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如何从东博会举办地走向“国际化大都市”

2023-06-19 23:18林涵苏旭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都市南宁市南宁

林涵 苏旭

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的永久举办地,广西南宁围绕东盟布局已久。

通江达海,修路架桥,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五象新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体两翼”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当前,南宁正多举措加速拥抱东盟,一张“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大幕已在“中国绿城”南宁和东盟之间徐徐展开。

何以提出“国际化”?

南宁已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前沿。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南宁一直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自2004年东博会永久落户南宁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通过“南宁渠道”开展政治、外交、经贸、人文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目前南宁已经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及周边国家的重要门户城市之一,在与东盟的合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走向纵深。“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来,中国在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内陆古城西安为起点,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在中欧班列的推动下,拉动中国中西北部城市与中亚、欧洲紧密连接。海上则以中国重点港口为节点,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这其中,南宁市由于位于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核心区域,是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东盟的重要节点城市和物流枢纽,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

面对诸多历史机遇,南宁迅速作出反应。2016年,南宁市政府首次提出南宁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并在2019年出台的《实施“强首府”战略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被明确纳入南宁市发展规划。

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南宁已不再满足于“区域性”这一目标,而是希望借此机会成为能够承载中国—东盟万亿级贸易体量的国际大都市,并于2023年将发展目标升级为“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大都市”。但如此宏伟目标又应如何实现呢?

宏伟目标如何实现?

近年来,围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大都市”这一目标,南宁做出了许多努力和举措。

南宁市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始终坚持“内外兼修”的发展思路。先是依托平陆运河拓展的城市发展空间,描绘了“一体两翼”产业格局这一顶层战略设计,随后还陆续推出了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振传统“三产”产业、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新能源绿色产业等具体的产业发展措施。此外,在跨境交通运输、城市文化建设、促进招商引资方面,南宁也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南宁市非常清楚要成为“国际大都市”应该做什么,南宁也正全力加快构建自己的“国际化大都市之梦”。

所谓“一体两翼”指的是:以五象新区为主体,打造金融结算、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和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东部新城为“东翼”,着力培育发展的临港产业和向海经济先行示范区;以“西翼”空港、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组成的“两港一区”打造的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重要承载地。

当前“一体两翼”产业格局中除“东翼”的产业新城仍在建设外,“主体”与“西翼”已基本完成建设且正逐渐开始发挥其功能。五象新区目前已建成“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和“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西翼”也正逐渐发力,大力推行南宁国际铁路港与南宁港联动发展,聚焦电子信息、铝精深加工、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加速推动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

当前南宁市正在加速推进顶层战略的落实,而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的实体产业也是南宁推动国际化进程中的重点。

为了实现国际化,南宁市近年来在推动产业发展上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二是培养新兴产业。在传统产业方面,南宁市大力推动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农业方面,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建设行动,南宁的沃柑、茉莉花、火龙果等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同时引入自动化技术,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在工业方面,南宁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仅2022年共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4个,超过前3年总和。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32个,发展非常迅速。

而在新兴产业方面,南宁市出台政策支持,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2022年南宁引进了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带动上下游企业落地南宁,有效推动南宁市向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还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行业龙头企业,为南宁市的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流承载力是决定城市贸易上限的重要因素,南宁近年来围绕完善跨境物流体系建设下足了功夫。为更好承接中国—东盟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南宁面向东盟的航空、铁路货物运输做到了“五定”,即:定点、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价格。当前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口岸出口货物已实现1小时内通关,实现南宁至越南北宁、北江铁路24小时、公路12小时“厂对厂”通达。此外,随着平陆运河正式开通建设,南宁也将迎来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的一级内河航道,届时南宁跨境物流承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成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拥有“公铁海空”多种联运方式的集散中心。

南宁离“国际化”还有多远?

从2016年南宁首次提出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到2023年这一目标正式升级为“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8年间,围绕“国际化”建设南宁取得了诸多傲人成绩。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非只有南宁一座城市在对接东盟。

随着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腾飞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中国城市南下对接东盟已成趋势。当前中国大西南地区,尚缺乏一座能够完全承载中国—东盟贸易的中心城市。面对广袤的东盟市场,谁都想抢得先机。因此,近年来云南昆明、贵州贵阳也相继提出自己的“国际化”建设目标,积极对接东盟。不过目前来看,三城从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还是从区域影响力方面看,均未达到“国际大都市”水准。

根据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南宁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218.34亿元,常住人口为889.17万人,在经济方面,与2016年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时的3046亿元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就总体而言,南宁距离一般意义上千万级人口体量、万亿级经济体量的“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区位和政策优势有助南宁“国际化”实现弯道超车。过去,南宁以区位之优,在中国—东盟合作中一开始便呈领跑姿态领先其他城市,从东博会的巨大成功到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不断提质升级均足以佐证这一点。政策方面,2018年中国政府出台《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南宁被定位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2023年中国再度出台重要文件支持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明确支持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

国家级政策的支持以及平陆运河开通后“公铁海空”一体化的区位优势,无疑将使南宁在物流上形成聚集效应,进而吸引资本和资源导向南宁。随着南宁“一体两翼”产业格局趋近完善,南宁已初步具备承载巨大体量的资本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能力,实现“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指日可待。

·联系编辑:1160933090@qq.com

猜你喜欢
大都市南宁市南宁
数读南宁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Sam’s Family
眷恋南宁
大都市
关 公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今天写什么之『南宁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