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考察、基本经验及实践指向

2023-06-10 14:13王永凤杨忠林
关键词:历史考察社会主义党的领导

王永凤 杨忠林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星夜兼程、锐意进取,开创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列宁关于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和西方学者的意识形态建设相关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揆诸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轨迹,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甄别与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建设、祛魅与重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调适与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复兴、统筹与发展四个阶段,形成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遵循,必须坚持科学统筹的系统建设之道等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经验给新时代新征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指向:继承与发展相耦合,发扬创新精神;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构筑社会基础;宏观与微观相契合,完善引导机制;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航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历史考察;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创新发展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18JDKDB004)

作者简介: 王永凤,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研究員,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E-mail:wangyf@bjtu.edu.cn;杨忠林,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意识形态建设作出的诸多重要论述,擘画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蓝图,为其锚定了发展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夙兴夜寐、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实现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突破,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诸多变革性的成就。当然,中国共产党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也有部分错误思潮与社会主流话语相博弈,窒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回顾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脉络,借助宏大叙事和理性关照视野,总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形成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合力,防止错误思潮僭越,从而为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建设构筑强盾,也为其向前不辍提供实践指向。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依据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关键和核心。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列宁关于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和西方学者的意识形态建设相关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有助于我党从中汲取养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繁多著作中对意识形态建设均作出重要论述,厘清了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观点,使后来者走出之前意识形态的误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凭借其特有的批判精神使意识形态理论由“虚幻”转向“现实”,这一生动转向也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极具革命性的理论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观点。

其一,意识形态建设严重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社会生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突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旧范式,对此前的种种意识形态观点进行深刻批判。他们深刻揭露唯心主义的本质,认为“玄想家”并不是意识形态产生的真正主体,且这种意识形态带有空洞性和荒谬性。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也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他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必须要立足于具体的客观实际,才能在发展中行稳致远。马克思恩格斯对老年黑格尔学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进行不断斗争,使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力地驳斥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科学地论证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他们指出意识形态是植根于现实经济基础的各种思想观念的综合,囊括政治意识、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等诸多相关内容。与此同时,他们也辩证地指出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超前发展,指导社会实践,引领时代进程。

其二,意识形态与阶级主体密切相关,统治阶级可以调控意识形态的发展。如前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统治阶级占据了社会的主要物质资料,相应地,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决定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主体,其根源是统治阶级在物质生产关系中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时代的统治思想等同于阶级主体的思想,这也深刻地印证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再者说,统治阶级能够在物质关系中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所表征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该生产阶段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社会发展,阶级主体内部产生分化,他们根据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分化为不同的群体,负责社会统治的不同部分。为维护阶级统治的稳定,负责精神生产的统治阶级会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和话语的生产,从而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巩固阶级主体的地位。

其三,理论只有令人信服,才能掌握群众。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体系,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理论只有令人信服,才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必须彻底,才能让人信服。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等的创造者,因此,掌握这一社会主体十分必要。意识形态要想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就必须要“彻底”,这里的“彻底”指的是意识形态要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也要求意识形态要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人民群众所认同、获得扎实的民意基础,才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列宁关于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列宁作为原典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追隨者,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提出了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等诸多意识形态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论苏维埃共和国所处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等著作中提出了自己关于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

其一,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认为意识形态具有批判性。此前,马克思恩格斯厘清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但他们并没有把意识形态和科学联系在一起。1908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任何意识形态都受历史条件所制约,但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3〕。当然,列宁提出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自发先验存在的,与其所处的实践场域紧密相连。当时,伯恩施坦故意夸大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割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必然联系,使意识形态建设脱离了现实根基,趋于空想化。除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外,还有自由主义、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阻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出于意识形态论战的需要和多方面的综合考量,“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应运而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此外,“科学的意识形态”也为工农群众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其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列宁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情感意志的鲜明体现,意识形态建设是阶级主体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因此,他也指出不存在超阶级或非阶级的意识形态,他把意识形态划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两派,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归属于这两大派别,并无“第三种”意识形态的存在。除此之外,列宁把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基础,“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内容。我们之所以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是因为它依附的经济关系并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列宁为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提出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他指出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意识形态”〔4〕。同时他认为党是自愿的联盟,要严格恪守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接受党的监督,从而培养信仰坚定、思想纯洁的革命队伍〔5〕。

