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战争年代的调查研究

2023-06-15 14:16肖力
铁军 2023年6期
关键词:苏中粟裕部队

肖力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经说过:“不管何时何地、规模大小,打仗离不开调查研究。”粟裕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正是因为他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并擅于通过调查研究来谋划组织指挥战斗。

“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

粟裕曾说过,“地图,是军人心中的战场”“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战争年代,他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要参谋人员把地图挂起来,独自一人,手捧中央军委的电报指示及各个渠道汇总而来的情报资料,或全神贯注,凝视地图,或手持铅笔在地图上比划测算。1949年2月,粟裕率三野机关南下苏中泰州白马庙,筹建渡江战役指挥所。到达目的地已是深夜,粟裕要求将一幅长江地区军用地图挂到墙上。一路上征途劳累,工作人员劝他先休息明天再说,粟裕摆摆手:“再晚也要把地图挂起来。”他还特别吩咐身边工作人员,要把兵要地志情况标绘清楚。当晚,他就在马灯下静静地在地图前思考筹划渡江战役。

粟裕看地图非常认真仔细,从不放过任何疑点,遇有不明白的都要问个一清二楚。一次战斗前,侦察员向他汇报前方情况,他突然问:“那个村子有座石桥,还在不在?”侦察员大吃一惊:“首长都没去过,怎么知道那里会有石桥?”侦察员不知道,粟裕已经通过地图把那里的地形了解得清清楚楚。一次粟裕率部队驻扎在一个叫草堰的地方,他指示参谋绘制一份“草堰地形图”。当参谋把地图绘制好给他看时,他却皱起了眉头:“我在大转河三金口东侧渡口搭过船,而这条渡口怎么没有标出呢?”他严肃地说:“地图即心中的战场,可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错。”

熟悉地图,熟悉地形,本身就是调查研究,而这些“奥妙无穷”的地图,其实也是按照他的要求,深入实地调研勘察绘制出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早期,国民党给新四军发了一些地图,但是缺胳膊少腿,根本满足不了作战需要。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新四军停发薪饷,更谈不上配发地图了。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决定成立一个测绘队,通过自己绘制地图保障部队使用。据粟裕当年的绘图参谋秦叔瑾介绍,在抗日战争中,为保证作战和部队用图,秦叔瑾踏遍了苏中沿海、淮宝水乡和苏皖浙边山区。秦叔瑾曾感叹地说:“在我所接触到的军事指挥员中,还没有一个像他那样精通地形又熟记战区地形的。”

“不仅如此,他还跟着八连连长张玉成爬进了鬼子的地堡”

粟裕不仅深谙地图,能把道路村庄、山川河流铭刻在脑子里,而且非常重视深入战斗第一线,实地调研勘察。一些重要的地方,只要有可能他都要到实地查看。他在回顾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曾说:“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调查地形道路,天天调查。从驻地出发,前面有条岔路,右转弯是到哪里去的,左转弯是到哪里去的,大路小路都问得清清楚楚。这样,即使在路上碰到敌人,我们也有办法跟他兜圈子。”淮海战役中,黄伯韬兵团被围困在碾庄,战场态势非常复杂,粟裕为了摸清情况,一个人坐着一辆美式中吉普就去了敌人的前线阵地。粟裕在苏中战斗时的老对手李默庵在《世纪之履——李默庵回忆录》中曾评价说:“粟裕总和部队在一起……有时候为了探查地形,处理战斗情况,他可以连夜乘车、骑车再坐船,走300多里路,这样的事在国军的高级将领里是不可能的。”

