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式整本书阅读在中年段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2023-06-11 04:47韦帅
文教资料 2023年2期
关键词:王尔德整本书童话

韦帅

摘 要:童话故事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可以丰富其语言积累,提升其思维品质,涵养其精神气质。本文从《王尔德童话》一体化阅读的教学实践出发,针对童话整本书阅读中教学模式僵硬化、教学内容碎片化等问题,聚焦“多角度立足文本、设计阅读支架、比较整合信息”三个方面,初步探讨“1+X”模式下中年段童话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1+X” 整本书阅读 王尔德童话

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提到:“童话,形象地讲,这是能够吹燃孩子思想与言语火花的清新微风。”[1]童话作为充满幻想元素,集夸张、象征、拟人等三种表现手法为一体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儿童文学样式,在愉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是十分适合学生阅读的一种文学体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简称“2022版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中对中年段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出了以下要求:“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和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与此同时,温儒敏先生曾提到,可以用“1+X”的方式进行拓展阅读。其中,“1”是教材内的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或同一主题的学习任务;“X”則是与“1”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阅读补充材料,可以是文章、整本书、多媒体材料等。而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首次引导学生从单篇童话走向整本童话的阅读,初步构建了“1+X”的阅读模式,让学生在整本童话的一体化阅读中获得丰满有趣的阅读体验,充实自身的语言积累,涵养高雅的精神品格。

但童话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学模式僵硬化,流于形式,忽视童话文本的特点;教学内容碎片化,单篇教读而非“整”本书阅读等。本文将以《王尔德童话》一体化阅读的教学设计为例,从“多角度立足文本、设计阅读支架、比较整合信息”三个方面入手,简要地分析、归纳“1+X”童话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教材:明确“1+X”式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是学生阅读的对话者、陪伴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与指导学生进行《王尔德童话》的整本书阅读之前,进行自身的深度阅读,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1”与“X”之间的深度关联以及蕴含在“X”文本背后的深刻意蕴。

(一)梳理教材内容,发现文本的内在关联

实施“1+X”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首先要立足于“1”,研读“1”,发掘文本奥秘[2],梳理“1”与“X”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科学建构。在开展《王尔德童话》一体化阅读的教学之前,教师要仔细阅读、研究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的相关内容,并以此把准阅读脉络,确立整本书阅读的议题与走向。如在开展《王尔德童话》的整本书阅读时,可聚焦本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重点分析整本童话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制作人物卡片、扮演童话角色等形式深入品味王尔德笔下人物的真善美。

(二)聚焦“X”文本,铺设教学路径

教师应关注童话文本的语言特点,一是聚焦优美的语言,如《王尔德童话》的语言充满了异国风情与优美的辞藻,在阅读中学生能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与审美体验。二是聚焦反复的手法,如《快乐王子》中,王子哀求燕子帮忙的情节反复;《夜莺与玫瑰》中,年轻的学生哭泣时,蝴蝶和雏菊反复向夜莺追问“是啊,到底为什么”的语言反复等,并由此从这些相同之处中提取整本书阅读的重点、难点甚至是主题,为自身的教学铺设坚实的路径与方向。

(三)了解作者生平,延伸阅读视域

为进一步了解童话作品背后的故事,品味其深厚的意蕴,首先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其创作背后的故事。《王尔德童话》是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集。在亨特生眼中,王尔德笔下的童话是“空想的童话,中间贯穿着敏感而美丽的社会哀怜,恰如几幅锦绣镶嵌的织物,用一根深红的线牢牢地缀成一帖”,其中充斥着“丰富的辞藻和精练的机智”。正如王尔德自己所说:“艺术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复杂的美。”在他的作品中,美与爱是永恒的主题:《巨人的花园》(原名《自私的巨人》)是父爱之美;《快乐王子》是博爱之美;《夜莺与玫瑰》是恋爱之美……从王尔德的一篇童话到整本童话,从“1”到“X”,学生在极具整体性的阅读进程中涵养审美意识、提升阅读能力、延伸阅读场域与视域,全面、动态地发展自身语文核心素养。

(四)关注学生需求,在“降维”中深化阅读品质

童话文本在一、二年段的教材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因此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童话的方法与途径。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要求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并试着感同身受地阅读。由此,学生已经对童话这一文体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也获得了童话阅读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对学生童话类文本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从了解到理解,从感受到体会,这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高要求与再深化。而《王尔德童话》篇幅长,或许有不少学生会对较多的字数望而却步,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降维”法,“降一个维度”解读文本,发现学生阅读的难点,并设计行之有效的阅读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品味文化。

关注童话整本书阅读的年段特点,不同年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需要被提升的阅读训练点及阅读素养应各有侧重。在进行《王尔德童话》“1+X”的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应梳理教材、课标中关于童话阅读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的阅读需求,做出阅读路径的摸索与铺设,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中年段的童话阅读要求从“感受奇妙”到“理解角色”,从“尝试续编”到“新编故事”,层层深入、步步拔高。因而在开展童话阅读教学时,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设计、组织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建立班级读书共同体,让学生在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形象的同时,讨论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与体会,让学生在“1+X”深度阅读中,建构阅读图示与脉络,自然而然地由碎片化阅读到整合式阅读,将中年段整本书阅读的交流与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二、设计支架:实施“1+X”式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在明确《王尔德童话》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与方向之后,教师需要针对童话文本的内容和特点,将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细化的、可供学生操作的阅读任务。学生在自由组建阅读共同体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阅读任务并付诸实践。而为了使学生的阅读不再是浮光掠影、草草读之,教师则要放眼学生阅读的总进程,预设学生的阅读困难与疑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能发挥主动创造性的支架或阶梯,促使其深度阅读的生发与阅读智慧的增长。

