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探究

2023-06-20 14:28朱成诚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4期
关键词:情境创设误区原则

朱成诚

摘要:“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规定的考查载体,情境创设不仅要符合真实性的要求,还要有核心问题和任务驱动,是任务、问题、情境三个要素的统一,是变革教学样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情境创设不是氛围营造,不能偏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文本内容,需要综合考量真实性、综合性、开放性等多重因素。

关键词:情境创设 误区 原则

随着新一轮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一词通过高考的传导功能已进入语文人的视野,成为变革教学样态、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考试命题的重要抓手。“情境”已被《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明确规定为考查载体;2017年版新课标进一步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新课标”中“情境”共出现34次。“情境”的创设,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创举,它精确地指出了师生在应式思维下形成的刷题痼疾,也给未来指明了方向,即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或学习探索情境中遇到的问题。由于教学情境至今没有权威的科学界定,不少专家只是给出理论阐释或大体框架,具体操作仍要一线教师自己摸索,教师往往通过间接方式获得认知。笔者发现,当下教学情境创设出现了不少偏差,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将会对课堂教学、知识建构、核心素养落地和考试评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试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角度,选取典型课例,探讨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问题。

一、教学情境创设误区

(一)把情境氛围营造当成情境创设

很多教师认为,讲课时的氛围营造即是情境创设。于是,教学《念奴娇·过洞庭》时,选择几张洞庭湖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宽广浩渺;教学《琵琶行》时,播放一段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从中感受琵琶女内心的孤独寂寞;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播放影视剧《林冲》中林冲和陆谦打斗的场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认为氛围营造就是情境创设,是对情境的狭隘理解。氛围营造只是为了激趣,是教学活动的场景,可以引领学生顺利走进文本;情境创设则不然,它的创设要求要有源自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的语用场景,还要有驱动学生学习实践的任务,是把核心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包裹在一件需要完成的任务中,把语文课从教师的分析解读转变为特定情境下的学生活动。而前面列举的几种情形,教师并没有把问题放入其中,更没有在教学中去解决问题,那么,这个情境就只是教学氛围营造的材料,而不是新课标提出的情境。

(二)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来自社会生活,误认为教学情境一定要高于文本情境和课堂学习情境,是针对大任务、大问题的预设。这些看似创意十足实则超出学生认知体验的任务,势必让学生感到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这个情境距离自己很远,自己无法融入其中。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校学生会将在七月份开设“名家散文·夏日印象”专栏,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榜上有名,栏目组要求学生以文中任意一段内容为素材,制作微视频。拍摄微视频,撰写脚本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情境创设,这固然是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也融合了“跨媒介”的思想理念,但视频脚本的写作除了要求文笔优美、富有创意外,还需要有技术和兴趣的支持,这些并不适合学生,学生自然难以完成。

(三)偏离文本内容

这是目前任务群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很多教师为了解决任务群教学中所谓的“大任务”“大问题”,急于创设情境,疏于品味文本语言,也不愿意细读文本,好像创设字词推敲一类的小情境就是跟不上新课改的时代。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2017年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有三种类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由此可见,“阅读与鉴赏”仍然是新课程极为重要的学习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关键技能。所以,任务群教学要扎根文本,深入品味文本语言意蕴,梳理文本内容结构,进一步探究文本主旨情感。如果情境创设偏离文本,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形式,语文教学势必成为空中楼阁,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也是水花镜月。

比如,有位教师教学《兰亭集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设计一张邀请宾客赴兰亭雅集的请柬。单就形式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格式、时间、地点、用语等方面上了,而忽略了文言词语的学习,更不可能去体悟文中优美的语言及深刻的哲理。设计请柬,只是熟悉了文本内容,与学习文言的目的相去甚远。

二、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通过该活动学习语言知识,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真实的情境包括以下三种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什么样的情境才是真实的情境呢?所谓情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语境。所谓真实,是指这种语境是学生感受的真实,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发学生的共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领他们思考问题,并通过这个思考过程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比如,一教师教学《雷雨》时,设置了编排课本剧的情境,第一个任务是海选演员。“你适合演谁?谁适合演周朴园,为什么?”这个任务指向每个人物的性格,切口很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很接近,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情境的真实不代表是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等同于社会生活场景的“仿真”,它是一种艺术的真实,即可以通过想象虚拟社会生活场景或学科认知情境。但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情境,并不适宜直接照搬过来,需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加工、修饰,才能在教学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实情境的加工首先要依据教学内容,情境创设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一定要包含语文学科的必要知识,让学生借此训练思维,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学科知识,培养核心素养。其次是关注学生已有经验。紧扣学生个人体验十分关键,在创设情境时执教者不能只从自身的视角来观照问题,创设情境;还要从学生的视角去创设情境,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身份、用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理解,阐释自己對文本所涉及内容、问题、主旨的真实所感和真实思考,让学生应思应想,能思能想。这样的情境创设才更有意义,才能驱动任务,才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二)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情境创设的重要要求,是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语文学科内部需要综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与其他课程融通、整合;也要与生活实践构成融通与关联。把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整体综合向前推动。这种综合性打破了以往知识点一一对应、点点循环的模式,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就高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而言,综合性是基于以下几点考量。

