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

2023-06-10 06:59郑诗涵
音乐爱好者 2023年5期
关键词:西奥歌剧英雄

郑诗涵

1752年,为庆祝奥地利女王玛利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的三十五岁生日,维也纳美泉宫剧院上演了歌剧《中国英雄》(Leroe cinese)。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梅塔斯塔西奥(Pietro Metastasio)创作,音乐由维也纳宫廷作曲家朱塞佩·邦诺(Giuseppe Bonno)完成。该脚本是十八世纪所有中国题材歌剧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歌剧脚本之一。从1752年到1784年,它先后被至少十三位作曲家谱写成歌剧作品,在包括慕尼黑和伦敦在内的至少二十四个城市上演过。

为什么是中国故事?

在西方视域中,中国的“他者”形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十三至十五世纪,《马可波罗行纪》拓展了西方人对中国物质层面的想象。在欧洲人脑海中,中国是繁荣富有的大帝国,是财富与王权的象征。

十五至十七世纪是大航海的时代,中西方得以“相遇”,此时呈现在欧洲人心中的是一个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良好的中国形象。这是“中国形象演变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为此后在欧洲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的主要形象体现在开明的专制统治以及睿智的孔子身上。十八世纪,欧洲正处于强烈的变革之中。随着启蒙思潮的传播,传统基督教精神和绝对专制主义受到质疑,思想家们开始从异国文化中寻求解决的方法,而在西方视域中有着深厚历史的中国,成了思想家们首选的参照国度。

智慧中国、开明中国的形象在十八世纪的欧洲不仅受到启蒙思想家们的推崇,文学家、诗人、作曲家也纷纷受到影响。除了在文学领域对中国形象进行书写,音乐也成为传播他者文明、智慧与道德的重要媒介。从文化功能上来看,这样的“他者”形象能有效促进西方精英语境下的自我反思与批评,以寻求一种更加智慧、理性的社会运行方式。

什么样的“英雄”?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莎依照《1713年国本诏书》规定继位,成为奥地利首位女大公。1752年,临近女王的三十五岁生日时,她特别委约梅塔斯塔西奥为生日庆典当天的表演创作一部歌剧。5月13日,梅塔斯塔西奥的正歌剧《中国英雄》在维也纳美泉宫剧院首演。特蕾莎的女儿们以及一些贵族年轻女士还有骑士们都参与了这场歌剧的献演,在朱塞佩·邦诺音乐的伴奏下出场。

梅塔斯塔西奥的《中国英雄》以让·巴普蒂斯特·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在《中华帝国全志》中记载的“召公舍子救宣王”故事作为脚本创作的来源,除了增加了恋爱情节之外,情节框架与杜赫德的历史记载基本一致。该故事讲述了在一次起义中,中国暴君利维亚诺为保命仓皇出逃,起义的人民冲进皇宫欲刺杀小皇子,老臣利恩戈为拯救小皇子苏恩亚戈用自己的儿子蒙代奥调包,拯救下皇子并将皇位归还的故事。梅塔斯塔西奥为此故事增加了两条感情线:苏维诺与鞑靼国公主利辛加的爱情故事、蒙代奥与利辛加妹妹乌兰尼亚的爱情故事。

从歌剧的主题来看,反对暴政、推崇仁政、歌颂忠臣的主题与特蕾莎的改革旗号——“开明专制”精神完全契合。“开明专制”是十八世纪欧洲流行的政治用语,弗朗索瓦·魁奈等重农派学者坚决推崇,他们对这一思想的支持也来源于对中国专制制度的研究和理解。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以后,特蕾莎也紧跟步伐,将自己的改革宗旨向“开明专制”精神靠拢。除了在农耕制度方面减轻农民税赋以外,通过《中国英雄》这部作品也能向臣民传达出自己的改革决心。

梅塔斯塔西奥在歌剧脚本的序言中提道:“好几个世纪过去了,时至今日,在辽阔的中华帝国,老臣利恩戈的忠勇事迹依然家喻户晓。”在这段简短的序言中,梅塔斯塔西奥便透露出他要赞颂的就是这位忠勇的臣子——利恩戈。

(一)惟正是忠,为正而义的形象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忠义品质为主的国家。在国家四分五裂的年代,寻求大一统是举国上下的共同愿望。“忠义”二字是自古就刻于每个中国人民心中的美好精神品质,这一精神符号指引着中国人民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根。

从歌剧一开始,梅塔斯塔西奥就设置了一个关键情节,使利恩戈的忠义形象稳稳立住。苏维诺(为保护真正的皇子,利恩戈将其原来的名字苏恩亚戈改为苏维诺)和臣民们纷纷劝说摄政王利恩戈登上皇位,但他以自己没有皇室血统为由,拒绝了臣民们的请求。歌剧强调只有拥有皇室血统的人才能继承皇位这一情节,暗喻了特蕾莎作为执政女王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这一情节是此部歌剧具有教化作用的初步展露。

