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方言话语标记“拐了”的多角度研究

2023-06-16 07:18李薇付林
今古文创 2023年20期
关键词:话语标记方言

李薇 付林

【摘要】 在贵州方言中,“拐了”一词在贵州方言口语机制中出现频率很高,具有话语标记的功能,往往表达一种对于事件结果所持的消极态度,愤怒、失望等主观情绪。它在句中多位于句首位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拐了”具有特征鲜明的话语组织功能和人际交往功能,这些功能在贵州方言的对话口语中得到了发展,值得关注。

【关键词】 方言;话语标记;“拐了”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0-011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38

前人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相当丰富,黄大网等学者对什么是话语标记作了诠释。闫涛、冉永平等对话语标记词的语用、语义、功能做了深入详细的描写与解释。贵州方言较其他方言,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拐了”便是其中一个重要且独特的话语标记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拐”的一种方言意义 :弯曲处,角。如 :门拐,墙拐, 拐角。《贵州特色词汇汇编》,“拐”:坏、糟糕。马平提出,“拐”在西南官话地区具有浓烈的地域色彩[1]。“拐”的形容词意义多含贬义色彩,在贵州方言中“拐了”更是一个典型的、灵活运用的话语标记语。

关于话语标记,学者看法不一。本文采用胡丽珍所提出的观点,从三个层面对话语标记的特征进行总结,即:第一,语法上:独立于句法结构,不做句子的语法成分;第二,语义上:较少表示概念义,较多表达情感态度意义;第三,语用上: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表达言外之意的功能。因此,下文通过这三个方面来看看“拐了”的话语标记性质。例如:

(1)拐了,我管搞忘丢哪点去了。

(2)拐了,水进屋了,这个怎个搞哦。

(3)照你这说法,拐了,我绝对考不起了嘛。

(4)拐咯,都到之哈喽,你才想起来找人帮忙。

(5)看到有囊吃法,拐咯,你们还将爱得很。

从语义层面看,例(1)中“拐了”在句子中几乎无实际的概念,在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性,它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是说话者对当下情况的主观评价,其主要表达的语义是“说话者忘记东西放哪之后的紧张感和无奈感”,“拐了”表达的是一种糟糕完蛋的紧张情绪;在上述例中,“拐了”独立于句子之外,出现的位置灵活多变,不做任何语法成分,从语法的角度看,具有独立性。将“拐了”一词去掉后,句子仍然成立,并不影响所在句子的合法性,符合语法规则;从语用上看,例(3)中“拐了”能够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如“照你这说法,我绝对考不起了。”其中将“拐了”删除后,仍能表达完整的句义,不影响句法结构。但是加上“拐了”之后,说话者的心理信息就凸显出来了,凸显说话者的绝望无奈之感。因此,从话语标记所具有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的三个层面的特征来看[2],“拐了”可以判定为贵州方言表达中的一个独特话语标记。

本文讨论了贵州方言中“拐了”在句子中的分布情况、“拐了”的语义特征、“拐了”的话语标记功能。

一、話语标记“拐了”的句法分布

“拐了”在贵州口语中,是非常灵活的话语标记语。不仅可位于句首、句中、句末,还可以单独成句,但是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句首,下面举例说明话语标记语“拐了”在句子中的分布情况。

(一)位于句首

话语标记“拐了”位于句首位置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讨论,通常出现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之中。

1.用于普通陈述句

“拐了”位于陈述句句首时,多是作为插入语放在句首,如:

(6)拐了,他们就是讲吃糯的难在得很。

(7)拐喽,幺舅,我都用去两万多了。

以上例子中的“拐了”都位于句首,且用逗号隔开,在说话时会停顿。“拐了”和后面的句子不构成语法成分,都可以删除,删除后不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皆表示现实不符合说话者的预期,表达了说话者失望的心情。

2.用于问答疑问句

“拐了”位于句首,在口语中多见于谈话双方交谈,表示疑问和质疑。如:

(8)“拐了,之个是做喃了?”“娃儿把碗砸到了。”

(9)“拐咯天菩萨,你阿黑眼圈之好重?”“哟,阿是昨天睡得完咯嘛。”

说话者已经对事物做出了某种判断,但是对该判断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所以以疑问的形式说出自己的揣测,向对方求证。例(8)(9)说话者向听话人提出质疑。形容词“拐”+动态助词“了”并非固定不变形式,后跟的动态助词可随着说话者的语气随之相应变化,后接的动态助词可变,如例(9)(10),可变成“拐咯/拐咯嘛”。

