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和“加”

2023-06-09 13:48张福坤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减背景作业

摘 要:“双减”背景下,教师必须以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减轻学生数学学科作业负担,提高学生课后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围绕“减负”与“增效”两大关键目标,一方面从减少机械作业、减少重复作业、减少书面作业、减少独立作业等角度入手,做好数学课后作业“减法”,减少学生数学作业训练总量和学习时长;另一方面有目的性地增加数学课后网络作业、分层作业、合作作业、实践作业内容,增强学生作业训练感知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作业训练质量。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作业“减”和“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4-0061-03

引  言

“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减轻学生课后作业学习负担。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来说,教师必须摆脱“生搬硬套”式的传统训练方法,减少课后作业任务量,围绕“减负增效”的训练目标,科学设置课后作业内容[1]。教师立足班级学生数学学科实际学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成长的个性需求,以适量、适度为原则,合理控制数学作业训练量和训练难度,并积极探索更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作业训练形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作业训练参与效度,落实数学课后作业的多维目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

(一)减少机械作业

口算、习题计算、试卷训练等是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常规设置,训练方式较为单一和机械化,过于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套用,不利于对学生数学学科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减少机械作业布置占比,以整体教学视角,把握数学学科阶段性教学的能力训练目标,整合处理课后作业训练内容,科学把握不同类型数学问题的占比分配,并做好生活要素、游戏要素、竞赛要素等教学元素对接,增强学生作业训练的直观感知体验,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作业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

运算知识往往是设置机械作业较多的教学模块。教师应组织学生加强对运算知识创造性应用能力的训练,设计游戏性质运算作业内容。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小节作业设置中,教师可减少课后机械作业,投放算“24点”的作业内容,要求学生以3个数字为一组,使用混合运算知识,对三个数字进行加、减、乘、除组合计算,得出计算结果为24。游戏性质的作业设计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尝试运用多种运算方法列出算式并完成计算,自然巩固混合运算相关算法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散数学思维,积极思考每组数字的不同组合计算方式,针对一组数字,可以想出多种算“24点”的运算方案,有效锻炼了创造性学习能力。

(二)减少重复作业

数学知识的巩固训练需要学生多次使用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等知识解决问题,但一味强调重复性训练,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训练误区,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课后作业训练负担,使学生疲于应对,慢慢丧失数学学习兴趣,数学作业训练质量随之大打折扣。教师应把握适量原则,有意识地减少数学学科重复作业设置,调整数学作业训练内容,用更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数学例题取代重复作业,在减少课后作业数量的同时,保证作业训练实效性。

教师可以设置作业训练展评环节,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深入挖掘数学知识本质内涵,达到“精题精练”作业训练效果[2]。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时,教师设置的课后作业训练需注重学生算理知识的深度掌握,让学生做到“知其所以然”。教师可精心筛选两道典型数学例题:148÷2=__;432÷4=__。虽然题量很少,解题难度并不大,但教师可以提出新的要求:计算出结果后,学生需向家长说明两道题的计算过程,阐述同样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两道题,二者的商有什么区别,二者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学生进行数学说理和问题阐述的过程也是知识巩固、思维梳理的过程,能够发现自己对运算知识的认知误区,深刻理解其中的算理知识,同时提高数学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实现多维度作业训练目标。

(三)减少书面作业

教育部印发的“十条要求”中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基于此,教师应加快教学观念转变,按照“双减”政策相关要求和学生数学学习实际诉求,优化课后作业训练结构,减少书面作业量,并相应地增加探索性、实践性的作业项目,引导学生把更多课后时间用于数学知识探索学习和实践应用中,彰显数学知识学习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综合能力。

教师应善于根据数学知识特点,将书面作业转变为操作性作业,增强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关于各类长度单位的书面作业常见于设问“某一件物品的长度是多少”,如“铅笔的长度约为20( ),操场跑道的长度是400( )”。这种书面作业形式放大了数学问题的抽象性,对抽象思维和空间能力欠缺的小学生来说,有较大的思考解答难度。教师可将其转化为动手操作的作业内容,如测量铅笔的长度是多少,测量客厅的宽度是多少,测量米粒的宽度是多少,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学生通过测量操作,能够形成更多关于长度单位的感性认知,掌握长度测量的一般方法,对每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

(四)減少独立作业

小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认知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对数学学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其能在课堂学习中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内容,得心应手地完成课后作业任务;而对于学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设置过多的独立作业会增加其作业完成难度,难以收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还会打击学生数学学科学习自信心。对此,教师在处理学习难度较大的作业内容时,应减少独立作业布置,按照学生学情差异组建学习共同体,用协作学习代替独立作业,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帮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综合性较强的数学知识领域教学中,教师要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单打独斗”,发挥合作学习的教学优势。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后,教师可围绕“中国代表团近10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设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数据素材,完善数据统计表,绘制相应的条形统计图。综合性的作业设置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诸多学习环节,对中学段学生来说有较大的独立学习难度。在学习共同体帮助下,学生能够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有序投入完成作业任务中,通过不断的讨论探究和纠错完善,逐步明确各个环节的正确解决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亦随之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加”

