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情绪及空间:泛媒介时代音频传播的回归与偏向

2023-06-20 05:03揭其涛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3年2期
关键词:偏向

摘要 万物互联的泛媒介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这种可能性的增加包括音频作为主流传播介质的回归。在一个媒介几乎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泛化时代,音频作为电子传播最早的媒介形式,以主流的姿态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本文尝试从媒介偏向的视角出发,基于当下泛媒介社会带来的时空失衡问题,思考音频传播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音频传播回归带来的内容信道开拓、情绪感官再造及空间权利重构三个维度的媒介偏向。

关键词 泛媒介 音频传播 偏向

作者信息

揭其涛,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

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背景下,万物相连与泛媒介(pan-media)已经成为当下媒介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未来也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3月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1]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一方面意味着受众对于媒介的参与度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泛媒介时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丰富多样的媒介形式,满足了人们传播的需求。但这种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也加剧了现代以来的时空失衡。从人类的结绳记事起,经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以及电子传播,都带有明显的空间扩张的媒介偏向,这种偏向导致诸多社会交往和群体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空间的偏向:泛媒介社会的时空失衡

一个建立在诸多媒体种类相互重叠并高度融合基础上的“泛媒介”传播时代正在到来。“泛媒介”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一系列高度概括媒介对社会发展作用的观点,如“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形式本身的重要性。此处麦氏所指的“媒介”即为 “泛媒介观”,包括衣服、火车、铁路等任何使人体和感官得以延伸的技术和物品。学者杜骏飞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提出泛传播的观念,[2]后又提出对“泛媒介”一词的思考,他坦言自己对“泛媒介”概念的再阐述灵感来源于麦克卢汉,认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不再是任何具象化的媒介,而是一种媒介的平台,包括所有的媒介形态。彭兰认为,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介时代,正在到来。[3]“媒介”与“非媒介”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步淡化并模糊,在未来甚至会消失。基于以上的观点,本文所指的泛媒介是指:“一种多样化渠道传播,极大跨越并缩短空间距离,为人们共创共享的媒介环境”。以AR、VR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和位置服务不断成熟,媒介从一开始的跨越空间距离到当下融合了现实与虚拟空间,甚至颠倒二者之间的关系,媒介的空间偏向愈发强烈。

这种空间偏向首先来源于现代性对时空的割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现代性的三大动力分别是,个人对现代社会制度、秩序形成的制度化反思、具体事物不再局限于场景的时间中所带来的时空分割和符号超越特殊性成为普遍媒介所带来的抽离。[4]吉登斯之后,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提出现代性将时间从空间中解放出来,时间成为征服空间的工具,各类发达的交通工具极大缩短了征服空间所需要的时间,网络上的信息传递和空间跨越更是达到了即时甚至“零时”的效果。[5]这种分割和征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媒介技术的发展而促成的,各类媒介技术跨越空间距离进行信息的传播,并由此带来媒介传播的空间偏向。

当下,媒介的空间偏向在不断深化并带来诸多问题,媒介从未像今天这样渗入到现实空间的实践之中,重组个人与社会、地点、痕迹、空间的意义。这种空间之间的关系是无情的排他和冷漠的同化,个人之间的交往没有关系互动和情感交流的投入,因为每个人都处于不同媒介所构建的空间之中并不断流动。高速运行的社会不鼓励空间的逗留,并敦促尽快通过或者离开,如机场、车站中人与人的相遇没有交互和个人身份的表达,只是作为一个空间转换,时间交错的节点。空间的混乱和冷漠感导致社会情感连接的断裂和个性体验的虚化,社会成员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孤独存在,即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所说的“群体性孤独”。数字化泛媒介的今天,社会亲近性和物理邻近性越发脱节,实际生活空间的封闭带来内心的隔离状态,孤独的感觉深入骨髓。

二、偏向的平衡:音频作为主流传播介质的回归

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岗·韦尔施(Wolfgang Welsch)认为,听觉文化的回归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在《重构美学》中指出:“听觉文化虽然没有视觉文化的延续性,但是具有共时的陪伴性”。[6]当下,需要从两方面看待音频传播作为主流传播介质的回归,一方面是前文所说的媒介过度偏向空间而带来的弊端,让我们重新思考音频传播本身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是从媒介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麦克卢汉所说的新的媒介会延伸或者引发某种早已存在的媒介特质,从而使曾经过时、被忽略的媒介恢复其原本的状态。需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考察现实中音频传播回归的路径。

