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单元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公开课的设计思路

2023-06-14 03:00江涛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单元教学新课改

【摘要】本文探讨新课改单元教学背景下高中語文公开课的设计,认为当前高中语文公开课中存在不少“割裂单元教学”的现象,提出一节好的语文公开课要尽量体现出单元教学的特点,要明确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要先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再进行一节公开课的设计;要把握群文关联,落实单篇目标和任务;要适当阐释、回应、深化单元人文主题;要尽量情境化、系统化地设计学习任务,最好能够有一个引领性任务,从而紧扣总任务。

【关键词】新课改 单元教学 语文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8-0072-04

公开课带有展示、研究性质,与日常的上课有很大的不同。一节好的公开课,对日常上课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近年来的高中语文公开课中,存在不少“割裂单元教学”的现象。笔者以为,新课改单元教学背景下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应当体现新教材的设计理念,体现新教材的整体性、任务性、融合性等特点。一节好的语文公开课,最好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能“见一斑而窥全豹”,体现出单元教学的特点。

一、当前语文公开课存在的问题及新课改的单元整体教学理念

当前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常常出现割裂单元整体教学的现象。有的教师习惯按照旧有理念,对篇目进行“全面”教学(对单篇进行多角度较全面的教学,而未突出文章在单元中应体现的教学重点);有的教师习惯不扣单元人文主题或专题,割裂单元主题或专题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不根据学生实际,盲目地进行群文阅读,甚至在学生对单篇都不理解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多篇融合教学;有的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欠实际、不系统,甚至各任务互相脱节。这些割裂单元整体教学的行为,明显不符合新课改理念。

就整体性而言,新课改倡导主题化教学,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教学实施要体现素养本位,素养本位的课堂要体现完整意义的课程单元,突出课程整体育人的价值,而不是一个个拆解的知识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科大概念、大单元为统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大任务、大问题、大项目”来组织或构建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技能、问题、情境、活动、评价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或事件,甚至是跨单元、跨学科的项目式教学。

一节语文公开课,展示的只是单元教学的一小部分。当前,在部分学科的线上教学能力比赛中,已经把单元教学作为最小参赛内容。但于线下而言,要想众多教师集体听完同一教师一整个单元的系列公开课,既耗时又不现实。广大教师常常只能通过一节语文公开课去体会执教者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从而见一斑而窥全豹。在某种程度上,这非常考验执教者对一节公开课的设计能力。基于此,在新课改单元教学背景下,如何设计好一节语文公开课,就非常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探究。

二、新课改单元教学背景下语文公开课的设计思路

众所周知,一节语文公开课能够展示的只是单元教学的一小部分,那么在新课改单元教学背景下,教师该如何解决一节语文公开课与单元教学思想的冲突,进而见一斑而窥全豹,通过一节公开课展示单元整体教学,体现新课改单元教学的思想呢?

笔者认为,要想上好一节语文公开课,并让听课教师通过这一节公开课了解单元整体设计思路、教学主题或专题、学习任务等,就要做到四点。第一,教师要有单元意识,把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明确单元设计的基础;第二,教师要先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之后再设计一节公开课;第三,单篇教学或者群文教学的重点,必须契合、服从单元整体目标;第四,教学要适当阐释、回扣、深化单元人文主题;第五,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尽量情境化、系统化。

(一)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要先明确设计基础

教师要从教材出发,从宏观上把握单元所属任务群、人文主题(或专题)、主要学科素养、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每篇课文或学习活动的特点。只有明确这个设计的基础,才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每篇课文,更恰当地明确、落实每个篇目的重点。下面,笔者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为例做具体阐述。

教师只有先明确设计基础,之后才能明确关于单元设计的大方向,才能更好地展开单元设计。下表1为笔者对“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的整体分析,并依此确定了该单元的设计基础,具体包括单元所属任务群、单元人文主题及阐释、单元主要体现的语文素养以及单元学习活动等。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整体与局部的联系

要想通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而体现单元整体设计思路,教师要先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之后再设计一节公开课。右表2是笔者对语文教材必修(下)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的单元设计,其中画线部分是整体设计中将要进行具体展示的一节公开课的设计部分。类似这样的一个表,也可以作为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写入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听课教师对单元教学一目了然。

