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红蓖麻

2023-06-13 13:49曲近
绿洲 2023年3期
关键词:皂角树皂荚蓖麻

曲近

端午:苦艾香囊

处于穷乡僻壤的农村人,远离城市,缺少文化,不知文明的概念,不知屈原是何人,更不懂诗歌为何物,但端午节照常过,粽子照样吃。这过的是风俗习惯仪式,而且这个仪式还比较认真隆重,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发形式,营造浓浓的节日气氛。不管是纪念抑或是庆祝,一种氛围使整个村子具有了“节”的味道。

任何一个节日,都需要提前准备,端午也不例外。做香囊、挂苦艾、蒸蒜头、吃粽子,喝雄黄酒,农村人很大可能是受了神话传说《白蛇传》的影响。《白蛇传》被编成豫剧传唱,在中原可以说家喻户晓,这是文化传承的魅力,因为农村人,不识字,但酷爱听故事、看大戏,故事和戏里说啥就是啥。下雨天农民出不了工不能下地干活,就围着某一个人听故事;春节就追着戏班子在各村撵着一场接一场地看戏。这就是农村人的业余文化生活。白娘子、许仙、小青和法海是农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栩栩如生的形象。

端午节早晨起床洗漱后,孩子们第一件事就是把大人事先做好的香囊挂在脖子上,周围立刻散发出馨香的气息。然后把艾叶挂在门楣,才开始吃粽子、吃鸡蛋的节庆仪式,大人们要喝点雄黄酒,以避毒蛇和毒虫。

缝制香囊比较费事,里面的填充物是揉碎的艾叶和碾碎的莎草核,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切成小薄片的香料植物。这三种植物都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且经久不散,配到一起就是绝好的制作香囊的香料。备齐了这三种香料之后,找出平时剪裁衣服积攒的崭新的边角料——小块的碎花布,剪裁成心形,缝制好之前留一小口,把香料装进去,要装得满满的、鼓鼓的,然后封住口,一个漂亮的端午香囊就做好了。

艾是中草药,性热,败毒、祛湿寒,有清香苦味,它是冬天里的一宝,家家必备之。莎草核,是一种野草的根茎,秆和叶有点像水养的伞草,根茎枣核状,黑褐色,味淡香。另一种植物叶圆形,叶面泛白,不长不短的叶茎,高不过二十厘米,根系细长,咖啡色,曲如蚯蚓,研磨碎了,散发出很别致的浓香味。把这样的碎片和碎末,混合装进一块花布缝制的小巧玲珑的心形的布袋里,心形的上两边和心尖部位各缀流苏短穗装饰,最后穿一根细红绳,挂在脖子上,有点像现代的挂饰——玉坠,这就是过端午的仪式感。走到哪里,哪里都飘着淡淡的植物香味,这是自然的味道,明目爽心的味道,醒脑提神的味道,這种挂在脖子上的香囊味道,可以保持很长时间。

佩戴香囊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有防毒作用,它散发出的香味可以让蛇蝎、蜈蚣等毒虫避而远之。

小孩子的天性里,真有那种显摆的心理作祟。大家聚在一起,比着谁的香囊做工精巧美观,谁的香囊香味纯正,香气撩人,这些都体现了小伙伴们的母亲或姐姐的手工水平,漂亮的香囊总是出自心灵手巧的人,令人羡慕,渴望自己也拥有一个。

香囊佩戴一阵之后,就收藏起来,积少成多,大小不一,各种花色都有,闲时拿出来独自把玩欣赏一番,饶有情趣在其中。

蟾蜍草煎饼

世界很奇妙,总有一些事物对应着另一些事物,它们微妙的内在关联令人叹为观止。

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味中草药,名曰:蟾蜍草。觉得这名字特别,仔细一看图文,这种草小时候在农村经常见到,而且很熟悉,田埂地头到处都有,它的生命力极强,多干旱贫瘠的土地都能生长,潮湿的地方长得更水灵。不过我记得它不叫蟾蜍草,蟾蜍草应该是它的学名吧。我们那里土名叫它“癞肚皮”。这杂草我还吃过很多次呢,不过,不是充饥而是治病。

在农村,如果按照药圣李时珍的认知,祖国山川大地上的植物,皆具有灵性,与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都是中草药,是中华医药宝库里的宝贝,都有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功效。