教师在数学作业设置中巧妙做“加法”,增加网络作业、分层作业、合作作业、实践作业,增强数学作业的趣味性、针对性,能培养学生数学作业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作业训练中碰撞出更多数学学习思维火花。

(一)增加网络作业

大数据时代下,打造信息化、高效化的数学学科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数学学科教学早已密不可分,教师应拓宽信息化教学视野,探索信息手段和课后作业的教学融合策略,增加数学课后网络作业。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可视化的媒体属性,向学生投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多维度感性认知素材,更好地切合小学生直观思维发达的认知特点,锻炼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推动学生全面、系统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小学生对数字化作业有着独特的学习情感,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将原本枯燥的知识训练融入网络作业中。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章节作业设置为例,单纯的计算训练是很难激发学生作业学习兴趣的,教师可以网络作业为抓手,用Flash动画形式设置答题闯关活动,让学生在动画中成为勇敢闯关的“骑士”,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计算出两位数间的乘法问题的答案,从而顺利闯关。

(二)增加分层作业

学生数学学力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学生对课后作业内容、难度、广度的训练需求存在较大区别。教师要高度尊重班级学生的学情差异,改变全班学生布置统一作业内容的常规教学方式,在做好全面的学情调研工作后,增加数学分层作业,为不同学力、层次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分层作业内容,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科能力成长需求。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课堂学习情况,完成本层次作业内容后积极向更高难度作业发起冲击,挖掘学生数学学科学习潜力,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训练价值。

教师应科学规划基础作业、提升作业、拓展作业等层次作业内容,拓展学生数学认知思维深度。例如,围绕“鸡兔同笼”数学问题,教师可设置层次鲜明的分层作业。基础作业:一个笼子中,鸡、兔共有33个头,106只脚,求鸡、兔的数量分别是多少?提升作业:一个笼子中,鸡、兔共有136只脚,且兔子的数量比鸡少4只,求鸡、兔的数量分别是多少?拓展作业:一次公司聚餐中,100名员工共吃了100个馒头,其中男员工每人吃3个,每3个女员工吃1个,求男、女员工数量各多少?三组问题学习难度逐步提升,始终保持一定的学习挑战性,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有所提升。

(三)增加合作作业

教师可以推出更多合作作业项目,组织学生分工明确地共同参与作业课题探索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想法,拓展学生作业学习的思维广度。根据阶段性教学进度,合作作业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教师设置的课时作业应以目标明确的操作学习活动为主,组织学生合作完成多种类型的数学实验活动,不断增强学生数学认知理解能力;小节作业则要更加注重整体设计,可采取制作数学小报、绘制思维导图等合作作业模式,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条理性[3]。

合作作业并不是完全割裂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分阶段设置独立作业活动和合作作业活动,为学生个性展示及合作能力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中,各课时的作业设置可以独立作业为主,着重考查、巩固学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概念、图形特点等核心知识,并设置作业展评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搭建自主思考和合作评价的联系桥梁。小节作业设置则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绘制本小节知识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发现自己章节学习存在的认知短板或思维偏差,从而提高单元知识学习质量,全面构建本章节数学知识网络。

(四)增加实践作业

数学学科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实践性特点,教师可从这一学科特点出发,搭建多元化的数学实践训练平台,借助实践作业,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实践应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理解数学知识在不同生活情境下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数学知识敏感性,提升学生学科应用思维的灵活度。

教师可抓住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对接融合点,增设生活实践作业。例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后,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长方形、正方形数学模型,教师可设置生活化的测量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从家庭物品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用卷尺分别测量它们的长和宽,计算它们的周长。实践作业内容与章节教学的重点知识密切相关,学生测量计算的过程,既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强化了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意识到周长计算时需要考虑长、宽不同的长度单位换算,能够更准确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  语

“双减”政策远非单纯地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这么简单,还需要在减负的同时,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和数学能力多元发展,切实发挥数学学科课后作业的学情分析功能。小学数学教师要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浪潮,深度解读“双减”政策的理论内涵,以“减法”做好数学学科作业“控量”设计,以“加法”推动数学能力训练“增效”发展,依托更具针对性、系统性的作业教学,助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培养学生数学多元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朱闻艳.基于双减视野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2022(06):28-30.

包碧宏.“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2(12):38-41.

苏居平.“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02):53-55.

作者简介:张福坤(1972.1-),男,福建宁德人,

任教于福建省寿宁县平溪中心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

猜你喜欢
双减背景作业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