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比较、远眺:准确理解和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向度

2023-06-19 09:24吕丹红祖金玉
理论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

吕丹红 祖金玉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的民族复兴之路。站在新征程上,有必要从回看、比较、远眺三重向度准确理解和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即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价值性、时代性、自主性优势,深刻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趋向,这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道路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3)06-0068-07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重大论断研究”(63222079)。

作者简介:吕丹红(1996—),女,河南洛阳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祖金玉(1973—),女,辽宁铁岭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党治理。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与奋斗的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意义重大。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由之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重要结论。深刻理解“为何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在唯物史观视野中,从历史发展与当代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回看过去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1],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现实逻辑和清晰的未来逻辑,帮助我们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坚定道路自信、掌握历史主动,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一、回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并概括了每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在这一光辉历程中,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國式现代化道路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因此,必须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在历史进程中锚定前进方向,为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供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初步发展的政治前提

民族独立是走向现代化的政治前提。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危难。为挽救中华民族,先进的知识分子前仆后继,致力于探索救国救民的现代化道路,各种主义和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近代中国曾接连形成多种不同的政治力量,试图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但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也为如何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项。在新思想的引领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此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坚强政党的领导。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深刻意识到“用和平方式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暴力变革现有的反常关系”[2]。正因如此,毛泽东在1925年提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3]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英勇顽强的精神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党的中心任务是实现革命胜利,但党丝毫没有放松对现代化的正确认识和合理规划。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未来建立的新国家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描绘,对新中国的构想和设计蕴含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新现代化方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努力发展中国工业化、将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诞生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并带领人民通过英勇斗争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务,从根本上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初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深入开展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依据经济文化落后和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国情,提出当时的重点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在1953年首次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历史性地完成了“三大改造”“五年计划”,初步为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在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之际,我们党也逐渐认识到,“工业化”不是“一条腿走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不是“把一切力量集中在重工业上”,由此逐步开启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这一阶段党根据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按照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逐步完善现代化的内容和衡量标准,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分两步走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4]。相比于传统的工业化发展策略,“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的提出,表明党在这一时期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是正确的。此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深入开展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正确把握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以及时代主题变化的基础上,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目标,使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更加科学。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迎来了崭新局面。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正确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定不移实行改革开放,并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由此,中国确立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的奋斗目标。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不仅积极学习有利于现代化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不断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比较优势,而且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新型友好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现代化事业拥有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在苏联模式遭遇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坠入谷底时,中国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步骤,并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调整、细化,推动现代化建设稳步向前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倒逼着现代化战略调整。由此,中国提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转变现代化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化建设质量,充分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事业经过长期接续奋斗实现了新的跨越,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我国新的发展历史方位,党相继提出并践行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两步走”战略、“中国梦”等现代化发展战略,开启了向全面实现现代化推进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新科技革命浪潮兴起,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刻调整,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现代化事业进行了一系列新部署和新安排,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定义中增添了“美丽”的内涵,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在西方现代化问题暴露和走向困境之际,中国始终坚持充分认识和科学把握现代化规律,在保持我国现代化独特发展样态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领导人民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后发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样本,由此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世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三大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发展的奋斗目标、战略步骤、战略支撑、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等,推动现代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6]这一全新论断不仅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更加成熟,而且凸显了中国自信、中国成就。

“回看过去的路”是与党百年奋斗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相对照,中国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实质上内蕴着“救国——兴国——强国”的演进逻辑,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救国——兴国——强国”的接续奋斗中,最终成功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二、比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7]优越性不是说来的,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用事实说话比较得来的。只有在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比较中才能凸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

(一)独特的价值性优势:不走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新道路

西方现代化道路虽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但它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之上,通过极端剥削和强势扩张积聚生产资料,为资本增殖寻找出路,是一种以资本至上为根本立场的发展逻辑。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8]49,资本在其逐利性、征服性和扩张性的控制下无限度地寻求利润、盲目地扩张市场。马克思指出,资本增殖是“在最下流、最耀眼、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9],资本逻辑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并逐渐成为其社会发展的主导性逻辑。因此,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劳动者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他们是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的载体和工具,无时无刻不在遭受资本家的奴役,所以“劳动本身的生产力的一切增长,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8]267,这必然会进一步导致贫富分化与阶级固化。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一经产生,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了为少数统治阶级谋取利益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人民权力高于资本权力的原则,消除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抗性,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党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坚决“防止资本逻辑向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渗透和溶蚀,杜绝资本力量与政治权力勾结与融合”,将资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让人民群众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突出人民群众建设者与享用者的双重身份,以达到资本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从而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形态。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如期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推动全体人民踏上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概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文明创造过程中始终坚持利用资本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资本增殖目的论,充分彰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意涵。

(二)独特的时代性优势:不走封闭僵化的传统现代化老路,坚持开放创新的现代化新道路

在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其所处的历史方位仍然低于在工业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大规模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热衷于照搬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论断,在制定现代化战略时,提出“高速度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11],逐渐形成了以国家计划和发展重工业为中心、以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主要实践活动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支撑下,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然而,二战结束后,苏联共产党未能科学把握时代主题的变化,只看到冷战下的斗争表象,忽视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强烈追求,在惯性思维支配下继续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济体制,未能正确理解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陷入了封闭僵化的陷阱。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把握时代主题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了苏联模式的僵化、教条化。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模式也曾对我国现代化事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但其也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对时代主题的定位,直接决定一个国家采取何种战略进行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2],对时代主题的科学认识为我国制定现代化战略提供了时代依据。由此,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借鉴一切有益成果,并推动各方面体制机制全面改革,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3]373正因如此,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走开放创新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老路的超越。