其三,完善意识形态的灌输理论。列宁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灌输”观点的基础上,使意识形态的灌输理论更加系统化、体系化。为克服工人运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分散性,使工人群众清醒地看到自身利益和社会现存制度的根本对立,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束缚,对工人群众进行意识形态灌输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列宁认为“灌输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理论工作者,“灌输的客体”是半无产者、小农等无产阶级,“灌输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灌输的方式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此同时,列宁对“灌输的主体”也提出要求,他认为“灌输的主体”要有敢于亮剑出击的斗争精神,要有面对歪风邪气的坚定政治立场,要有扎实丰富的理论功底。列宁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6〕,还要“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7〕。他强调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用通俗化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使用工人群众易于接受的学习方法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三)西方学者的意识形态建设相关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出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阶级、民族国家相伴随,意识形态领导权争夺也随之而长期存在。西方学者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新的理论观点,他们结合本国实际对意识形态建设也作出了创新发展,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持续深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阈和思考维度。

其一,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论。葛兰西处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帝国主义转型阶段,但此时社会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冲击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面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葛兰西意识到资产阶级的领导权仍顽固在场,要着力抵抗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浸透,加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设,防止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化。一是他提出完整的国家观,重新阐释市民社会。他改变市民社会归属于经济关系的定位,把市民社会纳入上层建筑的范畴。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传播意识形态的民间组织团体,要想维护统治,必须在市民社会中行使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权。二是他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主张把文化范畴纳入意识形态建设中去。他认为文化具有传承文明和实现政治统治的双重作用,与意识形态的政治性特点相吻合,都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此外,他还强调把思辨抽象的理论常识化,潜移默化地提高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三是他提出有机知识分子概念,确立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有机知识分子以技术教育为基础,以市民社会为平台,以联系群众和领袖为基本特征,以律师等为代表,以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争夺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传播为任务,是统治集团的“代理人”〔8〕。

其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阿尔都塞独创性的概念,也深刻表征了阿尔都塞对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独特观点。阿尔都塞提出了诸多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覆盖家庭、宗教、工会、法律政治等领域。他也把国家机器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这两者具有显著不同: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具有唯一性,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具有多样性;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归属于公共领域,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归属于私有领域;强制性的国家机器以镇压为主要手段,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以意识形态建设为主要手段〔9〕。

其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对意识形态作出论述,阐明“话语—权力”的意识形态运作结构〔10〕。福柯把权力视为一种力量关系,脱离了实体的概念。在这种力量关系中,权力机制起决定作用,权力机制决定着施动者和被动者。他认为权力关系具有动态性,因为施动者和被动者之间力量时刻在发生着转移;他认为权力关系具有特定性,权力关系随着特定的实践地点产生不同的形式;他认为权力关系具有普遍性,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权力关系。与此同时,他指出话语与权力相互交织,话语即权力,话语内涵的作用远高于语言符号。此外,他认为话语权力等同于统治权力,话语是权力运作的结果〔11〕。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考察

纵览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脉络,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围绕具体的时代话语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甄别、祛魅、调适和统筹,通过扎实举措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革命·甄别·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轴心是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战乱年代,基于革命的实践场域,确立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首要任务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受众群体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需要。相应地,占比70%以上的农民群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点关注对象,联合工农群众向党靠拢是此时工作的聚焦点。中国共产党要把握“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12〕。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设立宣传、出版机构来传播馬克思主义,著名的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等都是这个时期宣传的主要基地。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提出“一切出版物,不论中央的或地方的,均应在党员的领导下出版”〔13〕。

