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之浅见

2023-06-15 05:28李芳芳刘洋
西部学刊 2023年7期

李芳芳 刘洋

摘要: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包括个人修养、职业素养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内容,其价值在于播下爱乡土为乡村教育做贡献的种子,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当前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存在着寻根意识淡薄、家园意识缺失、文化自信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以绘本资源开发为载体,培养未来学前教育乡村教师,可以从铸乡村生活之灵魂、寻家园故乡之记忆、拓家乡土地之文化等方面来承载乡土情怀。其路径是学经典,悟真谛;分区域,共合作;拍写真,现图文;赏作品,谈感悟。

关键词: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绘本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7-0089-04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的精神寄托在乡村学校,乡村文化的传承也依靠乡村学校。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乡村教育不振兴,就难以实现乡村整体的振兴,难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群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1]。近年来乡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乡村教育难以留住人”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留住人,一方面要留住学生,另一方面要留住老师。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作为从事乡村学前教育的主力军,如何培育出具有乡土情怀、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好的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以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或方式在乡土情怀教育多样化方面对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领?我们以绘本资源开发为着力点,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进行探讨。

一、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的内涵

“乡土”在《古代汉语大辞典》里的解释是故乡、家乡,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主要指乡村地区。“情怀”在《现代汉语用法词典》里指对某地、某人、某物和某事的一种情感[2]。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的含义指的是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在职前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萌发且始终有着热爱自己故土的情感,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产生一定的认同甚至是欣赏之意,在此基础上愿意用本专业所学知识主动去关注乡村地区的生存、发展,并以此为内驱动力逐渐唤起自己对乡村教育的认同,从而在毕业后愿意深入基层,扎根乡土从教。

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包括个人修养、职业素养和理想信念。个人修养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吃苦耐劳、自我认同和待人友善三个方面;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仁爱之心、包容之怀与文化传承三个方面;理想信念主要包括服务意识、使命担当与奉献精神三个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包含了各种心理要素,要想使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从理论到实践彻底在乡土文明和精神层面上产生文化认同,则需要高校在其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有意地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并接纳自己家乡所在地区的乡土文化背景,例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非遗知识、文化名人等,从而通过专门的教育方式,使他们成为促进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二、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为扭转“上大学”背后的“离土”动机播下一粒种子

我国乡村教育的“离土”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引得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关注,所谓的“离土”现象,费孝通先生将其描述为“人才离乡”“文化离根”和“乡村离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乡村教育的“离土”现象没有扭转,有些地区甚至愈演愈烈。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入学前签订了毕业必须回到家乡所在县市区就业的协议,但这只是在法律上对其进行约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暂时将这份工作当作跳板,后面有机会再跳到环境条件更好的市区去的想法,导致其“上大学”后的“离土”现象不容忽视。

江西省宜春市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多来自下属县市区农村户籍、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宜春市下属县市区的乡村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且常年雨水较多,时常受到夏季洪涝灾害影响。来自这些地区的定向师范生有相当一部分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与选择,认为大学毕业后有份稳定的工作就是不错的选择,而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非如此。对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进行乡土情怀的培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其热爱乡村的学前教育事业,毕业后扎根乡土,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二)为乡村振兴建设主体添砖加瓦

乡村振兴需要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乡村居民特别是学生、教师等是乡村振兴的承载者与衡量者。当前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短缺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问题,建设高水平的乡村教师队伍,培育具有乡土情怀的教师是促进此项战略落实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教育的阶段,若是在乡村学前教育阶段有一批热爱儿童和大自然的教师,他们且有着平和的心态,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愿意扎根乡土,服务乡村学前教育事业,乡村振兴的未来建设主体即幼儿也会耳濡目染地接受教育,用心去体悟乡土文化的魅力和美好,从而为乡村振兴铺下一块厚实的基石。

三、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的现状及其分析

(一)乡土文化的认可与选择——寻根意识淡薄

“根”有着心理学和文学方面的色彩,它是深埋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乡土记忆[3]。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有着自己的“根”,这种记忆伴随着对父母、家族、习俗、街区村落、民谣、艺术品等深深的眷恋,是个体在生命的源头及生长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乡土记忆与营养源泉。在我们所在单位學前教育定向师范生的教学与培养过程中,时常会有学生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咨询专升本或除学前教师资格证之外其他教师资格证的问题,这种现象表面上反映的是积极努力进取的态度,实则是一些学生对乡土工作环境持恐惧与排斥的态度,他们想通过在读大学期间为自己加注筹码,从而为逃离故土赢得先机。

