨专业、创新创业金融人才的需求。

4.3 加强经济与金融新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树立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深入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科竞赛、教材选用、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教学中要注重价值引领,强化专业思政。通过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充分挖掘新专业课程及实践教育体系中的德育元素,以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实践为线索,组织课程组专业教师,结合经济与金融课程特点,提炼出中国自立自强的经济发展史、金融扶贫、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监管、金融风险防控等课程思政主题[9],从中挖掘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特色、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内化专业核心价值。

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作为课程的主体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背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素质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敏锐的金融“嗅觉”和正确的金融观的同时,强调“经济与金融绝不仅仅是管理风险和获取收益”,同时还是“社会资产的创作者、看守者和社会价值的支持者”[9],因此应以社会效益作为追求目标,树立家国情怀,为实体经济和公众提供便利、有效、安全的金融服务,这样金融业的发展才有更坚实的根基,从业者才更具社会价值。

4.4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

坚持社会需求导向,构建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于一体的校内大金融综合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与实践能力标准,构建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于一体的大金融综合实验教学平台[10]。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制订。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有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指导。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根据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对人才的要求调整实验实践项目。引进行业专家,进行业内实战与定时授课,完成专任教师经济与金融实践水平的提升工作。

推动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为主体,改革传统的“课程试验+实验实训+实习报告”的流程与评价模式,推进“校内学科互动+校内专业知识交叉+校外资源共享+多元化成果”,构建有助于凸显新文科建设成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基于衡水市招商引资、建立现代物流枢纽核心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雄安新区金融业延伸聚集区等区域宏观发展战略,培养服务于京津冀和衡水等区域宏观发展战略的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

4.5 优化师资力量

经济与金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经济与金融人才。经济与金融专业需要教师具备“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数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业界从业技术经验,一方面能确保学生夯实经济与金融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知识与技能的落地转化,让实践反哺理论。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内容、手段引企入教,提升学科竞赛参与水平。此外,鼓励教师以项目组与课程组的形式对接模拟行业情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实施“双师养成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一线顶岗实践或从事研究工作。

4.6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十四五”期间,衡水市围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未来产业等重点产业链,建立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供应链金融促进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高度融合,能促进特色产业链的升级与发展,还可以解决中小微融资问题。组建服务团队,引导教师对接如何提升衡水市产业链与金融供应链效率展开研究,探索效率提升路径。此外,对接衡水市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探索地方金融行业如何助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的有效路径。

衡水农村经济中最多的是农业产业链与特色产业集群,有了普惠金融政策相应的供应链金融的扶持,可以获取并拓展新市场,学校2022年4月成立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所教師团队就衡水开展普惠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探索衡水农村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以及普惠金融减贫致富,把普惠金融利民惠民政策促进乡村振兴、中小企业融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政府和金融部门发展普惠金融事业提供重要的决策咨询和政策保障。

此外,近年来国家正在加快发展财富管理的基础平台——资本市场,加快居民财富的证券化过程,引导居民将财富从大量房产、银行存款等转化为各类证券化资产。财富管理教师团队可以从财富传承与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两方面围绕服务地方金融展开工作,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珺,张晖,陈晓燕,张美玲.价值引领文理融合: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类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1(6):113-116.

[2] 赵海荣,崔立群.金融科技时代经济类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83-85.

[3] 张标.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22(2):114-116.

[4] 周本达,张金波等.新经济背景下经济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以皖西学院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9(12):17-19,24.

[5] 陈丽贤.金融机构人才的需求转变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11):172-174.

[6] 张艳花.什么是好的金融?: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J].金融博览(财富),2021(5):24-28.

[7] 张文宣.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成才,2021(3):45-46.

[8] 齐岳,吕良,罗锐.大数据智能优化背景下的金融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金融教育研究,2021(3):66-74.

[9] 李健等.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科教融合专业建设研究[J].教育观察,2021(11):110-113.

[10] 田俊.基于OBE理念的经济与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营销界,2021(12):159-160,16.

猜你喜欢
新文科专业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