面对当时“中国向何处去”的局面,不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也涌现出了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观点,这对此时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伪三民主义的猖獗。蒋介石叛变革命提出“清党”的错误主张,“白色恐怖”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此时蒋介石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质是在中国实行法西斯主义。叶青作为蒋介石此时网罗人才中的后起之秀,不断炮制“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来使蒋介石的三民主义合法化。除叶青之外,倡导“以华制华”的汪精卫也是此时假三民主义的典型代表。二是自由主义思潮的阻碍。作为英国舶来品的自由主义腐蚀意识形态建设,自由主义不支持国内已有的正确发展路线,一方面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对革命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强烈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独裁。自由主义提出走民主宪政道路,主张学习欧美的民主路线。师复、黄凌霜倡导的无政府主义也是自由主义思潮的典型例证。三是文化保守主义的盲目。文化保守主义看不到国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时代落差,把发展的先进程度问题上升到民族问题,盲目倡导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不分辨其中的精华糟粕,主张全盘接收。

革命逐渐深入,思想逐步升华。伴随着革命的展开,毛泽东同志明确了此时革命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了此时革命的主要对象,明确了此时革命依托的阶级力量。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实际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过程中也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先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革命建设提供了思想前提。

(二)建设·祛魅·重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题话语是建设。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经济进行恢复和发展的成效显著,三年恢复期国家财政收入高达382.05亿元〔14〕。1956年在各种阻挠势力的打压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国仍然面临多重挑战,旧式经济基础痼疾蛰伏、保守主义思想抱残守缺、自由主义沉渣泛滥等等。党内因为三年恢复期的财政收支平衡、国民金融稳定、新生政权巩固等现实表象滋生了居功自傲的功臣心态。这些同志高摆自己的党内地位、越发心浮气躁,深受遗留的腐朽观点及新生的错误思潮的影响,日益抹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中国共产党针对这些严峻挑战,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实属必要。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正面宣传教育来肃清诸类思想,以《毛泽东选集》为载体来纠偏此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杂乱无序之态;以《关于批判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指示》为引领来扭转此时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走向;以《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为导向树立此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观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纲领指明此时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愿景等等。其中《论十大关系》等经典篇目针对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问题、多维建设问题、前进动力问题给出答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法相结合的策略为培养爱国主义等正确价值观营造萌发语境,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这些错误思潮披着文艺作品的堂皇外衣散播反动思潮,我党在1950年后分别对电影《武训传》、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抨击,以此筑牢谨防资产阶级成分蔓延的屏障。中国共产党在新生政权的国际环境中形成了中国话语,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理论等等,也在亚非会议等国际会议上见到了中国身影。

(三)改革·调适·回归: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改革。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诸多难题,如“精神污染”使改革裹足不前,社会错误思潮和我党倡导的意识形态建设大相径庭,一些遗留的错误思潮甚嚣尘上,“左”“右”倾向激烈交锋等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颁布掷地有声,该历史决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审视“前车之覆”,并围绕评价“文革”和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两大争议问题给以明确答案。该历史决议强有力地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主张黑化党的形象、抹黑领导人的质疑之声。

紧随全球的发展步伐,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思潮侵袭势头猛烈,这些错误思潮基于党中央的相关决策刻意发表失范言论。在党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伊始,唆使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派便以此为契机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典型代表为方励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的全球发展态势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伴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些错误思潮蠢蠢欲动,如“社会主义亡命论”抬头,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无形壁垒。尔后,我国走向繁荣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又派生出中国“威胁论”,恶意营造中国独裁的霸主形象。中国共产党面对问题从不退缩,给出英勇反击,针对国内的错误思潮,严肃批评“两个凡是”,开展“真理问题大讨论”,指出“走老路”的谬举,并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颁布提高了我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邓小平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15〕。邓小平在1979年的理论务虚会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防止错误思潮蔓延。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不断改革调适,促使意识形态建设走向正轨,臻于定型。

(四)复兴·统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心坐标是复兴。新时代党中央基于全局考量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要论断,“两个大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宏大的时代平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主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国内多维转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诸多方面发生根本转变。中国共产党提高警觉,妥善处理“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严肃抵制错误思潮对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针对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粉墨登场的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注重识别其隐蔽性,透视其裹挟的西方腐朽思想,防止这些错误思潮在国内暗流涌动,同时要审慎研判西方的资本主义错误思潮,及时予以回击。