-(二)乡土文脉的道义与延续——家园意识缺失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4]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土气”成了贬义词,带有讽刺与嘲笑之味。对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对自己家园的血缘关系、家族道德与礼仪、当地耕读文化遗产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了解,缺失家园意识,有的人对家园生活产生区隔和抵触,这阻碍着乡土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三)乡土教育的信奉与坚持——文化自信不足

老师,你能给我介绍下专升本的相关流程吗?

我还有一个担心之处,就是假如我毕业时统招专升本若是成功之后,那之前入校前与教育局签的毕业后的服务期的合同违约了是不是还得赔偿?

老师,我们毕业后分配的地方都很偏,我不想去,我的专业是我爸妈给我选择的,其实我自己不是很喜欢,我也不太喜欢毕业了仍然需要回到乡镇工作……

老师,我多考几个教师资格证的话,是不是为我以后的工作调动增添了几分把握……

以上是对学前教育定向生进行访谈时的实录,作为学前教育定向班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我们时常感概,我国乡土教育的坚持理想如何在定向师范生的教育理念中生根发芽?一个个看似积极向上、勤学好问的现象与问题背后,实则充斥着对家乡乡土文化中的器物载体与精神内核的忽视甚至是否定。乡土教育的信奉与坚持,需要从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抓起,如何绵延乡土之魂,传播乡土之声,坚持乡土教育,追寻教育自觉,这是需要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以绘本资源开发为载体促进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

(一)绘本如何承载乡土情怀

一是描绘乡村生活的灵魂。绘本以其自身的特点,有趣又富有内涵的图片加之少量的文字就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绘本是需要开发的,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作为准幼儿教师,在职前培养阶段需要培育绘本开发与制作能力。将《幼儿文学》中的绘本与乡土情怀主题相结合可以展示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息与纸短情长,描绘乡村社会的灵魂。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在小组合作选定绘本主题时脑海中需要闪现自己从幼年到成年的种种生活记忆及其气息,从而将其呈现在绘本的色彩、轮廓与文字之中。

二是追寻家园故乡之记忆。唐朝魏征曾经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根”与“源”乃是万物之根本。“我家的腐竹好美味哦!”“姥姥家枣树上的枣是最好吃的!”“因为疫情,我困在学校这么久了,我家的小花狗不知道有没有想我?”……学生日常间的言语映射出对家园故乡最珍贵的记忆。以绘本资源开发为手段,引导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进行乡土情怀题材绘本的开发,有利于其去追寻家园故乡之记忆。

三是丰富家乡土地之文化。“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看似是水火不相容的两重世界,实则两者之间有着“可融入”与“可转换”的潜在本质与机制,教师则恰恰是衔接这二者之间的桥梁。学前教育定向生职前乡土情怀题材绘本制作与开发,有利于促进其以现代化的眼光与视角,将乡土文化中的精髓与现代文明元素相结合,聚焦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的乡土世界、自然规律、文化风尚等。在开发、设计与赏析绘本的过程中,要利用美术及文学相关学科要素创作系列版的绘本集,这既有助于领悟泱泱华夏民族的灵魂精髓与生存之根,又回味了乡土文化历史底蕴的悠远厚重,使家乡土地之文化得到开拓与丰富。

(二)以绘本促进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的路径

一是学经典,悟真谛——佳作赏析。绘本创作对创作者有着较高的文学功底和美术绘画技能要求,对于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来说,前期美术课程的开设与专业必修课《幼儿文学》课程的积淀,均可为其提供理论与技能方面的支撑,但是绘本所独有的创作思路与符合幼儿思维特点的文字提炼则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创作绘本的难点。为此,择优选择市面好评不断且比较畅销的乡土题材的经典绘本作为学生研读学习的示例榜样,引导学生从主题、架构、图画、色彩、语言、文字、情感等方面去分析作者的设计理念,从而领悟乡土情怀绘本创作的真谛。