农村人没什么文化,但不缺智慧。在我们那里,蟾蜍草被我们称作“癞肚皮”,既形象,又贴切、逼真,并且好记又好认。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方言俚语,我们那里,习惯把蟾蜍叫作“癞肚”,蟾蜍皮自然也就叫作癞肚皮。这种草本植物的叶子肥厚清翠鲜嫩,叶面上突出许多小小的鼓凸点,极似蟾蜍皮上的鼓凸点,看着心里很不舒服。特别是蟾蜍那浑身突出的密密麻麻的褐灰色的疙瘩,使蟾蜍的整个形象丑陋无比,看着让人身上起一层鸡皮疙瘩,头皮发麻,心里膈应,于是,就本能地躲避着、远离着,也特别害怕它们身上那些疙瘩里储满的毒液不小心溅到我们的皮肤上,引起不适。据说毒汁溅入眼睛里,会弄瞎眼睛的,听着就吓人。

蟾蜍可以不喜欢,但蟾蜍草却不能拒绝。因为它是一味中草药,治疗咳嗽效果很好。当然,蟾蜍也是一味中药,只是它毒性大,我不懂它的药用价值,全因它的形象骇人,不愿见它也不愿想它。

由于蟾蜍草味苦,连牛羊都避之不吃,只能自生自灭地生长在野地里,平时无人问津,显得落寞。但农民懂得蟾蜍草的药用价值,它清热、解毒、驱寒、化痰、止喘,治疗因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疼、咳嗽积痰等上呼吸道感染效果明显,同时也治风湿等病。

我小的时候,农村缺医少药,风寒感冒的小毛病,就按照老辈人传下的经验,用土方、偏方治疗。记得因着凉感冒而引起的嗓子肿疼、咳嗽气喘、痰多淤积等诸多不适,就拿着小铲,提个篮子,到野外挖一些新鲜的蟾蜍草回来,交给母亲,洗干净了,切碎拌进面糊里,摊成煎饼,吃几次病就好了,见效很快的。我自小体质羸弱,加上农村的住房四面透风,冬天容易着凉感冒,母亲就常用这一招给我治疗。晚上入睡前,母亲摊好蟾蜍草煎饼,让我趁热吃了立即上床捂紧被子发汗,第二天早上病征就减轻了,用不了几天就彻底治好了。尽管蟾蜍草煎饼口感差,不怎么好吃,但微苦里蕴含的那些麦香和芝麻油香味儿,却是平时闻不到也吃不到的,甚至觉得能够吃上煎饼,患一次感冒也值得。

有时候,感冒本来已经好了,但为了多吃一次母亲摊的蟾蜍草煎饼,我就自作聪明耍心眼说:嗓子还是有点难受,再吃一次就好了。母亲并不戳穿我的谎言,轻轻摸着我的头说:好吧,那就今晚再吃一次。摊煎饼时,母亲就会放很少一点儿蟾蜍草,还在面糊里加了一个鸡蛋,让我好好过一次煎饼瘾。

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年时的许多记忆都疏淡了,有的早已忘记了,但若是着凉感冒身体不适了,面对一大堆眼花缭乱的感冒药品,我会禁不住想起农村的蟾蜍草煎饼,体内仍涌流着母亲的爱。

皂角树与胰子草

在没有见过肥皂、香皂之前,我只知道胰子草和皂角。胰子草可不是香皂,我们那里最初是把香皂称作“香胰子”。它是一种草,这种草在我们那儿的野地里到处都有。它的叶子是卵形对称紫色的,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株高二十厘米左右,开米黄色小花,花和叶的颜色都非常漂亮、好看,我特别喜欢,见到了总会采一把,把玩一番。

农村人接触新事物少,购买力弱,凭经验生活。他们很早就知道胰子草和皂荚都是农村很好的洗涤去污材料,功能与城市的肥皂和香皂比,作用弱不了多少,只是胰子草没有香皂的香味,皂荚也没有肥皂的牛油味道。有时与小伙伴们去坡地上玩耍时,会顺手采一把胰子草,拿到小溪边,沾着溪水用手使劲揉搓,一会儿就变戏法似地揉搓出一堆小泡沫,手感滑柔,阳光下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美。如果论去污能力,胰子草和皂荚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皂荚去污力强,而胰子草就弱多了。胰子草只是小孩子见了玩玩罢了,大人们却很少拿它洗衣服。