此时的利恩戈还不能说出苏维诺的真实身份,只能隐晦地教导苏维诺:“一位好君主必须忍受磨难。”以此为揭开真相埋下伏笔。随后,利恩戈将苏维诺带去寺庙,想为新皇帝祈求一个吉祥的结果。利恩戈唱道:“在我们生活的道路上,没有仁慈的天堂的阳光,每一个真诚的灵魂都会迷失,心在颤抖,脚在犹豫……”这些格言式的歌词,大大增加了利恩戈话语中的说教性质。梅塔斯塔西奥在这一情节中借利恩戈之口表达了身为君王应该承担的压力与考验,暗喻特蕾莎艰难的统治道路。

(二)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形象

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精神由来已久,梅塔斯塔西奥将这种高尚的品质植入利恩戈的身上,可见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文化精髓对十八世纪的欧洲社会影响之大。

利恩戈的第二首咏叹调《原谅我的爱》(Perdona laffetto)就是对“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精神的完美演绎。这首咏叹调揭示了继承人的真相——苏维诺拥有正统的皇室血统,并即将登上皇位。利恩戈在咏叹调前对苏维诺说的话“儿子,哦,不再!”代表了两人身份的转换,简单的话语是等级关系逆转的标志——苏维诺将不再是他的儿子,利恩戈的身份从父亲转变为臣子。利恩戈坦然地将皇位的归属公之于众,并以养父的身份对苏维诺提出最后的请求:“请给我权利拥抱你!”他的这一选择显示了对应有秩序的遵从和对绝对权威的敬重。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遭受质疑的关键时刻,这一情节似乎在提醒世人:皇室的统治地位和尊严是不容侵犯的。

在第三幕中,利恩戈得知蒙代奥对国家的反叛入侵是假,蒙代奥向利恩戈保证会继续效忠于苏维诺。对于蒙代奥的忠义行为,利恩戈用诗意赞美的咏叹调给予回应:“你不是国王,但你和国王一样伟大。”这是歌剧对忠诚行为的又一次礼赞,受到礼赞的,不仅是蒙代奥,是利恩戈,更是当时一心一意拥护玛利亚·特蕾莎的人。在利恩戈的最后一首咏叹调中,这部歌剧的说教性质完全显露。第七场中,利辛加匆匆赶来宣布苏维诺被愤怒的民众杀死。利恩戈一直以来的平静和隐忍终于爆发了:“我们输了,你,你们,失去了你的国王……”此时,台下的观众也被他深深感染:“你真的知道失去一个国王的可怕之处吗?”这一颇具教化意义的唱段将听众引向自我审视的道路,反思不适当的自我行为可能会对奥地利帝国造成的严重后果。邦诺为钢琴配以慢板的速度,为利恩戈的悲伤情绪铺垫——继承人的去世表明利恩戈的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但随着乌兰尼亚的闯入,音乐戛然而止,“苏维诺没有死!”音乐转入小快板,众人齐唱“荣耀之歌”:

全世界都会知道,每个时代都会知道,

前所未有的忠诚,

这个帝国的英雄。

随着大合唱的出现,歌剧的主题呼之欲出。歌剧名称中的“英雄”其实并不是指才能勇武过人之人,也不是指登上王位的苏维诺,而是指对国家有着前所未有的忠诚、顺从的人——利恩戈。第一幕中利恩戈毫不迟疑地拒绝王位、第二幕中毫无私心地对苏维诺袒露真相、第三幕中帮助苏维诺扫清困难,这些都通过情节、音乐等多维度刻画展现于观众面前。

随着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束,特蕾莎女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正帝国统治中既存的问题,借用艺术这一载体引导民心归顺也是女王采取的辅助措施。歌剧《中国英雄》作为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关键作品,承载了女王心中的政治愿望。一方面,《中国英雄》中呈现的开明是女王给臣民们的承诺;另一方面,歌剧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听众——要成为像利恩戈那样忠诚的臣民!

歌剧《中国英雄》作为十八世纪西方视野中中国形象的代表,折射出中国这一智慧大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优秀品质通过歌剧作品的不断上演被赞颂、学习。开明专制、儒家思想、孔子智慧随着地理大发现漂洋过海到达西方,不断出现在西方的图书中、舞台上,甚至是西方人的思想中,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及发展意义匪浅。

猜你喜欢
西奥歌剧英雄
英雄犬
走进歌剧厅
蜗牛的梦想
重走英雄路
毛里西奥·德索萨巴西的华特·迪士尼
图解“躯体标记假说”——松冈正刚对达马西奥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的解读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