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山地传统村落调查研究

2023-06-10 11:53薛鑫华
艺术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民居

摘要:岚峪村坐落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51千米处的大峰山西南山脚下,南与马岭村相邻,北与南黄崖村接壤,是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村、堡垒村,也是中共长清第一届县委成立地。岚峪村距离济南市主城区67千米,G220国道和G35高速公路绕岚峪村而过,对外交通便利。该村现有村民400余户,1300余人,土地面积3200亩。作为典型的山地村落,岚峪村内传统民居建筑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岚峪村在2018年被认定为第五批山东省传统村落之一,2019年被确立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之一。文章以岚峪村为研究对象,将实地调研、查阅资料、测绘传统民居院落作为研究基础,详细梳理岚峪村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沿革、村落空间布局和历史文化要素,深入分析岚峪村传统民居的院落形态、构造方式、建筑材料、附属建筑。在此基础上,总结岚峪村的保存现状,针对其面临的村庄原生风貌受损、传统民居建筑保存状况堪忧以及村民对村落的保护意识薄弱、缺乏对村落特色文化的挖掘等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建议,如制订合理的村落规划方案、修复村落原生风貌以及传承传统石匠技艺、挖掘村落特色文化等,为岚峪村的保护与更新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岚峪村;传统村落;民居;附属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3

1 岚峪村概况

1.1 地理環境及历史沿革

岚峪村东靠大峰山,齐长城自村北盘亘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村落三面环山,植被覆盖率较高。

据传,由于岚峪村所处位置自古缺水,树稀地懒,因此村庄初名懒峪。在《长清县地名志》[1]中,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大峰山重修的“泰山行宫碑”上,也有懒峪庄的记载。后来,道士燕阳秀住持大峰山峰云观,更懒峪为岚峪,村以峪名,又叫岚峪庄。清道光《肥城县志》载,元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岚峪村属肥城县,直至1939年,岚峪村才由泰安市肥城县划属济南市长清县[2]。

1.2 不规则三角形村落空间布局

岚峪村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岚峪古村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建造,民居建筑均依山势地形营建,山体附近民居均沿等高线分布。老前街、芙蓉街作为古村主要道路,形成一横一纵的基本道路格局,贯穿古村落。古村支路网发达,自忠孝槐处呈放射状连接各个重要节点。村庄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扩建,形成在主路东南侧组团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再次扩建,村落整体格局呈现不规则三角形态。

2 村落历史文化要素

2.1 典型历史环境要素

在庙前街与老前街交汇处,有一座规模较小的关帝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作为村小学使用。这座建筑的西南角有一座建于明清时期的石钟亭,该石钟亭保存较为完整且全部以青石搭建,石基座四角竖立着四根方形石柱,用来支撑亭子的檐板及顶部,在亭子檐板的中心位置穿插有一根木质钟杠,据说原来挂着一个高两米多的古铁钟,在20世纪中期被砸毁炼成了钢铁。

“金石其心”碑立在村口的街道边,此碑立于光绪年间,是朝廷为旌表岚峪村赵秉刚之妻刘孺人而立。石碑高2.5米,宽0.8米,为一整块石头制成,碑首为两条蟠龙相互缠绕戏珠。20世纪90年代,石碑被一场大火烧得字迹模糊,只能隐约看到其上刻有“圣旨”两字,碑身刻“金石其心”四个楷书大字,右侧有“品顶戴山东巡抚”等文。

村内留存一处建于清朝之前的古地道,村民们依地形修地道,以躲避战争而求生存。古地道全长约300米,宽约1.2米,每隔8米建一个玄门,每30米加建3根石柱以增强稳定性,确保地道不塌陷。出口隐蔽,能直达村外石桥,人们可以从两座桥下朝南、西这两个方向出逃。

岚峪古村的制高点上有一棵忠孝槐,树身欹斜,上分三杈,是岚峪村古木之一,又称“三义槐”。树高3米,树围1.9米,树龄200余年。过去树上曾挂有一口大铁钟,以作报信传警之用。

2.2 传承民俗文化

在明朝嘉靖年间,河南省台前河南梆子剧社进京唱戏,随走随住随演来到岚峪村,正好赶上岚峪村正月十九庙会,便唱了三天大戏。本村南楼居士赵员外认为岚峪村应该成立一个戏班,既能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又能养家糊口,于是就与班主商量留下师傅教徒弟,其他人员领足盘缠进京,赵员外出银子在村中建了戏台(现已拆除)。戏班成立后到各村庙会演出,原来的徒弟都成了师傅,一代代传了下来,如今村内还有几名老人在闲余时会唱戏,拉二胡、板胡。