车桥战役是粟裕高度重视实地调查、充分掌握战场信息而大获全胜的经典之战。战役发起之前,粟裕有一个长达3个月的实地调查。《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介绍:“1943年6月23日,我奉命去军部驻地(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和汇报工作,便带少数参谋、测绘人员和一个连,有意识地选择路线,对沿途地形、敌情进行实地调查。去时由台南穿过通榆公路、串场河,经兴化地区南下到江都真武庙,从昭关坝伪军据点中通过扬淮公路,渡过运河,泛舟邵伯湖,在扬州城北15余公里邵伯湖南岸的黄珏桥上岸,越过扬(州)天(长)公路,到达黄花塘军部。9月返回苏中时,由天长之龙岗乘船过高邮湖北上,经黎城(金湖县)过淮河,到平桥、泾口两据点间登岸,然后夜渡运河,越过封锁线,乘船过建湖、兴化间的水网地区,再越过通榆路回到台南地区。我们穿行于车桥、曹甸据点附近以及许多边沿区、接敌区和敌占区,往返行程500余公里,沿途察看地形、了解敌情,同干部、群众交谈。在临泽以北的团寨,又与第十八旅旅长兼第一分区司令刘先胜探讨了这个地区的特点和军事地位。”

战斗打响后,粟裕亲赴前线指挥战斗。“不仅如此,他还跟着八连连长张玉成爬进了鬼子的地堡。”据当时参战的七团八连连长张玉成介绍,当时八连在火力掩护下突进日军守卫的小圩子,但还有十几个敌人退守在中心堡内,几次冲锋均未攻克。这时,粟裕带着几名参谋来到圩子外的一座房子内,问了战况。为了进一步搞清地形和敌我情况,粟裕跟着张玉成匍匐前进,爬进圩子内仔细观察,后来又要张玉成带他爬进刚刚攻下的地堡,察看日军的中心堡。在详细察看、问清情况后,粟裕命令八连撤出圩子:“你们撤出圩子,放鬼子出来,车桥战场这么大,你们连不打他们,其他部队可以在运动中歼灭他们。”后来,那十几个日军逃出中心堡,在车桥以北地区被歼灭。

由于调查充分,准备周密,车桥战役打得异常顺利,以新四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次战役收复了淮安、宝应以东纵横100公里的地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实现了苏中抗日形势的根本转变。

“我这里还有些晋冀鲁豫地区的敌军资料,虽较零碎,你看看可能有点用处”

粟裕从来不打无准备之战。每次战役战斗开始之前,他都要想尽各种办法,详细了解掌握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知己知彼,形成最适合部队作战的方案,从而使作战部署实现部队伤亡最小化、胜利概率最大化的效果。

对于敌军,粟裕总是运用各种侦查手段,充分收集资料。新四军威震江南的首战——韦岗战斗前,粟裕曾派人分3路到丹阳、溧水、句容、汤山、龙潭搜集常州方向、镇江方向、南京方向的敌情,摸清日军底细。华中野战军成立时,粟裕就把华中野战军三科科长李景瑞叫到身边,要求通信联络要迅速跟上,不仅要保障部队的作战指挥,更要尽可能地搜索到敌人各方面的信息。解放战争期间,粟裕经常在战役打响前,专门在自己身边安排一台无线电报话机,专门用来收听敌人指挥机关的电台通信,了解他们的指挥行动和相关信息。

粟裕坚持用记卡片的方法,详细掌握敌人师旅以上部队和指挥官的情况。苏中战役前,中央曾派中央军委副参谋长滕代远到苏中视察,几天过后,滕代远接到中央军委命令,结束视察,调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临行前,粟裕对滕代远说:“我这里还有些晋冀鲁豫地区的敌军资料,虽较零碎,你看看可能有点用处。”翻看粟裕给他的敌军资料,团以上军官,特别是师以上军官的家庭出身、成长过程、兴趣爱好、作战特点等都很详细,有的还附有照片。这让滕代远很有感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粟裕如此熟悉敌情,怎能不打胜仗!