(三)独特的自主性优势:不走丧失独立性的依附性现代化弯路,坚持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新道路

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縮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利用其先发优势,宣扬“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论断,将其看作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唯一选项”,甚至致力于向其他国家兜售这一观点。迫于国内国际环境的双重压力,多数后发型非西方国家盲目信奉西方道路的“神话”,在照搬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过程中,忽略本国发展实际,选择“依附”发展,走上了依附型现代化道路。这种现代化道路虽然在一定时期能够借助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科学技术手段等推动本国国内经济发展,但也由于其被纳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支配和控制的“中心—边缘”结构中,而逐渐丧失独立性,并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庸。换言之,依附发展“创造出来的是落后、疾苦以及社会的边缘化”,根本没有任何前景。其深层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是建立在对边缘国家的统治和掠夺基础上的。所以,大部分陷入“中心—边缘”结构中的后发型非西方国家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中心—边缘”依附结构,坚持以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为逻辑基点,成功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方面表现出充分的独立自主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曾面临西方敌对势力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遏制与威胁,但我们党根据本国的实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明确提出:“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13]265具体来说:就基本经济制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就政治制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就市场运行机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利用资本和驾驭资本相统一,实现了对其他后发国家依附型现代化道路的超越。除此以外,相较于后发国家依附型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创造和内生出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英勇奋斗;等等。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在立足本国发展实际和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各国有益经验,超越了将现代化寄托于少数精英和外国资本的依附性发展模式,成功破解了后发非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依附性”难题。可以说,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所在。总而言之,中国探索出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必然结果,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比较别人的路”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相对照。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民至上、开放创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性超越,对传统现代化老路的历史性突破,对丧失独立性的现代化弯路的自主性超越。只有从比较视野观之,才能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逻辑及其所内蕴的中国逻辑。

三、远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趋向

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部分落后国家选择照抄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结果将本国现代化事业引入歧途。这些“前车之鉴”对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警示。远眺前行的路,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发展指向、前进定力等方面把握其发展趋向。

(一)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本特征、性质方向等作出重要论述,再次明确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即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和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追求现代化的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是当代中国唯一能够领导且执着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力量,在开创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现代化目标的调整、内涵的丰富、步骤的设计、重点的把握、风险的研判、价值旨归的阐扬等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纵观现代化的百余年历史,党在成立之初就以高度的阶级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使命,把实现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目标追求和持久的奋斗方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始终牢牢握紧实现现代化的接力棒, 通过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成功开辟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潮流则更是历史的必然。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来支持资本的原始积累,但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后,后发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已经没有机会创造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自发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机遇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在选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认定“中国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由此,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功地汇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由此可知,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一以贯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发展指向:追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指向是追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

首先,从内容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彰显全面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突破性地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五个前置词分别与“五大文明”和“五位一体”遥相呼应,充分说明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所以,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我国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安排,始终坚持“五大文明”相统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性,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真正全面地推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其次,从进程上看,并联叠加发展的现代化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各领域各方面的复合型概念,而非仅仅以物质文明为标尺。“并联式”发展具有发展时间的高度压缩性、发展任务的高度叠加性、发展战略的赶超性,必须在发展进程中兼顾“五大文明”“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最早也是从工业起步的,后来逐渐扩展为“四个现代化”。随着党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现代化的领域逐渐从原有的经济现代化深化为包括五大文明等在内的全面现代化,这种深化也意味着只有协调推进,才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

最后,从路径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的最佳相处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强调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的发展,加剧人与自然的对立,导致其陷入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的发展困境,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警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来统筹推进,习近平多次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实践证明,中国走永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一以贯之的。

(三)前进定力: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

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对内剥削压迫与对外殖民侵略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国强必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导致西方发达国家肆意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逐渐从正常的利益维护走向不加约束的利益霸占。相较于西方现代化道路遵循“国强必霸”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非扩张性”逻辑,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和人类进步的一边。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战略抉择。在现代化实践中,我国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摒弃了“国强必霸”的资本主义旧逻辑。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方式实现现代化,本身就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而是深植于现实之中的问题。中国选择走“强而不霸”的现代化道路是有其历史根据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战火的蹂躏和列强的欺凌,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正如习近平所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15]所以,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之初,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平最符合人类本性的要求,最有利于实现人类本性的价值目标”[16]指导思想,提出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跳出了“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

从现实表现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深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和人类进步的一边的生动体现。具体而言,中国始终在维护世界和平、消除绝对贫困、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力图通过自身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创造广阔的发展机遇,旨在建构共享畅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在贫困治理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而且为全球减贫开出一剂可资借鉴的“良方”;在生态治理方面,中国积极倡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极大地保证了人类现代化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中国发展难题的同时,也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智慧,彰显出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时代担当。正如习近平所言,“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7]。这不仅是党和人民对世界的承诺,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定位。

“远眺前行的路”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锚定的前进方向相对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预示了社会主义始终是人类进步的“明灯”,必将迎来新的辉煌。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需要牢牢把握“五个坚持”的重大原则,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结语

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接续奋斗,创造性地走出一条通往现代化强国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前所述,回看、比较、远眺是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向度,这三重向度之间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对上述三大基本向度的分析,有利于我们系统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进之旅、独特优势和发展趋向,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11.

[3]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4]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3.

[10]习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01).

[11]斯大林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6.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81.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7.

[16]李爱华.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和平意蕴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20(3):26-36.

[17]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0.

【责任编辑:何妮】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三题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论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