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背景下陕西现代种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2023-06-11 10:29康莉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科技创新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要事,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安天下,种为基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把种业搞上去,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农业大省,肩负着“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任。近年来陕西种业发展成效明显,但新时期陕西现代种业发展面临研发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种业人才匮乏、经费投入不足、数字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需从科技创新引领生物育种、加大现代种业人才培养力度、推进現代种业高效能管理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振兴陕西种业。

关键词: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j.cnki.sxsx.2023.01.004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ed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and Strengthening the Bottom Line of Food Security in Shaanxi

KANG Li

[Party School of Shaanxi Province Committee of CPC(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Xian 710068,china]

Abstract:Food security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achie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Food ensures the security of the world while seed is the basis of it.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sure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from the source to develop the seed industry. As a major province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agriculture, Shaanxi is shouldering the heavy task of “steadily promot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eeds are the “chip” of agricul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Shaanxi seed industry has g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owever,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Shaanxi modern seed industry is faced with problems such as weak R&D strength, weak innovation ability, limited management level, lack of seed industry talents,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and low digital level. It is necessary to revitalize Shaanxi seed industry from six aspects, such as leading biological breeding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modern seed industry talent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modern seed industry.

Key words:modern seed industry;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od security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强调“粮食问题不能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两条底线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国以农为先,农以种优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把种业搞上去,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14日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2021年7月9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我国实行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只有各省(市、区)的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才能得到保障。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农业大省,肩负着“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任,新时期推进陕西现代种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亟须振兴陕西种业。为贯彻落实2021年我省两会提出的关于种业创新重点工作精神,课题组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参观等方式对陕西多家种业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陕西种业发展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进而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打好陕西种业翻身仗提供有益借鉴。

二、陕西种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陕西种业发展基本情况

陕西是农业科技大省,在品种选育推广方面曾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秦油二号为代表的的杂交油菜品种曾享誉全国。近年来在种业进入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陕西种业企业普遍发展速度较慢。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的深入进行,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陕西省种业企业由原来的“小散弱”逐步聚合壮大,种子企业数量较体制改革前大幅减少,实力明显增强,但到目前为止,全省仍沒有部级颁证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从育种主要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小麦、玉米、油菜等普通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方面,陕西省小麦种植品种的前85%都是自主培育品种,自主选育的玉米品种成为陕西省春夏主栽品种,如“西农511”“西农059”“天赐19”“陕单650”“陕单609”“秦龙18”等小麦玉米新品种。

按照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区划,陕西属于粮食弱安全区。目前陕西粮食供应已从紧平衡状态转为净调入省份,粮食单产水平排全国第29位,我省粮食安全局势依然严峻。图1显示陕西近年来普通口粮品种单产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粮安天下,种为基石,要提高粮食单产和增加复种指数亟待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种业发展现代化。

(二)制约陕西种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陕西多数种业企业认真领会省委省政府关于粮食安全、种业发展文件精神,抢抓种业振兴政策机遇,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营销网络构建、生物育种品种储备、优势种业企业并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时期种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是研发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竞争能力不强、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亟需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1.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保障粮食生产的科技措施来看,育种技术的发展使得良种化水平显著提升,加之水利、化肥、机械化的不断应用,粮食总产和单产都显著上升。但近年来在新经济、新业态背景下,农业技术进步难度越来越大,增长潜力空间越来越小,小的技术改进已不足以使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粮食单产水平已接近当前技术水平的临界点,亟需育种技术的重大突破,以提高良种化水平。另外从科研创新主体来说,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农作物品种70%由各类科研教学单位育成,我省种业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占比很少,大多数企业仍处于组建创新团队、整合创新资源和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的探索阶段,这既与人才储备有关,也与国内目前种业研发基金的拨付方式有关,研发经费多数向高效和科研院所倾斜,对企业投入比例较少。各研发主体缺乏协作攻关,省内从事科研育种的机构分散,没有形成合力。

2.种业高效能现代管理体系尚未形成。随着种子市场的繁荣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陕西种业企业种子质量监管难度加大。一是政企不分导致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二是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陕西种业企业种子资源库建设滞后,各种业企业之间、科研单位之间未能建立有效信息共享平台,资源互相封锁,品种创新难度大。育种的本质就是寻找“最优的有利等位基因型集合”。有利基因存在于种质资源中,我们的种质资源数量不少,但含有有利基因的种质资源且能直接应用于品种选育的种子资源的数量且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种质并不多,育种的突破没有重要功能基因的突破,那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首先是转基因、基因编辑方面的政策法规至今没有突破,对育种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不完善,抑制了企业投资,抑制了创新;其次是育种成果应用方面好品种培育难,但复制容易,育种方面以简单的仿制重复为主,原始创新不足;最后是套包侵权现象非常普遍,原始创新者得不到回报,继续创新投入就没有来源,进入恶性循环。

