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千里归何处

2023-06-11 11:21张桂银
关键词:作文题记叙文中考

张桂银

主题,在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缺少主题的牵引,文章就会松散零落、难以聚合。鲜明的主题是文章制胜的关键。而结尾处精当的点题又恰如一朵怒放的烟花,炽烈夺目、光焰万丈,能在读者心中留下久久的回忆。

那么,何谓主题呢?主题,简而言之,就是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里依次出现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就可理解为中心思想的具体所指。

作家骏青曾说过:“主题思想的明确与否和深度、程度,是衡量一个作品思想意义如何的主要标准。而主题的选择与表现,则又是和作者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积累分不开的。”但问题正在于,初中生因为阅历的浅薄和思维的局限,很难从日常素材中准确而深刻地提炼出恰当的主题,并将其诉诸成文。因此,他们的作文常常会暴露出主题意识淡薄、主题表述不清等问题。

那么,此类问题是否有处理办法呢?我们能否通过某些思维路径,迅速找到一个恰切的主题,再通过几组语言的支架,相对规范地完成主题的表达呢?这将是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地翻阅教材内外的经典文章,就不难辨识出这样一个规律:常规的记叙文题材无外乎是对人、事、物、景的书写,而个中主题也总是聚焦于人、情、理三字。只要我们悉心领会、反复操练,便可在主题的确立及表达上驾轻就熟、无往不胜。

一、因人成文:突出人物精神

记叙文四大题材:人、事、物、景。“人”居于第一位。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或是如浮光掠影般短暂出现在我们回忆中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常是我们写作取材的第一对象。这些人物以其不俗的精神面貌、高贵的道德品质,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记叙文以立人为核心,我们也可将其视作一篇人物小传。教材中此类文章不胜枚举,如七年级上册的《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下册的《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等。

像这样的文章,究竟立意为何呢?答曰:突出人物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位离群索居的老人日复一日地种橡子,开荒垦殖,植树成林,经过数十年辛勤的努力,将一片荒山野岭改造为人类宜居的美丽花园的故事。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分别这样写道: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邓稼先》则通过叙述“两弹一星”元勋在特殊年代里,投身茫茫戈壁,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沥尽心血、忘我付出的感人事件,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感佩和敬重。杨振宁在文中掷地有声地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综上,我们便可以明确写人类文章的主题,即彰显人物精神并表达对人物的敬佩、赞美或崇敬。人物精神可概括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鞠躬尽瘁”等四字短语,显得精致凝练。同时,我们可用“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或“稼先为人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为人……,是……)这样简洁利落的判断句式将人物的精神和个人的情感分明、有力地表现出来。

2022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作文题《礼赞奋斗者》、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作文题《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的主题,便可通过上述路径确立和表达。

二、以情动人:寄托个人情感

俗话说,文以情生。真挚的情感是我们创作一篇文章的起点。生活中,我们常从他人无私的善待与好意中,感受到世间的温存与美好。这样的文章,其叙述主体往往是一个别人关爱自己的事件。考场作文中指向此内容的命题屡见不鲜,如2022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個人》、2022年青海省中考作文题《有你,我很幸福》、2021年江苏省南通市作文题《有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等。

构思写作此类文章时,我们的主题应走向何方?具体又该如何表达呢?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

在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深情回忆了仙台医学院的老师藤野对他这个留洋的中国学生一视同仁,并不辞辛劳地为他修改讲义、劝勉他认真向学、临别时赠以小相的动人故事。在结尾部分,鲁迅先生真挚地写道: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区区百余言,却情感丰富,层次分明。其一是表达怀念、直言感激:“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他是最使我感激……的一个”;其二是揭示意义(“我”究竟为何感念他):“他是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其三是做出评价,托出敬意:“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作者情感的井喷,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类似的文章还有七年级上册的《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在具体记叙了安妮老师对她的悉心教导之后,也饱含激情地说出:

水(也指安妮老师)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这里也是直截了当地点明了安妮老师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意义,并情真意切地抒发了“我”对安妮老师的期盼和感激。

因此,我们在创作记事类的文章时,主题要紧扣一个“情”字展开。除表达内心的情感外,我们更要向深处追问:他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他在我生命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显然,第二问更能体现出我们思想的深度。

当然,我们抒情的对象未必总是人物,也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此时,我们只需要准确揭示出景物特征,并尽可能真切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即可。如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中这样写道: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三、循理而思:揭示事件哲理

前文中曾提及,写作就是“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如果“感受”和“体验”侧重在情,那么“思考”则侧重在理。许多经典的记叙文章都是因为其中浓郁的理趣而闻名的。这种哲理的表达真实地反映出作者思想的高度,赋予了文章以睿智和深思的光芒。

纵观全国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以议理为创作方向的叙事散文越来越受到命题组专家的青睐,如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作文题《一定是这样吗》、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作文题《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2021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作文题《我想清楚了》及其他材料作文等,命题人都意在通过此类命题的考察,发掘学生对生活有价值、有见地的思考,检验其理性思维的发展程度。

所以,我们在确立主题时,不妨于“情”的基础上再走一步,向“理”之深处漫溯,从而探求出生活的真谛。而这些“真谛”将成为文章中点石成金的一笔。

在寻根究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我从中领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类似的文章在教材中频频出现,如七年级上册的《散步》,作者记述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途中遇到分歧,最终“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的故事,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内蕴深厚、力重千钧。全文的点睛之笔正在结尾段: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就是哲理的力量,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走一步,再走一步》亦是如此。作者在完整記叙了自己受困悬崖、战胜恐惧、爬下悬崖的过程之后,写下这样的感叹:

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托物言志类的文章《紫藤萝瀑布》,其作者在充分描绘了紫藤萝之盛及其遭遇之后,发出了深沉的感喟: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如此结尾,使文章理趣盎然、余韵悠长,好像文字间忽然长出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灵魂。

作文题目虽千变万化,但无论如何都跳不出“人、情、理”三字,依此道路走下去,主题自会清晰、明朗起来。然而,我们对这三个字的思辨和理解,终究要依靠一颗善感的心灵,还要有一副热爱思考、渴望真理的头脑。这,是作文的底子,自然也是立人的根本。

猜你喜欢
作文题记叙文中考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记叙文阅读专练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