在表2中,画线部分是“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整体设计中将要进行具体展示的一节公开课的设计部分。对于此节公开课的具体教学设计,笔者在“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教材活动二“善用多媒介”为范例,设计出第一课时(即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任务三:学校各社团近期需要招收新成员,假设你是一位社团成员,请你以社团为小组,选用一种适当的媒体,设计一个社团招新宣传方案。

(1)原有社团招新宣传分析(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并推导出新宣传方案)

(2)新宣传方案完成步骤

A.选用媒介(完成以下表格)

B.制作方案(以制作宣传短片为例)

①脚本创作(以社团招新为引,引导学生学习脚本创作)

②镜头设置(以社团招新为引,引导学生在进行脚本创作的基础上,学会镜头设置)

请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每一句都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根据教师给出的第二个镜头的脚本(略),写出第一个和第三个镜头的脚本。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与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的字数不超过60字。

③画外音拟写(以社团招新为引,引导学生学习创作画外音)

请为主题为“放下手机,回归自然”的电视公益广告拟写脚本,仿照教师给出的“画外音”,补写空缺的两个“画外音”。

C.成品展示,展示优秀招新宣传视频

(3)对整个新宣传方案完成过程进行小结

以上“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的教学整体设计中,单节公开课的设计完全以表2的设计为中心进行。从表2我们可以知道,单节公开课的设计只是单元设计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单元整体设计。同时,单节公开课的学习任务也只是总任务的一小部分。在这节公开课中,为凸显语文在视频制作中的关键作用,笔者模仿教材活动二“善用多媒介”的范例,设计了“学生完成社团招新宣传任务”的活动方案,将脚本创作、镜头设置、画外音拟写等与语文素养、媒介素养息息相关的教学任务巧妙嵌入该活动,同时又不脱离媒介的制作与使用。其中,镜头设置和画外音拟写是设计的两个重点,因为这两个重点往往决定着一个视频作品的品质、灵魂。

(三)教学设计必须契合、服从单元整体目标

单篇教学或者群文教学的重点,必须契合、服从单元整体目标。教师只有把握了群文的关联之后,才能更好地确定单篇(即一节公开课)的目标和任务,把大目标、大任务化成小目标、小任务,同时也能从源头上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解决教学用时过多问题。

以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为例,教师在设计之初,心中要有以下这样的一张表格,并根据这几课各自的特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这个单元的内容都跟劳动有关,而且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劳动是光荣的。这三课分别写了劳动者、关于劳动的观点、劳动的场景,整个单元统一于“劳动光荣”的人文主题。不同的文学体裁如何体现“劳动光荣”的主题,不同的体裁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重点要关注什么,也就是每一课具体要落实的重点。基于此,教师要在单元总目标下划分小目标,在单元总学习任务中划分小学习任务,落实每一课的目标和学习任务。本单元的写作任务为“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第4课中,一篇记袁隆平,一篇写钟杨,都是写人的作品,在选例和细节描写上堪称典范,故学习的重点可以落实到典型事件的选取、细节描写上。第5课是时评,教师可以结合时代精神,增强学生对“劳动观念”的认识,强化学生“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第6课是两首诗歌,《芣苢》《插秧歌》分别描绘了采芣苢、插秧的劳动场景。采芣苢本身是轻快愉悦的,这种劳作之美容易体会,而插秧是很紧张的,其过程像战斗,很辛苦,劳动者要一早便空腹插秧,碰上下雨时,从头湿到肩膀,但插秧的动作连贯流畅,只要分工合理,合作愉快,劳动者虽然辛苦却往往不愿停歇下来进餐。紧张却井井有条,吃苦又耐劳,劳动者对劳动的热爱之情便跃然纸上,从而也让读者感觉到劳动之美、劳动之光荣。

(四)教学设计应适当阐释、回应、深化人文主题

新教材是以人文主题或专题来编排、设计单元的。在很大意义上,人文主题或专题即是组织单元内容的中心。教师对一节公开课进行设计,有必要对单元的人文主题进行必要的阐释。通过适当阐释、回应、深化人文主题或专题,能够加深学生对单元人文主题或专题的认识与理解,成就单元的整体性,也契合教材的编写意图。