3.现代种业人才供给不充分。 陕西种业企业普遍缺乏“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种业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较少,具有创新思维的中青年骨干较为缺乏。从全省科研创新人员分布和构成来看,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种业创新技术人员80%分布在科研教学单位,企业科研创新领军人才极度匮乏。即便是在科研教学单位,中青年专家仅占总数的10%左右,从事种业科研创新课题带头人老龄化问题相当突出,种业科技创新人才“断层”问题严重,影响了种业科研的持续创新发展,导致种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虽然陕西种业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科研顶尖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由于科研经费、个人待遇和工作稳定性无法保证,不愿意完全放弃事业身份去种业企业,仅是协议制松散型的联合。企业难以吸引顶尖人才组建高素质的团队开展科研创新,人才流动困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4.种子产业链各主体间的链接协调度不高。从我省种业企业运营状况来看,种子产业链缺乏系统思维和平衡思维的规划与设计,种业体系的四元结构,即科研、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属于不同的专业部门且融合度不高,造成种子产业链各主体间协调、交易成本上升,产业链运行效率不高。

5.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持。农作物良种选育周期较长,与之相关的基地建设、质量检测、市场监管、种质资源库等方面均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陕西种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陕西种业企业目前自有种子加工基地设置设备标准不一,陈旧老化,且已使用多年, 不能满足公司全面提升种子质量标准的加工需求。随着公司品种数量、业务规模的扩张,公司目前缺乏先进的现代化种子加工、仓储设施,对种业生产经营形成严重制约。

6.数字化水平较低。“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调研发现,陕西种业企业业务发展中数字化建设滞后,育种、制种基地、种子检验、种子资源库建设等重要环节还没有实现智能化技术支持,这严重影响了企业效能。

三、推进陕西现代种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技创新引领生物育种

按照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区划,陕西属于粮食弱安全区,粮食弱安全区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袁隆平说“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根本途径”。我省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而单产提高的根本途径是科技创新,要依靠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广泛应用。

一是促进协同创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和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际上就是集中优势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陕西种业企业要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校之间的协作,通过“有组织科研”形成合力,积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陕西要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教优势,利用好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杨凌生物医药产业群的资源优势,培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种。二是加强生物分子育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分子育种技术与杂交选育技术、生产性能测定技术等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选育优质、高产、抗逆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功能优良品种,促进粮食品种更新换代,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从源头促进种业市场转型升级,有效助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三是加大种业发展专项基金拨款金额,优先扶持陕西种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发展,为其在新品种选育、平台建设、基地生产加工、人才培养、种质资源库建设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另外,企业自身也要加大研发投资,同时引导激励社会资本投资参股,多方集资,为种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供血赋能。

(二)推进现代种业高效能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要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市场。调整种业市场结构。育种攻关方向要在突出小麦、玉米等口粮品种选育的基础上,拓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健全陕西种业市场评价与监督机制,形成公正管理与执法、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实现地方种业动态评价及有效监管。二是促进种质资源库建设。设立省级种质资源保护专项经费,开展我省种质资源的征集、保护和利用研究工作;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评价、利用及分类管理研究;开展农作物核心育种材料和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创制、改良等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在杨凌建设陕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统一保护、管理农作物种质资源,建立省级种质资源开放利用平台,积极对接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平台,实现种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利用。三是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定地位,明确种业、执法、法规等部门的主体责任;深化司法与行政的合作,加强农业执法机构同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协同,加大品种侵权案件的查办力度,标本兼治打击违法行为。修订省级现行主要农作物审定标准,提高DNA指纹差异位点数、产量指标和抗病性指标,严格联合体和绿色通道试验监管,建立健全品种试验主体考核评价和退出机制,规范同一适宜生态区引种备案,加大审定品种撤销力度,大幅减少同质化品种;建议政府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对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突出问题要重拳出击,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