3 山区特征显著的传统民居建筑

3.1 传统民居院落

岚峪村民居房屋大多是明末清初所建,在材料的使用上可以分为石头房和砖房。岚峪村房屋大部分为当地石头垒砌,由于山路崎岖,青砖需要从外面买来再运回山村,因此盖得起砖房的都是大户人家。除平房外,村内还有五户二层楼房(挂屋子),既有砖结构又有石头结构,为上楼方便多建在房子一角,主要用来放置粮食或杂物。

岚峪村石砌民居为囤屋顶,是用石子和石灰加水搅拌,再用木头敲打而成,结实耐用,冬暖夏凉。囤屋顶的特点是屋顶由两侧檐口向中间起坡,呈缓坡形式,利于屋顶排水,也是人们晾晒粮食的好地方。有的屋顶会在檐板四边砌一圈拦水石,体现济南精细的传统石作技艺和独特的民间审美趣味。

查家大院为三合院布局,由北屋、东西屋以及院墙围合而成,北面的主屋设置为住房,东西屋设置为饭屋、杂物间,其中主屋最高,营建讲究。查家大院建筑墙体厚度为600毫米,砌筑墙体的石块需要打制4~5个面才可使用,外墙为有形且规整的花条石并嵌以灰缝,内墙为不规则的小块乱碴石,在此基础上以黄泥饰面。门窗两侧石墀头上部搭有70毫米厚的雨搭板,雨搭板和墙体之间的缝隙均用水泥堵住,水泥有一定的坡度,便于雨水下落。房屋上方的错眼有一定的规律,一个门窗分别对应两个错眼,便于通风。

南楼建筑群(原赵家老宅)位于关帝庙南侧,本是多进式院落,经过岁月变迁,院落几度易手,现已分为多户人家,保存比较完整的是东西两院。调研团队对西院进行了实地测绘,西院现在空置,整体呈现不规则矩形,比传统四合院布局更加灵活。院内保存着一座二层砖石楼房,其他建筑为分家后建造的石砌房屋。该二层楼房采用平屋顶,以窗洞下檐为界,以下为方石砌筑墙基,以上为青砖垒砌墙身。建筑立面石构件保存完整,采用青砖雕刻的拱券门窗,其菱形线脚由上往下逐步向内收缩,工艺精巧。石头规整,缝隙较小,石缝中填有铁片,体现了精巧的营建技术(见图1)。

县委旧址是抗战时期泰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的策源地,位于古村北部,紧邻上山道路。建筑整体采用暖色花条石砌筑,石块错缝排列、工整有序,线条粗朴却不失美感,主屋保留着一处木窗棂。

岚峪村石砌建筑外观粗犷,但民居门楼两侧的卡门石展现出精致美感。卡门石多贯穿门楼的墙壁,中间开一条深槽,用于固定门框,讲究的人家会在卡门石上雕刻花纹。例如荷花纹,内藏一条鱼,象征主人家品节高尚、富裕吉祥;鱼跃龙门、鲤鱼吐珠的纹样,有丰衣足食、子孙兴旺的寓意;竹节纹较为普遍,表示主人家有气节,宁折不弯;还有葫芦纹、太阳纹等,体现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境较困难的人家则不做过多装饰。卡门石的制作不仅讲究,而且费工时,有时做好一块纹样简单的卡门石需要花三四天时间,复杂的纹样则需要更多工时,展现出岚峪村石匠雕刻技艺的高超和做工的耐心。

3.2 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附属建筑

岚峪村院落不同于其他村落民居的特色附属建筑,有地窖、圆形厕所与粮囤。村内石砌民居几乎家家都有地窖,村民在盖房时就预留了位置。地窖入口一般建在主屋窗户下,地窖顶部与院落地面持平,地窖内部空间小于正房,高度约1.3米,拱形空间增强了承重能力。地窖内侧墙面有一拱形洞口,村民们一年四季都会把蔬菜存放在这个洞口里,四季恒温,相当于现在冰箱的保鲜功能。拱形洞口旁的四方形洞口是放煤油灯的地方,冬天村民们会来这里纺棉花、织布、做衣服,形成了岚峪村民居院落的独特风格。

