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古桥景观改造设计

2023-06-13 17:58彭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古桥

摘 要:过去乡村改造过程中采用的大拆大建的模式不但斩断了乡村文脉,更让乡村失去了原来的生活场景和生命力,进而丧失其独特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乡村建设者需寻求能够延续其原有历史脉络、激发活力的方式来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而有机更新理念包含保护和发展这两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理念。有机更新理念相对于传统改造设计方法更加温和开放,设计方法上讲究扬弃适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乡村古桥景观改造设计过程中,应基于有机更新理念,注重对乡村文脉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重对每次更新力度的把控,尽量进行小规模的一次性的更新设计。

关键词:有机更新;古桥;微景观;朱家桥

水是万物生存之基,是人类文明之源,人依水而生,桥依水而建,桥梁承载着我国古代人民观察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与实践经验。古桥景观作为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元素,不仅是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还是各个村落之间进行社会活动的区域。思想家梁漱溟认为“乡村是有生命的,是带有鲜活特征的”,所以进行的乡村改造不应该是外壳改造,而应是充满人文情怀的、尊重当地文化的改造[2],进行古桥景观改造也是如此。本文以湖北省咸宁市朱家桥及其周边的景观为研究对象,结合有机更新理论,对朱家桥及其周边景观进行微改造设计。

一、朱家桥的概况

朱家桥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明星村境内,是当地历史悠久的古桥。相传,在挂榜山下的淦河上有座三孔石板桥,名为朱家桥。朱家桥原名为“乐善桥”,相传在几百年前,这里本没有桥,河东河西的人们全靠涉水来往,给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那时,柏墩中田畈有个叫何百川的人,人到中年,有些可观的积蓄,就萌生了积德行善、造福后代的想法。于是,他出资请石匠建造石桥,朱家桥就是其中的一座。为了纪念何百川损资修桥的义举,此桥取名为“乐善桥”。乐善桥在改革开放以后改名为“朱家桥”。朱家桥位于淦河中上游,桥体整体朝向为北方,是一座三孔石板桥,但是与其他桥梁相比缺少了桥棚和用于休憩的长条座凳。朱家桥面长19.8米,宽6.4米,桥距离水面高5.4米,整体采用青石板进行外表处理。朱家桥在修建之初目的是方便淦河两岸村民的往来,因此交通功能是这座桥的主要功能。朱家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贩卖当地生产的茶叶,在当时这里的茶叶颇富盛名,给当地带来了许多商贸往来机会,而这座桥也成为当时“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之一。

朱家桥南侧有一座观音阁和数座居民住房。现如今随着时间的变迁,朱家桥附近原有的人声鼎沸的景象已消失不见,周边开始变得破败不堪,村落中的人也渐渐迁往城镇。原来曾经喧嚣的明星村也隨着时间的流逝开始衰败。虽然当地采取了许多的挽救措施,但都没能实现对这座古桥及其周边地区的成功活化。

二、古桥与新桥及其周边环境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朱家桥原有功能丧失

朱家桥在建造之初是为了方便淦河两岸的村民进行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朱家桥的交通功能使两岸村民的联系更加频繁,使村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朱家桥缺少专业的维护以及使用年份过久,并且桥体功能也难以适用现如今的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交通工具的行驶需求,所以朱家桥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最核心的交通功能。相关部门为了明星村的整体发展,修建了一座名为“淦桥”的现代桥梁,至此古桥彻底失去其核心功能。由于长期无人使用及维护,朱家桥逐渐荒废,桥面上长满了青苔,行人很难在上面行走,桥梁扶手也遭到损坏,桥梁北侧的入口被杂草和泥土堵住,曾经重要的古桥如今正面临着物质与精神功能逐渐消失的窘境。

(二)朱家桥周边环境问题

朱家桥的破败是发散式的,桥梁的荒废影响了周边的景观,其因为缺少治理而变得杂乱不堪。淦河是咸宁人民的“母亲河”,是当地重要的河流,但如今其周边的驳岸治理十分糟糕。上游的垃圾堆积在南岸,大量的树枝树杈在岸边沉积,河岸两边的树木植物生长旺盛,但是却十分杂乱,缺少治理。北岸有可以供村民平时进行垂钓的活动平台,但如今也因为周边环境的恶化而变得无人使用。北侧临近茶山位置的过道地面泥泞,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三)人文情怀的缺失

朱家桥作为早期两岸村民进行社会活动的纽带,对两岸村民的日常经济交流和生产生活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家桥不仅是一座供两岸村民进行交流活动的石桥,还是两岸村民进行精神交流的桥梁。在朱家桥还未走向衰败时,这里曾经是当地村民经常进行交流、休闲娱乐的区域。村民们在桥梁上休息,观看远处的景色,每当下雨时节,在桥梁上可以看到河面上翻起的雾气与远处拂动的柳条,烟雨楼台的意境感十分强烈。朱家桥的荒废无疑让两岸的村民少了一个与人交流的公共空间,使得两岸村民因缺少交流媒介而变得关系疏淡。朱家桥是前人观察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结晶,许多年迈的村民都对这里有着独特的感情,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一切历史的、情感的因素造就了这个区域居民独特的人文情怀。现如今信息时代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变化,年轻一代人都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和机遇,不断走出村落,其家乡情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复杂因素的影响。家乡的破败和大城市的繁华形成强烈的对比,而部分人难免会对旧的东西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对故乡归属感的缺失。

三、有机更新理念在乡村改造中的应用

“有机更新”最早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其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整体、和谐、成长、衰落的思想,并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3]。城市的有机更新意味着区域更新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区域更新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城市的有机更新理念包含文脉的整体性、功能的整体性、更新过程的整体性。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二元结构的综合体,是一体共生的,因而在对乡村的改造中同样要有这三个显著特质。