(三)加大现代种业人才培养力度

党的二十大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种子产业也需要转型升级为适合新经济模式的现代种业,这就对新时代种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为种业产业持续供血和持续赋能。一是开展校企联合,深化产教融合,以种子产业需求侧导向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坚持种子产业需求侧导向,将产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连接,充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资源优势,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提升人才的职业适应性和胜任力。二是人才培养配套方面可设立种业专项人才培养基金,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完善种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对育成品种通过国家或我省审定的育种人员可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四)“育繁推”一体化延伸种业产业链条

国际种业大公司一般具有完整且高效运行的种业产业链,这些公司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育种团队、育种基地以及良好的营销体系。陕西尚没有全国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亟需培养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和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一是要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環节拓展,协调种业各环节。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增强种业企业育种研发能力;向种子产业链下游营销服务环节延伸,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通过租赁、入股等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土地使用权向种植大户或农民合作社转移集中,从而实现制种基地集约化和现代化管理,实现企业制种生产基地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扩大陕西种业市场份额,培育核心竞争力;通过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各环节之间的资源对接和信息共享。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全产业链整体效益,实施产业链的拓展延伸。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把一些“散弱小”的种子企业进行聚集整合,依托杨凌农业自贸片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区域开放系统,形成更大范围的、更为完整的种业产业链群,各种子产业集群根据地域特点和种子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培育大型、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种业企业。

(五)提高数字化水平

陕西种业产业发展距离数字化种业比较远,但作为发展趋势,必须要有前瞻性思维,从局部到整体逐层推进数字化建设。一是种质资源保护方面的数字化建设。种质资源库建设需要数字化加持,通过远程控制和远程报警等功能,在无人情况下保证种子资源的安全存储,需要建设数字化种质资源苗圃,对种子生长过程中的苗情、墒情、虫情等生产要素集中监测。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培育更加高质量的种源,维护种子资源安全。二是制种基地的数字化建设。使用大数据系统助力企业健全田间各项基础设施,让种源质量安全可追溯,提升种业产业链效率和效益,也帮助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智慧管理种质资源。三是育种方面数字化建设。通过种质资源库和制种基地的数字化运用,可以远程调整种子存储环境,能够可视化查看育种相关数据,科学分析数据,研判作物最适合环境和最优质果实,提高育种效率。

(六)选聘专业营销团队,布局全国种业市场

一是讲好品牌故事。品牌是企业产品形象标识,品牌优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以打造品牌作为抓手,借助主流媒体如新华社、光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新闻联播、农业科技报等,在如抖音这样用户群庞大的互联网平台设置专题栏目,扩大产品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二是选聘专业营销团队。选聘本地化技术支持、市场营销和综合管理专业团队,在市场开拓和销售渠道建设上采用完全市场化机制,实施业绩对赌、超额利润分享等营销管理模式,打造专业化营销团队。在全省推广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并努力打造粮食品牌,实现“好种出好粮”“好粮卖好价”,努力增加种粮户粮食生产效益。三是搭建全国种业市场销售网络。以西北旱区种业市场为立足点,借助粮农集团公司在全国粮食主产区的收储、加工网络布局,先后设立西北、黄淮海、苏皖等三个营销中心,适时组建东华北营销中心,待条件成熟成立专业化区域销售公司,为新品种全面推广奠定基础。四是充分利用平台优势。杨凌自贸区为陕西种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杨凌示范区种业资源和自贸区优势,以种子产业化经营为主导,以发展订单农业为抓手,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用种安全,推进陕西现代种业发展。

四、结语

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现代种业振兴路径,种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是需要较长周期的,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全局观。发展现代种业是促进陕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环节,必将推动陕西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的步伐,也是响应党中央在战略层面的决策部署,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宏广.中国粮食安全[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2]赵磊.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J].当代中国与世界,2022(6).

[3]胡玲.造好“农业芯片”端稳中国饭碗[J].乡村振兴,2022(7).

[4]邓超,唐浩.对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种业,2022(6).

[5]毛世平,王晓君,孙立新.提升种业科技创新,筑牢国家安全屏障[J].中国发展观察,2021(8).

[6]于文静,黄玥.总书记海南考察再谈“种子”这件大事[J].新华每日电讯,2022(4).

[7]刘信.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J].中国农技推广,2022(1).

[8]朱隽,郁静娴,等.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N].人民日报,2021-09-25.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收稿日期:2022-12-20

基金项目: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2022年校级课题“发展现代种业 筑牢陕西粮食安全底线研究”(2022XJYJ14)

作者简介:康莉(1974-),女,陕西清涧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乡村振兴等研究。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科技创新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