(一)建立图示支架,拓展阅读空间

图式思考有助于实现思维可视化。用图解建立情节框架,通过图解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提升信息整理和概括能力,学生会发现故事情节的梳理变得简单轻松。[3]而可将思维可视化的图示除了表格,还有思维导图、鱼骨图、时间轴等。图1是学生在阅读《夜莺与玫瑰》时绘制的四格漫画。学生在运用这一支架描述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时,利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故事的主要情境,在凝练故事情节的同时,创造性地拓展了自己的阅读空间,在玩中读、在读中玩,让自己的阅读有收获、有情趣,让自己的阅读能力收获个性化生长。

(二)预设问题支架,提升阅读思维

通过有内在联系的一串或一组问题来指引学生,与以往封闭式的、良性构造的问题不同。具有开放性与非良构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自我的意義图式。[4]因此,教师在进行读前推荐时,首先应进行“X”童话文本的深度阅读,并在阅读中截取有趣味的、有梯度的、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其深度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收集、记录学生在阅读中的共性问题,并在师生共读时研究、探讨。比如在引导学生进行《王尔德童话》的阅读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支架:

(1)快乐王子真的快乐吗?

(2)在整本书中,哪些人物真正收获了幸福与美好?

(3)如果你就是王尔德,你的第10篇童话会写什么内容呢?

以上问题分别对应不同的阅读阶段,旨在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与探究。于是,学生在共读中获得阅读乐趣,在共研中激发阅读愿望。因此,问题支架的构建有助于引发学生对“X”童话文本的思辨,丰富其对文本情节的细化与想象,激发其二次阅读的内驱力,为其阅读水平与思维能力注入不竭的活力源泉。

(三)创设情境支架,收获阅读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发现者与探索者。因此,出于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需要以及对学生主体的关照,可以尝试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有声有色,如采用教育戏剧的方式再现故事情节,制作人物书签把握人物特点等等。在这一支架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阅读中收获的知识经验与情绪体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提升其对童话作品的感悟力。同时,借助情境展现自己的阅读所得也正是与同伴交流、分享阅读乐趣的过程。有了陪伴,有了交流,学生的阅读之旅就不再孤单,也就更容易将阅读作为自己生活的组成部分。像这样多样化的阅读成果的呈现,不仅给予学生继续阅读的信心,而且在自我表现与欣赏他人阅读成果的同时,学生也能收获阅读的乐趣与经验。

三、建构认知:升华“1+X”式整本书阅读的成果

“整本书阅读”的倡导者,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吴欣歆在《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中指出,整本书信息量大、篇幅长。读完一本书,并不代表走到了阅读活动的终点,还需要运用内容重构策略,让学生提取相关信息,并按照新的形式重新组合、排列,从而建构客观完整的认识。[5]为突破整本书阅读碎片化与浅层次的瓶颈,教师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主题等多个方面为学生进一步建构全面、具体的阅读认知,丰满其阅读体验与收获。

(一)比较阅读,提取信息

“1+X”的童话阅读模式意味着在阅读的同时,不但需要补充阅读大量的童话文本,而且需要学生在“1+X”的阅读中,主动探寻、发现童话文本间的同与不同,并通过比较阅读提取有效信息,使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收获更深入、更深刻。

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年段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推理、分析、归纳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比较阅读时,应先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如在《王尔德童话》的整本书阅读之后,让学生利用故事展播、趣味配音、读后感、创编续编等形式让故事中的情景再现,初步形成学生对文本内涵与价值的体认。接着在课堂辩论、思维风暴的基础上,把握主要信息,对童话文本的深刻意蕴进行再认知。由此,学生在无形之中,发现了“X”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二次生长。

(二)整合阅读,凝练信息

2022版新课标的理念更注重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更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这就表明在“1+X”童话阅读的教学中要聚焦信息的整合与凝练。虽然《王尔德童话》中的9篇童话都是独立成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互相割裂的个体。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可以适时拓展王尔德的相关资料,以此构建出篇与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这一抓手出发,学生更能把握王尔德童话的主旨与内涵。而为了让学生对童话文本的整体把握落到实处,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王尔德,你会如何续写自己的第10篇童话呢?基于这一情境,学生将立足之前的阅读收获,在与同伴的交流与碰撞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王尔德童话》整本书的认识与理解。

由此,在“1+X”信息的比较与整合当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美,而且在品味美的同时获得了自身思维能力的拔节成长。

四、结语

在中年段的整本书阅读中,基于“1+X”的阅读模式,学生尝试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品味文字的魅力,促进思维的进阶,在动态的快乐体验和经历中激发阅读潜能,培养阅读创造力,延伸丰富的情感体验,丰润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让童话阅读在学生身边真实、有趣地发生,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持续“在场”。

参考文献:

[1] 李玉华. “趣”读童话,轻叩低年级整本书阅读之门——以《小鲤鱼跳龙门》教学为例[J]. 小学语文教学,2022(Z2):48-50.

[2] 黄宁. 例说“1+X”阅读教学的四种方式[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1):80-82.

[3] 张珍玉. 第三学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小学语文,2022(Z2):130-134.

[4] 管贤强.创新学习任务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J].语文建设,2018(3):9-11.

[5] 刘春华.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J]. 甘肃教育,2022(17):89-92.

基金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第十二期个人课题“巧设习题的‘1+X童话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第Ab5477号)。

猜你喜欢
王尔德整本书童话
《论语》整本书阅读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为自己
为自己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