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构建食育课程的价值及路径探析

2023-06-11 04:47唐佳芯
文教资料 2023年2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幼儿园

唐佳芯

摘 要:当前幼儿园食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缺乏食育意识、食育内容较单一、家庭食育缺乏引导等。基于此,幼儿园可将食育文化融入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对教师和家长进行食育知识的培训与指导,利用好社会资源构建食育课程等,提高食育课程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 食育课程 路径探析

饮食问题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因此“食育”的开展应该从幼儿期开始进行,这对我国国民身心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幼儿食育的内涵

“食育”理念的提出,对解决国民营养结构失衡、缓解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危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896年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著作《食物养生法》中首次提出“食育”一词,其认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食育”从字面可理解为和食物相关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简单有趣的实践活动,教人营养知识,学会合理的膳食搭配,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1]“食”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食育涵盖了食知、食操、食趣、食礼的饮食礼仪、饮食卫生、饮食环境及食品营养、食品鉴赏、食物制作、饮食创新能力和美食人文等方方面面。[2]

随着我国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由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慢性疾病等问题正在显著上升,并且以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呈现,严重威胁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阻碍其身心发展。3—6岁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形成能力或习惯的一个黄金阶段,因此,“食育”应该从幼儿时期抓起。日本的食育主要采用让幼儿直接感知食物,对其进行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饮食教育,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饮食习惯、饮食思维以及人生观念。[3]美国提出了午餐计划 (NSLP) 和早餐计划 (SBP),其目标是让儿童了解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态度,以培养孩子们在早期阶段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4]目前我国食育研究侧重于对特定群体 (如学生) 营养知识或饮食行为现状的描述,而对其背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观察干预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5]我国的食育也体现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中,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勤俭节约、珍惜粮食。幼儿时期的食育重点在于能够认知基本的食物,懂得爱惜粮食;培养勤俭节约、健康饮食的习惯,帮助其树立科学的饮食观,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开设食育课程的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因肥胖、超重、营养不良而引起健康问题,在进行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世界各国日益认识到“食物”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许多国家开始大力推广食育,并且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来确保食育的开展,目的在于促使儿童获得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强健的体魄。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开展食育的意识还相对比较淡薄。2012年的一项《儿童食育与营养调查报告》显示,仅有4%的幼儿园教师了解食育[6];也有相关研究指出,父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与幼儿的饮食习惯存在高度相关。幼儿学习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如果家长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孩子在生活中很容易模仿并习得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阻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奶茶、炸鸡、色素饮料等各种食物对幼儿产生着极大的诱惑,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对食物选择的偏好,长期如此饮食便会导致幼儿出现健康隐患,严重不利于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食育,将食育提升到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相同的位置。对幼儿进行食育,培养其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促进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增强我国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一) “食知”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孩子们很难有机会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很多孩子对常见的蔬菜、食材都感到非常陌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食育课程,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了解它们的特征、颜色、口感、营养价值以及对人类的重要性,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幼儿在生命早期接触健康食品,接受食育教育,了解食物的价值,有助于预防超重和肥胖等健康问题的发生,为幼儿终身幸福和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 “食操”让幼儿融入自然

食育在于让幼儿感受食物的美好,了解食物的来源,与食物建立起美好的情感联结。城市当中的大部分孩子缺少与大自然互动的机会,对食物的来源、播种的方式以及食物和食物背后的生态链接一知半解。幼儿园开展食育实践教学活动,利用好校内外资源,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引导幼儿触摸食物本源,既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其大小肌肉的发展,还能让幼儿从实践中感受播种、采摘的快乐,从“食育”中受到劳动教育,体验自己辛苦之后得来的劳动成果,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 “食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饮食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曲礼》中详细记载了我国早期的用餐礼仪、饮食规格、菜肴摆放等饮食文化。如今这些传统礼仪文化已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幼儿园开设食育课程,引导幼儿学习基本的传统礼仪,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人格发展,是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礎,同时也是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

三、幼儿食育开展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缺乏食育意识

有研究者以500名幼教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幼教人员“一半营养知识题项得分率在50%以下,最高题项得分率也仅为80%”。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学习营养知识的态度和对幼儿进行营养教育的意愿是积极的,但其执行情况并不理想。[7]可见,幼儿园教师在食育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而且对饮食文化的了解主要局限在营养均衡上。但是,将食物作为中介的食育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生长特质,食物的起源、营养价值等。教师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营养和教育知识,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简单地督促幼儿吃饭要专心、不浪费食物。在进餐期间,有一些教师没有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甚至对幼儿进餐表现出控制行为,只顾让幼儿抓紧时间把饭吃完;面对幼儿食欲较低的时候也没有积极地引导、了解其原因,而是选择给幼儿喂饭或者直接放弃进餐,这不仅会加剧幼儿不良的饮食行为,而且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食育内容较为单一

有研究指出,当前幼儿食育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餐桌食育”,即食育的开展仅仅局限在餐桌上;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目的性食育;三是食育内容“脱离幼儿已有经验,违背了食育的目标”[8]。笔者在幼儿园实地考察时发现幼儿园教师进行的食育大多关注于对食物的简单介绍和纠正幼儿用餐行为,基本没有设计过相应的食育课程、开展食育相关的教学活动。可见,幼儿园对食育课程的内容还比较缺乏。饮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无论是在感知、鉴赏、制作还是食品卫生、饮食文化等方面,我们都可以设计出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匹配,使幼儿感兴趣的丰富活动。