近日,“普世价值”“人权”等陈词滥调又被历史虚无主义者玩弄,在意识形态领域泛起波澜,但是此时中国强大的向心力已经能够识别和破解这些伎俩,轻松地廓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是与非。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朝着中国梦坚实迈进,中国共产党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建设逐步稳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标志性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起着统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6〕,明确了新时代复兴话语体系的目标进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意识形态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立心立魂,在党的领导问题上要立破并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牵引性作用,从而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树立根基,提供战略指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个结合”指引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其蕴涵要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伟力。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回顾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意识形态建设硕果丰赡。总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领域接续发展大有裨益,为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增添智慧因子。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等同于社会的统治思想,一个阶级在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其在政治上也势必处于领导地位,“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7〕,他们也对意识形态领导权进行了相关解读。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点明领导权的关键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只要统治阶级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就意味着其掌握了国家机器,夺取了国家政权〔18〕。葛兰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他基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鲜活实践,把丢失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第二国际的主要败因,深刻意识到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关键性。同样,中国辛亥革命等救国运动声势浩大发起,却悄无声息地结束,其失败的关键缘由是领导力量薄弱即缺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起家”“当家”“发家”的实践进程中党管意识形态原则一以贯之。党在一大时组建的中央局就把宣传主任李达和组织主任张国焘并列,可以看出党成立伊始就已经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建设工作。中国共产党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早已有之,古田会议提出“思想建党”的重要原则,《解放日报》创立之初就坚持“党管宣传”的核心原则。邓小平同志针对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问题提出要严肃规避“重经济轻政治”的错误主张。江泽民认为各级党委、各级组织要紧紧围绕意识形态工作,时刻机警待之。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党管宣传”原则,习近平同志更是主张“党领导一切”〔19〕。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政党,历来有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针对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之,用此前教训勉励前行。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组织高标准严要求,时刻把管党治党奉为圭臬,严肃管理党员思想。1923年《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法》就已经把组织基础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再到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管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质言之,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主导逻辑,这样才能通过宏大叙事呈现社会全貌、解构错误思潮,从错误思潮沼泽中抽离出来,守住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高地。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0〕我国意识形态聚合功能的发挥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航标,才能使我國社会主义建设行稳致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价值愿景和美好追求。社会主义“大雪崩”我国得以幸免,其根本缘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如果动摇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全党全国人民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思想准则”〔21〕。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妥善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反对以其成果所属年代机械把其接续发展过程割裂,这种错误做法既不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真理性,也不能科学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作用。

此前学界将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段,分别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列宁等为代表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按照以主义为指导、以政党为引领、促国家发展的逻辑理路,在这三段划分区间中,我国呈现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态势,逐步实现广大人民的美好期许。马克思主义不是“本本”,随着历史条件转移呈现出生动面貌。1931年黨中央通过的《关于苏区宣传鼓动工作决议》强调马克思主义素养的极端重要性,号召广大干部务必牢牢领悟,弄懂学通。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把我国建设成就归因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思想文化领域的差异性,不能只注重“一花独盛”,更要营造“百花齐茂”的繁荣活泼局面,包容多样。我们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在基因性和繁多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外在延展性之间的辩证张力,量力而行,适度为之。

(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遵循

统治阶级意识主导社会主流意识,我国的统治阶级是无产阶级即全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也意味着社会主流意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蕴,彰显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底色,这与资产阶级社会资本驱动的主流意识形态完全不同。马克思称资产阶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虚假意识”,指出其犯了“颠倒”错误,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社会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真理性和道义性双轨并行,要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遵循客观原理,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注重维护其根本利益的价值旨归。

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信仰问题,那么信仰问题的根基又在于主体,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就是人民群众。究其实质,信仰力量等同于人民力量,要想建设好意识形态领域、牢固信仰之旗帜,就必须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局部执政到全局执政、马克思主义能从非主流意识到主流意识归根到底在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实现。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实践轨迹聚焦于人民,这是其根本立足点,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创新性推进。现阶段中国共产党要把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话语,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并且需要注意精神生活领域的共同富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2〕。人民是围绕一切工作的中心词,党的历届领导人时常把人民挂在嘴边,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粗略统计,仅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人民”的频率就高达千余次。