在乡村改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保持区域文脉的整体性,人文内涵是一个村落的灵魂,在对村落进行改造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这不仅是延续及发展当地文化的需要,还是改造更新能否成功的前置条件。第二,要保持其功能的完整性。改造提升是为了给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要确保改造后的区块在功能上的整体性,要注重各类功能的适度整合,也要根据区块原有的功能系统进行更新,从而保证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第三,要保证更新过程的整体性,在改造方式方法上,一般不大拆大建,而主要以公共空间、基础配套的改造提升带动整体,以更经济节约的方式改善村落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这种方式更加符合乡村建设的需要,相比大刀阔斧的重建,其所花费的时间更少,所要投入的资金也较少,同时也可减少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在保持区块及建筑原本面貌的前提下,通过功能适用性改造,使得改造后的区块获得新功能,从而符合当地发展和村民生活需要。

四、朱家桥有机更新策略

(一)新旧融合

朱家桥作为当地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貌,有着与周边村落一同自然生长的整体性,在改造过程中为了不破坏其与本土环境融合共生的特质,要避免进行大拆大建。在改造过程中要对其基础建筑肌理进行修复美化,在材料选择上选用当地的石料、木材,在造型上要尊重桥梁自身的特色,使其适应周边民居建筑造型,实现在造型、空间、构造、材料、色彩等方面的多样与统一,使其做到新旧融合,解决古桥与周边建筑之间风貌紊乱的问题。

(二)重构交往空间

朱家桥是明星村中最有特色的空间类型,在过去,朱家桥是人们开展交往活动最为频繁的空间区域,也是最为活跃的交往空间。朱家桥较为适合作为人们进行交往的场所,这是过去朱家桥附近区域人声鼎沸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今朱家桥提供的交往空间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居民交往需求,导致出现朱家桥交往空间荒废的情况。对朱家桥的交往空间进行重构具体可以从功能和尺度两个方面着手,功能方面应该满足村民现代生活需求,增加休息位置,为村民提供一个能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交流的公共空间,尺度方面要根据桥体的现状,保证新增交往空间的长、宽、高与周边建筑尺度相吻合。

五、古桥及其周边景观的有机更新

(一)景观功能修复

朱家桥是该次古桥景观改造的中心点,周边的改造都会以朱家桥为核心向外扩散。淦桥的建造,改变了朱家桥因具有交通功能而存在的现实,这是导致朱家桥破败的直接原因之一。对于这样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古桥,我们应该进行保护而非将其遗忘。为了让朱家桥重获新生,在改造设计中决定对其景观功能和休息功能进行放大,采用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改造方式,摒弃大拆大建的方式,对朱家桥桥面进行翻新,主要是更换破裂的青石板,使用周边建筑剩余建材进行重新铺设,铲除影响人们行为活动开展的青苔等植物,在不影响古桥原有肌理的情况下对桥的立面进行翻修加固,对损坏的扶手进行修补,修改桥入口和主路之间的边界,使桥面整体在不丧失其原貌的情况下具有新的活力,如图1所示。对周边的植被进行優化,铲除杂草,重新种植美人蕉、红花檵木等岸线植物,在吸收周边路面污水的同时呈现出景观美感。

(二)构建新的公共空间

为了弥补该区域公共空间的缺失,以原有的三孔石板桥为原型,增加桥面上的风雨廊及长椅,如图2所示。风雨廊主体结构是用当地的大棵樟木加工搭建而成,顶部的瓦片装饰是用周边废弃房屋的青瓦片余料制成。设计风雨廊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唤起村民们过去的记忆,使他们重新回到那个曾经的地方——重新搭建起的沟通的桥梁;次要目的是让过去形态上不完整的朱家桥变得完整起来,朱家桥经过改造以后就是一个完整的三孔石板桥了。风雨廊作为新的公共空间,是符合村民们的生活习惯的,在茶山结束劳作的村民可以在这里休憩,两岸的村民平时可以在此处下棋、观景、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家桥将成为新的人际交往纽带,让村民们的联系重新回过去的那种状态,同时增加其对家乡新的记忆。

六、结语

采用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改造设计方法进行朱家桥景观改造设计,通过对朱家桥以及明星村周边区域的调研和分析,并结合有机更新理念要点,力图寻求一种能够体现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乡村改造模式。朱家桥微景观改造设计是基于有机更新理念的设计。乡村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具有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质特征,在进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应当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其原始肌理,而非像城市建设一样进行多维度开发。因此,延续场地精神是乡村改造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原则,有机更新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是一次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钱振澜.“韶山试验”: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方法与实践[D].杭州:浙江大学,2015.

[2]曹凡.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77-78.

[3]龚喜春.评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33-40.

[4]刘洋.有机更新理念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设计研究:以李方村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6.

[5]王竹,钱振澜.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念与策略[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2):15-19.

[6]李丽钦.乡村闲置空间景观再生研究:以英林镇“一村一景”乡村微景观活动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7]吴晓霞.微景观设计与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8]陈楠枰.古桥焕新生[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9(5):31-34.

[9]王竹,周凌,陈剑飞,等.“乡建的视角”主题沙龙[J].城市建筑,2017(10):6-13.

[10]李燕,束有春.远离古桥建新桥:江苏古桥保护模式[J].东南文化,2006(4):85-88.

作者简介:

彭宽,武汉工程大学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古桥
大班班本课程“古桥”的实践探索
宜兴古桥的保护与发展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云南古桥保护的技术研究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背景下苏州古桥可视化云端建档研究
盾构区间下穿某文物古桥影响的数值分析
古桥桨角蚜小蜂与双斑恩蚜小蜂的发育及形态比较
探访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