1.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凭空出现的,而需要通过综合情境来实现。传统教学以知识为纲,按知识点来安排教学活动,这种结构是一种线性排列,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也破坏了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把原本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隔离开来。任务群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困境,任务群是传统三维目标的融合、贯通和提升,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多种教育因素通过情境整合起来,以实现多重教育价值。

2.提升学生思维的要求

在综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情境的创设与组合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通过任务设计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通过多情境的多样组合强化学生思维活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3.高考评价的需要

新时代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习者,考纲要求用有代表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评价,从多种角度去选择和组合考试材料,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能综合运用科学方法,灵活使用相关的知识,沉着应对学习生活、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情境。由此可见,综合性不仅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不仅要在“一核”“四层”“四翼”三个层面上纵向实现综合,还要能在三个层面横向之间实现整合。

(三)开放性原则

毫无疑问,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的情境创设可以驱动学生的思维。开放性表现在学习资源、任务解决方式、任务成果等几个方面。新课标基本理念中强调,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教育的不同期待。为实现这一目标,情境创设应该是开放性的,在情境创设上能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怀;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能呈现新时代我国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和科技方面的新局面、新成果;能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吸纳借鉴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能积极关注当前文化现象、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把有时代感、社会感、生活化的素材通过情境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必备的关键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开放性不等于没有限制,包罗一切,它是基于一个既定学情,并且指向一个既定的学习任务,如果忽略这一点,所谓开放性就可能演变成一个读书分享活动。

比如教学《雷雨》时,教师这样安排:从人物肖像的角度写一个剧本封面设计方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情境创设。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成果喜人。学生提出周朴园、鲁侍萍、周冲、四凤等方案,每个方案都给了充分的理由,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否意味着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面对这个任务,学生可以依据文本的任何一个场景、一个对话、一个人物,甚至是学生对人物的感受,对某一人物的好恶来设计方案。生生、师生对话没有统一的聚焦对象,学生的方案只表达了对文本局部的自我认知,教师很难透过纷繁的方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的课堂,消解了教学的属性,充其量是一个读书交流活动,完全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意义。所以,情境创设可以具备开放性,但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评价标准,清晰而核心的主导问题。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回归学生属性

1.注重学生参与

课标、课程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学生始终是教育中的根本要素,新课标中“学生”一词出现二百多次,“教学建议”中更是明确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所以,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要考虑全部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如果盲目地追求“高、大、上”“新奇”的呈现形式,忽视多数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势必导致创设情境的“曲高和寡”。

2.注重发展核心素养

情境创设是方法而不是目的,它的关键指向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教学而言,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评价而言,是检验学生的核心素养。而素养最核心的指标就是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或学习探索情境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情境创设就失去了关键价值。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课,那种所谓的答题模板随处可见,就是施教者不能从应试思维中走出来,缺少对学生发展层面的观照所致。因此,我们创设情境,一定要回到学生这一根本要素。

(二)回归学科属性

情境创设是任务群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用情境来统领文本,进而实施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情境创设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牢记“语文”这一学科属性,尊重文本的规则,而最基本的就是文体规则。比如,教学古典诗词,就要抓住景和情的关系,所以,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就不能割裂景和情的关系,设计为上阕的景物拟写推介词这样的简单情境,而应扣住景和情的关系,让学生思考上阕的壮阔之景和下阕的怀古之情的关系,从而意识到景是为情服务的,上阕的壮阔之景正是词人开阔胸襟的体现。抓住文体规则去创设情境,语文教学就回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前提,回归学生属性,让学生用“真我”的身份去学习、思考;还要以综合性为要点,紧扣语文学科属性,用情境作为载体进行深度学习;还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培养学生以振兴国家、民族为己任的“大我”情怀。

情境创设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符合课程改革发展方向。因此,当下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探索中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课改的进程、学习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符合新课标导向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夏静芳.任务情境创设的多重维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4):8-10.

[2]杨帆.谈任务群教学的情境创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19-21.

[3]肖如宏.讓情境教学回归“三学”属性——基于第一性原理思维的观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34):14-17.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情境创设误区原则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情境打动孩子心灵,提高阅读感悟效果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