(一)群体沉浸式参与:音频传播的价值意义

声音是音频传播得以发挥作用的核心内容,也是伴随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重要传播介质。相对于视觉的排他性和封闭性,听觉的敏感和开放细腻并富有联想性,音频传播的强烈卷入感和审美强调全方位讯息的接收和沉浸,以达到一种感官的平衡状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音频传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诗经》中有大量描述早期农耕文明中,声音所带来的感受,在“风”篇及“雅”篇中都由声音开始,“关关雎鸠”中的“关关”即是指雎鳩的鸣叫声,“呦呦鹿鸣”中的“呦呦”意为小鹿的声音。《列子·汤问》中记载: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听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声音不仅是人们参与社会沟通彼此的重要手段,更拥有让人难以想象的力量与魅力。现代性时空的割裂使存在的个体需要依赖外在的参照物进行自身存在的确认,音频传播所提供的节奏感和沉浸体验使人们在媒介使用中获得参照,相比视觉媒介空间偏向所搭建的虚拟时空幻境,在纯音频的收听中时间的流动更加明确,而且在这种接收的过程中受众可以收获一种与他人共在的参与感。车载广播、网易云同听一首歌等服务,都提供了一种隐含并潜在的参与感,无数个体都在默默接受音频的分享,音频的接收成为一种社会公共活动,个体在参与中获得了自我确认,同时受众拥有自由的接受空间,这种心理上的沟通和精神世界的搭建发挥了独特的社会化作用。

(二)逆转与卷入:媒介的再现与回归

媒介的更新和演变并非一个单向取代的过程,而是相互交织并融合作用的形态演变。麦克卢汉在《媒介定律:新科学》中提出“媒介的四元律”,认为媒介存在“提升”“过时”“再现”“逆转”四个阶段。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认为,媒介形态及其效果之间是一种循环式渐进的关系。一开始广播的出现使文字成为过时的媒介,而作为人类视觉延伸的文字又被电视的出现所影响,广播自身潜质被激发到极限时产生的电视反过来影响广播,使之处于“过时”的阶段。莱文森将这种循环与交织的关系称为媒介的“四轮滚动演进”,[7]电视即是对广播形态上的逆转,融合了视觉功能后拥有更为便捷的视听效果。麦克卢汉将人类社会划分为部落化时代、非部落化时代以及重回部落化时代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不同时代都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他以乐观的心态预言,虽然一般媒介会使人走向感官失衡,带来生活的孤独和单向性,但媒介技术所带来的革命终将把人们带回感官平衡的时期,便是最后一个“重回部落化”的阶段。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端发达的泛媒介时代,音频内容的包容性和联动性打破了个体之间虚拟空间的隔阂,一种整体的系统认知将个体卷入瞬息万变的媒介有机体之中。

(三)多重实践:音频传播的回归路径

近年来的新冠疫情让音频传播的作用再次得到重视。在防范疫情阻击战的农村一线,大喇叭发挥了应急广播的重要作用,担负起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功能。音频传播自由并全方位沉浸的状态实现了信息实时同步持续滚动,一方面将抗疫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另一方面发挥了公共场合简单喊话的作用。音频内容的千变万化充满了地域色彩和语言的独特魅力,各地区的喇叭喊话基本采用当地的方言,声音的传递包含亲切和接近性,便于受众的聆听与接受。简短的口语化表达精简、核心的信息传播,尤其是防疫类信息语言虽然简单,但却贴近实际生活,许多广播内容采用顺口溜、民歌、口号等形式播送,鼓舞抗疫士气。由此,音频传播在社会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起到了抗震救灾、稳定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音频作为主流传播介质的回归也在新闻传播行业内悄然发生。2020年5月,第104届普利策新闻奖公布,在获奖名单中首次新增音频报道奖,两位媒体人合作创作的音频新闻作品《外面的人群》获得首个“音频报道奖”。音频作为一种悠久的新闻形态重新回归专业新闻内容呈现之中,得到主流新闻行业的重视。在国内同样出现类似的案例,“央视新闻”公众号每日推送的《早啊!新闻来了》、“人民日报”的夜间推送《夜读》等节目都配有相应录制完整的音频,各类传统媒体也在喜马拉雅上开辟专栏,媒体在寻求转型时借助移动音频平台及自媒体传播的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流量保障。

三、内容、情绪、空间:音频传播的媒介偏向

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音频传播借助各类智能终端,重启了另一种新式的“广播文明”。当下音频传播所建立的沉浸和立体感官平衡形态,作为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媒介偏向。“偏向”所提供的是一种文化分析的角度和研究工具,也是对未来媒介发展的思考。