(三)家庭食育缺乏指导

部分家长溺爱孩子,过度顺应孩子提出的要求,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就跟在孩子身后追着喂;孩子爱吃什么东西就每天做什么,面对孩子挑食、偏食的情况,家长也没有引起重视,而是随着孩子的意愿走,长期如此就让孩子养成了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从而引起营养不良或其他的慢性疾病。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生的安全隐患,也阻碍了家庭与幼儿园食育之间的衔接。家庭教育对幼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家庭中开展幼儿食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就目前来说,家庭食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家长对儿童食育没有建立科学、正确的认知。

四、幼儿园开展“食育”的路径

(一)将食育文化融入区域活动中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最重要的学习形式之一,在区域活动中融入食育课程,将内容游戏化,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材料,例如在表演区放置一些蔬菜、锅碗瓢盆等类型的模具,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工具进行烹饪游戏,从中感受制作食物的乐趣,并且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学习一些关于烹饪的方式、流程,对饮食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在阅读区投放与食物相关的绘本,如《美味的朋友》《妈妈宝宝的食物绘本》《大自然中的美食》等等。这些绘本不仅能够引导孩子认识一些基础的食物及其作用,还通过将绘本中的食物拟人化,向孩子巧妙地讲述了食物从清洗、加工、烹饪到装盘的过程。绘本中的内容富有趣味性,将吃饭甚至是准备食物的过程都变成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游戏,幼儿从中可以找到吃饭的乐趣,并且懂得众多健康食品的制作过程,感知为生命提供营养的食材,并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将食育内容注入环境创设中

食育兼具自然、生命、感恩等通识文化,将食育内容与环境创设相结合,形成了食育隐性课程,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氛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健康的食物、学习正确的饮食习惯。在进行食育环境创设时,教师应当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年龄特点,创办有年龄针对性的环境创设,增强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充分收集可用资源,比如家里的废弃奶粉罐、旧鞋子等,可以让孩子们带到幼儿园里种植蔬菜、水果等植物,同时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自己播种、浇水、做观察记录等事宜,培养孩子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学习到食物的生长起源、生存条件再到成长、成熟的过程,促进其认知发展,丰富幼儿经验;幼儿也在体验中意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同时教师也能引导幼儿去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并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自豪,产生更强的保护意识。

(三)开展传统饮食文化主题活动

我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饮食文化,幼儿园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季节的特点,以及食材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营养价值等,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如元宵节包汤圆,端午节包粽子等,这些活动能够引起幼儿较高的兴趣和热情,意在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各种食材、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多种食用方法,并愿意动手去制作简单的食物,感受食物的美好和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受劳动的快乐。教师要学会收集信息,利用可用资源。例如,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每个节气,了解其特征,给孩子讲解食物背后的秘密,如何播种、如何施肥、如何收割……让孩子了解食物来之不易,养成尊重食物、尊重大自然的生活习惯。

(四)多方共建食育课程

家长方面,幼儿园可以邀请饮食方面的专家进园开展家庭食育指导讲座,与家长共同学习科学的饮食文化,转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家长及教师对食育的认知,了解幼儿园开展食育课程的意义。家庭食育应和学校食育保持一致,家长在家应做好监督作用,使幼儿在幼儿园中受到的教育得到强化,促进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幼儿园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园内举办的主题活动,如和孩子一起农耕、一起制作特色美食等。抓住契机将食育理念延伸到家庭中,帮助家长补充相关理论和教育技巧,提升食育的效益,共同构建优质的食育课程。

社区方面,幼儿园可以与社区合力,利用社区资源,举办志愿者亲子活动,邀请营养师深入社区开展营养健康课,引导孩子了解食物的营养、辨别食物利弊、了解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等。

五、结语

“民以食为天。”开展食育课程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许多由不当饮食引起的健康疾病已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食育更应该从小抓起。幼儿园构建食育课程既要以幼儿为主体,将幼儿身心成长的规律与需求作为指引,也要对家长的错误观念与育儿模式进行纠正和引导。只有将科学食育理念充分延伸、全面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食育才能避免局部性、零散性。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构建优质的食育课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參考文献:

[1] 傅利军.食育与中华饮食文化——专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教育部食品科学营养教学指导委主任李里特[J].食品科学,2013(2):10-12.

[2] 李婷.新时代学校推动食育发展的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33):27-29.

[3] 吴昊. 《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0.

[4] 朱强,李丰,王金秋.美日小学食育内容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9(2):21-26.

[5] 侯鹏,王灵恩,刘晓洁,等.国内外食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资源科学,2018(12):2369-2381.

[6] 张秋萍.幼儿园食育课程指导[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4.

[7] 王瑜,黄程佳.我国幼儿食育必要性及其促进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4):15-19.

[8] 戴雨婷,黄文武,徐红.场馆教育理念下幼儿食育推进策略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87-91.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幼儿园
幼儿园里欢乐多
爱“上”幼儿园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