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细节,感父爱如山

2023-06-19 21:47姜锋刘碧玉
江西教育B 2023年5期
关键词:姑爹吴冠中小船

姜锋 刘碧玉

课标是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课标精神,抓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积累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父爱之舟》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以及“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要以“新课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文中找细节、悟父爱,随即有感而发,诉父爱。

【课例呈现】

一、说文解字,感知文本

师:有时候一个梦,一段情绪,一种感情,一番流露,就是一篇文章。读题目。

生:《父爱之舟》。

师:这个题目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父爱”,另一个是“之舟”,“之”的意思是“的”,同学们,“舟”是什么?

生:船。

师:《说文解字》中说,宽大者为船,那舟呢?

生:小船。

师:是的,小船为舟,那有谁见过小船?舟是什么样子?

生:下面有底座,上面有个蓬。

【点评】课题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本单元的主题是“舐犊情深”,所选课文均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深刻感情有关,爱是抽象的,需寄托在具体的事或物上,姜老师通过对课文标题中“舟”字的讲解,让学生把阅读重点聚焦于此,明晰“舟”是承载父爱之物。

二、紧扣“舟”字,再现渔船场景

师:既然课文以“舟”为题,证明它一定和舟有关系,同学们看一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和舟有关,画下来,边画边想: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船?

生:“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

师:所以这只小船是——

生:别人家的。

生:“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

师:这只小船每次都需要——

生:借用。

生:“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

师:所以姑爹的这条小渔船——

生:破旧。

生:“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

师:说明这条渔船——

生:功能多。

生:“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

师:哪个字闯入了你的眼睛?

生:又。

生:“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师:也就是说,小船不但能走,不但能用,还能——

生:画出来。

(出示画出来的小渔船)

师:没错,这就是姑爹家的那只小渔船。你们看,我们读一读书,找一找文,就找到了这么多和这条小船有关的句子,看来,作者吴冠中的确很喜爱这只小舟,所以他的题目就叫——

生:《父爱之舟》。

师:但是我们会发现作者吴冠中不但会写舟,还会——

生:画舟。

师:没错,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用途多样的小舟。

师:吴冠中善于写船,更善于画船。其灵感来源,就是姑爹家的这只小渔船。但是你们想一想,课题侧重的是“舟”字吗?

生:不是,侧重的是父爱。

师:那我们去文中找到父爱这个词。

【点评】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姜老師没有直接将父爱展现出来,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舟”的讲解上,除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写的舟,他还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画的舟,将审美教学融入语文学习。有了姜老师的铺垫,学生能体会“舟”的特点:这是一只从姑爹家借来的、破旧的、需要手动摇的舟。也能理解“舟”是本文的线索,将一幅幅零散的画面串联起来。

三、由“舟”载“爱”,感父爱如山

生:“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师:既然作者能在文中把这个词用出来,证明这个词——

生:很重要。

师:既然很重要,那我们就需要——

生:重读。

师:我们齐读。这句话你们能体会出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生:我读出来了吴冠中对父亲的感恩。

师:是啊,我们能画出来的是小舟,画不出来的是——

生:父爱。

师:重要的话要说——

生:三遍。

师:对,重要的话说三遍。小舟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可父爱这个词,文中只出现了一次。是不是我们的判断出现了问题?

生:不是。

师:既然同学们都持否定的态度,我相信体现父爱的内容一定就藏在文章中,就藏在字里行间,同学们再仔细看书,找找哪些细节、哪些场景能让你们看到父爱,找出来,画下来,可以把感受在旁边写出来。

生:“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

师:好的,说说看。

生:“我”看到了父母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很辛苦。

师:一个“半夜”,就能看到父母的辛苦,她是个会发现问题的同学。

生:“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

师: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这是父爱呢?

生:因为父亲平时很节约,可这次为了“我”,想换贵一点的房间。

师:课文用了一个词叫“动心了”,平时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节俭的人。

师:对,课文中说到了父亲平时节省到了极点。我们不知道父亲平时是怎么节俭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父亲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但是——

生:但是父亲却愿意花多一点钱,只为让“我”能够睡得舒服一点。

师:我觉得他刚才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父爱是一份“愿意”。

生:“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父爱?

生:父亲平时很节俭,却为了“我”买了一碗热豆腐脑。

师:非常好,那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假如现在我就是你们的父亲,如果遇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你们会怎么对父亲说呢?

生:爸爸,我想吃肉包子,可以给我买吗?