以必修下第二单元“良知与怜悯”文学阅读与写作(四)为例,本单元都是戏剧,主题是“良知与怜悯”。首先,教师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或者单元简介时明确人文主题概念。如“良知”又叫天良、良心,是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也是一切道德伦理的基石。“怜悯”是对遭受打击或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哀怜。其次,教师要强化单元人文主题在具体篇章语境中的理解。当学到具体篇章时,要适时回应,就像写作文的“点题”,适当点题可以使文章旨意更明确,中心更突出。如《雷雨》中,对“怜悯”如何理解,如何回应主题,体现学生的“良知”?又如周朴园这个角色值不值得怜悯?周朴园是一个虚偽、贪婪、专横、冷酷的资本家,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连他认为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最后也毫无体面可言。很多学生会觉得周朴园是咎由自取,对于如此不堪的一个人,巴不得他有更悲惨的结局。但如果仅仅这样想的话,就背离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以及教材编写者的初衷。那么,教师该怎样引导和解释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看问题——寻找悲剧的根源。学生会发现,在某种意义上,周朴园其实也是受害者,他是资本家的一个代表,他的家庭出身造就了他资本家的性格,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的他,早就注定了那样悲惨的结局——旧社会才是产生悲剧的根源。没有谁能够选择自己出生,妻子和大儿子背叛他,二儿子与他的对立,最终品尝恶果的人是他;其他人最后死的死,疯的疯,只有他还清醒地活着去咀嚼、品味这悲剧的悲凉,最终生不如死。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就能跳出个人的恩怨情仇,能更深入地去看问题。最后,教师还可以就社会现象、现实生活进行补充,深化学生对人文主题的理解。这一种怜悯,不是对施暴者的同情和认可,而是包含了个体的自我反省、责任和担当。以上,教师通过适当阐释、回应,无形中深化了主题或专题,加深了学生对单元主题或专题的理解,也契合当下课程思政的要求。

(五)学习任务设计应尽量情境化、系统化

单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以单元总学习任务为引领的。因此,对一节公开课进行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应尽量情境化、系统化,最好是能有一个引领性任务,能够回应单元的总任务。哪怕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让学生能回忆起来,让教师能连贯起来,都能给人带来一种整体感。

以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一)”为例,该单元有一个总的引领性任务:制作学校“五一国际劳动节”校园宣传栏。宣传栏的内容包括三个板块,亦是三个任务:体会古代劳作之美、走进时代劳动楷模、致敬身边的劳动者。首先,这一引领性任务符合单元“劳动”情境。其次,分任务制作板报的几个板块基本上按“古代—当代—当下”时间顺序排列。整体上,三个小任务统领于总学习任务,且三个小任务又是序列化的。这几个任务还与课文内容对应:体会古代劳动之美对应的是第6课古代诗歌《芣苢》《插秧歌》;走进时代楷模对应的是第4课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里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致敬身边的劳动者对应的是第5课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劳动者值得我们致敬?我们为什么要向他们致敬?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劳动思想?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单元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有单元意识,把单元看作一个整体,一节语文公开课不能割裂单元进行教学,而是应该以单元为中心进行设计,体现完整意义的课程单元。同时,一节公开课的设计,要明确单元整体设计的基础;要先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之后再进行一节公开课的设计;要把握群文关联,落实单篇目标和任务,单篇教学或者群文教学的重点,必须契合、服从单元整体目标;要适当阐释、回应、深化单元人文主题;要尽量情境化、系统化地设计学习任务,最好能够有一个引领性任务,从而紧扣总任务。如此,才能够突出单元课程整体育人的价值,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仙来.新课改背景下公开课的问题及认识[J].教学与管理,2022(4).

[2]曾花.浅析语文公开课的“四维”评价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9).

[3]宋永成.异化的公开课何以归真[J].教育家,2021(45).

作者简介:江涛(1984— ),广西贺州人,中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单元教学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化学平衡的移动”单元教学创新设计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单元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