以中国原创绘本《大风》为例,绘本由莫言先生的小说《大风》改编,由朱成梁先生绘著。朱先生耗时一年半,画稿23张,将茅草、夕阳、小河、烟囱、龙卷风、蚂蚱这些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乡土意境,将莫言的文字以图画形式清晰地传达了出来。祖孙二人去割茅草回来路上路遇龙卷风劫后余生的主题、“大雾散去,朝阳渐露”——“爷爷的信天游歌声—停车找老茅草”——“爷爷割草,孙子追鸟捉蚂蚱”——“爷爷点火烤干粮和蚂蚱”——“路遇龙卷风化险为夷”——“天黑回家”的架构、还原乡土又不失童真的圖画、充满大自然气息的色彩、简练淳朴的语言、含蓄而深沉的祖孙情感,这些都是一本优质乡土题材绘本的重要元素。

在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幼儿文学》的课堂上,遴选《大风》《数不尽的美食》《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荷花镇的早市》《赶集》《我的爸爸是农民》《赶集》《滚铁环的物理原理》等经典绘本,从学生分享自己读完绘本时的感悟、品悟作者乡土情怀的情感、剖析作者创作绘本的技巧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领悟乡土情怀绘本创作的真谛。

二是分区域,共合作——主题讨论。宜春市有着多样的乡土特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高安传统民俗文化采茶戏、上湖灯彩、土城斗牛,丰城的冻米糖,宜丰牌楼神狮舞与田园文化等,这些富有当地乡土特色的“节庆文化”与“草根文化”是来自这里的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的“根”。运用分区域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来自同一生源地域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商讨小组要创作的乡土情怀绘本系列的主题,在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想设计的主题观点时,其实是对自家家乡乡土文化价值选择与趋同的过程,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责任感及其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找不到的大黄》《橙子历险记》《红色的印记》《瓦罐汤的记忆》《故乡的春节》《土城斗牛记》《家乡的蒲公英》《冻米糖的秘密》《小河边上》等经典主题通过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的小组讨论被敲定,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极力说服队员同意自己选题的过程表现则是揭开沉淀在记忆深处的生命故事与乡土文化基因。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所在家乡的文化遗存、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均被学生选择,在共同商讨绘本主题的过程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了家乡乡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三是拍写真,现图文——回归乡土。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以女生居多,平时热衷于拍照和编辑简短优美的文案。自己所在小组敲定绘本开发的主题之后,小组成员利用假期去拍摄或者是搜集绘本主题的图片,在拍摄或搜集的过程中,学生又重新回归到了乡间,与土地重新做回了朋友。“如果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话,会发现它一直生活在充满记号的世界里,这些记号为人类开发“世界”,使之象征化并唤回它。”[5]重回家乡,回归自然,带着展现故乡特色与文化的视角,将乡土文化与自己专业优势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乡土大自然的归属感。

四是赏作品,谈感悟——情感升华。集思广益,终成佳作,宜春市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绘本集终于出炉,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交换并邀请对方为自己讲述绘本本身的乡土意蕴与文化价值,其感觉如同一场乡土情怀文化盛宴,潜藏已久的乡土文化盛宴如星光璀璨之势,为学生仁爱之心、文化传承的职业素养与服务意识、理想信念的培养增添了力量。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培养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因势利导,绘本资源开发则是唤醒其潜藏已久的心灵之有效手段。乡村振兴、乡土文化繁荣,需要一批又一批有着坚定教育信仰的教育者去传承其中的精髓,未来的乡村学前教育守护者“爱儿童”“爱教育”“爱乡村”,此乃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初衷,开启学前教育定向师范生与乡土世界的对话,有助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振兴。

参考文献:

[1]万李娜.“中国制造2025”呼唤技能型人才[N].团结报,2018-03-06.

[2]侯耀宗.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乡土情怀培育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1.

[3]罗碧琼,唐松林.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中的寻根教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3).

[4]费孝通.乡土中国[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9.

[5]阿斯特莉特·埃尔.文化记忆理论读本[M].余传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芳芳(1992—),女,汉族,河南济源人,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与学前教育原理。

刘洋(1993—),男,汉族,湖南株洲人,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钢琴演奏)。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