对于我军,粟裕在深入研究领会中央军委战略意图、决策部署、指示要求的同时,特别强调,要了解自己,必须深入连队,接近战士,调查下属的实际情况。他经常深入部队,深入基层,实地了解部队的伤亡情况、战斗力现状、兵员素质等,了解指挥员的脾气秉性、作战特点,了解和掌握部队的优势和短板。因而,在组织指挥战斗中能扬长避短,因材施用。在孟良崮战役中,能否穿插楔入敌整编第七十四师,割断该师与国民党其他部队的联系,是左右整个战局的关键。粟裕将擅长野战、善于进攻、作风顽强的一纵调到前线,执行穿插分割任务。一纵果然不负众望,迅速从敌间隙中楔入,顺利地割断了七十四师与整编第二十五师的联系,在解放军其他部队的合力围攻下,全歼第七十四师。在豫东战役中,当胡琏的增援部队即将赶到时,粟裕调来华野部队最擅长打阻击战的十纵,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有力保证了攻打开封的胜利。

“不吃败仗,就得竖起耳朵,听各级指挥员的意见”

军事研究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在粟裕指挥的所有战斗中,“几乎没有大的错误”。何以如此?粟裕的回答是:“不吃败仗,就得竖起耳朵,听各级指挥员的意见。”

粟裕行军每到一地,总要找当地年纪大点的老乡调查了解风俗民情、生活物产以及地形天气等情况。1936年6月,粟裕率部队收复王村口前,从当地老农处了解到近日有暴雨,便率部深夜出发。途经村口时,只缴了敌人哨兵的枪械,任凭哨兵逃回王村口。待敌人确信红军游击队已开赴衢县时,又把部队秘密拉回到龙泉住溪,然后利用暴雨大雾天气和敌人放松布防之机,突袭王村口,无一伤亡地收复了王村口。

粟裕制定作战方案时,只要情况和时间允许,他都要召开党委会或作战会议,集思广益,与各部队指挥员共商作战大计。可以说,他所做的许多重要决策都凝聚着下属指挥员、参谋人员、战士、地方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对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曾经提出外线作战的方针。粟裕在缜密思考、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首先从内线作战开始,最佳的战场选择在苏中地区的建议,得到中央的认可和同意。7月13日至8月27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迅速发起苏中战役,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七战七捷,我方以3万主力对付敌人12万兵力,歼敌5.3万人。

1948年初,中央軍委和毛泽东为发展战略进攻,决定成立东南野战军和东南分局,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东南分局书记,并指示粟裕率东南野战军第一、四、六纵队组成第一兵团渡江南进,进一步开展中原战局。对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命令,粟裕总是坚决而又创造性地贯彻实施,而不是机械地执行。他曾说过:执行上级指示,“你越是机械地执行,就越是被动,越被动就越打不好仗。”据时任东南野战军一兵团参谋长的张震介绍,那段时间,粟裕“常常拿着中央军委的来电,仔细阅读、琢磨,陷入沉思。又常常一个人站在地图前,用铅笔和手指在图上比来划去,一看就是半天。腹案成熟之后,他把他的想法和兵团领导同志进行磋商”。这期间,粟裕先后两次向陈毅详细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听取陈毅的意见;还利用当时的中原野战军副司令李先念途经濮阳两人相见的机会,与李先念深入交换意见;他还给刘伯承、邓小平发电,征求他们的意见。此外,粟裕还征求了华东局领导和陈士渠、唐亮等人的意见。粟裕认为,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更有利于胜利进程。为此,他两次“斗胆直陈”,向中央军委陈述自己的意见,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海地区打大仗”。此后,粟裕按照中央的指示要求,于1948年6月和9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其中,豫东战役不仅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一次战役歼敌9.4万人的空前战绩,更使中原、华东战场的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大大加快了我军战略进攻的胜利进程,为顺利转入战略决战创造了良好条件。

(责任编辑周平)

猜你喜欢
苏中粟裕部队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俄部队军演
第一次开飞机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刘少奇与粟裕交往二三事
老部队
苏中发展
粟裕谈黄桥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