(二)位于句中

(10)看他之个样儿,拐了,又是倒数嘛。

(11)我懒求跟你扯,拐了,又遭了。

话语标记语“拐了”位于句中的现象也很频繁,上句中“拐了”处于句中的位置,它的前后都有其他句子成分,在句中“拐了”只是强调说话者的主观情绪,删除或者不删除,都不会影响整句话的结构,也不会影响整句话的意思。

(三)位于句末

(12)我拿记岔了,之个饭前天都蒸的了,拐了。

(13)你晓得他是得喃子病昂,医都医不倒,下病危通知了,拐了。

话语标记“拐了”在贵州方言中位于句末的情况,相对较少。在多数情况下,“拐了”表达说话者的自我情感和语气,进而表示当前话语已完成。

(四)单独成句

(14)——拐了!

——黑倒我了,又是囊事?

(15)拐了拐了!我阿衣服还在坝子外头,你赶快喊家婆收哈!

与常见的话语标记一致,贵州话语标记语“拐了”在句中也可以单独成句,在例(15)中“拐了”都表示当前处于糟糕的话语背景。同时“拐了”是以叠连形式出现,中间用标点符号隔开,形式和意义之间具有高度的理据性,形式加深,意义又随之加深。

不同位置的句子分布体现了说话者在处理信息时的不同认知[3],虽然话语标记语“拐了”删除之后,不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但是它可以加深说话人的情绪表达,影响听话人对话语的情感认知。

二、话语标记“拐了”的语义特征

沈家煊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拐了”作为话语标记时,已经不再具有名词性语素“拐”的实际概念意义,更多的是说话人用来表示自己的情感,往往表达一种对于事件结果所持的消极态度,意外之情和否定态度,还常常与建议、批评、指责等言语行为连用,即带有明显负面的语义特征[4]。作为话语标记,“拐了”虚化后的语义,就是因为在语言中经常出现在某种语境中而逐渐凝固产生的规约化意义[5]。话语标记“拐了”多带有负向语义特征,包括斥责义、意外义、惊叹义和自嘲义。下面就这几点语义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一)斥责义

语言斥责是指用严厉的话语批评他人的错误。在对话语体中,说话者通过方言“拐了”表斥责。

(16)拐了,我都跟你讲,喊你最后才加盐巴进去,硬是不听。

(17)做滴事情都做不好,拐咯菩萨。

说话者埋怨听话人能力不足,办事不到位,“拐咯菩萨”中间无停顿,加强了说话者责备语气,表示其愤怒绝望的主观态度。

(二)意外义

“意外”表现为对方的认知状态超出说话者的预期,在此语境下,“拐了”多半隐含说话者的意外之情。

(18)幺妹说要过来吃少午,拐咯嘛,我简直搞忘了。你快逮跟我说这鱼囊过吃?(幺妹说要过来吃中午饭,天啊,我简直搞忘了。你快点给我说这个鱼要怎么做来吃?)

(19)——明天要去上坟,你记到嗷。

——拐咯嘛,我还没有收拾好。

上例中,“拐了”多数用在特定紧急情况种,多表示遇突发事件说话者的着急不知所措的意外之感。此时“拐了”多意为“糟糕、天啊”等意外态度。

(三)驚叹义

惊讶表达言语交际者没有预料或者感到吃惊的信息,如:

(20)拐了,他朗个之种讲我,我对他还是不奈啊!

(21)我老者一直诀我,拐了,还喊我跟到你学。

在句中,说话者对听到的言论表示不可思议的惊叹,话语标记“拐了”去掉之后,不影响句义,但加深了说话者的惊叹意外的态度。

(四)自嘲义

(22)这把年纪,拐了,眼睛花了看不清了,吃囊都没得味道。

(23)我们嘛哪点像十八岁个家,拐了,人家肯定不得张你。

例(22)说话人强调自己年老,眼睛和味觉都在退化,多体现一种无奈的自嘲感。例(23)说话者讽刺自己不像年轻的少女,得不到他人的喜好。给听话人一种诙谐幽默的感觉,但是自己拿自己开玩笑具有一种自嘲义。

三、“拐了”的话语标记功能

方梅指出,“话语标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话语组织功能(包括前景化和话题切换),二是言语行为功能(话轮转接和话轮延续)” [6]。通过对语料的分析,贵州方言话语标记语“拐了”同样具有话语组织功能之外,还具有人际交往功能。

(一)话语组织功能

话语标记“拐了”在话语组织方面具有切入话题、话题切换和结束话题功能。

1.话题启动

话题是一个句子所传达的信息所关涉的实体,是说话者选择的传递信息的基点。说话者可通过话语标记“拐了”建立话题,由某一说话人引入一个话题,作为会话的主要谈论对象,展开会话[7]。

(24)——拐了!拐了!我作业还没得搞完。

——慌囊,我们晚上一起。你还差好多?