小时候我们那里祖祖辈辈没见过肥皂和香皂,洗衣就用两种东西替代肥皂,一是草木灰,二是皂荚,论效果,草木灰不及皂荚,但是草木灰家家都有,而皂荚就比较难得。

我们村里没有皂角树,一里地之外的邻村外婆家的陈家岗,村中间有一棵很高很大的皂角树,不记得是谁家栽种的了。那棵皂角树因为高大而突出,更因为实用,显得特别引人注意。皂角树结的扁长的果叫皂荚,里面的仁叫皂米,颗粒透明如玉,蒸熟很好吃。因为外婆家就在那个村,又离得近,过一条小河就到了,我经常串村去看外婆,村里的人都认得我。记得那棵皂角树有几丈高,全身长着几寸长的刺,铁灰色的,坚硬尖利,看着就让人发怵,扎着可不是闹着玩的。即便要摘取皂荚洗衣服用,成年人也不敢轻易攀爬。好动的孩子不少都吃过皂角刺的亏,之后便再不敢靠近。

村子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到河边洗衣服,因此皂角树下也就总有人围着树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顶头劈开了形成一个叉,夹住一根皂荚,转动竹竿扭一下,就夹取到一根皂荚,然后将皂荚捶碎了包进衣服里揉搓,一会儿就搓出了泡沫,衣服随之也洗净了。春夏秋冬,河边洗衣服的农家女,用的都是这种肥皂替代品——皂荚,一种远去的乡关情愫。

我去一趟外婆家,回来会带几根皂荚,给母亲洗衣服用。皂荚要新鲜着用,干了效果就差些。

很多年后,有诗友给我几粒皂角籽,我很惊奇,在新疆从没见过皂角树,这气候能栽种活吗?带着疑问,一直想试试,但苦于没找到合适的空间,时间一长也就作罢了。不过,那几粒皂角籽我一直收藏着,让我时不时寻找着记忆里故乡皂角树的影子。

遥远的红蓖麻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田头地埂的黄土里冒出了一粒粒绯红的芽苞,非常好看,几天就展开了叶子,还是红红的颜色,连茎秆也是红的,看着就喜庆。这种从叶到秆到花再到果壳通身红色的植物,大人们说这叫红蓖麻,是一种新引进的经济作物,但农民舍不得让它们挤占珍贵的土地,就把它们赶到土地的边角去生长。几场雨之后,红蓖麻蹿着个子往上长,一天一个样,硕大的叶子舒展如燃烧的火焰,整棵植株都呈现着热烈与奔放,向上扩张的样子。

我们那里离山区比较远,桑树少,养不了桑蚕,自从有了红蓖麻,人们就尝试着养蓖麻蚕。硕大的蓖麻叶子,十分鲜嫩,营养丰富,早上采回来,放进竹篾箩里,就是蚕宝宝们一天的美食了。采回的蓖麻叶不能用水洗,沾水的叶子蚕吃了会拉肚子死亡。大人们养蓖麻蚕,是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挣点油盐钱,而我们这些孩子也张罗着养蓖麻蚕,纯粹是图个新鲜好玩。

记得我们几个孩子,春天时向大人讨要来一些蚕子,蚕子是蚕蛹变蛾后产在纸上的微小黑色颗粒儿,针尖一样大。大人们舍不得多给,就小心地撕下很小一塊粘有蚕子的纸片。我们按照大人们的教授,每天把携带有生命的小纸片宝贝似的装在衣服贴身的地方暖着,晚上还要把衣服放在被窝里捂着,保持孵化的温度。一个星期后,黑色的微小颗粒儿蠕动了,蚕宝宝孵化出来了,那一刻的兴奋心情,无法形容。立即找一个小纸盒子,底下铺一层蓖麻叶,把小纸片小心翼翼地放进蓖麻叶上合上盖子。人小,沉不住气,时不时就忍不住掀开盖子看看,大人们提醒说,养蚕要耐得住性子,不能着急的,等它们慢慢长,慢慢变化。于是就忍着好奇心,每天观察几次,每次都有新发现,听蚕吃叶子的沙沙声,美妙无比。从小黑点长成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学习,是知识的积累。自从蚕宝宝出生后,我早上就不睡懒觉了,早早起来去采蓖麻叶喂蚕。最开始几片叶子就够一盒蚕吃一天,后来得采很多叶子才能满足它们。待蚕长大一些了,容器小了就得分群来养了,小纸盒换成了几个竹篾箩。用蓖麻叶养蚕,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也体会到乐趣。