(四)必须坚持科学统筹的系统建设之道

意识形态建设要注重工作的艺术性、技巧性,要合理利用方法论恰当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中国共产党要科学统筹多面元素,立足于整体性视野,多向度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以达到意识形态建设成果系统优化的良好局面。其一,统筹国际与国内。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发生转变,各种不确定因素泛起,反华势力暗波涌流,处于隐蔽处的错误思潮对我国的发展成就虎视眈眈,我们要擦亮双目,警惕国际变化。国内部分党员腐朽堕落的思想随着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日益加重,我们要全面从严治党,时刻保持革命警觉。其二,统筹关键部分与广大党员。这里的关键部分代指占据党员少数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要在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充当先锋,发挥应有的榜样作用,树立模范。广大党员要紧跟其后,目标高远,依照政治准则肃明自己作风。其三,统筹阶段任务与长远目标。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中“四个分期”对意识形态建设的要求不尽相同,肩上扛的任务也不同,鉴于此,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要根据时代要求明确特定阶段的具体任务。此外,在具体任务之外要始终围绕社会主流意识,保证指导思想红线的根本性,丝毫不动摇。其四,统筹传播载体与宣传方法。思想的传递必须借助传播载体,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出版了多部书籍著作,为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载体。在载体的基础上又通过召开会议、发表讲话等具体形式来纠偏错误意识,明确社会主流意识。

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向

回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轨迹,梳理其历史演进脉络,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以解决沉沦性的时代症候,谋划意识形态建设领域良好的生态版图,形成科学的思维范式,从而指引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辉煌。

(一)继承与发展相耦合,发扬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为我们提供科学的战略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我们提供宏大的实践场域,鉴于此,我们要实现指导思想和时代进步的内在耦合,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已经作出较为完善的论述,在其浩如烟海的著作中也频繁涉及,明确意识形态的本质关乎阶级思想,带有政治色彩。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本质作了论述之外,对具体的宣传手段、传播载体等具体方法也给出启示,从战略高度、理论视野、政治层面等引导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社会实践不断变化,根本思想始终如一,从《对于宣传工作之决议》的颁布到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思想,并逐步创新发展,提出自己的新主张。

二是能动创新习近平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宣传方法。回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轨迹,我党从炮火连天年代的小册子传看、夜校学习,新中国和平年代的集体学习,改革时期的大众传媒到新时代的舆论引导,社会发展下宣传方法也时变时新,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传播手段,也为我党思想内核的领悟提供外延载体。新时代我党接续召开网络安全、舆论新闻座谈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不断聚合意识形态。要想使网络这一最大变量实现到最大增量的转变,我们要从技术和内容双面着手,不断加强网络技术开发,不断保持守土尽责的态度创作内容,从而发挥媒体数字化功能。

(二)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构筑社会基础

意识形态建设不仅要从致思方式、专业语料等理论解释层面对大众的价值信仰进行探寻,还要根据时代展现的新面向探赜大众的现实需求,进而把科学理论和现实具象结合起来,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是坚持正确思想路线,加强理论指导。思想路线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指明灯,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才能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稳步行走,向前不辍。意识形态建设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过程,不是纯粹的主观性活动或者纯粹的客观性活动,是我们要求积极主动地反映意识形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在各个时期前进,造就了“三次飞跃”的伟大成就,并以其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向前,发挥了引领功能。我们要时刻保持问题意识,用创新性视野看待我国产生的新问题、发生的新变化,坚持“靠科学吃饭”〔23〕这一重要经验。

二是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认同。解决群众的所急所想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经验。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引导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其对意识形态建设成果的监督作用。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人民,因此我们要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话语、明白的逻辑表达出来。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很重要,如树之根基;同时意识形态建设形式也很重要,如树之分枝,如若分枝不能茂盛,树木的遮阴目的也难以实现,起不到让人民乘凉的效果。意识形态建设要选用生活话语,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不断扩大受众群体、促进社会认同。此外,我们要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利用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心理历程,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24〕。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建设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三)宏观与微观相契合,完善引导机制

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要从根本引领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注重大众的感受。明乎此,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视角透视意识形态发展现状,凝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解构粗鄙浮夸之错误思潮,促进社会认同。