表示话题启动的“拐了”一般出现在会话的首话论的起始位置[8]。以话题标记“拐了”吸引听话人注意,激发会话,建立“说话者作业未完成”这一话题,使得听话者围绕该话题展开对话,进一步询问“作业差多少”这一话题。

2.话题切换

话题切换是指在语言表达中,结束当前正进行话题,9开始新的话题[5]。说话人运用话语标记“拐了”“绝了”由一个话题转换到另一话题。

(25)——老张家阿个进去了,你听到讲没得?

——稍午将晓得,拐了,她是搞囊事咯?

例(25)中,问话人的话题“是否知道老张老婆进监狱了”,答话人先是回答了问话人的问题,“拐了”在话语中并不构成任何语法成分,但是答话人通过“拐了”,转换到另外一个话题“为什么进监狱”。

3.结束话题

结束话题是结束会话。使用话语标记“拐了”来结束当前话题的讨论,并且能使结束话题的言语。

(26)今年子气候差得很,之一天天乌完。我阿地头苞谷都冲不起来,我看这个年怕是不好过……拐了!

在例(26)中,说话人陈述了今年气候不好,可能苞谷长势不好,表明今年收成不景气,年也变得困难。“拐了”抒发了说话人无奈绝望的心情。

(二)人际交往功能

人际功能是指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的功能。人际关系交往功能是语言的重点功能之一[9]。用语言来认识、描述世界和世界中的事件,通过语言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进入成人语言阶段后的语言,由原来的理性功能演变成概念功能,实用功能演变成人际功能。语言的“人际功能”,使讲话者自己进入到某一个情景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

1.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

“拐了”作为话语标记出现在对话中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同时具有交互主观性,即表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交际情感,多数通过标点符号前后隔开,表达说话者愤怒、意外、绝望之感。

(27)说蛮说,我还是多喜欢你,拐了,我都结婚了。

(28)拐了,之砍脑壳嘞是哪家嘞蛮之个。

(29)拐了,我一看倒阿样子扎实心辣得老火。

在上述语料中,说话者,通过“拐了”激发话语交际功能,引起注意。同时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消极的主观态度。例(27)说话者在已婚的前提下,表明自己对听话人的喜欢。用“拐了”表达主观遗憾和失落;同时“拐了”并只表达单一的主观情感,如例(29)在表达有着急之感之外,还表达意外和无奈之情。

2.新信息的表达

话语交际的过程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韩立德提出:焦点信息就是新信息。新信息指的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的信息,而焦点是句子中说话者所认为的受话者所不知道、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信息[10]。“拐了”作为话语标记时,其后往往跟着说话人需要听话人所注意的、此前未曾知道的新信息,因此,它具有突显新信息的作用。如:

(30)要不是我提醒他,拐了,起码他要把二哥供出来。

(31)我记得小鹏管是在家,拐了,你该不会跑去找他了吧。

例(30)中“拐了”后面引出“我提醒他的事情——他把二哥供出來”,而“二哥被供出来” 这一信息相对前面来说是未知的、全新的。加上“拐了”更能体现“二哥”这一新信息。例(31)对说话者而言,去找“小鹏”是一个全新的新消息。

四、结语

在日常口语中,“拐了”是个使用很频繁的词汇,通过分析可得出,贵州方言“拐了”位于句中不同位置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同一话语标记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特征大多是负面的,主要表现在说话者的主观情感上。在考察话语标记语时,“拐了”在句中主要有两种话语标记功能:话语组织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贵州方言话语标记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与普通话及其他地区方言有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459-471.

[2]袁晓红,戴卫平.韩礼德“语言功能”探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8,(4):170-173.

[3]黄大网.话语标记的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2001, (01):5-11.

[4]闫涛.话语标记及其语篇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06):78-81.

[5]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04):8-1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76.

[7]涂光禄.贵州特色词语汇编[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187.

[8]马平.湖北枣阳方言“拐”的意义及其演变[J].语言文字学术研究,2013,(05):35-38.

[9]胡丽珍,曾欣.话语标记“绝了”的功能及其形成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2,(1):76-84.

[10]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7):258-320.

作者介绍:

李薇,女,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付林,女,贵州毕节人,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话语标记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小说《围城》中填充类话语标记“呃”的用法研究
浅论现代汉语构式“毫无疑问”
话语标记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及其效应
“好家伙”话语标记分析
我家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