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华文明渊源

2023-06-13 18:01王心李波
共产党员·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万邦和善协和

王心 李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强而不霸、维护和平、合作共赢的复兴之路。从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和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出,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中华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不断追求与传承的优秀理念,也是我们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文化基因。深刻把握中华“和”文化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关联,有助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源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宇宙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精神。

古代先哲们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人与宇宙的关系,经过长期思想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周易》综合天道、地道、人道,认为这三者既是不断创生的系统,也是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明确了天人合一的可能性。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及邻里乡亲,推及百姓,乃至推及世间万物。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若想与道同一,需提高境界,去除私欲,顺应天道。宋代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倡导爱人类的同时兼爱自然万物。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这种观点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

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取得了巨大的现代化成就,但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生态原有平衡和循环。我们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倡导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为构建中国特色生态哲学提供了重要价值论参考与实践论启示。这是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理论基础。

源于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协和万邦是中国人特有的国际观,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协和万邦”一词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表明“和”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和”的途径,即先要家庭和睦、协调百姓,进而统筹各邦国之间的关系。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从黄帝的“万国和”,尧帝的“协和万邦”到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崇尚“和”的理念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今后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与在国际构建“和谐世界”以及走好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资源。

当今,个别西方国家奉行自我优先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人类文明应绚丽多彩,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华民族在传递和平友善的文化,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要与世界各族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强的梦想,这就是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至今依然闪耀着的智慧光芒。

源于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中国“和”文化在社会领域的集中体现。

先秦时代,“和”与“同”就有了明确的含义且存在着显著区别,最早见之于《左传》与《国语》,而后由孔子明确提出。孔子将“和”与“同”的关系引入人际关系的思考中,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提倡人们做“和而不同”的“君子”,而不要做“同而不和”的小人。

《论语》中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古代明君依礼治国,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民幸福安康。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在强调阴阳的调和作用,认为“和”字是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和生存的基础。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是在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主张承认和尊重差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成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修身养性,讲究身心和谐;处理家事,追求“家和万事兴”;社会交往,坚持“以和为贵”;治理国家,期盼“政通人和”;国际交流,遵循“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在我国长期繁荣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倡导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宽容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日趋频繁,各种思想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和而不同”应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理念和处世智慧。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源于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

《周易》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等等,都把善与为人处世之道、安身立命之本相聯系,彰显中国人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仁爱为内在要求,以“和合”思想为基本遵循,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个人层面修身正己,与人为善;社会层面追求公平,崇尚正义;国家层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和平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向来具有人心和善,维护和平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我们执着于共建家园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强国必霸的殖民主义。人心和善的道德追求已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

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人心和善无不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石,我们要不断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充分发挥人类先进文明所蕴含的和平力量,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万邦和善协和
做人的真谛:厚道坦诚和善
春疫
和善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庆建国70周年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黄希川
不辱使命为强我中华修船业不懈努力
——记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组建“协和队”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