生:爸爸,我想要一个变形金刚,可以吗?

师:可以啊,好孩子,只要你想要的是合理的,爸爸都会努力帮你实现。如果说,爱有温度,那么从这些话中,你们感受到的父爱是——

生:暖洋洋的。

师:还有哪些细节描写呢?找一找,画一画。

生:“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师:此时此刻,父爱就是一个——

生:背影。

师:全文中对父亲外貌描写不多,但是他却着重写了父亲——

生: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生:缝补棉被的背影。

师:一般在家都是谁缝缝补补?

生:母亲。

师:但这里却是——

生:父亲。

师:这就是一个辛劳的背影。

生: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

师:我又看到了那个词,哪个词?

生:愿意。

师:一个愿意是愿意,两个愿意那就是——

生:付出。

师:无论是一份辛苦,或是一份付出,更或是一碗热热的豆腐脑,那都是父爱,是父亲对“我”的爱,如果给这个爱计算分量的话,它有多重?有辛苦,有愿意,有背影,有付出。

生:无法计量。

师:这就是父爱,没有那么多的大场景,就是这样一些小细节,那我们把这样一份沉甸甸的父爱再读一遍。

生:“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师: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父爱,这是一份厚重的父爱,看完了这些场景后,吴冠中的父亲在你们心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愿意为了儿子付出一切。

师:父爱是沉甸甸的,更是暖洋洋的,我们用暖暖的语调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是一份暖暖的父爱,如果多年后吴冠中再回忆此刻,让他对父亲说一句话,你们觉得他会说什么?

生:父亲,我爱您。

生:父亲,谢谢您为我做了那么多。

师:父亲,我爱您,谢谢您为我付出那么多。

师:是啊,吴冠中的语言非常的平实,但他的感情却非常的真挚,吴冠中曾经这样说——

生:我是幸福的画家。

师:幸福是吴冠中对自己的定义,是对自己人生的定义,看到这里,你们知道吴冠中的幸福是什么吗?

生:幸福是吴冠中有一个疼他的父亲。

师:幸福是一条小舟,一份父爱,一份体会。当你们读完《吴冠中散文精选》《美丑缘》后,相信你们对幸福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希望你们也是幸福的。

【点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以及“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姜老师是紧扣语文要素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在教学中,姜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课文中找作者回忆的场景,从一个个细节描写中感受父爱之深,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感受表达出来。

【总评】

《父爱之舟》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以及“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强调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在《父爱之舟》课文教学中,姜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就藏在这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藏在一个个感人的细节里,藏在一行行流淌着爱的文字里。在学生自读自悟中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

一、以课题为抓手,于课题中解内容

课题往往是内容的浓缩,在阅读中学生经常会跳过标题,直奔课文。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姜老师采用说文解字的方法让学生重视对课题的阅读、理解,将课题拆解为父爱和舟,让学生理解小渔船是文章的线索,文章通过小渔船再现了一个个场景,“舟”作为情感载体,承载了父亲的爱与对孩子无尽的期望。

在整个课文教学中,姜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表达,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于“舟”的场景描写,与父亲相处点滴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真切。

二、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姜老师在执教过程中,非常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姜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与父爱有关的句子,关注“小渔船”在文中出现的次数。通过分析,学生能体悟文中对父爱的直接描写虽然只有一次,但父亲在小渔船上摇橹、做饭、縫补棉被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省吃俭用供作者上学,而父爱的形象就在这一个个场景中、细节描写中体现出来了。

这篇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篇长文,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姜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他积极落实“新课标”中倡导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一要求,创设思辨课堂,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阅读,还原一个真实而真挚的课堂。

三、迁移真实情境,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父爱之舟》描述的虽是平凡小事,却小中见大,让读者切身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因此,在教学中,姜老师能够适时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中,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姜老师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暖洋洋的父爱。姜老师还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吴冠中,你会对父亲说什么呢?让学生能够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积极落实“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一单元语文要素。

姜老师的这堂教学,紧抓单元语文要素,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在落实单元要素的同时,还能将“新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融入其中,达到了“润物无声,以文化人”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庐山市星子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姑爹吴冠中小船
吴冠中的点线面
余长生告别了他的土地
姑爹是名65年党龄的抗美援朝战士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那晚的炊火
小船
吴冠中最负盛名者最遭物议
有他在的小船,一辈子都不会翻
吴冠中《荷塘》为什么能拍出1亿
我们紧握手,一辈子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