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于曲艺诗文中的“兔”

2023-06-16 15:25陶园琦
现代苏州 2023年2期
关键词:兔儿爷白兔玉兔

陶园琦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诞生了许多和兔子相关的文化创作,包含戏曲、诗词和文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有:《白兔记》中为“咬脐郎”引路认母的山野白兔、《五圣朝天》中天庭述职时叫苦不迭的“兔儿爷”,以及《诗经·兔爰》中逍遥自在的兔子,这些故事中都有兔子的形象,每每提及时都让人觉得生动鲜活,流传至今却依旧百闻不厌。

《白兔记》

孝感天地,白兔巧引母子相认

昆曲《白兔记》又称《刘知远白兔记》,共三十三出,极富民间特色。是元代南戏的著名作品,与《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四大南戏”。

【满庭芳】(末上)五代残唐,汉刘知远,生时紫雾红光。李家庄上,招赘做东床。二舅不容完聚,生巧计拆散鸳行。三娘受苦,产下咬脐郎。知远投军,卒发迹到边疆,得遇绣英岳氏,愿配与鸾凰。一十六岁,咬脐生长。因出猎识认亲娘。知远加官进职,九州安抚,衣锦还乡。

本曲在第一出“开宗”概括了《白兔记》的主要背景与内容。曲词中说的是五代时的沛县,有一位沙陀人刘知远,幼年丧父,随着母亲改嫁至继父家中,后因将继父家业挥霍殆尽而被继父逐出家门,流落至荒庙中,无助之际竟被同村的富户李家收留。李家主人李大公见刘知远面相尊贵,认定他将来必能登临帝王之位,便将自己的女儿李三娘许配给他。但李三娘的哥哥李洪以及他的妻子为人刻薄,嫌贫爱富,坚决反对这门婚事。因此,当李大公夫妇相继去世后,李三娘的哥嫂便开始肆意妄为,百般虐待刘知远和李三娘。

为了彻底赶走刘知远,李洪夫妇设下陷阱,让刘知远去看守瓜园,好让瓜园中的瓜精害死刘知远。没承想,刘知远却战胜了瓜精,并得到绝世的兵书和宝剑。此时的刘知远才发现这是李洪夫妇的阴谋,李家也已经不容他再久留,便只好向三娘辞别,只身前往并州太原府投军。初入军营时,刘知远只是在岳节使麾下做一名更夫,不久后岳节使发现刘知远竟有帝王之相,便招他入赘,刘知远也不负众望,屡立奇功,加官进职,一直做到九州安抚之位。

此时的李三娘却因誓死不愿改嫁,在家中受尽了哥嫂的折磨,白天要到井边打水,晚上在磨房里劳作,怀有身孕的她因劳累过度在磨房中早产,生下一子,但苦于没有剪刀利器,只好自己亲自用嘴咬断脐帶,才保全母子二人性命,因此她给儿子取名为“咬脐郎”。哥嫂得知此事后,欲害死“咬脐郎”,便偷偷将婴儿抛入荷花池中。但“咬脐郎”命不该绝,被家人窦公救起,李三娘为了逃避哥嫂的迫害,只好拜托窦公将儿子送给刘知远抚养。

十多年后“咬脐郎”刘承佑长大成人,奉父命回沙陀村屯兵开元寺,一日他外出打猎时,被中箭的白兔引到了八角琉璃井边,偶遇正在井边打水的妇人。刘承佑得知这妇人的遭遇后,对她深感同情,便接下了她的血书,答应帮助她寻回丈夫与儿子。刘承佑回府后将在沙陀村的遭遇告诉了父亲,刘知远立刻意识到井边的妇人就是李三娘,却未坦露实情。刘承佑心中暗觉蹊跷,便宴请窦公,在一番肺腑之言后,窦公为之动容,便道出实情。此时的刘承佑才得知自己在井边遇见的妇人竟是自己的生身母亲,于是立刻决定接她回府。而刘知远的妻子岳氏也被“咬脐郎”的孝心感动,终于一家人团聚,圆满结局。

戏文中以质朴通俗的文字讲述了刘知远和李家三娘的悲欢离合,其中“咬脐郎”刘承佑捕猎时受白兔引路、巧遇生母的感人瞬间,以及刘知远一家三口久别重逢的团圆结局。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戏中的白兔被视作帮助“咬脐郎”母子相认的福星而被世人记住,戏中“孝感天地”“亲情血浓于水”的道理更是教化千古,流传至今。

《五圣朝天》

诙谐幽默,兔神自嘲水土不服

《五圣朝天》的作者便是单弦的创始人司瑞轩,故事中讲述了新春佳节之前,五位神灵垂头丧气地到天宫述职,纷纷向玉皇大帝诉苦,“吐槽”各自在人间的辛酸遭遇,哀叹连连,恳请玉帝准他们辞去神职,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兔儿爷”。