岚峪村民居院落的厕所被称为“茅子”,多设置在民居大门相对位置。为方便使用,保证内部空间,一般用乱碴石以规整墙体或者以院墙一角为依托,由下至上砌筑成近圆形,并在外侧留有小窗,起通风作用。

4 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建议

4.1 村落现状

4.1.1 村庄原生风貌受损,传统民居建筑保存状况堪忧

岚峪村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后,村落建设力度随之加大,过度开发成为村落原生风貌受损的一大原因。岚峪村作为山地村落,石材资源丰富,却在规划建设中出现了在沿街墙面贴薄石板的现象,说明设计团队在制订村落发展规划时,没有对旧村进行充分详细的实地考察,没有发现带有真情实感的村落风貌细节,出现了水泥路面、红砖人行道、使用各色涂料的壁畫、现代广场及雕塑等千篇一律的村貌,只有旧村部分路面保留了传统的石板路,造成村落整体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感和兼容性缺失。同时,盲目进行村落规划会对村落历史文化要素造成一定的破坏,现今的关帝庙建筑、古井及周边环境都是在原有基础上修缮的,但没有采用传统建造技艺对其进行专业的修复保护,而是使用现代营造手法和仿古材料[3],缺乏岚峪村地域特色。

岚峪村传统民居由于历史久远,因此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与原民居缺乏基本设施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村民对村落的保护意识薄弱,许多村民遗弃旧民居而新建房屋,或使用彩钢板、混凝土等现代材料改建民居,造成民居建筑风格迥异,传统建筑与新修建筑之间缺乏联系。

4.1.2 缺乏对村落特色文化的挖掘

由于现代材料的使用,因此特征显著的山地石砌房屋被摒弃。传统民居院落布局讲究,值得深究,却无人光顾,杂草丛生。石砌房屋不再使用,意味着老一辈石匠事业停摆。据笔者了解,老一辈石匠大多已经有八九十岁,他们所承载的传统技艺正在逐步消逝,这对岚峪村民居文化而言是莫大的损失。

岚峪村在后期修缮部分传统建筑时,盲目清理建筑周边环境,导致历史文化环境氛围缺失。不了解传统石砌文化,只追求整体形似,忽略具体的建筑细节,缺乏对传统石砌工艺步骤、建筑文化的深入挖掘,长此以往,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会逐渐消失。

4.2 保护利用建议

4.2.1 合理制订村落规划方案,修复村落原生风貌

在传统村落规划过程中,首先要研究村落原始格局,结合村落现有遗存进行新的规划。规划不仅包含民居建筑、生活设施、旅游开发,更重要的是对文化内涵的整体考虑。延续旧村块石材质堆砌的沿街墙面、街巷中的青石板路,摒弃水泥地面、薄石贴墙等,运用传统工艺恢复村落原生风貌。村落规划应多听取专家学者给出的建设性意见,可以委托有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经验的高校合作制订村落规划方案[4]。

在不影响村落原生风貌的前提下,更新完善民居基础设施,让村民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便捷舒适。加深村民对本村文化的理解,增强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和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意识,使他们对村落产生归属感。从旧村中提取传统建筑材料及传统建造技艺,将新修建筑与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统一,避免乱拆乱建现象,使传统村落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和独特性[5]。

4.2.2 传承传统石匠技艺,挖掘村落特色文化

利用录音、录像等方式,对传统石匠进行口述访谈,梳理岚峪村传统石砌房屋建造步骤,多维度把握好珍贵资料。结合岚峪村现状,设立博物馆,展出传统工具、传统建筑构件等,引起人们对传统建造技艺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使岚峪村传统建造技艺和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5 结语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对岚峪村概况、历史文化要素、典型传统民居院落及附属建筑进行总结记录。伴随现代村落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往自然形成的传统村落景观正在消失,民居建筑正在被新材料取代,民居建筑形式与村落环境毫无关联,历史文化要素和传统民居亟待抢救性保护。岚峪村传统民居仍有很多有待发掘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长清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长清县地名志[M].济南:长清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1996:15-16.

[2] 山东省肥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肥城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2:47-49.

[3] 姜波.传统村落保护与建造技艺非遗传承的思考:以山东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C]//2017年山东社科论坛:首届“传统建筑与非遗传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29-33.

[4] 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2):156-160.

[5] 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02-107.

作者简介:薛鑫华(1997—),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景观。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摄影
民居智库
民居人物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