一是牢牢奠定国家制度基础,凸显意识形态建设关键性。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内在统一的,二者在本质内容上贯通、逻辑上自洽,必须牢牢把二者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去确立、贯彻执行。除此之外,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弘扬机制,把政府机关等组织单位作为主阵地宣传价值观,同时发挥当下新媒体快捷便利的传播特点进行弘扬。针对微博、抖音等新宣传手段,我们要正确引导,突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性,告知人民群众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形成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因此,在其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明确人民在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责任,层层落实,严格把关,形成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责任制。

二是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锚定主流意识形态整体性。一定时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显现于此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中,社会主要矛盾也是此阶段社会发展主题的现实表征,只有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准确研判社会重大舆情,及时作出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举措。我们要用战略思维来审视主流意识形态,从理论视野中明白意识形态建设归根结底要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如果忽略这一点,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意义就失去了其最鲜明的底蕴〔25〕。

三是全面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性。基于宏大的时代背景,国际竞争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凸显在精神层面,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暗自较量甚为明显。为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国际话语,我们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丰富中国智库,在国际上展示出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铆接的中国观点。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从学科建设、话语建设等方面厘清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擘画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蓝图。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极为重要,我们既要“站位高”又要“看的广”,要对学科、话语等体系进行全方面梳理。与此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要明确自己担负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结合自己的理论背景和时代需求,准确解释其理论深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更要明白自己对社会政治信仰和政治觉悟的引领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使其紧贴时代脉搏。

四是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厘清媒体政治化和市场化。舆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具象表现,媒体是舆情传播的关键载体。作为舆情的喉舌,媒体必须树立正确的导向,积极进入“红色地带”,在自身发展大方向上不能跑偏。党管媒体要刚柔并济,明确原则、引导方向,巧妙把握二者之间的分寸,不能使其走上彎路也不能丧失其活力,把握好这个度十分关键,媒体的发展既不能过分管控,这样就会挫伤其在市场中应有的即时性、互动性,会使其走上政治化的极端;也不能出现错误观点,要及时引导,防止市场的局限性侵蚀其应有的传播文化、解读观点的作用。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建设作出了艰辛探索,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了积极回应,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是我们要审时度势,充分认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激荡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结合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发“两个确立”“两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概念,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境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展望未来,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基于大历史观视野考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轨迹,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演进图谱;二是要从微观具象角度入手,提升意识形态建设措施的可操作性,切实推动意识形态建设;三是要融入定量研究的方法,展开意识形态调研,以量化的手段梳理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从而实施相应的具体策略;四是要聚焦重点议题,重点阐发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问题,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认识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学界要继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创新意识形态研究的范式,从而为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赋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3〕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6.

〔4〕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0.

〔5〕郝儒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内涵、建设途径及理论贡献〔J〕.党政研究,2022,(2):29-37.

〔6〕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5.

〔7〕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5.

〔8〕王文慧,秦书生.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逻辑理路、理论贡献及启示〔J〕.学术探索,2017,(12):45-54.

〔9〕朱晓慧.试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J〕.新疆社会科学,2007,(4):6-9.

〔10〕张秀琴,孔 伟.福柯的意识形态论:“话语—权力”及其“身体—主体”〔J〕.国外理论动态,2016,(7):15-26.

〔11〕秦志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89.

〔1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

〔13〕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

〔14〕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5.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9.

〔1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3.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18〕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姜 丽,张 跣,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59.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6.

〔20〕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68.

〔21〕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8.

〔22〕習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24〕李芬香.关于培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75-79.

〔25〕侯惠勤.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之道〔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5):83-96.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worked tirelessly and with determination, opening up a new situation in the Partys ideological building in a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Marx and Engels, Lenin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western scholar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have provided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revolution, screening and struggle in the period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disenchantment and reshaping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reform, adjustment and return i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revival, coordi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adhere to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 must adhere to the unitary dominance of Marxism, we must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value of the people first, we must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and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basic experienc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clear practical directions for the new era and the new journey of pursuing the new road of examination: coupli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reality builds the social found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 and micro, improve the guidance mechanism; provide a beacon for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cialism; Innovativ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陈艳艳)

猜你喜欢
历史考察社会主义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大平调剧种的形成探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