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3-06-20 20:09桑业明何鑫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资本论马克思

桑业明 何鑫

摘   要:近年来,最热议、最趋同认知的莫过于“经济危机即将到来”这个预测,使人们又重新认识和研究经济危机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通过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的后果全部揭示了出来。由于此概念涉及范围太广又极具复杂性,马克思并未在《资本论》中单独设篇加以论述,但是经济危机理论却贯穿于《资本论》全篇。《资本论》三卷分别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社会生产总过程三方面,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及内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9-0001-03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资本论》之前,马克思就已开始研究经济危机问题。但都只是部分地研究,散见于一些手稿和著作,未形成理论体系。马克思对经济危机问题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1]。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开始探寻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对于经济学研究开始进行体系的构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完成,标志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体系构建已经成熟。本文将系统分析《资本论》Ⅰ—Ⅲ卷中整体性的经济危机理论,从上述分析中总结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以求获得有益启示。

一、《资本论》中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论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并且这种生产过程需与流通过程相联系看待。马克思由最简单且人们最常见的商品开始入手,提出了经济危机发生的最一般可能。《资本论》第二卷主要论述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主要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三卷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目的是“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2]29。前两卷主要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问题,第三卷则是考察各种资本形式对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

经济危机的表层原因在于生产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资本家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进行原始积累,占据了生产资料,工人无以依靠,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求得生存。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作为“人格化的资本”[3]260的资本家便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革新,进行扩大再生产。而工人所受剥削便不断加深,属于自己那部分剩余价值相对来说越来越少,进一步限制了工人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再生产中,工人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多到已经超出自己所消费商品的数量。在整个社会上,就出现了生产大于消费的情况。一方面,社会所供给的商品过多;另一方面,工人们的需求被限制,无力支付社会供给的商品,就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资本家商品销售不出去,无法获得剩余价值,那么资金链就会断裂,经济危机便会爆发。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原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还有商品、货币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阶段与经济危机、资本的积累与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还有资本形态及其循环与经济危机、资本周转与经济危机、社会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总生产中还有利润率下降趋势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所衍生的商业资本危机、生息资本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同生产不断社会化的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资料隶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组织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非满足社会需要。基于此,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无视社会实际而疯狂扩张生产,机器代替劳动工人,失业人数增加,矛盾进一步加剧。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了不顾市场限制的生产。”[4]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相对缩小,人们需求被限制,没有能力去购买商品,这与无限扩大的社会生产相矛盾,商品造成积压,危机便来了。“资本主义生产不顾群众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纯粹追求生产力的发展,似乎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2]548总之,资本主义制度从形成伊始就带有缺陷不足,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为根源的经济危机必会爆发。

(二)经济危机的表现

经济危机首先直接表現为生产过剩。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必定伴随着生产过剩,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势必会扩大再生产,这样便出现生产过多但消费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市场商品大量充斥而无法销售。其次是工厂倒闭。当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不出去时,资本家就无法获得利润,不能进一步再投入生产,导致资金链断裂,这样工厂、企业就无法运转,最终只能是倒闭。再次是银行破产。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信用,资本家向银行借贷的方式投入生产去冒险,当商品未销售出去,无法获利,便也无法支付银行贷款。经济危机期间许多企业都无力还银行贷款时,银行资金无法流转,最终导致银行破产。最后是工人失业,处境艰难。在危机中资产阶级为了减轻损失,会千方百计把危机转嫁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身上。资本通过减产、减员,使工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延长工作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尽可能多地榨取工人血汗;通过增加捐税、滥发纸币等方法,进一步搜刮人民。资本家转嫁危机的结果就是使广大劳动人民更加贫困。

(三)经济危机最一般规律:经济危机周期性

周期性危机是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后提出的。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研究过程中提出其呈现“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的特点[3]497。危机是经济危机的爆发阶段,它承担着两次相邻经济危机承接点的角色。危机爆发使得处于工业循环周期的劳动者工作和生活无法得到足够保障;同时资本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其损失通过降低劳动者价格转嫁给劳动者,劳动者生活处境更加艰难,社会经济十分混乱。危机爆发后随即社会发展会陷入停滞阶段,这个阶段中商品需求量低于供给量的现象逐渐缓和,生产基本停止下降,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生产过剩的商品仍处于堆积状态,占据大量人力物力,社会购买力低下且经济呈现出停摆的状态。停滞阶段之后,堆积货物得到妥善处理,市场逐渐复苏,企业生产也逐步活跃,经济进入缓慢发展阶段,最终摆脱停滞局面,过渡到活跃阶段。在活跃阶段,经济开始回温,促使资本家不断增加投资金额、扩大生产规模,资本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随之而来。但是这种繁荣背后暗藏的巨大危机使其注定无法长久。当社会生产无节制地扩大到超过社会的需求量,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无法自制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如此周而复始地更替。

(四)经济危机的解决途径: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止一次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的私人占有,严重阻碍了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极深且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革命家和旧制度的批判者,马克思认为克服经济危机的途径只能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让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生产也能在社会的统一计划指导下避免盲目性,从而避免经济危机。因此,受压迫的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二、《资本论》中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价值

通过科学认识和分析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认识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指南;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经济波动提供理论借鉴;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信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支撑;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改革提供必要认识等。

(一)是认识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指南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从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现在已有二百多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展到当代与之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从实体经济层面扩大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层面,且以虚拟经济层面为主。随着银行、信托、股票等虚拟产业的发展,经济危机早已不是从实体产业的生产过剩引起的,而更多是金融行业中金融产品的过剩,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波及实体部门。其次,爆发的范围扩大。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各国联系愈来愈密切,就导致当代的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将造成全球范围的影响,世界各国经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倒退。最后,周期性不再明显。当代经济危机不像马克思的时代,呈现“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的周期性特点,而是繁荣中夹杂着危机,这样互相交织的特点。

(二)为分析社會主义国家存在的经济波动提供理论借鉴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只要有这个矛盾存在,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还存在,经济危机就一定会爆发。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发展市场经济,就有产生大的经济波动的可能。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因为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及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也要利用资本、发展资本这一生产要素,这意味着经济波动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生有了现实的可能。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当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时,势必会波及社会主义国家。如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影响到了全球的金融稳定。

(三)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信心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的周期性规律。而经济危机发展到21世纪,周期性已不是特别明显,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危机与繁荣并存,在巨大的金融繁荣泡沫的背后,也伴随着危机,正因为此,经济的不稳定性波动也随之增加。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我国的发展机遇增加,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受到经济的不稳定性甚至大的经济波动的冲击。因此,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支撑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于经济制度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在吸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的一次创举。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巨大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和不足,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动摇,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的调控既不能过度也不能过少,一定要调控得当,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五)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生产与需求不对等引起的。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为了解决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从供给侧入手,对供给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供给的质量,生产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使供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的方式对供给方面扭曲要素进行矫正,释放落后和多余产能,实现有效供给,从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另外,以金融行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不断发展,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有了现实可能。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金融业发展与创新步伐加快,金融体系复杂度、开放度越来越高,不少风险挑战也随之而来,迫切需要深化金融改革。使金融改革朝着服务实体经济方向发展,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完善金融体系。

三、结束语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仍然存在,经济危机就一定会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已,那么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讨论也就永远不会过时。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像马克思时代那样,它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的出现并不能否定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相反,对于我们能理解经济危机的新变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另外,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时代,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对外进出口也受到限制,全面深化改革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因此,以包括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内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善于分析、勇于探索,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09.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96.

[责任编辑   立   夏]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资本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