除了养蓖麻蚕,秋天时我们还采回一些蓖麻子,装在口袋里玩抓子游戏,蓖麻子的外壳是花的,非常光滑圆润,有点像雨花石的样子,一粒粒十分漂亮,里面的仁是白色的,烤黄了挺诱人,但有毒,不能吃,一个小伙伴试着吃了一粒,立刻呕吐不止,非常吓人。蓖麻子可以榨油,那时候蓖麻油还是重要的工业物资呢。我们喜欢把蓖麻子用铁丝或竹签串成一串,点燃了可以照明。晚上要是想出去玩,约上小伙伴们,点燃蓖麻子举在手里照亮,村子里的夜就不那么黑了,胆子也就壮了起来,一直玩到大人催喊着才肯回家睡觉。

中秋:桂花月饼

我一直钟情桂花月饼,主要是馅里的桂花味道,在我心里可比那些青红丝、核桃仁、冰糖块、芝麻粒等馅重要多了,吃了桂花月饼后,再吃其他馅的月饼就觉得十分逊色,大概我这人挑食,对味道有自己的偏爱,以至于后来竟对桂花月饼产生独特感情,继而延伸到莳养桂花树上。在水土含碱量很高的西北边疆,我高价买回一棵又一棵桂花莳养,遗憾的是从南方移植到北方,它们总是超级敏感而水土不服,前赴后继地与我再见。记得养了很多棵,最后连个影子也没留下,倒是那香味一直积攒在记忆里,挥之不去。每次都发誓再也不养桂花了,但在花卉市场见到桂花,闻到了香味,仍然是不买就挪不开脚,走不了路,好像桂花与我有一种神奇的磁场效应。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延续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农村过节的仪式感要比城市重视很多,民以食为天嘛,这食用材料全都来自土地,来自农村,只是农民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忙生计,饮食比较简单。

中秋和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两个团圆聚会节日,其重视程度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春节是农闲季节,可以长时间慢慢安享一家人团聚的亲情,中秋正是秋收最忙碌的时候,团聚就只能放在晚上,一家人围坐一起,谈天说地,拉拉家常,品品月饼,赏赏月亮,联络情感。因种种原因不能团聚的人,会望着故乡方向的月亮,想念故乡的亲人,诸多的感慨在心里翻涌,热泪映着幽深的夜空。

过节,大人和孩子的心态是大不一样的。大人们的内心比较复杂,而孩子们则十分简单明了,就是想看看热闹,过过嘴瘾,品尝完月饼去月光下的打谷场上玩的藏猫猫游戏,放纵开心一次,却并不关注中秋这个节日的真实意义。当然,晴朗的中秋夜晚饭后,与小伙伴们玩耍时忘不了从家里偷偷带一块月饼,分给没有吃到月饼的玩伴品尝时,能感觉到他们羡慕的神情。中秋节,有月饼真好。

农村不像城市,需要什么随时都可以买到,中秋节在农村能吃到月饼还是比较奢侈的,许多家庭因条件有限,只能晚上自己动手烙一锅烧饼代替月饼,一家人美美吃一顿,也算团圆过节了,谁也不会因为没吃上月饼而被挡在节的门槛边。

家里有在外当兵的表哥,有在县城上班的堂兄,还有哥哥、姐姐都在边疆工作,指不定哪年的中秋节谁会突然回农村探亲,这个节点带回的礼物里肯定有月饼,这会给我带来几分惊喜。

因为第一次吃桂花馅月饼,我就被它的味道所征服,觉得其他馅的味道都不如它。后来一到中秋,就惦记着桂花味道的月饼。在那个年代,月饼毕竟不能当饭吃,只是尝个新鲜,图个气氛,把不同味道的月饼切成几块,一家人分着品尝,是一种享受。

记忆里,苏式脆皮桂花馅月饼最受欢迎,那薄薄的酥皮轻轻触碰一下,就纷纷掉落,食用时需一只手拿着,另一只手掌摊开接着,然后把掉落的薄皮碎片吃掉,这样就一点也不会浪费了。

责任编辑惠靖瑶

猜你喜欢
皂角树皂荚蓖麻
皂角树的四季
老年大学那棵皂角树
娘在 家在
难忘皂荚
往事
巧嘴绕口令
蓖麻蒴果剥壳过程中的力学性能有限元仿真
蓖麻防害虫效果佳
蓖麻醇酸锌在除臭方面的应用
皂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