(一)基于内容的信道开拓

在智能终端设备高度普及和音频传播回归主流的背景下,音频的迅速发展拓宽了基于视觉文字、图像、视频等内容的信道传播方式。根据易观发布的《2022年中国音频市场年度综合分析》,我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22年将超过500亿元,平台通过加码直播、播客、有声剧和跨界合作等方式丰富商业场景,音频在车载场景中的渗透继续加深,“反向出版”模式带动音频平台成为IP策源地,与音频平台跨界合作和定制播客成为品牌主热衷的营销方式。[8]广播形式的音频传播得到技术和形式上的提升,这种“回归”并不突然,带有明显的听觉文化特征,只是在物理意义上的移动背景下所进行的新旧媒介关系过渡。各大音频平台对内容创作者的大力扶持为音频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帮助。例如荔枝推出的“回声计划”鼓励音频、短视频和文字等领域的创作者进行音频内容创作,提供生态体系之外的流量支持和流量变现专属服务。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音频内容的拓展和丰富也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了思路,央视新闻就入驻喜马拉雅,这是央视新闻首次入驻音频平台,并上线四档节目,在喜马拉雅的平台播放量突破1000万,蜻蜓FM和小米进行战略投资,双方将建立战略协作关系,打造智能音频生态。

(二)基于情绪的感官再造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使用媒介是从媒介中获得某种满足。听觉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之一,当下的移动音频传播满足了人在新时代的精神需求。音频传播的沉浸感是文字、图片等视觉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这种立体的沉浸饱满情感和情绪,其平缓、急促、昂扬、低沉的音色和音调都可以成为情感的寄托。在紧张的社会生活和信息洪流中,音频给予人们的更是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认为酒神精神将人与人之间原来所树立的牢固敌对藩篱所瓦解,而酒神艺术中最典型的就是音乐,他认为音乐是最极致的艺术形式。借用这样的视角,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音频可以增强人们面对现实苦难时的勇气,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欢愉。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处于动态的流动之中,平行时空场景中的移动音频使用以陪伴的方式渗透在时间和空间之中,这种沉浸的传播既是以媒介为中心,更是以人为中心。在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变化之中获取价值信息,以此填补时空的空白,音频传播以陪伴的方式增强了人们生活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三)基于空间的权力重构

音频传播的偏向直接影响社会空间的话语与文化权力。在音频的沉浸传播中,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端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音频形式的信息传播交流,对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产生影响。譬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所教授的内容不再只能通过物理空间意义的在场才能获知,喜马拉雅平台上的课程内容将教师的授课变为纯音频的知识传播,教师作为权威主体的空间形象被淡化。知识型的生产走向去中心化趋势,跨越阶级和地域的音频内容生产和转化参与到知识传播阶段,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对精英内容生产的权威消解。音频内容的传播也受到文化资本的控制,并表征了文化的内涵。听觉传播的符号带有各种情感、情绪、观念,覆盖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所附加的意义。音频传播的内容生产中带有这种文化符号、商业符号、文化权利的范式,各类音频的内容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声音经过渲染和加工制作成有规律的音频,在各类平台进行传播,是一个不断编码、解码的过程,不同的音频符号代表不同的文化权利和表征意义。音频内容生产带有的權利范式在沉浸式的立体传播中,对受众产生了无意识的影响。

结语

在音频传播的回归和偏向中,听觉的传播形态正凭借现代性、互动性及开放性等特征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这种具备丰富叙事功能的媒介形式能够促成人们自身感官的平衡,通过全身感觉的反应,唤起受众原始感觉中千丝万缕联系的想象与感动。未来,音频传播的形式将更加广泛地与社会建立联系,在数字媒体的发展中增强自身的结构性作用,推动媒介的社会治理功能,促进全媒体传播体系现代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2023-5-20].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2]杜骏飞.泛传播的观念——基于传播趋向分析的理论模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4):2-13,95.

[3]彭兰.万物皆媒——新一轮技术驱动的泛媒化趋势[J].编辑之友,2016,(03):5-10.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5-30.

[5]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

[6]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24.

[7]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72.

[8]2022年中国音频市场年度综合分析[EB/OL].(2022-06-27)[2022-12-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774572841458657&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偏向
视觉搜索中风味引发对关联颜色的注意偏向*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高特质焦虑个体情绪注意偏向的脑网络研究
“偏向”不是好导向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煤炭供需总体偏向宽松沿海市场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新闻传媒偏向现象研究
八至十世纪的敦煌杜氏家族研究——兼及藏经洞文书的“偏向性”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城市偏向性与城乡收入差距
长三角地区技术进步偏向的测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