【北板梅花调】

哎这兔儿爷我上了金殿小脸都焦黄,哎我尊了声我主万岁臣也有本章。

哎我说道是神仙苦来没有兔儿爷苦,为臣在下方受尽了凄凉。

您们谁见过和尚们化缘盖过兔儿爷的庙,为臣我出身就在耍货儿的摊上。

哎呐兔儿爷我顶盔冠甲冒充武将,身穿着大红袍我没做过正堂。

哎呐兔儿爷我多会儿也卖过油葫芦,兔儿爷我多会儿卖过酸梅汤。

哎我一到了中秋的佳节都给我上供,供上了果子月饼一股高香。

哎这我最怕小孩拿我当玩意儿,抱出来抱进去心里头发慌。

哎我猛听得啪嚓一声掉在了地上,摔得我脑浆崩裂不敢嚷嚷。

哎呐有人说兔爷要摔了还不叫扔,掺一点青灰就把火炉子来搪。

那个老灶王拿我开心说弄块兔肉脯,我说老灶你别拿我开心这是我做官的下场。

哎呐兔儿爷我奏请开缺臣不胜任,哎我望求万岁皇爷另选栋梁。

《五圣朝天》的唱词中带有北京地方特色,通俗风趣,将神仙形象塑造地活灵活现。关于“兔儿爷”的原型,民间流传着许多种说法,一说兔儿爷是以《封神演义》中的“长耳定光仙”为原型,另一种说法是“兔儿爷”这一形象诞生于明朝的民间传说。《花王阁剩稿》中便有对“兔儿爷”最早的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

在北京,“兔儿爷”的传说不胜枚举,流传较广的版本便是玉兔下凡驱散瘟疫。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暴发瘟疫,城中百姓受疫病困扰甚久,家家户户都有人染上这不治之症。嫦娥在月宫中得知了此事,心中郁郁,便派出身边的玉兔下凡为北京城的百姓们治病。

于是玉兔幻化作一位曼妙少女,挨家挨户登门治病,拯救万民于水火。其间,老百姓为了感谢玉兔,纷纷给她送上礼物。但玉兔却坚决不受,只是向百姓们借穿衣物,每到一户人家就换一身装扮,时而像女子时而像老翁,以至于大家都认不出来谁才是真正的玉兔。此后,玉兔为了能医治更多的百姓,便骑上不同的坐骑,走遍京城内外,访治病患,直至瘟疫结束,玉兔才回到月宫。

数百年来,玉兔从未被人遗忘,老百姓每年都用泥土塑造玉兔的形象,并尊称其为“兔儿爷”“兔奶奶”,同时加以供奉。因为“兔儿爷”装扮不定,所以经常能看见橱窗里的“兔儿爷”形态各异,披盔戴甲骑乘瑞兽,凛凛威风中却也不乏呆萌。作为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兔儿爷”早已成为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各类文化市场中都广受欢迎。

《诗经·兔爰》

重章复沓,君子忧心“不乐其生”

《兔爰》诞生于西周灭亡之时,朱熹评价其为:“周室衰微,诸侯背叛,君子不乐其生而作是诗。”此时的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衰微,社会制度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的贵族失去了土地和权力,那些世人眼中的奸佞却登上朝堂,左右天下兴亡。诗人因此产生了对自己的怀疑以及对人生的忧思,便借兔与雉的对比来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因此全诗大有伤时感事之调,正如《毛诗序》所记载:“《兔爰》,闵周也。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

【兔爰】先秦·佚名

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我生之初,尚无庸;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

《兔爰》全诗共三章,和《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形制类同,“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每章的前两句都以兔和雉作比,皆为复调,而“罗、罦、罿”皆是同义,指捕鸟兽的网。诗中塑造的兔子形象生性狡猾,喻指无所作为却逍遥自在的小人,而诗中的雉性格耿直,却无缘无故地遭受苦难,是谓君子不如意遭此艰辛。

全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一方面以兔和雉作对比,另一方面以“我生之初”与“我生之后”相互衬托。借用雉“躺平”“摆烂”的消极避世之口吻,玩味地道出了作者对过去的缅怀和对如今的烦忧,“我生之初”轻徭薄赋,未曾遭过苦难:“无为”“无造”“无庸”;“我生之后”穷兵黩武,饱受天灾人祸:“百罹”“百忧”“百凶”。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到:“为此诗者,犹及见两周之盛,故日方我生之初,天下尚无事,及我生之后而逢時之多难如此。”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无吪‘无觉‘无聪者,亦不过不欲言、不欲见、不欲闻已耳”,作者在这种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为自己感到惋惜,同时也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感叹世事无常,自己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正点出了君子“不乐其生”的深刻感悟。

除却曲艺诗书中这些寓意深刻的兔子形象外,我国古代神魔小说中也常常出现以兔子为原型的人物和神仙,比如《西游记》中思凡下界的玉兔、《封神演义》中盗走六魂幡的“长耳定光仙”以及此书“西伯侯文王吐子”一回中,死后化为三只兔子的周文王之子伯邑考。

这些耳熟能详的兔子形象生动鲜活,不仅能呈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还展现了中华民族璀璨耀目的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兔儿爷白兔玉兔
玉兔寻回行动
白兔眼睛红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可爱的兔儿爷
白兔打狼
智斗兔儿爷
兔兔兔赛跑
白兔白,黑兔黑
水调歌头·玉兔巡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